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分層技巧

計算機網路分層技巧

發布時間:2023-04-01 06:49:28

Ⅰ 網路結構分層有哪些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在OSI出現之前,計算機網路中存在眾多的體系結構,其中以IBM公司的SNA(系統網路體系結構)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數字網路體系結構最為著名。為了解決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的互聯問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注意不要與OSI搞混)於1981年制定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Physical Layer),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話層(Session Layer),表示層(Presen tation Layer)和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第一層到第三層屬於OSI參考模型的低三層,負責創建網路通信連接的鏈路;第四層到第七層為OSI參考模型的高四層,具體負責端到端的數據通信。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而網路通信則可以自上而下(在發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雙向進行。當然並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經過OSI的全部七層,有的甚至只需要雙方對應的某一層即可。物理介面之間的轉接,以及中繼器與中繼器之間的連接就只需在物理層中進行即可;而路由器與路由器之間的連接則只需經過網路層以下的三層即可。總的來說,雙方的通信是在對等層次上進行的,不能在不對稱層次上進行通信。
OSI 標准制定過程中採用的方法是將整個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容易處理的小問題,這就是分層的體系結構辦法。在OSI中,採用了三級抽象,既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協議規格說明。

OSI的七層結構
[編輯本段]

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層次的原則是:
1、網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能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規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時,DTE和DCE雙方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例如圖像格式的顯示,就是由位於表示層的協議來支持。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通過 OSI 層,信息可以從一台計算機的軟體應用程序傳輸到另一台的應用程序上。例如,計算機 A 上的應用程序要將信息發送到計算機 B 的應用程序,則計算機 A 中的應用程序需要將信息先發送到其應用層(第七層),然後此層將信息發送到表示層(第六層),表示層將數據轉送到會話層(第五層),如此繼續,直至物理層(第一層)。在物理層,數據被放置在物理網路媒介中並被發送至計算機 B 。計算機 B 的物理層接收來自物理媒介的數據,然後將信息向上發送至數據鏈路層(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再轉送給網路層,依次繼續直到信息到達計算機 B 的應用層。最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再將信息傳送給應用程序接收端,從而完成通信過程。下面圖示說明了這一過程。
OSI 的七層運用各種各樣的控制信息來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這些控制信息包含特殊的請求和說明,它們在對應的 OSI 層間進行交換。每一層數據的頭和尾是兩個攜帶控制信息的基本形式。

對於從上一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附加在前面的控制信息稱為頭,附加在後面的控制信息稱為尾。然而,在對來自上一層數據增加協議頭和協議尾,對一個 OSI 層來說並不是必需的。

當數據在各層間傳送時,每一層都可以在數據上增加頭和尾,而這些數據已經包含了上一層增加的頭和尾。協議頭包含了有關層與層間的通信信息。頭、尾以及數據是相關聯的概念,它們取決於分析信息單元的協議層。例如,傳輸層頭包含了只有傳輸層可以看到的信息,傳輸層下面的其他層只將此頭作為數據的一部分傳遞。對於網路層,一個信息單元由第三層的頭和數據組成。對於數據鏈路層,經網路層向下傳遞的所有信息即第三層頭和數據都被看作是數據。換句話說,在給定的某一 OSI 層,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包含來自於所有上層的頭和尾以及數據,這稱之為封裝。
例如,如果計算機 A 要將應用程序中的某數據發送至計算機 B ,數據首先傳送至應用層。 計算機 A 的應用層通過在數據上添加協議頭來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通信。所形成的信息單元包含協議頭、數據、可能還有協議尾,被發送至表示層,表示層再添加為計算機 B 的表示層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協議頭。信息單元的大小隨著每一層協議頭和協議尾的添加而增加,這些協議頭和協議尾包含了計算機 B 的對應層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層,整個信息單元通過網路介質傳輸。

計算機 B 中的物理層收到信息單元並將其傳送至數據鏈路層;然後 B 中的數據鏈路層讀取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添加的協議頭中的控制信息;然後去除協議頭和協議尾,剩餘部分被傳送至網路層。每一層執行相同的動作:從對應層讀取協議頭和協議尾,並去除,再將剩餘信息發送至上一層。應用層執行完這些動作後,數據就被傳送至計算機 B 中的應用程序,這些數據和計算機 A 的應用程序所發送的完全相同 。

一個 OSI 層與另一層之間的通信是利用第二層提供的服務完成的。相鄰層提供的服務幫助一 OSI 層與另一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一個 OSI 模型的特定層通常是與另外三個 OSI 層聯系:與之直接相鄰的上一層和下一層,還有目標聯網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例如,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應與其網路層,物理層以及計算機 B 的數據鏈路層進行通信。

Ⅱ 4.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原則是什麼

必須有一個不同等級的抽象時,應設立一個相應的層次。依據邏輯功能的需要來劃分網路層次,每一層實現一個定義明確的功能集合。盡量做到相鄰層間介面清晰,選擇層間邊界時,應盡量使通過該界面的信息流量為最少。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相當復雜,且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和系統性,可以認為它是一個獨立系統,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復雜性以及其他獨特的特徵,而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過程性。



(2)計算機網路分層技巧擴展閱讀:

網路體系結相當於對網路的總體描述,從基礎搭建到上層建設,將實現某一特定功能的網路系統中的研究和建設中所有的方方面面全部的聯系起來,並使其成為一個整體,使具有某一特定功能的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研究更為全面,更透徹。

網路體系結構的涵義的抽象性還體現在各層協議的集合上,雖然協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在搭建體系結構的運用中以及完成體系結構後,協議的存在就顯得模糊和抽象。

Ⅲ 為什麼要採用分層網路計劃的方法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工程,之所以使用分層,最主要的思想在於把整個復雜的問題分成若干個部分進行處理,主要優點在於:
①各層之間相互獨立,只需要完成本層要求的任務:某一層通過和下層的介面實現信息交流,下層也能提供相應服務給上層,並且計算機網路的復雜程度還表現在要使得不同的網路進行連接,分層的話,其他就不要考慮另外一層是怎麼進行網路連接和協商通信的(比如應用層可以搭載udp或tcp);
②使得接入網路設備容易製造,且成本大幅度降低:比如交換機(二層)就根本不需要考慮網路層和以上的數據,所以在硬體(邏輯控制電路)的設計難度就會大幅度降低;
計算機網路分層設計方法主要原則:
①層與層之間必須相對對立,不允許出現兩層對同一控制(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分片和組裝,復用分用,連接釋放控制)的重復;
②分層必須把握好層的數量和層與層的關系。分層時必須使每一層的功能非常明確,層數太少會使得每一層任務太過復雜,在設計協議的時候,設計工程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層數太多會使得網路的傳輸效率下降。

Ⅳ 網路協議分層(七層、四層)

一、概述

      網路協議設計者不應當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應把通信問題劃分成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一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時限和測試比較容易。協議劃分的一個主要原則是確保目標系統有效且效率高。為了提高效率,每個協議只應該注意沒有被其他協議處理過的那部分通信問題;為了主協議的實現更加有效,協議之間應該能夠共享特定的數據結構;同時這些協議的組合應該能處理所有可能的硬體錯誤以及其它異常情況。為了保證這些協議工作的協同性,應當將協議設計和開發成完整的、協作的協議系列(即協議族),而不是孤立地開發每個協議。
    所以在網路歷史的早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共同出版了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一台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網路過程包括從應用請求(在協議棧的頂部)到網路介質(底部) ,OSI參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個分立的層次。

二、OSI網路分層模型

如圖所示:

OSI模型的七層分別進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單位類型:比特):實現比特流的透明傳輸,物理介面,具有電氣特性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e link)(單位類型:幀):訪問介質;數據在該層封裝成幀;用MAC地址作為訪問媒介;具有錯誤檢測與修正功能。MAC描述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如何進行站的調度、發生和接收數據。MAC確保信息跨鏈路的可靠傳輸,對數據傳輸進行同步,識別錯誤和控制數據的流向。一般地講,MAC只在共享介質環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多個節點才能連接到同一傳輸介質上

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單位類型:報文):數據傳輸;提供邏輯地址,選擇路由數據包,負責在源和終點之間建立連接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實現端到端傳輸;分可靠與不可靠傳輸;在傳輸前實現錯誤檢測與流量控制,定義埠號(標記相應的服務)

第五層:會話層(session):主機間通信;對應用會話管理,同步

第六層:表示層(presention):數據表現形式;特定功能的實現-比如加密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加密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地解密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最接近終端用戶的OSI層,這就意味著OSI應用層與用戶之間是通過應用軟體直接相互作用的。網路進程訪問應用層;提供介面服務

OSI的應用層協議包括文件的傳輸、訪問及管理協議(FTAM) ,以及文件虛擬終端協議(VIP)和公用管理系統信息(CMIP)等。

二、TCP/IP分層模型

TCP/IP分層模型(TCP/IP Layening Model)被稱作網際網路分層模型(Internet Layering Model)、網際網路參考模型(Internet Reference Model)。


 TCP/IP協議被組織成四個概念層,其中有三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中的相應層。TCP/IP協議族並不包含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因此它不能獨立完成整個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功能,必須與許多其他的協議協同工作。
TCP/IP分層模型的四個協議層分別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四層:應用層:TCP/IP協議的 應用層 相當於OSI模型的 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FTP(文件傳輸協議),DNS(域名系統),HTTP協議,Telnet(網路遠程訪問協議)

第三層:傳輸層:提供TCP(傳輸控制協議),UDP(用戶數據報協議)兩個協議,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等。

第二層:網路層:該層負責相同或不同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主要處理數據包和路由。數據包是網路傳輸的最小數據單位。通過某條傳輸路線將數據包傳給對方。IP協議,ICMP協議,IGMP協議。在IP層中,ARP協議用於將IP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ICMP協議用於報告差錯和傳送控制信息。IP協議在TCP/IP協議組中處於核心地位。

第一層:網路介面層:TCP/IP協議的最低一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包括操作系統中的設備驅動程序和計算機對應的網路介面卡


OSI與TCP/IP的對比:

分層結構: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都採用了分層結構,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OSI參考模型有7層,而TCP/IP協議只有4層,即TCP/IP協議沒有了表示層和會話層,並且把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並為網路介面層。不過,二者的分層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連接服務:OSI的網路層基本與TCP/IP的網路層對應,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定址方式有較大的區別。

OSI的地址空間為不固定的可變長,由選定的地址命名方式決定,最長可達160位元組,可以容納非常大的網路,因而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根據OSI的規定,網路上每個系統至多可以有256個通信地址。TCP/IP網路的地址空間為固定的4位元組(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這樣,在IPV6中將擴展到16位元組)。網路上的每個系統至少有一個唯一的地址與之對應。

 以上就是我對七個分層和四個分層的粗鄙理解,歡迎大家的指導!

Ⅳ 網路體系結構為什麼要採用分層次的結構

原因:為把在一個網路結構下開發的系統與在另一個網路結構下開發的系統互聯起來,以實現更高一級的應用,使異種機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便於網路結構標准化;

並且由於全球經濟的發展使得處在不同網路體系結構的用戶迫切要求能夠互相交換信息;

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研究該問題,並於1977年提出了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即著名的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1、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 architecture):是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的層次,以及各層中的協議和層次之間介面的集合。

2、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和分布系統中互相通信的對等實體間交換信息時所必須遵守的規則的集合。

3、語法(syntax):包括數據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4、語義(semantics):包括用於協議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5、定時(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並且性質各不相同。所以,在ARPANET設計時,就提出了「分層」的思想,即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分為若干較小的易於處理的局部問題。

Ⅵ 闡述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優缺點,以及這種層次劃分的體系結構思想在工作生活中的應用。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獨立的計算機通過已有通信系統連接形成的,其功能是實現計算機的遠程訪問和資源共享。因此,計算機網路的問題主要是解決異地獨立工作的計算機之間如何實現正確、可靠的通信,計算機網路分層體系結構模型正是為解決計算機網路的這一關鍵問題而設計的。
分層的原則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分層思想主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功能分工的原則:即每一層的劃分都應有它自己明確的與其他層不同的基本 [被屏蔽廣告]功能。
2.隔離穩定的原則:即層與層的結構要相對獨立和相互隔離,從而使某一層內容或結構的變化對其他層的影響小,各層的功能、結構相對穩定。
3.分支擴張的原則:即公共部分與可分支部分劃分在不同層,這樣有利於分支部分的靈活擴充和公共部分的相對穩定,減少結構上的重復。
4.方便實現的原則:即方便標准化的技術實現。
層次的劃分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的互連,它的基本功能是網路通信。網路通信根據網路系統不同的拓撲結構可歸納為兩種基本方式:第一種為相鄰結點之間通過直達通路的通信,稱為點到點通信;第二種為不相鄰結點之間通過中間結點鏈接起來形成間接可達通路的通信,稱為端到端通信。很顯然,點到點通信是端到端通信的基礎,端到端通信是點到點通信的延伸。
點到點通信時,在兩台計算機上必須要有相應的通信軟體。這種通信軟體除了與各自操作管理系統介面外,還應有兩個介面界面:一個向上,也就是向用戶應用的界面;一個向下,也就是向通信的界面。這樣通信軟體的設計就自然劃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模塊,形成用戶服務層US和通信服務層CS兩個基本層次體系。
端到端通信鏈路是把若干點到點的通信線路通過中間結點鏈接起來而形成的,因此,要實現端到端的通信,除了要依靠各自相鄰結點間點到點通信聯接的正確可靠外,還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在中間結點上要具有路由轉接功能,即源結點的報文可通過中間結點的路由轉發,形成一條到達目標結點的端到端的鏈路;第二,在端結點上要具有啟動、建立和維護這條端到端鏈路的功能。啟動和建立鏈路是指發送端結點與接收端結點在正式通信前雙方進行的通信,以建立端到端鏈路的過程。維護鏈路是指在端到端鏈路通信過程中對差錯或流量控制等問題的處理。
因此在網路端到端通信的環境中,需要在通信服務層與應用服務層之間增加一個新的層次來專門處理網路端到端的正確可靠的通信問題,稱為網路服務層NS。
對於通信服務層,它的基本功能是實現相鄰計算機結點之間的點到點通信,它一般要經過兩個步驟:第一步,發送端把幀大小的數據塊從內存發送到網卡上去;第二步,由網卡將數據以位串形式發送到物理通信線路上去。在接收端執行相反的過程。對應這兩步不同的操作過程,通信服務層進一步劃分為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對於網路服務層,它的功能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建立、維護和管理端到端鏈路的功能;二是進行路由選擇的功能。端到端通信鏈路的建立、維護和管理功能又可分為兩個側面,一是與它下面網路層有關的鏈路建立管理功能,另一是與它上面端用戶啟動鏈路並建立與使用鏈路通信的有關管理功能。對應這三部分功能,網路服務層劃分為三個層次:會晤層、傳輸層和網路層,分別處理端到端鏈路中與高層用戶有關的問題,端到端鏈路通信中網路層以下實際鏈路聯接過程有關的問題,以及路由選擇的問題。
對於用戶服務層,它的功能主要是處理網路用戶介面的應用請求和服務。考慮到高層用戶介面要求支持多用戶、多種應用功能,以及可能是異種機、異種OS應用環境的實際情況,分出一層作為支持不同網路具體應用的用戶服務,取名為應用層。分出另一層用以實現為所有應用或多種應用都需要解決的某些共同的用戶服務要求,取名為表示層。
結論
綜上所述,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分為相對獨立的七層:應用層、表示層、會晤層、傳輸層、網路層、鏈路層、物理層。這樣,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問題就簡化為了幾個易研究、處理的相對獨立的局部問題。

Ⅶ 網路層次結構

 網路層次結構

一、網路分層的原因 

1.網路通信面臨的一些問題:

硬體故障、網路擁塞、包延遲、包丟失、數據損壞、數據重復、數據亂序

2.假設:將所有工作分成面向應用與面向傳輸兩部分

-----------------------------------

應用程序:QQ、微信、瀏覽器、播放器

-----------------------------------

物理連接:網卡等

-----------------------------------

這種方式的特點:* 應用程序完全了解本機網路連接的內部細節

                             *應用程序直接通過網路連接與其它應用程序通信

缺點:* 會造成大量的重復勞動

           * 擴展性太差

3.現在:將面向傳輸功能進一步細分為通信軟體和物理連接

------------------------------------

應用程序:QQ、微信、瀏覽器、播放器

------------------------------------

通信軟體: 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

物理連接:網卡等

------------------------------------

採用包交換機制在系統中增加若干中間層(主要是網路層),使應用程序不直接處理硬體連接

這種設計的好處是:* 開發新應用只要遵守通信軟體提供的介面即可實現通信功能

*出現新網卡時只需擴展通信軟體上層應用即可使用新網卡

4.網路之所以使用層次結構的原因:

(1)出於復雜問題的解決需要

(2)系統功能的擴展性需要

二、網路的層次結構

1.層次結構的兩大特點:

*層次性:發送方—(由高到低)單向依賴

                接收方—(由低到高)單向依賴

*結構性:上層起著隱藏下層細節和統一下層差異的作用

2.網路體系結構:網路通信功能的層次構成、各層的通信協議規范和相鄰層的介面協議規范的集合。

     層次    協議      介面

每一層的目的都是向它上一層提供一定服務而把如何實現這一服務的細節對

上層加以屏蔽。

3.協議

* 協議就是一組規則和約定。

* 計算機網路協議

系統:包括一個/多個實體、在物理上明顯區分的主體

例如:主機、路由器、交換機、AP等

 實體:系統中能夠收發信息和處理信息的任何東西

例如:Email、ftp、www 

*計算機網路協議:網路中兩個實體之間控制數據通信的規則和約定的集合。

4.計算機網路協議的要素

*語法(數據結構、編碼和信號電平等):1.消息格式、編碼2.HTML網頁表示

3.TCP報文格式

* 語義(用於協調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1.雙方「握手」控制信息

                                                                      2.TCP一方主動發出建立請求

                                                                      3.TCP另一方表態是否同意或拒絕連接

* 時序(傳輸速率匹配和事件先後順序):1.雙方握手過程規定 2.先和伺服器

建立TCP連接3.在請求某個HTML網頁

5.層次結構的有關概念

*第n層協議:一台機器的第n層與另一台機器的的第n層進行通話採用的規則和約定。

*對等實體:不同機器中組成相同協議層的實體

*介面:位於相鄰層間,定義下層向上層提供的原語操作和服務

*協議棧:特定系統使用的一組協議

6.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分層原則

*協議分層原則:目標機器第n層收到的對象應與源機器第n層發出的「對象」完全一致

*協議棧 :1.上層隱藏下層的細節 2.上層統一下層的差異 3.上層彌補下層的不足

7.層次劃分設計的問題

*標識接收方/發送方機制:機器上的進程需要某種手段標識它想和哪個進程通話

*數據傳輸規則:傳輸形式、數據的順序、收發雙方的同步。。。

*差錯控制:確定錯誤檢測和錯誤糾正方法

*多路復用:下層可決定為多個上層通信使用同一個連接

*路由選擇:在多條可能的路徑中選定一條

三、網路協議與服務

1.服務提供者與服務使用者

* 服務提供者:使用下層服務的實體

  服務使用者:為上層提供服務的實體

* 第N層實體:1.實現的功能為N+1層使用 2.利用第N-1層來實現本層的功能

                      3.既是第N+1層的服務提供者又是第N-1層服務用戶

2.服務分類

(1)面向連接

* 有連接服務/面向連接服務:1.類似於電話服務 2.本質上數據結構是一個管道

* 其發送的形式有兩種:1.報文序列:保持發送數據的邊界 2.不保次發送數據的邊界

(2)無連接

* 無連接服務:1.類似於郵政服務 2.每次發送一個報文 3.每個報文都給出詳細的目標地址信息

* 其根據服務質量可劃分為兩種:1.無確認:不能確定接收方是否收到 2.有確認:能確認發送是否成功

3.如何使用下層服務

* 服務:形式上由一組原語(操作)來描述

* 原語:上下兩層通信形式

* 參數:用來傳遞數據和控制信息

* 國際上定義的4個原語:

1.Request:由服務使用者發出/要求服務做某種工作

2.Indication:由服務提供者發出/通知發生了某事件

3.Respone:由服務使用者發出/表示對某個事件的響應

4.Confirm:由服務提供者發出/報告事件的響應

* 服務原語的時序性

4.服務與協議是完全分離的

* 服務(上下關系):1.服務是各層向它的上層提供的一組原語(操作)

                                  2.服務定義了該層能為它的用戶完成的操作

                                  3.服務只與兩層之間的介面有關

* 協議(水平關系):1.協議是一組規則

                                  2.決定同層對等實體交換幀、包和報文的格式和意義

                                  3.實體用協議來實現他們向上層提供的服務

四、網路標准與標准化組織

* 標准化是規模化的基礎

優點:1.能保證設備/軟體有一個大市場

           2.允許來自多個廠商產品的互通

           3.使用戶在設備選擇和使用中有更多的靈活性

* 標准及其分類

  標准:標準是一組規定的規則、條件或要求

* 一些有關的標准化組織

ITU ISO ANSI IEEE(制定通信和信息系統領域的標准)

網際網路標准:IRTF IETF RFC

五、TCP-IP模型及網際網路

*  TCP是傳輸層的協議 IP是網路層的協議

*  TCP/IP設計目標:1.互聯網路 2.保護子網硬體 3.體系結構靈活 4.網路故障不能影響兩端之間連接

*                              應用層

                               傳輸層

                               網路層

                          主機-網路層————>交換機、集線器、接入點

                     ( 802.3/802.11)

* 主機-網路層

(1)主要功能:1.端系統與其所接網路之間的數據交換 2.特定軟體取決於所用的網路類型

(2)設計優點:1.將網路訪問功能隔離成一個單獨層次 2.網路訪問層之上的通信軟體不必關心所用的網路類型

(3)又分為兩層:*  物理層:1.設備與介質/網路之間的物理介面

                                                 2.規范傳輸介質特性,信號、數據率及相關方面

                               *  網路訪問層:1.主機與網路之間的數據交換

                                                       2.發送主機必須向網路提供目的主機的地址

* 網路互聯層(互聯協議:IP、ICMP、IGMP、ARP/RAPP、BGP/OSPF)

基本任務:1.採用存儲-轉發技術 

                   2.提供Best-effort服務 

                   3.處理來自傳輸層的報文發送請求(主機)

                   4.處理入境數據包的轉發(路由器) 

                   5.處理ICMP報文

* 傳輸層(TCP/UDP)

(1)主要功能:1.提供端-端的數據傳送服務

                           2.為應用層隱藏底層網路的細節

(2)TCP/IP在無連接的基本傳送服務IP之上既提供了無連接服務,也提供了可靠的有連接服務

* 應用層

應用層服務:1.虛擬終端(TELNET)協議

                      2.文件傳輸協議(FTP)

                      3.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MTP)

                      4.域名服務(DNS)

                      5.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分層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網路鎖美國繳費解鎖 瀏覽:716
網路電視開機診斷請輸入密碼 瀏覽:8
震旦228e網路掃描怎麼設置 瀏覽:211
賽爾號網路連接 瀏覽:27
面授班和網路教育哪個好 瀏覽:182
如何進行網路保險的營銷 瀏覽:380
網路電視機播放器哪個好 瀏覽:620
ipad網路連接失敗 瀏覽:917
5g網路出來了wifi還快嗎 瀏覽:466
怎麼找到保存的網路密碼 瀏覽:358
廣電精靈電視網路設置 瀏覽:143
校園網路安全與遠程接入 瀏覽:580
wifi修改網路會怎麼樣 瀏覽:389
網路信息培訓哪個好 瀏覽:669
網路安全攻防戰基本書籍 瀏覽:323
網路與自媒體是什麼專業 瀏覽:197
北京進口網路營銷設置 瀏覽:116
華為怎麼關閉網路時間設置 瀏覽:52
win7雙網口共享網路 瀏覽:904
動漫網路游戲電腦版 瀏覽:67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