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的生成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依靠路由器的學習功能。路由器通過定期發送以及接收廣播包來掌握周圍網路的情況,並保存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賀侍攔二是路由的人工設定,禪胡路由表中的每條路由也可以由人工輸入談殲保存,但是在沒有專業人士指導的前提下不建議人工設置路由表。
常見的家庭路由實際上只具備了NAT轉換功能的簡易路由器,並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路由選擇。因為家庭寬頻的出口一般只有一條線路,不存在路由選擇的問題(比如有些網吧具備聯通電信雙線接入,才會用到路由選擇)。因此對於家庭路由器,使用路由器的自我學習功能即可由設備自身設置出匹配的路由。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⑵ 以三個路由器連接四個網路為例說明動態路由的路由表生成過程
192.168.1.0/24---(192.168.1.0/24)router(192.168.2.0/24)-----(192.168.2.0/24)router(192.168.3.0/24)-----(192.168.3.0/24)router(192.168.4.0/24)
router d代表路由 這樣就是三個路由器借了四個網路 分別是 1.0/24 2.0/24 3.0/24 4.0/24
如果數據包從 4.0/24 過來 目的地 要到1.0 /24 路由器會將數據悶衫包轉發 4.0要先到3.0 再由接3.0跟2.0的路由轉發到2.0跟1.0的路由 然後才到1.0
由此 知道路由是這么走的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3.X (4網段進來數據用它的路由轉發給2-3的路由器)
然螞凱腔後再有2-3的路由轉發給1.0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2.x (由2-3的路由轉給1-2的路由)
至此 1.0可以收到數據包
這個還不仔細么 連怎麼轉發都給你寫出來了 你還想知道什麼 ?
路由器哪有24個口的 你要那麼些口乾什麼 一般2個口夠用了都 24口的那是交換機
24 是子網掩碼長度,你不用管它
躍點數是ip包在從源端發往目的端所要經過的路由器數量 你算算 經過幾個路由器就是幾個約點 4.0-1.0 經過三個 就是3
我是網管 這些都是自孫扮己研究的。
⑶ 計算機的動態配置的路由表是怎麼建立和維護的 路由器的ARP表如果自我學習是怎麼建立的
計算機建立和維護路由表的過程和路由器建立和維護路由表的過程是一樣的。如何建立和維護路由表是由路由協議規定的。這個和是計算機還是路由器無關,它取決於計算機使用的路由器協議。
比如OSPF協議,OSPF 通過LSA(Link State Advertisement)的形式發布路由,依靠在OSPF 區域內的各路由器之間交互OSPF 報文來達到路由信息的統一。
說白了,OSPF靠一堆報文實現路由表的建立和維護。
Hello報文:周期性發送,用來發現和維持OSPF 鄰居關系。
DD 報文Database Description packet):描述本地LSDB 的摘要信息,用於兩台交換機進行資料庫同步。
LSR 報文(Link State Request packet):用於向對方請求所需睜敏激的LSA。路由器只有在OSPF 鄰居雙方成功交換DD 報文後才會向對方發出LSR 報文。
LSU 報文(Link State Update packet):用於向對方發送其所需要的LSA。
LSAck 報文(Link State Acknowledgment packet):用來對收到的LSA 進行確認。
要想了解細節的話,上網搜下OSPF協議的學習資料,或者看相關RFC,比如RFC2328。
IS-IS、BGP等路由協議也是類似的工作過程。
ARP表建立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比如,路悉襪由器A收到一個報文,然後查路由表,得知要把這個報文轉發到IP為1.1.1.1的路由器B上,接著再去ARP表裡查找1.1.1.1對應的MAC地址,用於封裝二層報文。路由器A發現自己的ARP表裡沒有1.1.1.1這個IP對應的MAC地址,於是路由器A就廣播一個ARP 請求報文(IP Address of destination欄位填寫1.1.1.1),當路由器B收到這個ARP request報文後,檢查後發現是發給自己的(如果不是發給自己的則丟棄報文),於是此路由器B回復一個arp reply報文給路由器A,arp reply報文里有路由器B的MAC地址。於是路由器A上就學到了一條新的ARP表項。然後就是不斷地學習新ARP,不斷地老化ARP表項的過程了。
要想了解細節就去看RFC826,網上也有很多關於ARP協議工作過程的介紹。
你要想了解這些協議的話,要麼從網上找資料看,要麼看RFC,沒啥捷徑 。靠在這里提問題是學不清楚的,因為協議的拿談內容很多,一兩個帖子都寫不完,而且網上已經有很多現成的資料了。學習過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找人問 :)
⑷ 當路由器使用OSPF協議時,是如何生成路由表的
通腔山過hello包構建鄰居,互相發送鏈路信息,spf演算法得出最優路徑(ospf的最優),沒有更優的(比如靜態)就裝表。
再枯散詳細,那就是down---(attempt)---init---two-way---exstart---exchange---loading---full 狀態的轉換伍敗中。
⑸ 路由條目是如何形成的
1 路由條目來源於靜態路由表和動態路由表
2動態路由表是路由器從開啟了動態路由協議的介面上,通過動態路由協議更新信息學來的網路上目的網路的信息,通常棗局含有目的網路地址和下一跳信息
這個需要指出的是:某介面上比如同時開啟了兩種路由協議,那麼這個介面上就會有兩種動態路由表,比如開啟了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和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則路由器上會同時生成鏈路狀態路由協議路由表和距離矢量路由協議路由表
如果某介面開啟了兩種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則會生成兩種鏈路狀態路由表
好處是:在網路復雜,路由器眾多的條件下,可以很快的使路由器動態掌握網路的變化,能夠自動適應網路變化而調整數據包發送路徑,無需管理員手工干預,減輕了管理員的負擔
壞處是:由於路由協議需要佔用路由器的CPU資源用於計算,對於路由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
3 靜態路由協議是路由器自己本身生成的--比如介面接上網線後,介面配置了IP,參數就自動生成的,比如直連路由,也有是管理員手工設置的,到目的網路的地址,也有是出於管理需要設置的,比如LOOP0類似的軟體介面
好處是:適用於比較簡單的網路,對於路由器沒有什麼太多的要求
壞處是:對於網路上發生的介面變動不敏感,不能夠自動根據網路變動調整數據包發送路徑,容易造成數據丟失
4 然後路由條目來了
5 當路由器同時收到都動態路由條目和靜態路由條目時,會把他們通過一定的規則,選入路由表,也就是說,進入路由表的,既有靜態路由,也有動態路由,總之是最優選的路由,也就是說,指導路由器發數據包的表是路由表中的路由條目,看清楚不是靜態氏旦路由表,也不是動態路由表啊
6 這個時候需要比較目的地之的路由優先順序,通常直連路由的優先順序最高,直連路由高於所有的路由,也就是說,比如到某一目的地有兩條路由條目,一個是直連路由(靜態路由的特殊形式),一個是動態路由,由於直連路由的優先順序最高,因此,路由表裡面選取直連路由,放棄動態路由算出來的條目
如果到某一目的地同時有直連路由,也有靜態路由呢,那麼也很簡單,直連路由最高,放棄靜態路由算出來的條目
7 如果到目的地有靜態路由給出的條目,也有動態路由給出的條目,這個時候要看動態路由協議的優先順序,通常是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大於靜態大於基於跳數的協議,當然在某種情況凳核讓下,靜態大於鏈路狀態路由協議的啊,因此,這個時候根據計算路由條目的協議優先順序來進行選擇
8 如果到某目的地有兩種動態路由協議算出的路由條目,比如兩種鏈路狀態路由協議算出來的,則比較這兩種路由協議的優先順序,優先順序高的路由協議算出來的路由條目進入路由表。
9 然後把算出來的條目,進入路由表就可以了
⑹ 網路傳輸中的三張表,MAC地址表、ARP緩存表以及路由表詳解
在闡述這幾張表之前,有必要先說明一下:
1、交換機工作在數據鏈路層
說明:本文出現的交換機指的都是二層交換機,帶路由功能的三層交換機不在討論范圍
2、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
3、交換機有MAC地址表,無ARP表,MAC地址表一般存在在交換機中
4、一般情況下,計算機和路由器既有ARP表,也有路由表
MAC地址表 :在交換機中,存有一張記錄區域網主機MAC地址與交換機介面的對應關系的表,交換機就是依據這張表將數據幀轉發到指定的目標主機上。 通過下面的闡述,你會對mac地址表有所了解。
上面是交換機、主機A以及主機B的連接圖,主機A向主機B發送數據幀的詳細過程如下:
1、主機A將一個數據幀發送給交換機,其中源MAC地址為MAC_A,目標MAC地址為MAC_B。
2、交換機收到此數據幀後,首先將數據幀中的源MAC地址MAC_A和對應的介面(介面1) 記錄到MAC地址表中。
3、然後,交換機會檢查自己的MAC地址表中是否有MAC_B的信息。如果有,則從MAC地址表記錄的介面2發送出去;如果沒有,則會將此數據幀從非接收介面(介面1)的所有介面發送出去。
4、這時,區域網中所有主機都會收到此數據幀,但是只有主機B收到此數據幀時會響應這個廣播,並回應一個數據幀,此數據幀中包含主機B的MAC地址MAC_B。
5、當交換機收到主機B回應的數據幀後,也會記錄數據幀中的源MAC地址(也就是MAC_B)和對應介面到MAC表中,此時,交換機就可以把主機A發過來的數據幀發送給主機B了。數據幀的源MAC地址為交換機的MAC地址,目標MAC地址是MAC_B。
上面我們講解了交換機的工作原理,知道交換機是通過MAC地址通信的,但是我們是如何獲得目標主機的MAC地址呢?這時我們就需要使用ARP協議了。ARP協議是工作在網路層的協議,它負責將IP地址解析為MAC地址。在每台主機中都有一張ARP表,它記錄著主機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對應關系。還是利用上面的圖來進行闡述。
1、如果主機A想發送數據給主機B,主機A首先會檢查自己的ARP緩存表,查看是否有主機B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對應關系。如果有,則會將主機B的MAC地址作為源MAC地址封裝到數據幀中。如果沒有,主機A則會發送一個ARP請求信息,請求的目標IP地址是IP_B,目標MAC地址是MAC地址的廣播幀(即FF-FF-FF-FF-FF-FF),源IP地址為IP_A,源MAC地址是MAC_A。
2、當交換機收到此數據幀之後,發現此數據幀是廣播幀,因此,會將此數據幀從非接收介面的所有介面發送出去。
3、當主機B收到此數據幀後,會校對目標IP地址是否是自己,當發現是目標地址是自己,會將主機A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對應關系記錄到自己的ARP緩存表中,同時會發送一個ARP應答,其中包括自己的MAC地址。
4、主機A在收到這個回應的數據幀之後,在自己的ARP緩存表中記錄主機B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對應關系。而此時交換機已經學習到了主機A和主機B的MAC地址了。
路由器負責不同網路之間的通信,它是當今網路中的重要設備,可以說沒有路由器就沒有當今的互聯網。在路由器中有一張路由表,記錄著到不同網段的信息。路由表中的信息分為直連路由和非直連路由。
直連路由 :是直接連接在路由器介面的網段,由路由器自動生成。
非直連路由 :不是直接連接在路由器介面上的網段,此記錄需要手動添加或者是使用動態路由生成。
路由表中記錄的條目有的需要手動添加(稱為靜態路由),有的需要動態獲取的(稱為動態路由)。直連路由屬於靜態路由。
路由器是工作在網路層的,在網路層可以識別邏輯地址。當路由器的某個介面收到一個包時,路由器會讀取包中相應的目標的邏輯地址的網路部分,然後在路由表中進行查找。如果在路由表中找到目標地址的路由條目,則把包轉發到路由器的相應介面,如果在路由表中沒有找到目標地址的路由條目,那麼,如果路由配置默認路由,就科舉默認路由的配置轉發到路由器的相應介面;如果沒有配置默認路由,則將該包丟棄,並返回不可到達的信息。這就是數據路由的過程。
如下圖:詳細介紹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HostA在網路層將來自上層的報文封裝成IP數據包,其中源IP地址為自己,目標IP地址是HostB,HostA會用本機配置的24位子網掩碼與目標地址進行「與」運算,得出目標地址與本機不是同一網段,因此發送HostB的數據包需要經過網關路由A的轉發。
2、HostA通過ARP請求獲取網關路由A的E0口的MAC地址,並在鏈路層將路由器E0介面的MAC地址封裝成目標MAC地址,源MAC地址是自己。
3、路由器A從E0可接收到數據幀,把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去掉,並檢查路由表中是否有目標IP地址網段(即192.168.2.2的網段)相匹配的的項,根據路由表中記錄到192.168.2.0網段的數據請發送給下一跳地址10.1.1.2,因此數據在路由器A的E1口重新封裝,此時,源MAC地址是路由器A的E1介面的MAC地址,封裝的目標MAC地址則是路由器2的E1介面的MAC地址。
4、路由B從E1口接收到數據幀,同樣會把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去掉,對目標IP地址進行檢測,並與路由表進行匹配,此時發現目標地址的網段正好是自己E0口的直連網段,路由器B通過ARP廣播,獲知HostB的MAC地址,此時數據包在路由器B的E0介面再次封裝,源MAC地址是路由器B的E0介面的MAC地址,目標MAC地址是HostB的MAC地址。封裝完成後直接從路由器的E0介面發送給HostB。
5、此時HostB才會收到來自HostA發送的數據。
總結:路由表負責記錄一個網路到另一個網路的路徑,因此路由器是根據路由表工作的。
至此,三張表介紹完畢。
⑺ 路由表生成過程
假設有電腦A B 路由 D E A第一查找B的時候 要通過路由慎巧搜器D 把數據廣播包發給路由器D 路由器D 再把數據包轉發到連接到它的每個網段,其中會經過很多路由器(如E) 經過N次轉發後找到B(N >=1) 轉發的路徑有很多條 有的路徑長 有的寬陪短 轉發後路由器D會在路由表裡記錄該寬歷信息 同時路由器E也會記錄該信息,下次轉發數據包的時候 路由器D 會首先查看路由表 有 按照路由表 轉發 無 繼續廣播
⑻ 敘述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
傳統地,路由器工作於OSI七層協議中的第三層,其主要任務是接收來自一個網路介面的數據包,根據其中所含的目的地址,決定轉發到下一個目的地址。因此,路由器首先得在轉發路由表中查找它的目的地址,若找到了目的地址,就在數據包的幀格前添加下一個MAC地址,同時IP數據包頭的TTL(Time To Live)域也開始減數,並重新計算校驗和。當數據包被送到輸出埠時,它需要按順序等待,以便被傳送到輸出鏈路上。
路由器在工作時能夠按照某種路由通信協議查找設備中的路由表。如果到某一特定節點有一條以上的路徑,則基本預先確定的路由准則是選擇最優(或最經濟)的傳輸路徑。由於各種網路段和其相互連接情況可能會因環境變化而變化,因此路由情況的信息一般也按所使用的路由信息協議的規定而定時更新。
網路中,每個路由器的基本功能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動態地更新它所保持的路由表,以便保持路由信息的有效性。為了便於在網路間傳送報文,路由器總是先按照預定的規則把較大的數據分解成適當大小的數據包,再將這些數據包分別通過相同或不同路徑發送出去。當這些數據包按先後秩序到達目的地後,再把分解的數據包按照一定順序包裝成原有的報文形式。路由器的分層定址功能是路由器的重要功能之一,該功能可以幫助具有很多節點站的網路來存儲定址信息,同時還能在網路間截獲發送到遠地網段的報文,起轉發作用;選擇最合理的路由,引導通信也是路由器基本功能;多協議路由器還可以連接使用不同通信協議的網路段,成為不同通信協議網路段之間的通信平台。
一般來說,路由器的主要工作是對數據包進行存儲轉發,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步:當數據包到達路由器,根據網路物理介面的類型,路由器調用相應的鏈路層功能模塊,以解釋處理此數據包的鏈路層協議報頭。這一步處理比較簡單,主要是對數據的完整性進行驗證,如CRC校驗、幀長度檢查等。
第二步:在鏈路層完成對數據幀的完整性驗證後,路由器開始處理此數據幀的IP層。這一過程是路由器功能的核心。根據數據幀中IP包頭的目的IP地址,路由器在路由表中查找下一跳的IP地址;同時,IP數據包頭的TTL(Time To Live)域開始減數,並重新計算校驗和(Checksum)。
第三步:根據路由表中所查到的下一跳IP地址,將IP數據包送往相應的輸出鏈路層,被封裝上相應的鏈路層包頭,最後經輸出網路物理介面發送出去。
簡單地說,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為經過路由器的每個數據包尋找一條最佳傳輸路徑,並將該數據包有效地傳送到目的站點。由此可見,選擇最佳路徑策略或叫選擇最佳路由演算法是路由器的關鍵所在。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上述過程描述了路由器的主要而且關鍵的工作過程,但沒有說明其它附加性能,例如訪問控制、網路地址轉換、排隊優先順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