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中參與翻譯的是第幾層

計算機網路中參與翻譯的是第幾層

發布時間:2023-05-10 14:30:05

❶ osi參考模型分為哪幾層各層的功能是什麼

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OSl參考模型中從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1、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

2、數據鏈路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以實現介質訪問控制。

3、傳輸層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

4、應用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

5、會話層負責驗證訪問和會話管理。解除或建立與別的接點的聯系,沒有協議。

6、表示層的功能包括數據格式化,代碼轉換,數據加密,沒有協議。

7、應用層的功能有文件傳輸,電子郵件,文件服務,虛擬終端 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OSI 分層的好處:

1、每一層更改不會影響其他層。

2、有利於網路設備廠商生產出標準的網路設備。

舉個例子:其實網上買東西的過程就很類似於OSI模型。顧客在淘寶店看到了 一款傢具,顧客就聯系賣家,我要什麼款式,什麼顏色的,什麼型號,價格,然後顧客就拍下傢具支付,廠家這邊就找人打包,打完包後就得把箱子編上號,打包完成後就找快遞員來取貨。

快遞員就會在箱子上寫上寄件人,收件人,手機等,每一個箱子上都貼上;然後快遞員就把箱子搬到中轉站,快遞公司的中轉站每天都有一輛汽車把貨物運往火車站(假如是廠家在北京,顧客在深圳,),這里快遞公司中轉站的汽車就把箱子運往北京火車站。

第二天,貨物就達到深圳火車站,那麼快遞公司的汽車就把貨物從深圳火車站運往快遞公司深圳的中轉站,然後再由快遞員根據單號送到顧客的家裡,廠家就會派人去組裝傢具,最終傢具完整的呈現在顧客的眼前。分層就各負責各的工作。

每一層只關心自己那一層的事情。不關心其他的,就如快遞員不關心裏面是什麼東西,貨運員連寄件人收件人都不看,他就負責每天從中轉站運到火車站就完事了,比如每天運兩次,有一件他也運。

計算機網路包括哪些

對於計算機或計算機網路來說,他包含了很多種硬體設備,如計算機本身、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等。但硬體本身並不能工作,就像一台新買回來的電腦沒有安裝操作系統(如:Windows XP),它除了會浪費電以外,什麼也幹不了。所以能讓這些硬體設備所工作的是設備所安裝的軟體系統,及「協議」。而這些軟體協議又很多,又很復雜,人們為了把這些復雜的協議讓人更容易操作、理解、學習。就把這些協議按照不同的功能分為七類,及七層,每一層的協議按照自己特定的功能去工作。去實現對數據的傳輸。

首先我們要了解OSI七層模型各層的功能。

第七層:應用層 數據 用戶介面,提供用戶程序「介面」。
第六層:表示層 數據 數據的表現形式,特定功能的實現,如數據加密。
第五層:會話層 數據 允許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建立會話關系,如WINDOWS
第四層:傳輸層 段 實現網路不同主機上用戶進程之間的數據通信,可靠
與不可靠的傳輸,傳輸層的錯誤檢測,流量控制等。
第三層:網路層 包 提供邏輯地址(IP)、選路,數據從源端到目的端的
傳輸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幀 將上層數據封裝成幀,用MAC地址訪問媒介,錯誤檢測
與修正。
第一層:物理層 比特流 設備之間比特流的傳輸,物理介面,電氣特性等。

下面是對OSI七層模型各層功能的詳細解釋:

OSI七層模型 OSI 七層模型稱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OSI 七層模型是一種框架性的設計方法
OSI 七層模型通過七個層次化的結構模型使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網路之間實現可靠的通訊,因此其最主
要的功能使就是幫助不同類型的主機實現數據傳輸
物理層 : O S I 模型的最低層或第一層,該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如電纜連線連接器。物理層的協議產生並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網路介面卡,你就建立了計算機連網的基礎。換言之,你提供了一個物理層。盡管物理層不提供糾錯服務,但它能夠設定數據傳輸速率並監測數據出錯率。網路物理問題,如電線斷開,將影響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二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為了保證傳輸,從網路層接收到的數據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幀是用來移動數據的結構包,它不僅包括原始數據,還包括發檔叢送方和接收方的網路地址以及糾錯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確定了幀將發送到何處,而糾錯和控制信息則確保幀無差錯到達。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獨立於網路和它的節點和所採用的物理層類型,它也不關心是否正在運行 Wo r d 、E x c e l 或使用I n t e r n e t 。有一些連接設備,如交換機,由於它們要對幀解碼並使用幀信息將數據發送到正確的接收方,所以它們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
網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由於網路層處理路由,而路由器因為即連接網路各段,並智能指導數據傳送,屬於網路層。在網路中,「路由」是基於編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達性來指引數據的發送。
傳輸層: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除此之外,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例如,乙太網無法接收大於1 5 0 0 位元組的數據包。發送方節點的傳輸層將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片,同時對每一數據片安排一序列號,以便數據到達接收方節點的傳輸層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即被稱為排序。
工作在傳輸層的一種服務是 T C P / I P 協議套中的T C P (傳輸控制協議),另一項傳輸層服務是I P X / S P X 協議集的S P X (序列包交換)。
會話層: 負責在網路中的兩亂蠢陪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 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你可能常常聽嘩蠢到有人把會話層稱作網路通信的「交通警察」。當通過撥號向你的 I S P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請求連接到網際網路時,I S P 伺服器上的會話層向你與你的P C 客戶機上的會話層進行協商連接。若你的電話線偶然從牆上插孔脫落時,你終端機上的會話層將檢測到連接中斷並重新發起連接。會話層通過決定節點通信的優先順序和通信時間的長短來設置通信期限
表示層: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路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路的類型不同而不同。
表示層管理數據的解密與加密,如系統口令的處理。例如:在 Internet上查詢你銀行賬戶,使用的即是一種安全連接。你的賬戶數據在發送前被加密,在網路的另一端,表示層將對接收到的數據解密。除此之外,表示層協議還對圖片和文件格式信息進行解碼和編碼。
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❸ OSI七層模型的英文是什麼

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層次的原則是: 1、網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能相鄰顫芹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規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時,DTE和DCE雙方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梁洞悉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橡乎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例如圖像格式的顯示,就是由位於表示層的協議來支持。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通過OSI 層,信息可以從一台計算機的軟體應用程序傳輸到另一台的應用程序上。例如,計算機 A 上的應用程序要將信息發送到計算機 B 的應用程序,則計算機 A 中的應用程序需要將信息先發送到其應用層(第七層),然後此層將信息發送到表示層(第六層),表示層將數據轉送到會話層(第五層),如此繼續,直至物理層(第一層)。在物理層,數據被放置在物理網路媒介中並被發送至計算機 B 。計算機 B 的物理層接收來自物理媒介的數據,然後將信息向上發送至數據鏈路層(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再轉送給網路層,依次繼續直到信息到達計算機 B 的應用層。最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再將信息傳送給應用程序接收端,從而完成通信過程。下面圖示說明了這一過程。 OSI 的七層運用各種各樣的控制信息來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這些控制信息包含特殊的請求和說明,它們在對應的 OSI 層間進行交換。每一層數據的頭和尾是兩個攜帶控制信息的基本形式。 對於從上一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附加在前面的控制信息稱為頭,附加在後面的控制信息稱為尾。然而,在對來自上一層數據增加協議頭和協議尾,對一個 OSI 層來說並不是必需的。 當數據在各層間傳送時,每一層都可以在數據上增加頭和尾,而這些數據已經包含了上一層增加的頭和尾。協議頭包含了有關層與層間的通信信息。頭、尾以及數據是相關聯的概念,它們取決於分析信息單元的協議層。例如,傳輸層頭包含了只有傳輸層可以看到的信息,傳輸層下面的其他層只將此頭作為數據的一部分傳遞。對於網路層,一個信息單元由第三層的頭和數據組成。對於數據鏈路層,經網路層向下傳遞的所有信息即第三層頭和數據都被看作是數據。換句話說,在給定的某一 OSI 層,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包含來自於所有上層的頭和尾以及數據,這稱之為封裝。 例如,如果計算機 A 要將應用程序中的某數據發送至計算機 B ,數據首先傳送至應用層。 計算機 A 的應用層通過在數據上添加協議頭來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通信。所形成的信息單元包含協議頭、數據、可能還有協議尾,被發送至表示層,表示層再添加為計算機 B 的表示層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協議頭。信息單元的大小隨著每一層協議頭和協議尾的添加而增加,這些協議頭和協議尾包含了計算機 B 的對應層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層,整個信息單元通過網路介質傳輸。 計算機 B 中的物理層收到信息單元並將其傳送至數據鏈路層;然後 B 中的數據鏈路層讀取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添加的協議頭中的控制信息;然後去除協議頭和協議尾,剩餘部分被傳送至網路層。每一層執行相同的動作:從對應層讀取協議頭和協議尾,並去除,再將剩餘信息發送至上一層。應用層執行完這些動作後,數據就被傳送至計算機 B 中的應用程序,這些數據和計算機 A 的應用程序所發送的完全相同 。 一個OSI 層與另一層之間的通信是利用第二層提供的服務完成的。相鄰層提供的服務幫助一 OSI 層與另一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一個 OSI 模型的特定層通常是與另外三個 OSI 層聯系:與之直接相鄰的上一層和下一層,還有目標聯網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例如,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應與其網路層,物理層以及計算機 B 的數據鏈路層進行通信。

❹ 計算機網路分為幾層

第一層:物理層
解決兩個硬體之間怎麼通信的問題,常見的物理媒介有光纖、電纜、中繼器等。它主要定義物理設備標准,如網線的介面類型、光纖的介面類型、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消手率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從網路層接收數據包,數據包
包含發送方和接收方的IP地址。數據鏈路層執行兩個基本功能。它允許上層使用成幀之類的各種技術來訪問介質,控制如何放置和接收來自介質的數據。
第三層:網路層
傳輸層將數據段傳遞到網路層。網路層用於將接收到的數據段從一漏敬台計算機傳輸到位於不同網路中的另一台計算機。網路層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網路層的功能是邏輯定址、路由和路徑確定。
第四層:傳輸層
OSI下3層的主要任務是數據通信,上3層的任務是數據處理,傳輸層是第四層,因此該層是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介面和橋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五層:會話層
是用戶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主要任務是組織和協調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並對數據交換進行管理。
第六層:表示層
表示層指從應用層接收數據,這些數據是以字元和數字的形式出現的,表示層將這些數據轉換成為機器返橋慎可以理解的二進制格式,也就是封裝數據和格式化數據,例如將ASCII碼轉化為別的編碼,這個功能稱為「翻譯」。
第七層:應用層
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它使計算機用戶以及各種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是網路應用程序所使用的,例如HTTPS協議、HTTP協議,應用層是通過協議為網路提供服務,執行用戶的活動。

❺ 計算機網路體系分為哪四層

1.、應用層

應用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傳輸層

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提供的是一種可靠的、通過「三次握手」來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的則是不保證可靠的(並不是不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3.、網際互聯層

網際互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議設計數據包在整個網路上的邏輯傳輸。注重重新賦予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對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數據包在多種網路中的路由。

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網際協議(I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和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協議是網際互聯層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的是一個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報傳遞服務。

4.、網路接入層(即主機-網路層)

網路接入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數據在主機和網路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並未定義該層的協議,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路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IP的網路接入層進行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工作在此層,即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

(5)計算機網路中參與翻譯的是第幾層擴展閱讀: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老闆。

❻ iso/osi七層網路通信協議的含義是什麼

一、網路協議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為了保證通信雙方能正確而自動地進行數據通信,針對通信過程的各種情況,制定了一整套約定——網路系統的通信協議。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協議的定義
簡單地說,協議是指通信雙方必須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換的規則的集合,是一套語義和語法規則,用來規定有關功能部件在通信過程中的操作,它定義了數據發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經的過程。協議規定了網路中使用的格式、定時方式、順序和檢錯。
2、協議的組成
一般說,一個網路協議主要由語法、語義和同步三個要素組成。
語法指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確定通信時採用的數據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語義由通信過程的說明構成,它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應答,對發布請求、執行動作、以及返回應答予以解釋,並確定用於協調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同步是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指出事件的順序以及速度匹配。
3、協議的特點
現代計算機網路採用高度結構化的設計和實現技術,是用分層或協議分層來組織的。每一層和相鄰層有介面,較低層通過介面向它的上一層提供服務,但這一服務的實現細節對上層是屏蔽的。較高層又是在較低層提供的低級服務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級的服務。
網路系統體系結構是有層次的,通信協議也被分為多個層次,在每個層次內又可分成若乾子層次,協議各層次有高低之分。
只有通信協議有效,才能實現系統內各種資源共享。如果通信協議不可靠就會造成通信混亂和中斷。
在設計和選擇協議時,不僅要考慮網路系統的拓撲結構、信息的傳輸量、所採用的傳輸技術、數據存取方式,還要考慮到其效率、價格和適應性等問題。
二、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在計算機網路產生之初,每個計算機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它們之間互不相容。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個分委員會來專門研究一種用於開放系統互聯的體系結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簡稱OSI,ISO/IEC 是 國際化標准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英文縮寫,它是致力於國際標準的、自願和非盈利的專門機構。"開放"這個詞表示: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連接。這個分委員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即OSI參考模型,它定義了連接異種計算機的標准框架。OSI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的簡稱,其中文譯名為「開放式系統互聯」。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的定義和功能是網路技術入門者的敲門磚,也是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OSI模型為一種分層結構,通過這種結構,使得網路中不同計算機間相互交換信息的方式標准化。
開發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是在1984年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發布的,現在已被公認為計算機互聯通信的基本體系結構模型,該模型是設計和描述網路通信的基本框架,描述了信息如何從一台計算機的應用層軟體通過網路媒體傳輸到另一台計算機的應用層軟體中。該模型應用最多的就是描述網路環境。生產廠商根據OSI模型的標准設計自己的產品。它描述了網路硬體和軟體如何以層的方式協同工作進行網路通信。
1、 OSI的分層結構
OSI參考模型定義了不同計算機互連標準的框架結構,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被認為是新一代網路的結構。OSI參考模型的系統結構是層次式結構,由七層組成,它從高層到低層依次是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等,各個層次包含了不同的網路活動和設備,以及相應的技術介面,此外,各個層次還擁有獨立的稱之為協議的標准。各層間相對獨立,並且下一層為上一層提供服務。通過分層可以把復雜的通信過程分成了多個獨立的、比較容易解決的子問題。
開放式系統互連模型的最大優點是將服務、介面和協議這三個概念明確地區分開來:服務說明某一層為上一層提供一些什麼功能,介面說明上一層如何使用下層的服務,而協議涉及如何實現本層的服務;這樣各層之間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互連網路中各實體採用什麼樣的協議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務並且不改變相鄰層的介面就可以了。網路七層的劃分也是為了使網路的不同功能模塊(不同層次)分擔起不同的職責,從而帶來如下好處:
減輕問題的復雜程度,一旦網路發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處層次,便於查找和糾錯;
在各層分別定義標准介面,使具備相同對等層的不同網路設備能實現互操作,各層之間則相對獨立,一種高層協議可放在多種低層協議上運行;
l 便於研究和教學。
2、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OSI模型的最低層是物理層,也是OSI分層結構體系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層,它是建立在通信介質基礎上的,它直接面向傳輸介質,實現設備之間的物理介面,為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傳輸原始比特流的物理連接。。通過通信介質實現二進制比特流的傳輸,負責從一台計算機向另一台計算機傳輸比特流(0和1)。物理層定義了數據編碼和流同步,確保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正確傳輸;定義了比特流的持續時間以及比特流是如何轉換為可在通信介質上傳輸的電或光信號;定義了線纜如何接到網卡上。我們知道,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並為建立、維持和拆除物理連接規定了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 程特性。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比特。
物理層的機械特性:物理連接時所採用的連接器的幾何尺寸、插針和插孔數量及排列順序等。
物理層的電氣特性:在物理連接上傳輸二進制比特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壓的高低、阻抗的匹配、傳輸速率和距離的限制。
物理層的功能特性:物理介面上各條信號線的功能分配和確切定義
物理層的規程特性:利用信號線進行二進制比特流傳輸的一組操作過程,即各信號線的工作規則和先後順序。
在物理層中,為用戶設備提供入網連接點的設備被稱為數據通信設備 (DCE);擁有的數據設備被稱為數據終端設備 (DTE);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的連接,向網路層提供可靠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組幀。數據幀是存放數據的有組織的邏輯結構,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含有源站點和目的站點的物理地址。通常,數據鏈路層發送一個數據幀後,等待接收方的確認。接收方數據鏈路層檢測數據幀傳輸過程中產生的任何問題。沒有經過確認的幀和損壞的幀都要進行重傳。在傳送數據時,如果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送方重發該幀。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網路層,負責信息定址和將邏輯地址和名字轉換為物理地址,決定從源到目的計算機之間的路由,根據物理情況、服務的優先順序和其他因素等,確定數據應該經過的通道;管理物理通信問題,如報文交換、路由和數據競爭控制等。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是整個協議層次的核心。它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為兩個端系統(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提供數據流控制和錯誤處理,以及與報文傳輸和接收有關的故障處理,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確保報文無差錯、有序、不丟失、無重復地傳輸。傳輸層對信息重新打包,將長的信息分成幾個報文,並把小的信息合並成一個報文,從而使得報文在網路上有效的傳輸。在接收端,傳輸層對信息解包,重新組裝信息,通常還要發送、接收、確認信息。
會 話 層(Session Layer)
對話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會話層,允許不同計算機上的兩個應用程序建立、使用和結束會話連接,協調數據發送方、發送時間和數據包的大小等。會話層也執行名字識別以及安全性等功能,允許兩個應用程序跨網路通信。會話層通過在數據流上放置檢測點來保護用戶任務之間的同步。這樣,如果網路出現故障,只有最近檢測點之後的數據才需要重傳。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在會話層和應用層之間,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負責協議轉換、翻譯數據、加密數據、改變或轉換字元集以及擴展圖形命令;負責數據壓縮以便減少網上數據的傳輸量。它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確定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的格式,可稱其為網路轉換器。在發送計算機方,表示層將應用層發送下來的數據轉換成可辨認的中間格式;在接收計算機方,表示層將數據的中間格式轉換成應用層可以理解的格式。這種類型的服務之所以需要,是因為不同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用的數據表示法不同。對於用戶數據來說,可以從兩個側面來分析:一個是數據含義被稱為語義同,另一個是數據的表示形式,稱做語法,像文字,圖形,聲音,文種,壓縮,加密等都屬於語法范疇。例如:ASCⅡ,EBCDIC,JPEG,GIF,PICT,MIDI,MPEG等。表示層上還運行重定向器(Redirector)工具,對網路資源的I/O操作重定向到伺服器上。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即OSI模型的最高層,是應用程序訪問網路服務的窗口,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該層服務直接支持用戶的應用程序,如文件傳輸、資料庫訪問和電子郵件等。應用層處理一般的網路訪問、流量控制和錯誤恢復。在OSI的七個層次中,應用層是最復雜的,所包含的應用層協議也最多,有些還正在研究和開發之中。
3、OSI模型系統間的通信
OSI參考模型的各層使用不同格式的控制信息,以便與其它計算機系統的對等層進行通信,這個控制信息由對等OSI層之間交換的特殊請求和指令組成。控制信息一般採用數據頭或數據尾的形式。數據頭附加在上層傳輸下來的數據之前;數據尾附加在上層傳輸下來的數據之後。一個OSI層並不一定必須附加一個數據頭或數據尾到上層的數據中。此外,在一個OSI層信息中,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還包括所有從上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頭,數據尾和數據,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封裝(Encapsulation)」。
信息交換發生在對等OSI層之間,源系統中的每一層把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中,而目的系統的每一層則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分析,並從數據中移除控制信息。例如系統A 的數據從應用層軟體發往系統B,數據首先被傳輸到系統A的應用層,然後由系統A的應用層將系統B應用層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實際傳輸的數據之前,封裝後的信息單元(數據頭和數據)被傳輸到表示層,表示層再將包含有系統B表示層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頭中,隨著每層附加包含系統B同層所需要的控制信息的數據頭(或數據尾),信息單元長度不斷變化,整個信息單元在物理層被傳輸給網路介質, 並通過介質發送到系統B。 系統B 的物理層接收到信息單元後,將它傳送到數據鏈路層,然後系統B的數據鏈路層讀取附加的控制信息,移去數據頭,並把信息單元的余留部分傳送到網路層。每一層都讀取並移去該層的數據頭,然後將信息單元的余留部分傳送到上一層,在應用層執行完這些步驟之後,系統A中的數據就以非常精確的格式傳送到系統B的應用軟體中了。
三、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比較研究
使網路中的兩台計算機系統通信需要一致的協議,同時不通主機、不同廠商的網路互聯需要統一的標准。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OSI模型提出後的20多年來,有關網路協議設計的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許多現代的網路協議(例如本文將要介紹的TCP/IP協議)也不完全符合OSI模型,但是OSI的概念與思想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1、OSI參考模型
OSI/RM只給出了計算機網路的一些原則性說明,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網路。它將整個網路的功能劃分成七個層次(如圖1所示)。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各層之間的介面來進行的,上層通過介面向下層提出服務請求,而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兩個用戶計算機通過網路進行通信時,除物理層之外,其餘各對等層之間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關系,而是通過各對等層之間的通信協議來進行通信(用虛線連接),只有兩物理層之間通過傳輸介質進行真正的數據通信。
2、TCP/IP協議分層
網路介面層 這是TCP/IP協議的最低一層,包括有多種邏輯鏈路控制和媒體訪問協議。網路介面層的功能是接收IP數據報並通過特定的網路進行傳輸,或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取出IP數據報並轉交給網際層。
網際網層(IP層) 該層包括以下協議:IP(網際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協議)。該層負責相同或不同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主要處理數據報和路由。在IP層中,ARP協議用於將IP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RARP協議用於將物理地址轉換成IP地址,ICMP協議用於報告差錯和傳送控制信息。IP協議在TCP/IP協議組中處於核心地位。
傳輸層 該層提供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兩個協議,它們都建立在IP協議的基礎上,其中TCP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服務,UDP提供簡單的無連接服務。傳輸層提供端到端,即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等。
應用層 TCP/IP協議的應用層相當於OSI模型的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它向用戶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層協議,其中包括:Telnet、SMTP、DNS等。此外,在應用層中還包含有用戶應用程序,它們均是建立在TCP/IP協議組之上的專用程序。
3、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作為兩個為了完成相同任務的協議體系結構,因此二者有比較緊密的關系,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逐一比較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l 分層結構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都採用了分層結構,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OSI參考模型有7層,而TCP/IP協議只有4層,即TCP/IP協議沒有了表示層和會話層,並且把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並為網路介面層。不過,二者的分層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l 標準的特色
OSI參考模型的標准最早是由ISO和CCITT(ITU的前身)制定的,有濃厚的通信背景,因此也打上了深厚的通信系統的特色,比如對服務質量(QoS)、差錯率的保證,只考慮了面向連接的服務。並且是先定義一套功能完整的構架,再根據該構架來發展相應的協議與系統。
TCP/IP協議產生於對Internet網路的研究與實踐中,是應實際需求而產生的,再由IAB、IETF等組織標准化,而並不是之前定義一個嚴謹的框架。而且TCP/IP最早是在UNIX系統中實現的,考慮了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比較適合計算機實現和使用。
l 連接服務
OSI的網路層基本與TCP/IP的網際層對應,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定址方式有較大的區別。
OSI的地址空間為不固定的可變長,由選定的地址命名方式決定,最長可達160byte,可以容納非常大的網路,因而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根據OSI的規定,網路上每個系統至多可以有256個通信地址。
TCP/IP網路的地址空間為固定的4byte(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這樣,在IPV6中將擴展到16byte)。網路上的每一個系統至少有一個唯一的地址與之對應。
l 傳輸服務
OSI與TCP/IP的傳輸層都對不同的業務採取不同的傳輸策略。OSI定義了五個不同層次的服務:TP1,TP2,TP3,TP4,TP5。TCP/IP定義了TCP和UPD兩種協議,分別具有面向連接和面向無連接的性質。其中TCP與OSI中的TP4,UDP與OSI中的TP0在構架和功能上大體相同,只是內部細節有一些差異。
l 應用范圍
OSI由於體系比較復雜,而且設計先於實現,有許多設計過於理想,不太方便計算機軟體實現,因而完全實現OSI參考模型的系統並不多,應用的范圍有限。而TCP/IP協議最早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在UNIX、Windows平台中都有穩定的實現,並且提供了簡單方便的編程介面(API),可以在其上開發出豐富的應用程序,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TCP/IP協議已成為目前網際互聯事實上的國際標准和工業標准。
4、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發展趨勢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OSI參考模型和TCP/IP協議大致相似,也各具特色。雖然TCP/IP在目前的應用中佔了統治地位,在下一代網路(NGN)中也有強大的發展潛力,甚至有人提出了「Everything is IP」的預言。但是OSI作為一個完整、嚴謹的體系結構,也有它的生存空間,它的設計思想在許多系統中得以借鑒,同時隨著它的逐步改進,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TCP/IP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地址空間問題、QoS問題、安全問題等。地址問題有望隨著IPV6的引入而得到解決,QoS、安全保證也正在研究,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因此,TCP/IP在一段時期內還將保持它強大的生命力。OSI的確定在於太理想化,不易適應變化與實現。因此,它在這些方面做出適當的調整,也將會迎來自己的發展機會。
盡管OSI模型在各種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由於其建立時間過早,各種網路的發展不斷突破了OSI參考模型,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對OSI模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OSI參考模型的教訓是:首先,引入時間過晚,建立標准時TCP/IP已在大學使用,而後來又被廣泛使用;其次,在技術上不能完全適應網路發展現狀,如會晤層在大多數應用中很少使用,表述層幾乎是空的,實際上英國給ISO的建議只有5層,而不是7層。相反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內容過多,有時不得不分成子層,每一子層賦予不同的功能。OSI的另一個問題是有些功能在不同的層一再出現,如編址、流量控制、糾錯等等。有些功能放在那裡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如安全性、加密及網路管理層很難達成一致而乾脆未包括在內。同時OSI完全忽略了無連接業務的相應的協議,而這在LAN和演播室區域網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只是後來才加以補充。另一個嚴重問題是OSI主要考慮通信,而計算機世界有相當多的不同點。最後在OSI的實現和政策上都有一些問題。
可以看到,其中不存在會晤層和表述層,主要面向連接的網路層也被以包交接為基礎的無連接互聯網路層代替,稱為互聯網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也大大簡化為主機到網路層(Host-To-Network),除了指出主機必須使用能發送IP包的協議外並不規定什麼。在互聯網層中定義了包結構和相應的協議,稱為互聯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主要作用是將IP包送到相應的地址。TCP/IP傳送層的作用類似於OSI傳送層的作用,是使源和目標設備相互對話。TCP/IP定義了兩種端到端協議,第一種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協議,能確保拜特流無誤碼從源設備傳送到互聯網中的其他設備。它將輸入拜特流分割成較小的信息並將其每一個都放入互聯網層,在接收端,接收TCP重組所接收的信息還原成原拜特流。TCP還進行流量控制,確保較高速的發送端不會使較低速的接收設備過載。第二種協議是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個非確保的無連接協議,用於那些不需要TCP順序和流量控制的應用,廣泛用於單項數據傳輸、伺服器用戶類型的應答應用。在這些應用中,即時傳送比精確傳送更重要,典型的應用就是語言和視頻傳輸。 在傳送層上面是應用層,包括了所有終端協議。早期的包括虛擬終端(TELNET),文件傳送(FTP)和電子郵件(SMTP),虛擬終端協議允許用戶登錄道遠端設備並在那裡工作。以後加入的有域名服務(DNS:Domain Name Service)、網路新聞傳送協議(NNTP:Network News Transport Protocol) 和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 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域名服務將主機名字與網路地址相匹配;網路新聞傳送協議用於在網上到處發送新聞;超文本傳輸協議用來傳輸網頁。
TCP/IP也不是對什麼情況下都適合的,它沒有象OSI模型那樣有明確定義的「服務」、「介面」和「協議」,因此軟體工程師在設計時,在規范和實現之間有較大的距離,也很少有使用新技術設計新網路的指導意見。TCP/IP也很難用來描述不同需要的其他協議,其中的主機到網路層也很難說是一層,不能區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而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問題是由於TCP/IP應用的廣泛,經常會有一個大學的學生設計一些新的功能,並無償提供使用,其中有一些被廣泛擴散,但由於考慮不是很全面,而很難替代,如虛擬終端協議TELNET原是為每秒10個字元設計的遠端打字終端,與圖形用戶介面和滑鼠無關,但25年後的今天,他仍然使用。與OSI的另一個區別是,OSI模型在網路層支持無連接和面向連接的通信,而TCP/IP在網路層只支持無連接通信,而在傳送層可以支持兩種通信。

❼ 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重要詞彙名詞分析

ADSL: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ADSL),ADSL是在無中繼的用戶環路網上,使用有負載電話線提供高速數字接入的傳輸技術,對少量使用寬頻業務的用戶是一種經濟快速的接入方法.其特點是可在現有任意雙絞線上傳輸,誤碼率低,下行數字信道的傳輸速率可達6Mbps,上行數字信道的傳輸速率可達144kbps或384kbps;模擬用戶話路獨立;採用線路碼.

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ATM是一種分組交換和復用技術.ATM用固定長度的分組(稱為信元)發送信息,每個信元在其頭部包含一個VCI,VCI提供一種方法,以創建多條邏輯信道,並在需要時進行多路復用.因為信元長度固定,信元可能包含無用的比特.

CAE:
計算機輔助工程

CAM:
計算機輔助製造

CAT:
計算機輔助測試

CSMA/CD:
隨機爭用型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即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CD方法.是Ethernet的核心技術.

ENIAC:
1946年在美國賓州大學問世的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

FTP:
文件傳輸服務(FTP)是網際網路中最早的服務功能之一,FTP服務採用典型的客戶機/伺服器工作模式,FTP服務為計算機之間雙向文件傳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它允許用戶將本地計算機中的文件上載到遠端的計算機中,或將遠端計算機中的文件下載到本地計算機中.

IDSL:
基於ISDN的數字用戶線路(IDSL),ISDN從其現在的應用來說也可以算作DSL技術中的一種.IDSL可以認為是ISDN技術的一種擴充,它用於為用戶提供基本速率BRI(128kbps)的ISDN業務,但其傳輸距離可達5km,其主要應用場合有遠程通信和遠程辦公室連接.

IEEE:
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

ISO: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推動開放系統參考模型與網路協議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網路理畝帶論體系的形成與網路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時也面臨著TCP/IP嚴峻的挑戰.

JPEG:
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聯合制定的.是適合於連續色調.多級灰度.彩色或單色靜止圖像的國際標准.

MFLOPS:
有些機器為了考查單字長浮點指令的平均執行速度,也用MFLOPS來表示處理速度.

MIPS:
表示單字長定點指令的平均敬唯執行速度,即每秒執行一百萬條指令.

MPC:
多媒體計算機

MPEG:
MPEG是ISO/IEC委員會的第11172號標准草案,包括MPEG視頻.MPEG音頻和MPEG系統三部分.MPEG要考慮到音頻和視頻的同步,聯合壓縮後產生一個電視質量的視頻和音頻壓縮形式的位速為5Mbps的單一流.

MTTR:
指修復一次故障所需要的時間.

OLE:
是對象鏈接和嵌入,它是一種實現多種媒體片段集成與處理的有效迅稿蘆技術.利用它可以在用戶文件中自如地加入表格.聲音.圖形.圖像及視頻等,而且所有鏈接與嵌入的數據都作為一個對象來對待,並提供了文件中的對象進行顯示.我.修改和播放的操作.

OSI: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發布的最的ISO標準是ISO/IEC7498,又稱為X.200建議.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P×64:P×64,是CCITT的H.261號建議,P為可變參數,取值范圍是1~)該標準的目標是可視電話和電視會議,它可以覆蓋整個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信道.當P1或2時,只支持每秒幀數較少的視頻電話,P>6時可支持電視會議.

RADSL:
速率自適應數字用戶線(RADSL),RADSL提供的速率范圍與ADSL基本相同,也是一種提供高速下行.低速上行並保留原語音服務的數字用戶線.與ADSL的區別在於:RADSL的速率可以根據傳輸距離動態自適應,當距離增大時,速率降低,這樣可以供用戶靈活選擇傳輸服務.

SDSL:
單線路數字用戶線(SDSL),SDSL是對稱的DSL技術,與HDSL的區別在於只使用一對銅線.SDSL可以支持各種要求上.下行通信速率相同的應用,該技術現在已可提供,在雙線電路中運行良好.不過標准尚未最終確立.

SET:
安全電子交易SET是由VISA和MASTERCARD所開發的開放式支付規范,是為了保證信用卡在公共網際網路上支付的安全而設立的.私有密鑰加密技術和公用密鑰加密技術是兩種最基本的加密技術.目前,SET協議使用以這兩種技術為基礎的數字信封技術.數字簽名技術.信息摘要技術以及雙重簽名技術,保證信息傳輸和處理的安全.SNA:
世界上第一個網路體系結構,是IBM公司於1974年提出的,命名為:系統網路體系結構SNA\..

SNMP:
是由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提出的面向Internet的管理協議,其管理對象包括網橋.路由器.交換機等內存和處理能力有限的網路互聯設備.SNMP採用輪詢監控的方式,管理者隔一定時間間隔向代理請求管理信息,管理者根據返回的管理信息判斷是否有異常事件發生.SNMP位於ISOOSI參考模型的應用層,它遵循ISO的網路管理模型.SNMP模型由管理節點和代理節點構成,採用的是代理/管理站模型.

SPOOLing:
是同時的外圍設備聯機操作,它是為解決獨占設備數量少.速度慢.不能滿足眾多進程的要求,而且在進程獨占設備期間設備利用率又比較低的情況而提出的一種設備管理技術.它是一種虛擬設備技術,其核心思想是在一台共享設備(通常是高速.大容量磁碟)上模擬獨占設備的操作,把一台低速的獨占設備改造成若乾颱可並行操作的虛擬設備,即把獨占設備變成邏輯上的共享設備.

SSE:
意為流式的單指令流.多數據流擴展指令.
VDSL:
甚高速數字用戶線(VDSL),是在在ADSL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在很短的雙絞銅線上傳送比ADSL更高速的數據,其的下行速率為51Mbps~55Mbps,傳輸線長度不超過300m;當傳輸速率在13Mbps以下時,傳輸距離可達到5km,上行速率則為6Mbps以上.為了實時傳輸壓縮視頻信號,VDSL採用前向糾錯(FEC)編碼技術進行傳輸差錯控制,並使用交換技術糾正由於脈沖雜訊產生的突發誤碼.和ADSL相比,VDSL傳輸帶寬更高,而且由於傳輸距離縮短,碼間干擾小,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簡化,成本將顯著降低.

WWW的客戶程序:
WWW的客戶程序在網際網路上被稱為WWW瀏覽器(browser),它是用來瀏覽網際網路上的WWW頁面的軟體.在WWW服務系統中,WWW瀏覽器負責接收用戶的請求,並利用HTTP協議將用戶的請求傳送給WWW伺服器.在伺服器請求的頁面送回到瀏覽器後,瀏覽器再將頁面進行解釋,顯示在用戶的屏幕上.

WWW服務:
WWW服務採用客戶機/伺服器工作模式.它以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與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為基礎,為用戶提供界面一致的信息瀏覽系統.在WWW服務系統中,信息資源以頁面(也稱網頁或Web頁)的形式存儲在伺服器(通常稱為Web站點)中,這些頁面採用超文本方式對信息進行組織,通過鏈接將一頁信息接到另一頁信息,這些相互鏈接的頁面信息既可放置在同一主機上,也可放置在不同的主機上.頁面到頁面的鏈接信息由統一資源定位符URL維持,用戶通過客戶端應用程序,即瀏覽器,向WWW伺服器發出請求,伺服器根據客戶端的請求內容將保存在伺服器中的某個頁面返回給客戶端,瀏覽器接收到頁面後對其進行解釋,最終將圖.文.聲並茂的畫面呈現給用戶.

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為保證提供一定級別的安全保護所必須遵守的規則.安全策略模型包括了建立安全環境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威嚴的法律.先進的技術和嚴格的管理.

安全威脅:
是指某個人.物.事件或概念對某一資源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性所造成的危害.某種攻擊就是某種威脅的具體實現.安全威脅可分為故意的和偶然的兩類.故意威脅又可進一步分為被動和主動兩類.

版本:
計算機的硬體.軟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版本,版本序號往往能簡單地反映出性能的優劣.

編譯程序:
把高級語言源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目標程序的工具,有兩種類型:解釋程序與編譯程序.編譯程序是把輸入的整個源程序進行全部翻譯轉換,產生出機器語言的目標程序,然後讓計算機執行從而得到計算結果.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語言就是如此.編譯程序的優點是執行速度比較快.

病毒:
病毒是能夠通過修改其他程序而.感染.它們的一種人為編制的程序,修改後的程序裡麵包含了病毒程序的一個副本,這樣它們就能夠繼續感染其他程序.

不對稱型加密演算法:
不對稱型加密演算法也稱公開密鑰演算法,其特點是有二個密鑰(即公用密鑰和私有密鑰),只有二者搭配使用才能完成加密和解密的全過程.由於不對稱演算法擁有二個密鑰,它特別適用於分布式系統中的數據加密,在Internet中得到廣泛應用.其中公用密鑰在網上公布,為數據發送方對數據加密時使用,而用於解密的相應私有密鑰則由數據的接收方妥善保管.

不可剝奪方式:
即一旦把CPU分配給一個進程,它就一直佔用CPU,直到該進程自己因調用原語操作或等待I/O而進入阻塞狀態,或時間片用完時才讓出CPU,重新執行進程調度.

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是這樣一些程序模塊的集合--它們能有效地組織和管理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及軟體資源,合理地組織計算機工作流程,控製程序的執行,並向用戶提供各種服務功能,使得用戶能夠靈活.方便.有效地使用計算機,使整個計算機系統能高效地運行.操作系統有兩個重要的作用:(1)管理系統中的各種資源.操作系統就是資源的管理者和仲裁者,由它負責資源在各個程序之間的調度和分配,保證系統中的各種資源得以有效的利用.(2)為用戶提供良好的界面.

超標量(superscalar)技術:
通過內置多條流水線來同時執行多個處理,其實質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在經典奔騰中,它由兩條整數指令流水線(U指令流水線和V指令流水線)和一條浮點指令流水線組成.

超流水線(superpipeline)技術:
超流水線是通過細化流水.提高主頻,使得在一個機器周期內完成一個甚至多個操作,其實質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經典奔騰的每條整數流水線都分為四級流水,即指令預取.解碼.執行和寫回結果.它的浮點流水線可分為八級流水,前四級與整數流水線相同,後四級則包括兩級浮點操作.一級四捨五入及寫回浮點運算結果和一級為出錯報告.超媒體:
超媒體技術是一種典型的數據管理技術,它是由稱為結點和表示結點之間聯系的鏈組成的有向圖(網路),用戶可以對其進行瀏覽.查詢和修改等操作.
超媒體:當信息載體不限於文本時,稱之為超媒體.

超文本傳輸協議:
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是WWW客戶機與WWW伺服器之間的應用層傳輸協議.HTTP協議是是一種面向對象的協議,為了保證WWW客戶機與WWW伺服器之間通信不會產生二義性,HTTP精確定義了請求報文和響應報文的格式.HTTP會話過程包括以下4個步驟:①連接(Connection).②請求(Request).③應答(Response).④關閉(Close).

超文本概念:
概括地說,超文本就是收集.存儲和瀏覽離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現信息之間關系的技術.傳統文本都是線性的,讀者必須一段接一段.一頁一頁順序閱讀.而超文本是非線性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閱讀哪一部分的內容.從本質上講,超文本更符合人的思維方式.人的思維本來就不總是線性的,由一事物同時可能聯想到多個事物.

城域網:
城域網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是介於廣域網與區域網之間的一種高速網路.城域網設計的目標是要滿足幾十公里范圍內的大量企業.機關.公司的多個區域網互連的需求,以實現大量用戶之間的數據.語音.圖形與視頻等多種信息的傳輸功能.早期的城域網產品主要是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I,FiberDistributedDataInterface).

程序:
是由指令序列組成的,告訴計算機如何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主要分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由於現在的計算機還不能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所以還不能用自然語言編寫計算機程序.

程序並發性:
所謂程序並發性是指在計算機系統中同時存在有多個程序,宏觀上看,這些程序是同時向前推進的.在單CPU環境下,這些並發執行的程序是交替在CPU上運行的.程序的並發性具體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用戶程序與用戶程序之間並發執行;用戶程序與操作系統程序之間並發執行.

傳輸介質:
傳輸介質是網路中連接收發雙方的物理通路,也是通信中實際傳送信息的載體.網路中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電纜和無線與衛星通信信道.
傳送時間:傳送時間信息在磁碟和內存之間的實際傳送時間叫傳送時間.

唇同步:
在多媒體信號傳輸的過程中,如果圖像與語言沒有同步,人物說話的口型與聲音不吻合,觀眾就感覺很不舒服.這種相關音頻流與視頻流之間的同步叫做\.唇同步\..唇同步要求音頻與視頻之間的偏移在±80ms內,這樣多數觀眾都不會感到偏移的存在.對於音頻業務,例如打電話,允許的時延是0-25s,時延抖動應小於10ms,否則通話人就覺得對話不通暢.

當前目錄:
系統為用戶提供一個目前正在使用的工作目錄,稱為當前目錄.

低級語言:
在編程中,人們最早使用機器語言.因為它使用最貼近機器硬體的二進制代碼,所以稱為低級語言.

電子郵件服務:
電子郵件服務(又稱E-mail服務)是目前網際網路上使用最頻繁的一種服務,它為網際網路用戶之間發送和接收消息提供了一種快捷.廉價的現代化通信手段,電子郵件服務採用客戶機/伺服器工作模式.

斷點:
發生中斷時被打斷程序的暫停點稱為斷點.
對稱型加密:
對稱型加密使用單個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或解密,其特點是計算量小.加密效率高.但是此類演算法在分布式系統上使用較為困難,主要是密鑰管理困難,從而使用成本較高,安全性能也不易保證.這類演算法的代表是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廣泛使用的DES演算法(DigitalEncryptionStandard).

對等(peertopeer)網路:
在區域網中,如果每台計算機在邏輯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從關系,就稱為對等(peertopeer)網路.

多媒體技術:
是對文本.聲音.圖形和圖像進行處理.傳輸.存儲和播放的集成技術.

多能奔騰:
所謂多能奔騰就是在經典奔騰的基礎上增加了MMX(多媒體擴充技術)功能.

多重處理:
是指多CPU系統,它是高速並行處理技術中最常用的體系結構之一.

反匯編程序:
把機器語言程序\.破譯\.為匯編語言程序的工具,就稱為反匯編程序.

防火牆:
防火牆是指設置在不同網路(如可信任的企業內部網和不可信的公共網)或網路安全域之間的一系列部件的組合.它可通過監測.限制.更改跨越防火牆的數據流,盡可能地對外部屏蔽網路內部的信息.結構和運行狀況,以此來實現網路的安全保護.防火牆總體上分為濾.應用級網關和代理伺服器等幾大類型.

訪問控制:
訪問控制是指限制系統資源中的信息只能流到網路中的授權個人或系統.

分布式操作系統:
分布式操作系統也是通過通信網路將物理上分布的具有自治功能的數據處理系統或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協作完成任務.

分時系統:
分時系統允許多個用戶同時聯機地使用計算機.一台分時計算機系統連有若乾颱終端,多個用戶可以在各自的終端上向系統發出服務請求,等待計算機的處理結果並決定下一個步驟.操作系統接收每個用戶的命令,採用時間片輪轉的方式處理用戶的服務請求,即按照某個次序給每個用戶分配一段CPU時間,進行各自的處理.對每個用戶而言,彷彿\.獨占\.了整個計算機系統.具有這種特點的計算機系統稱為分時系統.

分支預測:
在流水線運行時,總是希望預取到的指令恰好是處理器將要執行的指令.當進行循環操作時,就會遇到要不要轉移的問題.一旦轉移成功,而並未預取到轉移後需要執行的指令,這時流水線就會斷流,從而必須重新取指令,這就影響了處理速度.為此,在奔騰晶元上內置了一個分支目標緩存器,用來動態地預測程序分支的轉移情況,從而使流水線的吞吐率能保持較高的水平.

服務質量:
服務質量(QoS)是指用戶和應用程序所看到的網路的性能指標,如延時.丟失和損壞,損壞(corruption)是指由於量化.壓縮和丟失造成的能被用戶感知的信息質量的降低.

固定分區:
是指系統將內存劃分為若干大小固定的分區,當作業申請內存時,系統為其選擇一個適當的分區,並裝入內存運行.由於分區大小是事先固定的,因而可容納作業的大小受到限制,而且當用戶作業的地址空間小於分區的存儲空間時,浪費了一些存儲空間.

故障:
故障就是出現大量或者嚴重錯誤需要修復的異常情況.

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是對計算機網路中的問題或故障進行定位的過程.

管道:
是連接兩個進程之間的一個打開的共享文件,專用於進程之間進行數據通信.發送進程可以源源不斷地從管道一端寫入數據流,接收進程在需要時可以從管道的另一端讀出數據.廣域網:
廣域網WAN(WideAreaNetwork)也稱為遠程網.它所覆蓋的地理范圍從幾十公里到幾千公里.廣域網覆蓋一個國家.地區,或橫跨幾個洲,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路.廣域網的通信子網主要使用分組交換技術.
哈佛結構:
經典奔騰有兩個8KB(可擴充為12KB)的超高速緩存,一個用於緩存指令,一個用於緩存數據,這就大大提高了訪問Cache的命中率,從而不必去搜尋整個存儲器,就能得到所需的指令與數據.這種把指令與數據分開存取的結構稱為哈佛結構.它對於保持流水線的持續流動有重要意義.

互操作:
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是指網路中不同計算機系統之間具有透明地訪問對方資源的能力,互操作性是由高層軟體來實現的.

互連:
互連(interconnection)是指在兩個物理網路之間至少有一條在物理上連接的線路,它為兩個網路的數據交換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可能性,但並不能保證兩個網路一定能夠進行數據交換,這要取決於兩個網路的通信協議是不是相互兼容.

互通:
互通(intercommunication)是指兩個網路之間可以交換數據.

匯編語言:
一種符號化的機器語言,用助記符代替二進制代碼.由匯編語言編寫的源程序必須經過轉換,翻譯成機器語言,計算機才能識別與執行.這種把匯編語言源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目標程序的工具,就稱為匯編程序.

集線器:
集線器(Hub)是區域網的基本連接設備.在傳統的區域網中,連網的結點通過非屏蔽雙絞線與集線器連接,構成物理上的星型拓撲結構.當集線器接收到某個結點發送的廣播信息,便會將接收到的數據轉發到每個埠,所以集線器是共享式的網路設備.

計算機網路:
是通過通信設施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自治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實現信息交換.資源共享.互操作和協作處理的系統.網路操作系統就是在原來各自計算機操作系統上,按照網路體系結構的各個協議標准進行開發,使之包括網路管理.通信.資源共享.系統安全和多種網路應用服務的操作系統.

計算機網路拓撲:
計算機網路拓撲是通過網中結點與通信線路之間的幾何關系表示網路結構,反映出網路中各實體間的結構關系.

加密:明文被變換成另一種隱蔽形式,這種變換稱為加密.

加密密鑰:
加密演算法和解密演算法通常都是在一組密鑰控制下進行的,加密演算法所使用的密鑰稱為加密密鑰.

加密演算法:
對明文進行加密時採用的一組規則稱為加密演算法.

交換機:
交換式區域網的核心是區域網交換機,也有人把它叫做交換式集線器.對於傳統的乙太網來說,當連接在集線器中的一個結點發送數據時,它將用廣播方式將數據傳送到集線器的每個埠.因此,乙太網的每個時間片內只允許有一個結點佔用公用通信信道.交換式區域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共享介質\.的工作方式,它可以通過乙太網交換機支持交換機埠結點之間的多個並發連接,實現多結點之間數據的並發傳輸.因此,交換式區域網可以增加網路帶寬,改善區域網的性能與服務質量.

接入網:
所謂接入網(AN)是指交換局到用戶終端之間的所有機線設備.

接入網技術:
解決最終用戶接入地區寬頻網路的技術就叫做接入網技術.目前,可以作為用戶接入網的主要有三類:郵電通信網.計算機網路與廣播電視網.

結構化布線系統:
是指在一座辦公大樓或樓群中安裝的傳輸線路.這種傳輸線路能連接所有的語音.數字設備,並將它們與電話交換系統連接起來.結構化布線系統包括布置在樓群中的所有電纜線及各種配件,如轉接設備.各類用戶端設備介面以及與外部網路的介面,但它並不包括各種交換設備.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結構化布線系統是使用一套標準的組網器件,按照標準的連接方法來實現的網路布線系統.

❽ 計算機網路邏輯上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功能是什麼

OSI 七層模型稱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OSI 七層模型是一種框架性的設計方法 x0dx0a OSI 七層模型通過七個層次化的結構模型使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網路之間實現可靠的通訊,因此其最主x0dx0a 要的功能使就是幫助不同類型的主機實現數據傳輸 x0dx0a 物理層 : O S I 模型的最低層或第一層,該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如電纜連線連接器。物理層的協議產生並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網路介面卡,你就建立了計算機連網的基礎。換言之,你提供了一個物理層。盡管物理層不提供糾錯服務,但它能夠設定數據傳輸速率並監測數據出錯率。網路物理問題,如電線斷開,將影響物理層。 x0dx0a 數據鏈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二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為了保證傳輸,從網路層接收到的數據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幀是用來移動數據的結構包,它不僅包括原始數據,還包括發送方和接收方的網路地址以及糾錯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確定了幀將發送到何處,而糾錯和控制信息則確保幀無差錯到達。 x0dx0a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獨立於網路和它的節點和所採用的物理層類型,它也不關心是否正在運行 Wo r d 、E x c e l 或使用I n t e r n e t 。有一些連接設備,如交換機,由於它們要對幀解碼並使用幀信息將數據發送到正確的接收方,所以它們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 x0dx0a 網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x0dx0a 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由於網路層處理路由,而路由器因為即連接網路各段,並智能指導數據傳送,屬於網路層。在網路中,「路由」是基於編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達性來指引數據的發送。 x0dx0a 傳輸層: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除此之外,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例如,乙太網無法接收大於1 5 0 0 位元組的數據包。發送方節點的傳輸層將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片,同時對每一數據片安排一序列號,以便數據到達接收方節點的傳輸層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即被稱為排序。 x0dx0a 工作在傳輸層的一種服務是 T C P / I P 協議套中的T C P (傳輸控制協議),另一項傳輸層服務是I P X / S P X 協議集的S P X (序列包交換)。 x0dx0a 會話層: 負責在網路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 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x0dx0a 你可能常常聽到有人把會話層稱作網路通信的「交通警察」。當通過撥號向你的 I S P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請求連接到網際網路時,I S P 伺服器上的會話層向你與你的P C 客戶機上的會話層進行協商連接。若你的電話線偶然從牆上插孔脫落時,你終端機上的會話層將檢測到連接中斷並重新發起連接。會話層通過決定節點通信的優先順序和通信時間的長短來設置通信期限 x0dx0a 表示層: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路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路的類型不同而不同。 x0dx0a 表示層管理數據的解密與加密,如系統口令的處理。例如:在 Internet上查詢你銀行賬戶,使用的即是一種安全連接。你的賬戶數據在發送前被加密,在網路的另一端,表示層將對接收到的數據解密。除此之外,表示層協議還對圖片和文件格式信息進行解碼和編碼。 x0dx0a 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❾ 我們常見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哪一層

我們常見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

OSI參考模型的數據傳輸過程分為三層:

1、第一層物理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 如雙絞線、同軸電纜、電纜連線連接器等,計算機連網的基礎,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

(1)、中繼器:它的作用是放大信號,補償信號衰減,支持遠距離的通信。

(2)、集線器:提供信號放大和中轉的功能,有信號廣播。中繼器與集線器的區別在於連接設備的線纜的數量。一個中繼器通常只有兩個埠,而一個集線器通常有4至20個或更多的埠。

2、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

(1)、交換機: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控。

(2)、網卡:有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橘散據緩存的功能

3、第三層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

(1)、路由器(網關):連通不同的網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圓租氏

(2)、三層交換機有路由功能,一次路由,多次轉發。

(9)計算機網路中參與翻譯的是第幾層擴展閱讀:

1、劃分原則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路應用更為普及,就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范來控制網路,這樣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規范,就型埋能互聯了,提供各種網路服務功能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

根據分而治之的原則,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原則是:

(1)、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6)、根據功能需要進行分層,每層應當實現定義明確的功能。

(7)、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2、模型用途:

(1)、OSI模型用途相當廣泛,比如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等很多網路設備的設計都是參照OSI模型設計的。

(2)、網路設計者在解決網路體系結構時經常使用ISO/OSI(國際標准化組織/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該模型每一層代表一定層次的網路功能,最下面是物理層,它代表著進行數據傳輸的物理介質,換句話說,即網路電纜,其上是數據鏈路層,它通過網路介面卡提供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OSI參考模型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中參與翻譯的是第幾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雷凌導航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891
蘋果手機怎麼看無線網路網速 瀏覽:188
中國移動網路機頂盒怎麼設置簡潔 瀏覽:557
家裡多個網路埠只有一個有信號 瀏覽:743
蘋果11手機網路劫持 瀏覽:240
手機怎樣調試網路接入 瀏覽:33
無線網路網速測試 瀏覽:90
網路電視怎樣輸入英文密碼 瀏覽:99
為什麼電腦沒有網路限速 瀏覽:494
廣東網路空間安全考研哪裡好 瀏覽:586
網路信號多少錢一gb 瀏覽:712
移動網路一直跳不穩定 瀏覽:411
公共網路設備哪個好 瀏覽:848
真正無線網路視頻 瀏覽:66
自學電腦網路書籍推薦 瀏覽:973
網路可以用來干什麼 瀏覽:247
手機開熱點和usb網路共享哪個快6 瀏覽:141
國網公司網路安全三同步是指 瀏覽:74
小米手機出現有線網路斷斷續續 瀏覽:830
蘋果新系統網路關聯設置 瀏覽:65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