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幾幾年

計算機網路幾幾年

發布時間:2023-05-26 02:50:00

A. 計算機網路產生於哪一年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將它簡單定義到是哪一年產生。其蠢燃大致發展歷程如下:

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的網路,也就是最早的阿帕網。

1969年12月, Internet 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區域網紛紛出台。

1984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帶晌虛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准,使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了標准化。

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路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成為人類謹脊最大的、最重要的知識寶庫。

B. 第一個分組計算機網路出現於幾年

1969年底。

"阿帕"(ARPA)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運營的封包交換網路,它是全球互聯網的始祖。

"阿帕"(ARPA)的核心機構之一是信息處理,一直在關注電腦圖形、網路通訊、超級計算機等研究課題。

阿帕網連接方式

最初的「阿帕網」,由西海岸的4個節點構成。第一個節點選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因為羅伯茨過去的麻省理工學院同事L.克萊因羅克教授,正在該校主持網路研究。第二個節點選在斯坦福研究院,那裡有道格拉斯·恩格巴特等一批網路的先驅人物。

此外,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和猶他大學分別被選為三、四節點。這兩所大學都有電腦繪圖研究方面的專家,而泰勒之前的信息處理技術處處長伊凡·澤蘭教授,此時也任教於猶他大學。

(2)計算機網路幾幾年擴展閱讀:

ARPA網無法做到和個別計算機網路交流,這引發了研究者的思考。根據諾頓的看法,他的設計需要太多的控制和太多的網路中機器設備的標准化。

1973年春,文頓·瑟夫和鮑勃·康開始思考如何將ARPA網和另外兩個已有的網路相連接,尤其是連接衛星網路和基於夏威夷的分組無線業務的ALOHA網瑟夫設想了新的計算機交流協議,最後被稱為傳送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TCP/IP)。

1975年,ARPA網被轉交到美國國防部通信處(。此後ARPA網不再是實飢橋扮驗性和獨一無二的了。大量新的網路在1970年代開始出現,包括計算機科學研究網路,加拿大網路,因時網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路。最後一個網路最終將在它自身被商業網路取代前代替ARPA網作為互聯網的高速鏈路。

1982年中期ARPA網被停用,原先的交流協議NCP被禁用,只允許使用Cern的TCP/IP語言的網站交流。1983年1月1日,NCP成為歷史,TCP/IP開始成為通用協議。

1983年ARPA網被分成兩部分,用於軍事和國防部門的軍事網和用於民間的ARPA網版本。

1985年成為TCP/IP協議突破的一年,當時它成為UNIX操作系統的組成部分。最終將它放進了Sun公司的微系統工作站。

當免費的在線服務和商業的在線服務興起後,例如爛灶Prodigy、FidoNet、Usenet、Gopher等,當NSFNET成為互聯網中樞後,ARPA網的重要性被大大減弱了。系統在1989年被關閉,1990年正式消禪退役。

C.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在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看到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影子,這充分說明了計算機網路技術對於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20世紀50年代)

第二階段:多個自主功能的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形成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60年代末)

第三階段:形成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70年代末)

第四階段:向互連、高速、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計算機網路(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

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時,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並沒有直接的聯系。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在美國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建立了一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譯成中文為賽其系統),進行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

人們把這種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稱做面向終端的遠程聯機系統。該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計算機網路的雛形,因此也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60年代初美國航空訂票系統SABRE-1就是這種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典型應用,該系統由一台中心計算機和分布在全美范圍內的2000多個終端組成,各終端通過電話線連接到中心計算機。

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的典型結構是計算機通過多重線路控制器與遠程終端相連,如圖1-1-2所示。

圖1-1-4 計算機互聯網路的邏輯結構

資源子網由網路中的所有主機、終端、終端控制器、外設(如網路列印機、磁碟陣列等)和各種軟體資源組成,負責全網的數據處理和向網路用戶(工作站或終端)提供網路資源和服務。

通信子網由各種通信設備和線路組成,承擔資源子網的數據傳輸、轉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

網路用戶對網路的訪問可分為兩類:

☆本地訪問:對本地主機訪問,不經過通信子網,只在資源子網內部進行。

☆網路訪問:通過通信子網訪問遠地主機上的資源。

3.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加速體系結構與協議國際標准化的研究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計算機與信息處理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研究和制定網路通信標准,以實現網路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化。1984年ISO正式頒布了一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國際標准ISO 7498,簡稱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即著名的OSI七層模型。OSI RM及標准協議的制定和完善大大加速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很多大的計算機廠商相繼宣布支持OSI標准,並積極研究和開發符合OSI標準的產品。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廠商需按照共同認可的國際標准開發自己的網路產品,從而可保證不同廠商的產品可以在同一個網路中進行通信。這就是“開放”的含義。

目前存在著兩種佔主導地位的網路體系結構:一種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OSI RM(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另一種是Internet所使用的事實上的工業標准TCP/IP RM(TCP/IP參考模型)。

4. 互聯網路與高速網路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計算機網路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特點是:互聯、高速和智能化。表現在:

(1) 發展了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2) 發展高速網路

1993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即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這里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路,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3) 研究智能網路

隨著網路規模的增大與網路服務功能的增多,各國正在開展智能網路IN(Intelligent Network)的研究,以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智能網的概念是美國於1984年提出的,智能網的定義中並沒有人們通常理解的“智能”含義,它僅僅是一種“業務網”,目的是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它的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電信部門的關注,國際電聯(ITU)在1988年開始將其列為研究課題。1992年ITU-T正式定義了智能網,制訂了一個能快速、方便、靈活、經濟、有效地生成和實現各種新業務的體系。該體系的目標是應用於所有的通信網路;即不僅可應用於現有的電話網、N-ISDN網和分組網,同樣適用於移動通信網和B-ISDN網。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網路的應用將向更高層次發展。

1. 建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 1989年11月我國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CNPAC建成運行,由3個分組結點交換機、8個集中器和一個雙機組成的網路管理中心組成;在此基礎上,新的公用分組交換網1993年9月建成,並改稱CHINAPAC,由國家主幹網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內網組成。

2. “三金”工程

1993年3月12日,時任副的朱鎔基主持國務院會議,提出了建設“三金”工程,即金橋、金關、金卡工程。計算機網路正是“三金工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金橋工程”是以建設我國重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目的的跨世紀重大工程,它與原郵電部的通信干線及各部門已有的專用通信網互連互通,成為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的主幹網,即建立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

金關工程是為了加快我國外貿業務信息化和自動化管理的一項重要工程,其目的是要推動海關報關業務的電子化,取代傳統的報關方式以節省單據傳送的時間和成本,為推廣電子數據交換EDI業務和實現無紙貿易創造條件。

金卡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要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實用的、比較完整的電子貨幣系統,形成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卡業務管理體制。

3. 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

我國在1996年底建成四個基於Internet技術並可以和Internet互聯的全國性公用計算機網路,即: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

根據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net.cn/)發布的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有:

☆ 中國科技網(CSTNET)

☆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 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 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網通控股)

☆ 寬頻中國CHINA169網(網通集團)

☆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 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 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建設中)

☆ 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建設中)

D.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握晌棚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謹鄭絡;

第段則二代計算機通信網路;

第三代:計算機互聯網路;

第四代: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E. 計算機網路產生於哪一年

答:1969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

F. 計算機網路是哪年由誰發明的

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oD/DARPA)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的網路。解釋一下就是阿帕網,這是最早的。

G. 我國計算機網路建設始於哪一年

我國計算機網路建設始於:1994年4月20日,20年了。
我國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在一些重要的國民經濟領域建設計算機網路。最初建成的是鐵
路、銀行、氣象等十二大網路,其中最早投入使用的鐵道部MIs系統,使用200台中小型機、2萬台微機及4000台終端,把12個鐵路局、56個分局、
70個網路節點連成了一個網路,
1986年,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ANET)啟動,其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
1987年9月14日21207,時任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的錢天白向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簡短的一句話標志著中國開始通過網路和世界溝通,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錢天白也成為中國第一個「互聯網用戶」。
1990
年11月28日,錢天白代表中國正式在斯坦福網路信息研究中心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並且開通了使用「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從此中國的
網路有了自己的身份標識。由於當時中國尚未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中國頂級域名伺服器暫時建在了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
1992年7月,我國實現了全國電子信箱系統聯網,定名為中國公用電子信箱系統我國互聯網最初應用范圍僅限於科研、教育領域。在這一階段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網路和北京中關村的NCFC網路。

能物理研究所的網路於1988年初步建成,是國內最早的具有現代化高性能的計算機網路,當年便實現了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國際計算機網的連接。1990年
5月起,開始向其他單位提供非營業性的網路服務。1991年3月,該網又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直線加速器實驗室(SLAC)計算機網路建立了連接,隨後在技術
設備上不斷改進提高,採用了高速通信信道,1993年3月,與美國能源科學網實現連接。
中關村網路於1990年4月由國家科委正式立項,利用世界
銀行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在北京中關村開始建立國內規模最大的全光纜計算機網路,其名稱為「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簡稱「中關村網路」。它包括一
個主幹網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3個院校網,總投資為7000萬元人民幣,1993年12月主幹網開通。
1994年4月20日,中國科
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路與中關村網路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開通了網路全功能服務,開啟了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從網路
管理模式上看,可稱為非開放性的學術網路階段。高能物理研究所為了滿足一些單位使用互聯網的需要,進一步開展了用戶入網的工作,使更多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共
享世界信息資源。1994年5月15日,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此後,該欄目開始
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宙》。也是在1994年5月,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開通曙光BBS
站,這是中國內地的第一個論壇。
1994年8月,郵電部與美國sprint電信公司簽署協議,由sprint協助建立中國公有計算機互聯網(ChiMNet),經過9個月的努力,首先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國際節點,完成了國際互聯網與國內公用數據網(China DDN)的互聯。

H. 計算機網路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Internet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從60年代開始,ARPA就開始向美國國內大學的計算機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經費,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的研究。1968年,ARPA為ARPAnet網路項目立項,這個項目基於這樣一種主導思想:網路必須能夠經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它部分應當能夠維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於軍事研究。

1972年,ARPAnet在首屆計算機後台通信國際會議上首次與公眾見面,並驗證了分組交換技術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1980年,ARPA投資把TCP/IP加進UNIX(BSD4.1版本)的內核中,在BSD4.2版本以後,TCP/IP協議即成為UNIX操作系統的標准通信模塊。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幾個計算機網路合並而成,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該年1月,ARPA把TCP/IP協議作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其後,人們稱呼這個以ARPAnet為主幹網的網際互聯網為Internet,TCP/IP協議簇便在Internet中進行研究,試驗,並改進成為使用方便,效率極好的協議簇。

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級計算機中心,為了使全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能夠共享這些超級計算機設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於TCP/IP協議簇的計算機網路NSFnet。NSF在全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中心相聯,最後將各超級計算中心互聯起來。這一成功使得NSF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軟體幾乎全是TCP/IP協議保,那時人們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轉向具體的應用,象利用WWW來做廣告或進行聯機貿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長最快的應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nternet市場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其應用將涵蓋從辦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場營銷、服務等廣泛領域。另外,Internet帶來的電子貿易正改變著現今商業活動的傳統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廣泛的互連必將對未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影響。

I.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又被稱為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又被稱為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重30餘噸,佔地約170平方米,肚子里裝有18000隻電子管。它是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敵對雙方都使用了飛機和火炮,猛烈轟炸對方軍事目標。要想打得准,必須精確計算並繪制出"射擊圖表"。經查表確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彈正中飛行目標。

但是,每一個數都要做幾千次的四則運算才能得出來,十幾個人用手搖機械計算機算幾個月,才能完成一份"圖表"。針對這種情況,人們開始研究把電子管作為"電子開關"來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許多科學家都參加了實驗和研究,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起名為"埃尼阿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以 數據通信 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1954年,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測控儀器所探測到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匯集到某個基地的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的信息處理,再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通信線路送回到各自的終端設備。

(2)以 資源共享 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於1968年主持研製,次年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的4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建成了 ARPA 網。 ARPA網的建成 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進入了第二代,它也是 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 分組交換網 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它與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區別在於:網路中通信雙方都是具有 自主處理能力 的計算機,而不是終端機;計算機網路功能以 資源共享 為主,而不是以數據通信為主。

(3) 體系標准化 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進行互聯,但是由於不同體系的網路很難互聯,因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7年設立了一個分委員會,專門研究網路通信的體系結構。

1983年,該委員會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各層 的協議被批准為國際標准,給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共同遵守的規則,從此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因此我們把 體系結構標准化 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J. 計算機網路產生於哪一年

世界上公認的、最成功的第一個遠程計算機網路是在1969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幾幾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顯示網路已連接但是登不了qq 瀏覽:675
帶wifi網路機頂盒 瀏覽:63
百度貼吧不支持移動網路 瀏覽:887
不用網路的小游戲有哪些女生愛玩 瀏覽:526
百度愛采購哪個平台網路好 瀏覽:1000
iphone的網路如何強 瀏覽:467
ipone與mac共享網路 瀏覽:501
手機投屏開啟無線顯示無網路 瀏覽:310
哪個國家網路攻擊合法 瀏覽:336
網路信號為什麼總是斷 瀏覽:813
wifi設置里顯示wan口無網路連接 瀏覽:849
蘋果怎樣在設置里分享網路 瀏覽:898
網路安全特別重大的響應是幾級 瀏覽:293
小區覆蓋網路需要什麼樣的路由器 瀏覽:922
4m寬頻怎麼沒有網路 瀏覽:601
平板連接不上網路連接 瀏覽:469
測試儀的網路連接形式 瀏覽:690
百度雲無線網路攝像頭 瀏覽:323
家裡移動wifi網路好慢 瀏覽:530
華為雲電腦模式顯示網路不可用 瀏覽:84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