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計算機網路:網路層(2)
如圖,一個IP數據報由首部和數據兩部分組成。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長度,共20位元組,是所有IP數據報必須具有的。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後面是一些可選欄位,其長度是可變的。
(1)版本
佔4位,指IP協議的版本。通信雙方使用的IP協議的版本必須一致。目前廣泛使用的IP協議版本號為4(即IPv4)。也有使用IPv6的(即版本6的IP協議)。
(2)首部長度
佔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進制數值是15。 這個欄位所表示數的單位是32位字(1個32位字長是4位元組),因此,當I的首部長度為1111時(即十進制的15),首部長度就達到最大值60位元組。當分組的首部長度不是4位元組的整數倍時,必須利用最後的填充欄位加以填充。 因此數據部分永遠在4位元組的整數倍時開始,這樣在實現IP協議時較為方便。首部長度限制為60位元組的缺點是有時可能不夠用。但這樣做是希望用戶盡量減少開銷。最常用的首部長度就是20位元組(即首部長度為0101),這時不使用任何選項。
(3)區分服務
佔8位,用來獲得更好的服務。這個欄位在舊標准中叫做服務類型,但實際上一直沒有被使用過。1998年ITF把這個欄位改名為區分服務DS( Differentiated Services。只有在使用區分服務時,這個欄位才起作用。在一般的情況下都不使用這個欄位。
(4)總長度
總長度指首部和數據之和的長度,單位為位元組。總長度欄位為16位,因此數據報的最大長度為216-1=65535位元組。
在IP層下面的每一種數據鏈路層都有其自己的幀格式,其中包括幀格式中的數據欄位的最大長度,這稱為最大傳送單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當一個IP數據報封裝成鏈路層的幀時,此數據報的總長度(即首部加上數據部分)一定不能超過下面的數據鏈路層的MTU值。雖然使用盡可能長的數據報會使傳輸效率提高,但由於乙太網的普遍應用,所以實際上使用的數據報長度 很少有超過1500位元組 的。為了不使IP數據報的傳輸效率降低,有關IP的標准文檔規定,所有的主機和路由器必須能夠處理的IP數據報長度不得小於576位元組。這個數值也就是最小的IP數據報的總長度。當數據報長度超過網路所容許的最大傳送單元MTU時,就必須把過長的數據報進行分片後才能在網路上傳送。這時,數據報首部中的「總長度」欄位不是指未分片前的數據報長度,而是指分片後的每一個分片的首部長度與數據長度的總和。
(5)標識 (identification)
佔16位。軟體在存儲器中維持一個計數器,每產生一個數據報,計數器就加1,並將此值賦給標識欄位。但這個「標識」並不是序號,因為IP是無連接服務,數據報不存在按序接收的問題。當數據報由於長度超過網路的MTU而必須分片時,這個標識欄位的值就被復制到所有的數據報片的標識欄位中。相同的標識欄位的值使分片後的各數據報片最後能正確地重裝成為原來的數據報。
(6)標志(flag)
佔3位,但目前只有兩位有意義。
標志欄位中的最低位記為 MF ( More Fragment)。MF=1即表示後面「還有分片」的數據報。MF=0表示這已是若千數據報片中的最後一個。
標志欄位中間的一位記為 DF (Dont Fragment),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當DF=0時才允許分片。
(7)片偏移
佔13位。片偏移指出:較長的分組在分片後,某片在原分組中的相對位置。也就是說,相對於用戶數據欄位的起點,該片從何處開始。片偏移以8個位元組為偏移單位。這就是說,每個分片的長度一定是8位元組(64位)的整數倍。
(8)生存時間
佔8位,生存時間欄位常用的英文縮寫是TTL( Time To live),表明是數據報在網路中的壽命。由發出數據報的源點設置這個欄位。其目的是防止無法交付的數據報無限制地在網際網路中兜圈子(例如從路由器R1轉發到R2,再轉發到R3,然後又轉發到R1),因而白白消耗網路資源。最初的設計是以秒作為TTL值的單位。每經過一個路由器時,就把TTL減去數據報在路由器所消耗掉的一段時間。若數據報在路由器消耗的時間小於1秒,就把TTL值減1。當TTL值減為零時,就丟棄這個數據報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路由器處理數據報所需的時間不斷在縮短,一般都遠遠小於1秒鍾,後來就把TTL欄位的功能改為「跳數限制」(但名稱不變)。路由器在轉發數據報之前就把TTL值減1。若TTL值減小到零,就丟棄這個數據報,不再轉發。因此,現在TTL的單位不再是秒,而是跳數。 TTL的意義是指明數據報在網際網路中至多可經過多少個路由器 。顯然,數據報能在網際網路中經過的路由器的最大數值是255。若把TTL的初始值設置為1,就表示這個數據報只能在本區域網中傳送。因為這個數據報一傳送到區域網上的某個路由器,在被轉發之前TTL值就減小到零,因而就會被這個路由器丟棄。
(9)協議
佔8位,協議欄位指出此數據報攜帶的數據是使用何種協議,以便使目的主機的IP層知道應將數據部分上交給哪個處理過程。
過程大致如下:
(1)從數據報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機的IP地址D,得出目的網路地址為N。
(2)若N就是與此路由器直接相連的某個網路地址,則進行直接交付,不需要再經過其他的路由器,直接把數據報交付給目的主機(這里包括把目的主機地址D轉換為具體的硬體地址,把數據報封裝為MAC幀,再發送此幀);否則就是間接交付,執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4)。
(4)若路由表中有到達網路N的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個默認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認路由器;否則,執行(6)。
(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在進行更詳細的轉發解釋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子網掩碼:
上一篇說到了二級IP地址,也就是IP地址由網路號和主機號組成。
二級IP地址有以下缺點:
第一,IP地址空間的利用率有時很低每一個A類地址網路可連接的主機數超過1000萬,而每一個B類地址網路可連接的主機數也超過6萬。然而有些網路對連接在網路上的計算機數目有限制,根本達不到這樣大的數值。例如10 BASE-T乙太網規定其最大結點數只有1024個。這樣的乙太網若使用一個B類地址就浪費6萬多個IP地址,地址空間的利用率還不到2%,而其他單位的主機無法使用這些被浪費的地址。有的單位申請到了一個B類地址網路,但所連接的主機數並不多,可是又不願意申請一個足夠使用的C類地址,理由是考慮到今後可能的發展。IP地址的浪費,還會使IP地址空間的資源過早地被用完。
第二,給每一個物理網路分配一個網路號會使路由表變得太大因而使網路性能變壞。
每一個路由器都應當能夠從路由表査出應怎樣到達其他網路的下一跳路由器。因此,互聯網中的網路數越多,路由器的路由表的項目數也就越多。這樣,即使我們擁有足夠多的IP地址資源可以給每一個物理網路分配一個網路號,也會導致路由器中的路由表中的項目數過多。這不僅增加了路由器的成本(需要更多的存儲空間),而且使查找路由時耗費更多的時間,同時也使路由器之間定期交換的路由信息急劇增加,因而使路由器和整個網際網路的性能都下降了。
第三,兩級IP地址不夠靈活。
有時情況緊急,一個單位需要在新的地點馬上開通一個新的網路。但是在申請到一個新的IP地址之前,新增加的網路是不可能連接到網際網路上工作的。我們希望有一種方法,使一個單位能隨時靈活地增加本單位的網路,而不必事先到網際網路管理機構去申請新的網路號。原來的兩級IP地址無法做到這一點。
於是為解決上述問題,從1985年起在IP地址中又增加了一個「子網號欄位」,使兩級IP地址變成為三級IP地址,它能夠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並且使用起來也很靈活。這種做法叫作劃分子網 (subnetting),或子網定址或子網路由選擇。劃分子網已成為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協議。
劃分子網的基本思路如下:
(1)一個擁有許多物理網路的單位,可將所屬的物理網路劃分為若干個子網 subnet)。劃分子網純屬一個單位內部的事情。本單位以外的網路看不見這個網路是由多少個子網組成,因為這個單位對外仍然表現為一個網路。
(2)劃分子網的方法是從網路的主機號借用若干位作為子網號 subnet-id,當然主機號也就相應減少了同樣的位數。於是兩級IP地址在本單位內部就變為三級IP地址:網路號、子網號和主機號。也可以用以下記法來表示:
IP地址:=(<網路號>,<子網號>,<主機號>}
(3)凡是從其他網路發送給本單位某個主機的IP數據報,仍然是根據IP數據報的目的網路號找到連接在本單位網路上的路由器。但此路由器在收到IP數據報後,再按目的網路號和子網號找到目的子網,把IP數據報交付給目的主機。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的IP地址總長度不變,把原來由「網路號+主機號」組成的IP地址,變為了「網路號+子網號+主機號」,因為其他網路找當前網路的主機時,使用的還是網路號,所以外面的網看不見當前網路的子網。當本網的路由器在收到IP數據報後,按目的網路號和子網號找到目的子網,把IP數據報交付給目的主機。
現在剩下的問題就是:假定有一個數據報(其目的地址是145.133.10)已經到達了路由器R1。那麼這個路由器如何把它轉發到子網145.3.3.0呢?
我們知道,從IP數據報的首部並不知道源主機或目的主機所連接的網路是否進行了子網的劃分。這是因為32位的IP地址本身以及數據報的首部都沒有包含任何有關子網劃分的信息。因此必須另外想辦法,這就是使用子網掩碼( (subnet mask)。
子網掩碼,簡單來說就是把除了主機號設置為0,其他位置的數字都設置為1。
以B類地址為例:
把三級IP地址的網路號與子網號連起來,與子網掩碼做「與」運算,就得到了子網的網路地址。
在網際網路的標准規定:所有的網路都必須使用子網掩碼,同時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也必須有子網掩碼這一欄。如果一個網路不劃分子網,那麼該網路的子網掩碼就使用默認子網掩碼。
那麼既然沒有子網,為什麼還要使用子網掩碼?
這就是為了更便於査找路由表。
默認子網掩碼中1的位置和IP地址中的網路號欄位 net-id正好相對應。因此,若用默認子網掩碼和某個不劃分子網的IP地址逐位相「與」(AND),就應當能夠得出該IP地址的網路地址來。這樣做可以不用查找該地址的類別位就能知道這是哪一類的IP地址。顯然,
子網掩碼是一個網路或一個子網的重要屬性。在RFC950成為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後,路由器在和相鄰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時,必須把自己所在網路(或子網)的子網掩碼告訴相鄰路由器。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個項目,除了要給出目的網路地址外,還必須同時給出該網路的子網掩碼。若一個路由器連接在兩個子網上就擁有兩個網路地址和兩個子網掩碼。
以一個B類地址為例,說明可以有多少種子網劃分的方法。在採用固定長度子網時,所劃分的所有子網的子網掩碼都是相同的。
表中的「子網號的位數」中沒有0,1,15和16這四種情況,因為這沒有意義。雖然根據已成為網際網路標准協議的RFC950文檔,子網號不能為全1或全0,但隨著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CIDR的廣泛使用,現在全1和全0的子網號也可以使用了,但一定要謹慎使用,要弄清你的路由器所用的路由選擇軟體是否支持全0或全1的子網號。這種較新的用法我們可以看出,若使用較少位數的子網號,則每一個子網上可連接的主機數就較多。
反之,若使用較多位數的子網號,則子網的數目較多但每個子網上可連接的主機數就較少因此我們可根據網路的具體情況(一共需要劃分多少個子網,每個子網中最多有多少個主機)來選擇合適的子網掩碼。
所以,劃分子網增加了靈活性,但卻減少了能夠連接在網路上的主機總數。
在劃分子網的情況下,分組轉發的演算法必須做相應的改動。
使用子網劃分後,路由表必須包含以下三項內容: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和下一跳地址。
所以之前的流程變成了下面這樣:
(1)從收到的數據報的首部提取目的IP地址D。
(2)先判斷是否為直接交付。對路由器直接相連的網路逐個進行檢查:用各網路的子網掩碼和D逐位相「與」(AND操作),看結果是否和相應的網路地址匹配。若匹配,則把分組進行直接交付(當然還需要把D轉換成物理地址,把數據報封裝成幀發送出去),轉發任務結束。否則就是間接交付,執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4)。
(4)對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下一跳地址),用其中的子網掩碼和D逐位相「與」(AND操作),其結果為N。若N與該行的目的網路地址匹配,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該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個默認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認路由器;否則,執行(6)
(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B. 計算機網路
有兩種含義
「帶寬」 指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基本單位是赫。
「帶寬」是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數據率的同義語,單位是比特/秒(bit/s)。
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
吞吐量更經常地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
吞吐量受網路枝豎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指數據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
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
交換結點為存儲轉發而進行一些處理所費的時間。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網路利用率則是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物理層的主要任務描述為確定與傳輸媒體介面的四個特性。
指明介面所用接線器的形狀和尺寸、引線數目和排遲搭游列等。
指明在介面電纜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的范圍。
指明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電平的電壓表示何種意義。
指明對於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順序
發送器:將數據轉換成可以在傳輸介質上傳輸的信號
數據:運送消息的實體。
信號:數據的電氣的或電磁的表現。
模擬信號: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是連續的。
數字信號: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是離散的。
信道: 向某一個方向傳遞信息的通道。
單向通信(單工通信):只能有一個方向的通信
而沒有反方向的交互。
雙向交替通信(半雙工通信):通信的雙方都可
以發送信息,但不能雙方同時發送、同時接收。
雙向同時通信(全雙工通信):通信的雙方可以
同時發送和接收信息。
調制:使用載波進行調制, 把數字信號的頻率范
圍搬移到較高的頻段,並轉換成模擬信號,以便在模
擬信道中傳輸。
解調:把接收到的模擬信號還原成數字信號。
又稱為編碼,轉換後依然是基帶信號
利用載波低頻轉高頻,更好的在模擬信道上傳輸,調制完的信號叫做帶通信號
在任何信道中,碼元傳輸碼銷的速率是有上限的,超過此上限,就會出現嚴重的碼間串擾問題。
如果信道的頻帶越寬,則可以用更高的速率傳送碼元
而不出現碼間串擾。
帶寬受限且有高斯白雜訊干擾的信道的極限信息傳輸速率
W 是信道的帶寬(以 Hz 為單位);
S 為信道內所傳信號的平均功率; N 為信道內部的雜訊功率。
信噪比S/N通常用分貝(dB)來表示:
通過編碼,可以增加每一個碼元攜帶的信息量
將信道的可用頻帶分割成若干條較窄的子頻帶,每一條子頻帶傳輸一路信號。
用戶在分配到一定的頻帶後,在通信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佔用這個頻帶。
光的頻分復用:波分復用
將時間劃分為一段段等長的時隙,每一個用戶佔用固定序號的時隙傳輸數據。
每一個用戶所佔用的時隙是周期性地出現。
時分復用的所有用戶在不同的時間佔用同樣的頻帶寬度
先進行統計,然後依次將需要發送的數據進行時分復用,但是因為每一個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需要在數據幀上加上地址信息
每個用戶被分配一個碼片序列,這些碼片序列是互相正交的,
當需要發送1的時候,則發送序列
當需要發送0的時候,則發送序列反碼
所以用戶的序列和其他用戶的序列內積是0
而序列和序列的規格化內積是1,序列與序列的反碼的規格化內積為-1
在原始的、有差錯的物理傳輸線路的基礎上,採取 差錯檢測、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 等方法,將有差錯的物理線路改進成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向網路層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是從一個結點到相鄰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結點。
把實現通信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鏈路上,就構成了數據鏈路,也稱為邏輯鏈路。
每個幀有最大長度限制
通過添加字元防止誤判
在發送端:
數據分成組,每一組k個bit,然後在後面加上n位冗餘碼
接收端:
將這段數據除以P,看最後的余數
因為標志欄位的0x7E用二進制標志為01111110,即中間是6個0,為了避免產生錯誤,所以採用 零比特填充 的方式,即發送方每遇到5個1則填充一個0,接收方每遇到5個1刪除後面的一個0
信道並非在用戶通信時固定分配給用戶。
DIX Ethernet V2 是世界上第一個區域網產品(乙太網)的規約,定義了以無源的電纜為匯流排的基帶匯流排區域網。
IEEE 的 802.3 標准。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監測
當發送數據的站一旦發現發生了碰撞
最先發送數據幀的站,在發送數據幀後至多經過時間(2τ)就可知道發送的數據幀是否遭受了碰撞。 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延 2τ 稱為爭用期,或碰撞窗口。經過爭用期這段時間還沒有檢測到碰撞,才能肯定這次發送不會發生碰撞。
發生碰撞的站在停止發送數據後,要推遲(退避)一個隨機時間才能再發送數據。
作用:
爭用期的長度: 51.2 µs
最短有效幀長: 64 位元組
幀間最小間隔: 9.6 µs
每一類地址都由 兩個固定長度 的欄位組成, 其中一個欄位是 網路號 net-id , 它標志主機(或路由器) 所連接到的網路, 而另一個欄位則是 主機號 host-id , 它標志該主機(或路由器) 。
用轉發器或網橋連接起來的若干個區域網仍為一個網路, 因此這些區域網都具有同樣的網路號 net-id。
A:網路數減2原因: 網路號全0表示本網路 127(01111111)表示本地軟體環回測試地址
B、C:網路數減1原因:128.0.0.0和192.0.0.0都是不指派的
主機數減2原因:全0和全1都不指派
路由表需要配置,或者根據演算法生成
下一跳指的是下一個路由器的地址
特定主機路由 :為特定的目的主機指明一個路由。
默認路由:沒有特定設置則採用默認路由
作用: 從網路層使用的 IP 地址,解析出在數據鏈路層使用的硬體地址。
每一個主機都設有一個 ARP 高速緩存 ,保存著所在的區域網上的各主機和路由器的 IP 地址到硬體地
址的映射表。ARP把保存在高速緩存中的每一個映射地址項目都設置生存時間,凡超過生存時間的項目就從高速緩存中刪除掉。
ARP的工作過程
當主機A欲向本區域網上的某個主機B發送 IP數據報時,就先在其ARP高速緩存中查看有無主機B的IP 地址。
如果是不同網路之間的情況,就需要通過路由器來解決
例如:H1訪問H3
一個 IP 數據報由首部和數據兩部分組成。
首部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固定部分長度為20個位元組,可變部分長度是可變的。
版本ip協議版本:ipv4和ipv6
首部長度:占 4 位,可表示的最大數值是 15 (2 4 -1)個單位(一個單位為 4 位元組)。因此 IP 的首部長度的最大值是 60 位元組(15*4)。
區分服務:占 8 位,只有在使用區分服務(DiffServ)時,這個欄位才起作用。在一般的情況下都不使用這個欄位。
總長度:占 16 位,指首部和數據之和的長度,單位為位元組,因此數據報的最大長度為 65535 位元組。
進行數據報的分片的原因
標識:占 16 位,它是一個計數器,用來產生 IP 數據報的標識。
標志(flag):占 3 位,目前只有前兩位有意義。
片偏移:佔13 位,指出:較長的分組在分片後某片在原分組中的相對位置。片偏移以 8 個位元組為偏移單位 。
生存時間——佔8 位,記為 TTL (Time To Live),表明數據報在網路中的壽命。表示為數據報在網路中 可通過的路由器數的最大值 。
協議:佔8 位,指出此數據報攜帶的數據使用何種協議,以便目的主機的 IP 層將數據部分上交給哪個處理過程。
首部檢驗和:佔16 位,只檢驗數據報的首部,不檢驗數據部分
C.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3)箭頭相碰取大值是算計算機網路擴展閱讀:
一、發展歷程
中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早期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受益於計算機網路設備行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場不斷擴大,我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發展十分迅速。
近兩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漸消退,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獲得良好發展機遇,中國已成為全球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重點發展市場。
二、組成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計算機網路
D. 計算機網路——TCP/UDP協議
計算機網路七層模型中,傳輸層有兩個重要的協議:
(1)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2)傳輸控制協議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UDP 在傳送數據之前不需要先建立連接。遠地主機的運輸層在收到UDP 報文後,不需要給出任何確認。雖然UDP 不提供可靠交付,但在某些情況下UDP 卻是一種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TCP 則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在傳送數據之前必須先建立連接,數據傳送結束後要釋放連接。TCP 不提供廣播或多播服務。由於TCP 要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運輸服務,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許多的開銷,如確認、流量控制、計時器以及連接管理等。
UDP 的主要特點是:
首部手段很簡單,只有8 個位元組,由四個欄位組成,每個欄位的長度都是兩個位元組。
前面已經講過,每條TCP 連接有兩個端點,TCP 連接的端點叫做套接字(socket)或插口。套接字格式如下:
套接寧socket= (IP 地址:埠號』)
每一條TCP 連接唯一地被通信兩端的兩個端點(即兩個套接宇)所確定。即:
TCP 連接= {socket1, socket2} = {(IP1: port1), (IP2: port2)}
3次握手鏈接
4次握手釋放鏈接
斷開連接請求可以由客戶端發出,也可以由伺服器端發出,在這里我們稱A端向B端請求斷開連接。
各個狀態節點解釋如下:
下面為了討論問題的萬便,我們僅考慮A發送數據而B 接收數據並發送確認。因此A 叫做發送方,而B 叫做接收方。
「停止等待」就是每發送完一個分組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的確認。在收到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個分組。
使用上述的確認和重傳機制,我們就可以在不可靠的傳輸網路上實現可靠的通信。像上述的這種可靠傳輸協議常稱為自動重傳請求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意思是重傳的請求是自動進行的。接收方不需要請求發送方重傳某個出錯的分組。
滑動窗口協議比較復雜,是TCP 協議的精髓所在。這里先給出連續ARQ 協議最基本的概念,但不涉提到許多細節問題。詳細的滑動窗口協議將在後面討論。
下圖表示發送方維持的發送窗口,它的意義是:位於發送窗口內的5 個分組都可連續發送出去,而不需要等待對方的確認。這樣,信道利用率就提高了。
連續ARQ 協議規定,發送方每收到一個確認,就把發送窗口向前滑動一個分組的位置。
接收方一般都是採用 累積確認 的方式。這就是說,接收方不必對收到的分組逐個發送確認,而是可以在收到幾個分組後,對按序到達的最後一個分組發送確認,這樣就表示:到這個分組為止的所有分組都己正確收到了。
累積確認 的優點是容易實現,即使確認丟失也不必重傳。但缺點是不能向發送方反映出接收方己經正確收到的所有分組的信息。
例如,如果發送方發送了前5 個分組,而中間的第3 個分組丟失了。這時接收方只能對前兩個分組發出確認。發送方無法知道後面三個分組的下落,而只好把後面的三個分組都再重傳一次。這就叫做Go-back-N (回退N ),表示需要再退回來重傳己發送過的N 個分組。可見當通信線路質量不好時,連續ARQ 協議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TCP 的滑動窗口是以位元組為單位的。現假定A 收到了B 發來的確認報文段,其中窗口是20 (位元組),而確認號是31 (這表明B 期望收到的下一個序號是31 ,而序號30 為止的數據己經收到了)。根據這兩個數據, A 就構造出自己的發送窗口,其位置如圖所示。
發送窗口表示:在沒有收到B 的確認的情況下, A可以連續把窗口內的數據都發送出去。凡是己經發送過的數據,在未收到確認之前都必須暫時保留,以便在超時重傳時使用。
發送窗口後沿的後面部分表示己發送且己收到了確認。這些數據顯然不需要再保留了。而發送窗口前沿的前面部分表示不允許發送的,因為接收方都沒有為這部分數據保留臨時存放的緩存空間。
現在假定A 發送了序號為31 ~ 41 的數據。這時發送窗口位置並未改變,但發送窗口內靠後面有11個位元組(灰色小方框表示)表示己發送但未收到確認。而發送窗口內靠前面的9 個位元組( 42 ~ 50 )是允許發送但尚未發送的。】
再看一下B 的接收窗口。B 的接收窗口大小是20,在接收窗口外面,到30 號為止的數據是已經發送過確認,並且己經交付給主機了。因此在B 可以不再保留這些數據。接收窗口內的序號(31~50)足允許接收的。B 收到了序號為32 和33 的數據,這些數據沒有按序到達,因為序號為31 的數據沒有收到(也許丟失了,也許滯留在網路中的某處)。 請注意, B 只能對按序收到的數據中的最高序號給出確認,因此B 發送的確認報文段中的確認號仍然是31 (即期望收到的序號)。
現在假定B 收到了序號為31 的數據,並把序號為31~33的數據交付給主機,然後B刪除這些數據。接著把接收窗口向前移動3個序號,同時給A 發送確認,其中窗口值仍為20,但確認號是34,這表明B 已經收到了到序號33 為止的數據。我們注意到,B還收到了序號為37, 38 和40 的數據,但這些都沒有按序到達,只能先存在接收窗口。A收到B的確認後,就可以把發送窗口向前滑動3個序號,指針P2 不動。可以看出,現在A 的可用窗口增大了,可發送的序號范圍是42~53。整個過程如下圖:
A 在繼續發送完序號42-53的數據後,指針P2向前移動和P3重合。發送窗口內的序號都已用完,但還沒有再收到確認。由於A 的發送窗口己滿,可用窗口己減小到0,因此必須停止發送。
上面已經講到, TCP 的發送方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收到確認就要重傳已發送的報文段。這種重傳的概念是很簡單的,但重傳時間的選擇卻是TCP 最復雜的問題之一。
TCP採用了一種自適應演算法 ,它記錄一個報文段發出的時間,以及收到相應的確認的時間。這兩個時間之差就是報文段的往返時間RTT,TCP 保留了RTT的一個加權平均往返時間RTTs (這又稱為平滑的往返時間, S 表示Smoothed 。因為進行的是加權平均,因此得出的結果更加平滑)。每當第一次測量到RTT樣本時, RTTs值就取為所測量到的RTT樣本值。但以後每測量到一個新的RTT樣本,就按下式重新計算一次RTTs:
新的RTTs = (1 - α)×(舊的RTTs) + α ×(新的RTT樣本)
α 越大表示新的RTTs受新的RTT樣本的影響越大。推薦的α 值為0.125,用這種方法得出的加權平均往返時間RTTs 就比測量出的RTT值更加平滑。
顯然,超時計時器設置的超時重傳時間RTO (RetransmissionTime-Out)應略大於上面得出的加權平均往返時間RTTs。RFC 2988 建議使用下式計算RTO:
RTO = RTTs + 4 × RTTd
RTTd是RTT 的偏差的加權平均值,它與RTTs和新的RTT樣本之差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新的RTTd= (1- β)×(舊的RTTd) + β × |RTTs-新的RTT樣本|
發現問題: 如圖所示,發送出一個報文段。設定的重傳時間到了,還沒有收到確認。於是重
傳報文段。經過了一段時間後,收到了確認報文段。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判定此確認報文段是對先發送的報文段的確認,還是對後來重傳的報文段的確認?
若收到的確認是對重傳報文段的確認,但卻被源主機當成是對原來的報文段的確認,則這樣計算出的RTTs 和超時重傳時間RTO 就會偏大。若後面再發送的報文段又是經過重傳後才收到確認報文段,則按此方法得出的超時重傳時間RTO 就越來越長。
若收到的確認是對原來的報文段的確認,但被當成是對重傳報文段的確認,則由此計算出的RTTs 和RTO 都會偏小。這就必然導致報文段過多地重傳。這樣就有可能使RTO 越來越短。
Kam 提出了一個演算法:在計算加權平均RTTs 時,只要報文段重傳了就不採用其往返時間樣本。這樣得出的加權平均RTTs 和RTO 就較准確。
新問題: 設想出現這樣的情況:報文段的時延突然增大了很多。因此在原來得出的重傳時間內,不會收到確認報文段。於是就重傳報文段。但根據Kam 演算法,不考慮重傳的報文段的往返時間樣本。這樣,超時重傳時間就無法更新。
解決方案: 對Kam 演算法進行修正,方法是z報文段每重傳一次,就把超時重傳時間RTO 增大一些。典型的做法是取新的重傳時間為2 倍的舊的重傳時間。當不再發生報文段的重傳時,才根據上面給出的公式計算超時重傳時間。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就是讓發送方的發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讓接收方來得及接收。
利用滑動窗口機制可以很方便地在TCP 連接上實現對發送方的流量控制。
接收方的主機B 進行了三次流量控制。第一次把窗口減小到rwnd =300,第二次又減到rwnd = 100 ,最後減到rwnd = 0 ,即不允許發送方再發送數據了。這種使發送方暫停發送的狀態將持續到主機B 重新發出一個新的窗口值為止。我們還應注意到,B 向A 發送的三個報文段都設置了ACK=1,只有在ACK=1 時確認號欄位才有意義。
發生死鎖: 現在我們考慮一種情況。上圖中, B 向A 發送了零窗口的報文段後不久, B 的接收緩存又有了一些存儲空間。於是B 向A 發送了rwnd = 400 的報文段。然而這個報文段在傳送過程中丟失了。A 一直等待收到B 發送的非零窗口的通知,而B 也一直等待A 發送的數據。如果沒有其他措施,這種互相等待的死鎖局面將一直延續下去。
解決方案: TCP 為每一個連接設有一個 持續計時器(persistence timer) 。只要TCP 連接的一方收到對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啟動持續計時器。若持續計時器設置的時間到期,就發送一個 零窗口探測報文段 (僅攜帶1 宇節的數據),而對方就在確認這個探測報文段時給出了現在的窗口值。
1 TCP連接時是三次握手,那麼兩次握手可行嗎?
在《計算機網路》中是這樣解釋的: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的產生在這樣一種情況下:client發出的第一個連接請求報文段並沒有丟失,而是在某個網路結點長時間的滯留了,以致延誤到連接釋放以後的某個時間才到達server。本來這是一個早已失效的報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後,就誤認為是client再次發出的一個新的連接請求。於是就向client發出確認報文段,同意建立連接。假設不採用「三次握手」,那麼只要server發出確認,新的連接就建立了。由於現在client並沒有發出建立連接的請求,因此不會理睬server的確認,也不會向server發送ACK包。這樣就會白白浪費資源。而經過三次握手,客戶端和伺服器都有應有答,這樣可以確保TCP正確連接。
2 為什麼TCP連接是三次,揮手確是四次?
在TCP連接中,伺服器端的SYN和ACK向客戶端發送是一次性發送的,而在斷開連接的過程中,B端向A端發送的ACK和FIN是是分兩次發送的。因為在B端接收到A端的FIN後,B端可能還有數據要傳輸,所以先發送ACK,等B端處理完自己的事情後就可以發送FIN斷開連接了。
3 為什麼在第四次揮手後會有2個MSL的延時?
MSL是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最大報文段生存時間,2個MSL是報文段發送和接收的最長時間。假定網路不可靠,那麼第四次發送的ACK可能丟失,即B端無法收到這個ACK,如果B端收不到這個確認ACK,B端會定時向A端重復發送FIN,直到B端收到A的確認ACK。所以這個2MSL就是用來處理這個可能丟失的ACK的。
1 文件傳送協議
文件傳送協議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RFC 959]是網際網路上使用得最廣泛的文件傳送協議,底層採用TCP協議。
盯P 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一個FTP 伺服器進程可同時為多個客戶進程提供服務。FTP的伺服器進程由兩大部分組成:一個主進程,負責接受新的請求:另外有若干個從屬進程,負責處理單個請求。
在進行文件傳輸時,客戶和伺服器之間要建立兩個並行的TCP 連接:「控制連接」(21埠)和「數據連接」(22埠)。控制連接在整個會話期間一直保持打開, FTP 客戶所發出的傳送請求,通過控制連接發送給伺服器端的控制進程,但控制連接並不用來傳送文件。實際用於傳輸文件的是「數據連接」。伺服器端的控制進程在接收到FTP 客戶發送來的文件傳輸請求後就創建「數據傳送進程」和「數據連接」,用來連接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的數據傳送進程。
2 簡單文件傳送協議TFTP
TCP/IP 協議族中還有一個簡單文件傳送協議TFfP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它是一個很小且易於實現的文件傳送協議,埠號69。
TFfP 也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但它使用UDP 數據報,因此TFfP 需要有自己的差錯改正措施。TFfP 只支持文件傳輸而不支持交耳。
3 TELNET
TELNET 是一個簡單的遠程終端協議,底層採用TCP協議。TELNET 也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在本地系統運行TELNET 客戶進程,而在遠地主機則運行TELNET 伺服器進程,佔用埠23。
4 郵件傳輸協議
一個電子郵件系統應具如圖所示的三個主要組成構件,這就是用戶代理、郵件伺服器,以及郵件發送協議(如SMTP )和郵件讀取協議(如POP3), POP3 是郵局協議(Post Office Protocol)的版本3 。
SMTP 和POP3 (或IMAP )都是在TCP 連接的上面傳送郵件,使用TCP 的目的是為了使郵件的傳送成為可靠的。
E.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是指互連起來的能獨立自主的計算機集合。這里「互連」意味著互相連接的兩台或兩台以上的計算機能夠互相交換信息,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而「獨立自主」是指每台計算機的工作是獨立的,任何一台計算機都不能幹預其他計算機的工作。例如啟動、停止等,任意兩台計算機之間沒有主從關系。
計算機網路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凡是入網用戶均能享受網路中由其他人共享出來的合法的信息和資源,比如我們可以藉助網路進行看新浪微博,上淘寶,逛京東等一系列的上網活動,總的來最突出的優點是資源共享和通信。
(5)箭頭相碰取大值是算計算機網路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有無中心性、開放性、信息容量巨大、信息種類豐富、信息傳播「交互性」等特點。計算機網路遍布全世界,無論採取何種連接方式,只要上了網,就成為計算機網路上的一個終端,並可以同網路上的任何一個其他終端相連接。
計算機網路中,對信源的資格並無特殊限制,任何一個上網者都可以成為信源。
計算機網路所容納的信息量巨大,以至於人們創造出「海量」這一詞語加以描述,網路資料庫就是典型的例子。與此同時,計算機網路信息在種類方面也與傳統形式有著根本的區別。
F. 電腦網速有兩個方向相反的箭頭,各代表什麼
向下的箭頭指的是下載速度,是從互聯網上取得數據到你用的電腦上的速度,向上的箭頭指的是上傳網速,是從你的電腦上傳送數據到互聯網上的速度。一般互聯網提供商所說的帶寬指的是下載速度可以達到的最大數值,由於家庭用戶對於上傳的帶寬要求比較小,為了節約網路運營成本,會對上皮鬧傳速度進行限制。當然,上傳和下載都是會圓薯佔用網路帶寬資源的,好比一條公路,帶寬燃腔罩就是指這條公路的車道數,車道數越多,就代表流量越大,上傳和下載速度也越快。但這條公路對於行駛方向沒有規定,每條車道都可以在兩個方向上行駛,上傳和下載就是公路上向兩個方向行駛的車輛,不管向哪個方向,都會佔用車道。
G.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它通常由哪些部分構成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經濟和電信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計算機網路設備市場極為活躍,思科、Juniper、阿爾卡特朗訊、3COM等國際知名品牌早已為國人所熟知,華為、中興等國產品牌也進入高端市場,並在國際市場上取得重大發展。國內外廠商對中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的一致看好,一方面促進了國內網路設備及電信行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競爭最為激烈的國家之一。但近年來中國電信投資持續快速增長,計算機網路設備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了共同的發展。
H. 計算機網路
第一章 概述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度
發送時延=數據塊長度/信道帶寬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
1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102 試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105 試討論在廣播式網路中對網路層的處理方法。討論是否需要這一層?
106 計算機網路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107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108 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 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此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點?
110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1)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收發
111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1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答: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
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
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 世紀60 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
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
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
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斷續(或動態)
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
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
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
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
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102 試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答: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
換的優點。在分組交換網路中,數據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的數據——分組。以短的分
組形式傳送。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采
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數據分組。在路徑上的每個結點,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
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欄位按順
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
交互性好。
分組交換網的主要優點是:
① 高效。在分組傳輸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佔有。
② 靈活。每個結點均有智能,為每一個分組獨立地選擇轉發的路由。
③ 迅速。以分組作為傳送單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連接就能發送分組;網路使用高
速鏈路。
④ 可靠。完善的網路協議;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網。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答:(1)電路交換電路交換就是計算機終端之間通信時,一方發起呼叫,獨佔一條物理
線路。當交換機完成接續,對方收到發起端的信號,雙方即可進行通信。在整個通信過程中
雙方一直佔用該電路。它的特點是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設備成本較低。但同時也帶來線
路利用率低,電路接續時間長,通信效率低,不同類型終端用戶之間不能通信等缺點。電路
交換比較適用於信息量大、長報文,經常使用的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
(2)報文交換將用戶的報文存儲在交換機的存儲器中。當所需要的輸出電路空閑時,
再將該報文發向接收交換機或終端,它以「存儲——轉發」方式在網內傳輸數據。報文交換的
優點是中繼電路利用率高,可以多個用戶同時在一條線路上傳送,可實現不同速率、不同規
程的終端間互通。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報文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網路傳輸時延
大,且佔用大量的交換機內存和外存,不能滿足對實時性要求高的用戶。報文交換適用於傳
輸的報文較短、實時性要求較低的網路用戶之間的通信,如公用電報網。
(3)分組交換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
換和報文交換的優點。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傳送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
的數據——分組。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
數據分組。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
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欄位按順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
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交互性好。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105 試討論在廣播式網路中對網路層的處理方法。討論是否需要這一層?
答:廣播式網路是屬於共享廣播信道,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可以不要網路層,但從OSI
的觀點,網路設備應連接到網路層的服務訪問點,因此將服務訪問點設置在高層協議與數據
鏈路層中邏輯鏈路子層的交界面上,IEEE 802 標准就是這樣處理的。
106 計算機網路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答:從網路的交換功能進行分類: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混合交換;從網路的拓撲結構進行分類:集中式網路、分散式網路和分布式網路;從網路的作用范圍進行分類:廣域網WAN、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從網路的使用范圍進行分類:公用網和專用網。
107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答:對於電路交換,t=s時電路建立起來;t=s+x/b 時報文的最後1 位發送完畢;t=s+x/b+kd時報文到達目的地。而對於分組交換,最後1位在t=x/b時發送完畢。為到達最終目的地,最後1個分組必須被中間的路由器重發k1 次,每次重發花時間p/b(一個分組的所有比特都接收齊了,才能開始重發,因此最後1位在每個中間結點的停滯時間為最後一個分組的發送時間),所以總的延遲為
所以:
108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 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此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
答:所需要的分組總數是x /p ,因此總的數據加上頭信息交通量為(p+h)x/p 位。源端發送這些位需要時間為: 中間的路由器重傳最後一個分組所花的總時間為(k1)(p+h)/b因此我們得到的總的延遲為對該函數求p的導數,得到 令 ?得到 ?因為p>0,所以 故 時能使總的延遲最小。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點?
答:主幹網路一般是分布式的,具有分布式網路的特點:其中任何一個結點都至少和其它兩個結點直接相連;本地接入網一般是集中式的,具有集中式網路的特點:所有的信息流必須經過中央處理設備(交換結點),鏈路從中央交換結點向外輻射。
110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1)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m/s。 解:發送時延= 107bit/100kbit/s =100s
傳播時延= 1000km/2×108m/s =5×103s
(2)數據長度為103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Gb/s。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 m/s。
解:發送時延=103bit/1×109bit/s =1×106s
傳播時延= 1000km/2×108m/s =5×103s
111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答:一個計算機網路應當有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
(1)若干主機,它們向用戶提供服務;
(2)一個通信子網,它由一些專用的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通信鏈路所組成的; (3)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為主機之間或主機和子網之間的通信而用的。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I. 計算機網路的含義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9)箭頭相碰取大值是算計算機網路擴展閱讀:
雖然網路類型的劃分標准各種各樣,但是從地理范圍劃分是一種大家都認可的通用網路劃分標准。按這種標准可以把各種網路類型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區域網一般來說只能是一個較小區域內,城域網是不同地區的網路互聯,不過在此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這里的網路劃分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地理范圍的區分,只能是一個定性的概念。
J.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