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線或無線通訊將兩台以上的計算機互連起來的集合。
按計算機聯網的地理位置劃分,網路一般有兩大類:廣域網和區域網。
Internet網(網際網路,許多人也稱其為"互聯網")是最典型的廣域網,它們通常連接著范圍非常巨大的區域。我國比較著名的中國科技信息網(NCFC)、中國公用計算機網(CHINANET)、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和中國公用經濟信息網(CHINAGBN)都屬於廣域網。
區域網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網路,例如:你所在的機關電大計算機網路就是一個區域網,我們通常也把它稱之為校園網。區域網通常也提供介面與廣域網相連。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1、計算機-終端
將地理位置分散的多個終端通信線路連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用戶可以在自己辦公室內的終端鍵入程序,通過通信線路傳送到中心計算機,分時訪問和使用資源進行信息處理,處理結果再通過通信線路回送到用戶終端顯示或列印。這種以單個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稱做面向終端的遠程聯機系統。
在主機之前增加了一台功能簡單的計算機,專門用於處理終端的通信信息和控制通信線路,並能對用戶的作業進行預處理,這台計算機稱為"通信控制處理機"(CCP: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ssor),也叫前置處理機;在終端設備較集中的地方設置一台集中器(Concentrator),終端通過低速線路先匯集到集中器上,再用高速線路將集中器連到主機上。
2、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
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互連成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連網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使用本地計算機的軟體、硬體與數據資源,也可以使用網路中的其它計算機軟體、硬體與數據資源,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階段
ISO 制訂了OSI RM成為研究和制訂新一代計算機網路標準的基礎。各種符合OSI RM與協議標準的遠程計算機網路、局部計算機網路與城市地區計算機網路開始廣泛應用。
4、網路互連階段
各種網路進行互連,形成更大規模的互聯網路。Internet為典型代表,特點是互連、高速、智能與更為廣泛的應用。
②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網路通信的雙方都是計算機,即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以分組交換為主,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資源子網。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特點擴展閱讀: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用晶體管製造的計算機。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計算機都採用電子管作元件。電子管元件有許多明顯的缺點。例如,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都使計算機發展受到限制。
於是,晶體管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使用了晶體管以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製造高速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也就更容易實現了。第二代基本技術是機器穩定性提高。磁芯存貯器和各種輔助存貯器使用更為發展。採用中斷觀念,主要矛盾逐步轉向軟設備。
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優缺點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資源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是繼第一代網路後新出現的網路資源交換模式。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資源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是繼第一代網路後新出現的網路資源交換模式。以分組交換為主。
分組交換網 ARPANET 就是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
為什麼會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1964 年美國蘭提出了存儲轉發概念;1966 年英國戴維斯提出了分組的概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特點: ①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 ② 數據處理與數據通信兩功能分開 ③ 使用分組交換技術
④ 第二階段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
答案是A哈
⑤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啊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時間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5)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特點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時間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⑥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徵是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徵是體系結構標准化。
第三代計算機主要採用小規模集成電路作為基本元器件;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壽命更長,功耗、價格進一步下降,在存儲器容量、速度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採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超高速集成電路作為基本元器件。
(6)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特點擴展閱讀:
第三代計算機在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系統、分布式操作系統等,網路軟體大量涌現,計算機網路進入普及時代。應用軟體的開發已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現代產業。
其特徵是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大量採用磁芯做內存儲器,採用磁碟、磁帶等作外存儲器;體積縮小、功耗降低、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擴大到幾十萬字。
⑦ 第2代計算機的特點是什麼
第二代計算機的特點:採用晶體管,出現高級語言
中央處理單元CPU結構:算術單元,控制單元,存儲單元
硬碟的物理結構,由磁軌,扇區,柱面和磁頭組成。每個磁軌被分成若干個扇區,每個扇區通常是512位元組。硬碟的磁軌數一般介於300至3000之間,每磁軌的扇區數通常是63。
分區的三種fat16常見於dos,win97中,fat32用於win9x的後期版本中,例如win98
Ntfs只存在於win2000和xp中。
第一台計算機主要元器件電子管
Cpu構件:主頻,內存匯流排速度 ,工作電壓,擴展指令集,整數與浮點,一級緩存二級緩存,製造工藝
挑選cpu最重要的選擇的標準是性價比
切斷主機電源之後數據就會消失的存儲器是RAM
ROM只讀式內存 EPROM存儲在ROM中的數據需要被抺去或進行重新寫入時,可擦寫編程rom
挑選內存不需要注意的選項是本身重量
英文縮寫fat的意思文件分配表
出廠硬碟必須的3個步驟低極格式化,分區,高級格式化
光碟中可以重復刻錄的是CD-RW
匯流排,連接對象分類:內部匯流排,系統匯流排,外部匯流排
功能分類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控制匯流排
中斷的含義:是cpu處理外部突發事件的重要技術,它能使cpu在運行過程中對外部事件發出的中斷請求及時地進行處理,完成後又立即返回斷點,繼續處理cpu原來的工作。
在非同步通訊中,若一個字元佔用8位數據,起始位和終止位至少各佔1位,那麼,實際傳送信息的效率最多是80%,採用一個數據用一個同步字作為起始位的格式,這便是同步通訊方式。
列印機的種類,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
顯卡的刷新率應該大於75HZ
Pci是常見的音效卡介面
程序的特點:目的性,有序性,有限性
操作系統功能:用來控制和管理計算機硬體和軟體資源的軟體。通過處理器管理,存儲器管理,文件管理,設備管理和作業管理來實現對計算機的控制
驅動程序的作用是驅動某一個硬體,使其正常工作
主流的計算機主板結構是ATX
計算機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英文縮寫為BIOS
計算機機箱不含的硬體容器7寸托架
計算機光碟機的介面與硬碟的設備一樣,ide
硬碟分區的步驟不包括刪除磁軌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以主機為中心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通信子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分散又統一,從而使整個系統性能大大提高
網路中同等層之間的通信規則是該層使用的協方,同一計算機不能功能層之間的通信規則稱為介面
服務元素:請求,指示,響應,確認
Osi: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比特 幀 報文 tp spud pp ap
表示層涉及數據壓縮和解壓,數據加密和解密等工作,功能提供了數據表達方式和編碼的格式
Tcp/ip網路介面層,互連網層,傳輸層,應用層
網路介面層等同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互聯網層等同網路層,傳輸層等傳輸層,應用層等同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分組交換的概念是英國戴維斯於1966年提出
面向終端的網路以主機為中心
提高系統通用性不是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是80-90年代
Osi七層的模型的數據鏈路層與錯誤檢測及介質訪問有關
Udp出現在tcp/ip協議模型中的傳輸層
物理層介質特性:吞吐量和帶寬,成本,尺寸和可擴展性,連接器以及抗噪性
10base5定義:10代表10M的吞吐量,base代表是基帶傳輸,5代表電纜的最大段長度為500米,每段最多站點數100,兩站點間最小距離2.5米,最大網路長度2500米
10base2每段最大長度185米,每段最多站點數30,兩站點間最短距離0.5米,最大長度925,最多5個段
⑧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網路通信的雙方都是計算機,即以通信子網為中心。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興起於60年代後期,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以分組交換為主,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
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8)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特點擴展閱讀
組成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
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⑨ 有幾代計算機網路,各自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終端網路:計算機的CPU計算時間昂貴,在通信軟體的管理下,終端用戶共同使用一台計算機。用戶在終端輸所要求的計算和數據,然後發往遠地的計算機,計算機完成計算後把結果送回終端用戶,由單個計算機多個終端組成,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通信網路:計算機通信網路是由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終端網路聯系在一起,實現相互通信並交換數據的功能,以數據交換為主。此網路分內層和外層。
由CCP(通信控制處理機)和通信線路組成的子網叫做通信子網,是整個網路的內層。由計算機和終端組成的子網叫資源子網,負責數據處理,是整個網路的外層。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各網路產品公司的產品能夠互相通信,解決不同系統的互聯問題,是一種不基於特定機型,操作系統或公司的網路體系結構。
⑩ 有幾代計算機網路,各自有什麼特點
答:⑴ 從1946年到1958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一代。 其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等。運算速度只有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只有幾千個字。用二進製表示的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編寫程序。由於體積大、功耗大、造價高、使用不便,主要用於軍事和科研部門進行數值計算。代表性的計算機是1946年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Von Neumann)與他的同事們在普林斯頓研究所設計的存儲程序計算機IAS。它的設計體現了「存儲程序原理」和「二進制」的思想,產生了所謂的馮?諾依曼型計算機結構體系,對後來計算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⑵ 從1958年到1964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二代。 其特徵是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大量採用磁芯做內存儲器,採用磁碟、磁帶等作外存儲器;體積縮小、功耗降低、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擴大到幾十萬字。同時計算機軟體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FORTRAN、ALGOL-60、COBOL等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大大方便了計算機的使用。因此,它的應用從數值計算擴大到數據處理、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等領域,並開始進入商業市埸。代表性的計算機是IBM公司生產的IBM-7094機和CDC公司的CDC1604機。 ⑶ 從1964年到1975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三代。 其特徵是用集成電路IC(Intergrated Circuit)代替了分立元件,集成電路是把多個電子元器件集中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每個基片上集成幾個到十幾個電子元件(邏輯門)的小規模集成電路和每片上幾十個元件的中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已開始採用性能優良的半導體存儲器取代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到幾百萬次基本運算。在存儲器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操作系統的逐步成熟是第三代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處理機、虛擬存儲器系統以及面向用戶的應用軟體的發展,大大豐富了計算機軟體資源。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軟體,解決軟體兼容問題,出現了系列化的計算機。最有影響的是IBM公司研製的IBM-360計算機系列。這個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小型計算機的應用。DEC公司研製的PDP-8機、PDP-11系列機以及後來的VAX-11系列機等,都曾對計算機的推廣起了極大的作用。 (4)從1975年到現在是計算機發展的第四代。 其特徵是以大規模集成電路(每片上集成幾百到幾千個邏輯門)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來構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儲器採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基本運算。在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系統、分布式操作系統等,應用軟體的開發已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現代產業。 我認為第五代應該是智能型計算機 智能計算機(intelligent computers)迄今未有公認的定義 。計算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A. 圖靈定義計算機為處理離散量信息的數字計算機。而對數字計算機能不能模擬人的智能這一原則問題,存在截然對立的看法。1937年A.丘奇和圖靈分別獨立地提出關於人的思維能力與遞歸函數的能力等價的假說。這一未被證明的假說後來被一些人工智慧學者表述為:如果一個可以提交給圖靈機的問題不能被圖靈機解決,則這個問題用人類的思維也不能解決。這一學派繼承了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唯理論與還原論的哲學傳統,強調數字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的巨大潛力。另一些學者,如H.德雷福斯等哲學家肯定地認為以圖靈機為基礎的數字計算機不能模擬人的智能。他們認為數字計算機只能做形式化的信息處理,而人的智能活動不一定能形式化,也不一定是信息處理,不能把人類理智看成是由離散、確定的與環境局勢無關的規則支配的運算。這一學派原則上不否認用接近於人腦的材料構成智能機的可能性,但這種廣義的智能機不同於數字計算機。還有些學者認為不管什麼機器都不可能模擬人的智能,但更多的學者相信大腦中大部分活動能用符號和計算來分析。必須指出,人們對於計算的理解在不斷加深與拓寬。有些學者把可以實現的物理過程都看成計算過程。基因也可以看成開關,一個細胞的操作也能用計算加以解釋,即所謂分子計算。從這種意義講,廣義的智能計算機與智能機器或智能機范疇幾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