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gbn

計算機網路gbn

發布時間:2023-03-06 21:11:08

A. 計算機專業考研基礎內容

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國家統考科目:

政治+英語+數學+計算機專業課考研大綱:數學考數學一的,數學一,是報考理工科的學生考(學碩),考試內容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考試的內容是最多的。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數據機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路等學科專業基礎課程。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掌握上述專業基礎課程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一)計算機專業課

Ⅰ考查目標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數據機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路等學科專業基礎課程。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掌握上述專業基礎課程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Ⅱ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
二、 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 試卷內容結構
數據結構 45分
計算機組成原理 45分
操作系統 35分
計算機網路25分
四、 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80分(40小題,每小題2分)
綜合應用題 70分
Ⅲ考查范圍
數據結構
【考查目標】
1.理解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掌握數據的邏輯結構、存儲結構及其差異,以及各種基本操作的實現。
2.掌握基本的數據處理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能夠對演算法進行設計與分析。
3.能夠選擇合適的數據結構和方法進行問題求解。
一、線性表
(一)線性表的定義和基本操作
(二)線性表的實現
1.順序存儲結構
2.鏈式存儲結構
3.線性表的應用
二、棧、隊列和數組
(一)棧和隊列的基本概念
(二)棧和隊列的順序存儲結構
(三)棧和隊列的鏈式存儲結構
(四)棧和隊列的應用
(五)特殊矩陣的壓縮存儲
三、樹與二叉樹
(一)樹的概念
(二)二叉樹
1.二叉樹的定義及其主要特徵
2.二叉樹的順序存儲結構和鏈式存儲結構
3.二叉樹的遍歷
4.線索二叉樹的基本概念和構造
5.二叉排序樹
6.平衡二叉樹
(三)樹、森林
1.書的存儲結構
2.森林與二叉樹的轉換
3.樹和森林的遍歷
(四)樹的應用
1.等價類問題
2.哈夫曼(Huffman)樹和哈夫曼編碼
四、 圖
(一) 圖的概念
(二) 圖的存儲及基本操作
1. 鄰接矩陣法
2. 鄰接表法
(三) 圖的遍歷
1. 深度優先搜索
2. 廣度優先搜索
(四) 圖的基本應用及其復雜度分析
1. 最小(代價)生成樹
2. 最短路徑
3. 拓撲排序
4. 關鍵路徑
五、 查找
(一) 查找的基本概念
(二) 順序查找法
(三) 折半查找法
(四) B-樹
(五) 散列(Hash)表及其查找
(六) 查找演算法的分析及應用
六、 內部排序
(一) 排序的基本概念
(二) 插入排序
1. 直接插入排序
2. 折半插入排序
(三) 氣泡排序(bubble sort)
(四) 簡單選擇排序
(五) 希爾排序(shell sort)
(六) 快速排序
(七) 堆排序
(八) 二路歸並排序(merge sort)
(九) 基數排序
(十) 各種內部排序演算法的比較
(十一) 內部排序演算法的應用
計算機組成原理
【考查目標】
1. 理解單處理器計算機系統中各部件的內部工作原理、組成結構以及相互連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計算機系統的整機概念。
2. 理解計算機系統層次化結構概念,熟悉硬體與軟體之間的界面,掌握指令集體系結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實現方法。
3. 能夠運用計算機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對有關計算機硬體系統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計算、分析,並能對一些基本部件進行簡單設計。
一、 計算機系統概述
(一) 計算機發展歷程
(二) 計算機系統層次結構
1. 計算機硬體的基本組成
2. 計算機軟體的分類
3.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
(三) 計算機性能指標
吞吐量、響應時間;CPU時鍾周期、主頻、CPI、CPU執行時間;MIPS、MFLOPS。
二、 數據的表示和運算
(一) 數制與編碼
1. 進位計數制及其相互轉換
2. 真值和機器數
3. BCD碼
4. 字元與字元串
5. 校驗碼
(二) 定點數的表示和運算
1. 定點數的表示
無符號數的表示;有符號數的表示。
2. 定點數的運算
定點數的位移運算;原碼定點數的加/減運算;補碼定點數的加/減運算;定點數的乘/除運算;溢出概念和判別方法。
(三) 浮點數的表示和運算
1. 浮點數的表示
浮點數的表示範圍;IEEE754標准
2. 浮點數的加/減運算
(四) 算術邏輯單元ALU
1. 串列加法器和並行加法器
2. 算術邏輯單元ALU的功能和機構
三、 存儲器層次機構
(一) 存儲器的分類
(二) 存儲器的層次化結構
(三) 半導體隨機存取存儲器
1. SRAM存儲器的工作原理
2. DRAM存儲器的工作原理
(四) 只讀存儲器
(五) 主存儲器與CPU的連接
(六) 雙口RAM和多模塊存儲器
(七) 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
1. 程序訪問的局部
2. 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
3. Cache和主存之間的映射方式
4. Cache中主存塊的替換演算法
5. Cache寫策略
(八) 虛擬存儲器
1. 虛擬存儲器的基本概念
2. 頁式虛擬存儲器
3. 段式虛擬存儲器
4. 段頁式虛擬存儲器
5. TLB(快表)
四、 指令系統
(一) 指令格式
1. 指令的基本格式
2. 定長操作碼指令格式
3. 擴展操作碼指令格式
(二) 指令的定址方式
1. 有效地址的概念
2. 數據定址和指令定址
3. 常見定址方式
(三) CISC和RISC的基本概念
五、 中央處理器(CPU)
(一) CPU的功能和基本結構
(二) 指令執行過程
(三) 數據通路的功能和基本結構
(四) 控制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1. 硬布線控制器
2. 微程序控制器
微程序、微指令和微命令;微指令的編碼方式;微地址的形式方式。
(五) 指令流水線
1. 指令流水線的基本概念
2. 超標量和動態流水線的基本概念
六、 匯流排
(一) 匯流排概述
1. 匯流排的基本概念
2. 匯流排的分類
3. 匯流排的組成及性能指標
(二) 匯流排仲裁
1. 集中仲裁方式
2. 分布仲裁方式
(三) 匯流排操作和定時
1. 同步定時方式
2. 非同步定時方式
(四) 匯流排標准
七、 輸入輸出(I/O)系統
(一) I/O系統基本概念
(二) 外部設備
1. 輸入設備:鍵盤、滑鼠
2. 輸出設備:顯示器、列印機
3. 外存儲器:硬碟存儲器、磁碟陣列、光碟存儲器
(三) I/O介面(I/O控制器)
1. I/O介面的功能和基本結構
2. I/O埠及其編址
(四) I/O方式
1. 程序查詢方式
2. 程序中斷方式
中斷的基本概念;中斷響應過程;中斷處理過程;多重中斷和中斷屏蔽的概念。
3. DMA方式
DMA控制器的組成;DMA傳送過程。
4. 通道方式
操作系統
【考查目標】
1. 了解操作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的作用、地位、發展和特點。
2. 理解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操作系統設計方法與實現技術。
3. 能夠運用所學的操作系統原理、方法與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 操作系統概述
(一) 操作系統的概念、特徵、功能和提供的服務
(二) 操作系統的發展與分類
(三) 操作系統的運行環境
二、 進程管理
(一) 進程與線程
1. 進程概念
2. 進程的狀態與轉換
3. 進程式控制制
4. 進程組織
5. 進程通信
共享存儲系統;消息傳遞系統;管道通信。
6.線程概念與多線程模型
(二)處理機調度
1.調度的基本概念
2.調度時機、切換與過程
3.調度的基本准則
4.調度方式
5.典型調度演算法
先來先服務調度演算法;短作業(短任務、短進程、短線程)優先調度演算法;時間片輪轉調度演算法;優先順序調度演算法;高響應比優先調度演算法;多級反饋隊列調度演算法。
(三)進程同步
1. 進程同步的基本概念
2. 實現臨界區互斥的基本方法
軟體實現方法;硬體實現方法。
3. 信號
4. 管程
5. 經典同步問題
生產者-消費者問題;讀者-寫者問題;哲學家進餐問題。
(四) 死鎖
1. 死鎖的概念
2. 死鎖處理策略
3. 死鎖預防
4. 死鎖避免
系統安全狀態:銀行家演算法。
5. 死鎖檢測和解除
三、 內存管理
(一) 內存管理基礎
1. 內存管理概念
程序裝入與鏈接;邏輯地址與物理地址空間;內存保護。
2. 交換與覆蓋
3. 連續分配管理方式
單一連續分配;分區分配。
4. 非連續分配管理方式
分頁管理方式;分段管理方式;段頁式管理方式。
(二) 虛擬內存管理
1. 虛擬內存基本概念
2. 請求分頁管理方式
3. 頁面置換演算法
最佳置換演算法(OPT);先進先出置換演算法(FIFO);最近最少使用置換演算法(LRU);時鍾置換演算法(CLOCK)。
4. 頁面分配策略
5. 抖動
抖動現象;工作集。
6. 請求分段管理方式
7. 請求段頁式管理方式
四、 文件管理
(一) 文件系統基礎
1. 文件概念
2. 文件結構
順序文件;索引文件;索引順序文件。
3. 目錄結構
文件控制塊和索引節點;單級目錄結構和兩級目錄結構;樹形目錄結構;圖形目錄結構。
4. 文件共享
共享動機;共享方式;共享語義。
5. 文件保護
訪問類型;訪問控制。
(二) 文件系統實現
1. 文件系統層次結構
2. 目錄實現
3. 文件實現
(三) 磁碟組織與管理
1. 磁碟的結構
2. 磁碟調度演算法
3. 磁碟的管理
五、 輸入輸出(I/O)管理
(一) I/O管理概述
1. I/O設備
2. I/O管理目標
3. I/O管理功能
4. I/O應用介面
5. I/O控制方式
(二) I/O核心子系統
1. I/O調度概念
2. 高速緩存與緩沖區
3. 設備分配與回收
4. 假離線技術(SPOOLing)
5. 出錯處理
計算機網路
【考查目標】
1. 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掌握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和典型網路協議,了解典型網路設備的組成和特點,理解典型網路設備的工作原理
3. 能夠運用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進行網路系統的分析、設計和應用
一、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一) 計算機網路概述
1.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組成與功能
2.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3. 計算機網路與互聯網的發展歷史
4. 計算機網路的標准化工作及相關組織
(二)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參考模型
1. 計算機網路分層結構
2. 計算機網路協議、介面、服務等概念
3. ISO/OSI參考模型和TCP/IP模型
二、 物理層
(一) 通信基礎
1. 信道、信號、寬頻、碼元、波特、速率等基本概念
2. 奈奎斯特定理與香農定理
3. 信源與信宿
4. 編碼與調制
5.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與分組交換
6. 數據報與虛電路
(二) 傳輸介質
1. 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與無線傳輸介質
2. 物理層介面的特性
(三) 物理層設備
1. 中繼器
2. 集線器
三、 數據鏈路層
(一)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
(二) 組幀
(三) 差錯控制
1. 檢錯編碼
2. 糾錯編碼
(四) 流量控制與可靠傳輸機制
1. 流量控制、可靠傳輸與滑輪窗口機制
2. 單幀滑動窗口與停止-等待協議
3. 多幀滑動窗口與後退N幀協議(GBN)
4. 多幀滑動窗口與選擇重傳協議(SR)
(五) 介質訪問控制
1. 信道劃分介質訪問控制
頻分多路復用、時分多路復用、波分多路復用、碼分多路復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隨即訪問介質訪問控制
ALOHA協議;CSMA協議;CSMA/CD協議;CSMA/CA協議。
3. 輪詢訪問介質訪問控制:令牌傳遞協議
(六) 區域網
1. 區域網的基本概念與體系結構
2. 乙太網與IEEE 802.3
3. IEEE802.11
4. 令牌環網的基本原理
(七) 廣域網
1. 廣域網的基本概念
2. PPP協議
3. HDLC協議
4. ATM網路基本原理
(八) 數據鏈路層設備
1. 網橋
網橋的概念;透明網橋與生成樹算飯;源選徑網橋與源選徑演算法。
2. 區域網交換機及其工作原理。
四、 網路層
(一) 網路層的功能
1. 異構網路互聯
2. 路由與轉發
3. 擁塞控制
(二) 路由演算法
1. 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
2. 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
3. 鏈路狀態路由演算法
4. 層次路由
(三) IPv4
1. IPv4分組
2. IPv4地址與NAT
3. 子網劃分與子網掩碼、CIDR
4. ARP協議、DHCP協議與ICMP協議
(四) IPv6
1. IPv6的主要特點
2. IPv6地址
(五) 路由協議
1. 自治系統
2. 域內路由與域間路由
3. RIP路由協議
4. OSPF路由協議
5. BGP路由協議
(六) IP組播
1. 組播的概念
2. IP組播地址
3. 組播路由演算法
(七) 移動IP
1. 移動IP的概念
2. 移動IP的通信過程
(八) 網路層設備
1. 路由器的組成和功能
2. 路由表與路由轉發
五、 傳輸層
(一) 傳輸層提供的服務
1. 傳輸層的功能
2. 傳輸層定址與埠
3. 無連接服務與面向連接服務
(二) UDP協議
1. UDP數據報
2. UDP校驗
(三) TCP協議
1. TCP段
2. TCP連接管理
3. TCP可靠傳輸
4. TCP流量控制與擁塞控制
六、 應用層
(一) 網路應用模型
1. 客戶/伺服器模型
2. P2P模型
(二) DNS系統
1. 層次域名空間
2. 域名伺服器
3. 域名解析過程
(三) FTP
1. FTP協議的工作原理
2. 控制連接與數據連接
(四) 電子郵件
1. 電子郵件系統的組成結構
2. 電子郵件格式與MIME
3. SMTP協議與POP3協議
(五) WWW
1. WWW的概念與組成結構
2. HTTP協議

(1)計算機網路gbn擴展閱讀:

考研公共課統考

編輯

從2010年開始,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英語試卷分為了英語(一)和英語(二)。

英語(一)即原統考「英語」。英語(二)主要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統考科目。

根據工學、經濟學、管理學各學科、專業對碩士研究生入學所應具備數學知識和能力的不同要求,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數學試卷分為3種,其中針對工學門類的為數學一、數學二,針對經濟學和管理學門類的為數學三。招生專業須使用的試卷種類規定如下:

一、須使用數學一的招生專業

1.工學門類中的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20個一級學科中所有的二級學科、專業。

2.授工學學位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二、須使用數學二的招生專業

工學門類中的弦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儀器科學與工程等5個一級學科中所有的二級學科、專業。

三、須選用數學一或數學二的招生專業(由招生單位自定)

工學門類中提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磁碟業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中對數學要求較高的二級學科、專業選用數學一,對數學要求較低的選用數學二。

四、須使用數學三的招生專業

1.經濟學門類的各一級學科。

2.管理學門類中的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

3.授管理學學位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B. tcp與gbn有哪些區別

中繼器可以用來連接不同的物理介質,並在各種物理介質中傳輸數據包。某些多埠的中繼器很像多埠的集線器,它可以連接不同類型的介質。

中繼器是擴展網路的最廉價的方法。當擴展網路的目的是要突破距離和結點的限制時,並且連接的網路分支都不會產生太多的數據流量,成本又不能太高時,就可以考慮選擇中繼器。採用中繼器連接網路分支的數目要受具體的網路體系結構限制。

中繼器沒有隔離和過濾功能,它不能阻擋含有異常的數據包從一個分支傳到另一個分支。這意味著,一個分支出現故障可能影響到其它的每一個網路分支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
首先,TCP建立連接之後,通信雙方都同時可以進行數據的傳輸,其次,他是全雙工的;在保證可靠性上,採用超時重傳和捎帶確認機制。
在流量控制上,採用滑動窗口協議,協議中規定,對於窗口內未經確認的分組需要重傳。
在擁塞控制上,採用慢啟動演算法。
詞條指正 - Google 搜索中文釋義:(RFC-793)傳輸控制協議
註解:該協議主要用於在主機間建立一個虛擬連接,以實現高可靠性的數據包交換。IP協議可以進行IP數據包的分割和組裝,但是通過IP協議並不能清楚地了解到數據包是否順利地發送給目標計算機。而使用TCP協議就不同了,在該協議傳輸模式中在將數據包成功發送給目標計算機後,TCP會要求發送一個確認;如果在某個時限內沒有收到確認,那麼TCP將重新發送數據包。另外,在傳輸的過程中,如果接收到無序、丟失以及被破壞的數據包,TCP還可以負責恢復。
傳輸控制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基於位元組流的運輸層通信協議,通常由IETF的RFC 793說明。在簡化的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中,它完成運輸層所指定的功能。

C. 計算機網路、計算機操作系統這兩個「兄弟」是需要「結拜」的

計算機網路、計算機操作系統這兩個「兄弟」是所有開發崗位都須要「結拜」的。


不管你是 Java、C++還是測試。對於後端開發的童鞋來說,計算機網路的重要性不亞於語言根底,畢竟平時開發經常會和網路打交道,假如:抓個包等等。所以對這一塊知識點的准備還是要抱著敬畏之心,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漏網之題。下面分享下我的進修過程:


看書:對於計算機比較根底的模塊,我都是比較舉薦找一本典型的書籍來好好進修下,不能夠光看面經就去面試了。我一共看了兩本書:湯小丹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和《圖解HTTP》。《計算機操作系統》是教科書,所以知識點相比照較根底,籠罩范圍也比較廣,非科班的學生還是很有必要看一看的。《圖解HTTP》這本書用很多插圖將一些知識點講的通俗易懂,看起來也很快,還是比較舉薦的。


做筆記:計算機網路的知識點還是比較多的,須要看書的時候做好筆記,方便溫習。而且做筆記的時候能夠就這個知識點去網路下,看看有沒有自己遺漏的點,再給補充進來。在這里說下,我為什麼一直強調做筆記?益處 1:做筆記是第 1 次你對書中的知識點的回顧,加深記憶;益處 2:而且假如你是發表在公關社區的肯定要保證最大限度的正確性,就須要再去看看這個知識點,核對下自己是否有了解偏差和遺漏等,這樣就完成了知識點的深挖;益處3:正在到面試溫習的時候,你是不太可能重新看一本書的,那麼筆記就顯得很重要了,自己做的筆記,溫習起來很快,而且最好在筆記里能有一些自己差別於面經的了解。


看面經:經常刷一刷牛客,看看對於計算機網路,面試官們都是怎麼問的?很多問題你可能會,但是不懂面試官的問法,也會答復不上來;問到的題目自己是否准備了?而且對於計算機網路和計算機操作系統會由於公司和崗位的不同而有所側重的,多看看面經就會發現還是有一點規律的,但是這都不是絕對的,最後還要看面你的面試官的喜好


計算機網路體系構造


定義:計算機網路是互聯的自治的計算機系統的匯合。


組成:硬體、軟體和協議,包含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區域網和廣域網:區域網根本採用廣告式網路,廣域網根本屬於點對點網路。


網際網路常見規范:RFC文檔,ISO制定的OSI參照模型,IEEE:802規范


常用網路參數


帶寬: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才能。



協議作用: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包含語法、語義和同步。


OSI各層作用和協議



物理層


串列傳輸和並行傳輸


串列傳輸:數據在一條信道上依次傳輸


並行傳輸:數據在多條並行信道上同時進行傳輸


同步傳輸和非同步傳輸


同步傳輸:運用同步信號,使發送端和接管端的時鍾同步後進行數據傳輸


非同步傳輸:運用初始位和完畢位標記數據的起始和完畢


通信方式


單工通信:一條單方面的信道


半雙工通信:兩條單方向的信道


全雙工通信:一條雙方向的信道


碼元速率:波特表示每秒傳輸1個碼元


比特率:單位時長傳輸的比特數,比 特 率 = 碼 元 速 率*每 個 碼 元 所 含 的 比 特


奈奎斯特定理


理想數據傳輸速率=2Wlog2V


香農定理


數據傳輸速率=Wlog2(1+S/N)


編碼方式


乙太網:曼切斯特編碼


區域網:差分曼切斯特編碼


模擬信號編碼的步驟:采樣、量化、編碼


交換方式



報文替換和分組替換都採用存儲轉發的方式。


多模光纖和單模光纖:多模光纖利用全反射原理;單模光纖直徑位一個波長,光源為激光。


數據鏈路層


組幀方法


字元計數法:在幀頭部運用一個計數欄位來標明幀內字元數


字元填充法:運用特定字元定界幀的初始和完畢


比特填充法:01111110標志一幀的初始和完畢,在信息中遇到5個不間斷的「1」時,自動在其後面插入一個「0」


違規填充法:運用冗餘編碼違規使拿來對幀定界


差錯控制:奇偶校驗碼,循環冗餘碼


流量控制


停下-等待協議:發送的幀得到確認後發送下一幀


GBN協議:發送窗口內均可發送,接管方只按順序接管,累積確認


SR協議:發送窗口內均可發送,接管方沒序接管,逐個確認,選擇重傳


介質訪問控制


靜態分配信道:


頻分、時分、波分、碼分


動態分配信道:

ALOHA:效率18%

時隙ALOHA:效率36%

CSMA/CD:具有碰撞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為了確保能夠有效檢測碰撞,乙太網規定最短幀長為64B。若檢測到碰撞,則延遲一個隨機時長重傳,重傳16次仍不能成功,擯棄該幀。

CSMA/CA:碰撞避免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用於沒線區域網


乙太網:邏輯拓撲為匯流排型,採用曼切斯特編碼。


局部設備和作用



網路層功能:路由選擇、分組轉發、擁塞控制


路由演算法

距離矢量演算法

BGP BGP發言人運行BGP和AS內部協議(AS:自治系統)


鏈路狀態演算法

OSPF network 19二.16八.一.0 0.0.0.255

OSPF劃分若干Area,路由器只知道本區域的細節,沒需知道其他區域,只須要把分組交付給對應的邊界路由器


IPv4首部長度:20B

分類:


A類(一.0.0.0-12六.25五.25五.255)

B類(12八.0.0.0-19一.25五.25五.255)

C類(19二.0.0.0-22三.25五.25五.255)

D類(22四.0.0.0-23九.25五.25五.255)

E類(240.0.0.0-25五.25五.25五.255)


IPv6首部長度:40B


網路地址轉換:網路地址轉換(NAT)是指通過將專用網路地址轉換為公用地址,從而對外隱藏內部管理的IP地址。它使得整個專用網只須要一個全球IP地址就能夠與網際網路連通,大大節約了IP地址的耗費。


DHCP:中文名稱為動態主機配置協議,用於自動配置IP地址,是一個應用層的協議。



網路層常用協議



傳輸層功能:為不同主機的進程之間提供邏輯通信


常用埠



主要協議


UDP

沒連接

首部8B

常用於網路電話、實時視頻會議、流媒體(邊看邊傳輸)


TCP

面向連接

保證有序、可靠交付

點對點

首部20B


建設TCP連接



釋放TCP連接



TCP可靠傳輸機制

序號

確認

重傳(超時、冗餘ACK)


流量控制:在確認報文中設置接管窗口rwnd的值來限制發送速率


擁塞控制



應用層


網路應用架構

C/S 客戶機、效勞器模式

B/S 瀏覽器、效勞器模式

P2P 對等方互相通信


DNS

傳輸層運用UDP,埠53

查詢方式:

遞歸查詢(比較少用)



迭代+遞歸查詢(常用)



HTTP

HTTP一.1默認運用持久連接,一個TCP連接能夠傳輸多個資源

URL:統一資源定位符,負責標識萬維網上各種文檔


常用應用層協議


對單片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我,我錄制了一些關於單片機的入門教程,有需要的童鞋找我拿就行,免費的,私信我「林老師」就可以拿 點擊打開我的頭像就能領取

D. 計算機網路的問題,麻煩知道的呃詳細解答一下

很慚愧,我也不會。。
第一題,我的課本是謝希仁的計算機網路第六版,怎麼沒見到GBN在哪一層,你給我說一下,我們共同研究
第二題,沒告訴數據傳輸率啊,怎麼求Td呢?
第三題,這個我倒是懂,肯定是900才對。第一段數據應該是100-399,共300B,第一段確認號為400,第二段肯定是900啊,確認號就是說「900之前的都收到了」

E.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分類和主要功能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無線網。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將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

(5)計算機網路gbn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有:

1、速率

計算機發送出的信號都是數字形式的。比特是計算機中數據量的單位,也是資訊理論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單位。英文字bit來源於binarydigit,意思是一個「二進制數字」,因此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中的一個1或0。

2、帶寬

在計算機網路中,帶寬用來表示網路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因此網路帶寬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這里一般說到的「帶寬」就是指這個意思。這種意義的帶寬的單位是「比特每秒」,記為bit/s。

3、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吞吐量更經常地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網路

F. 計算機網路名詞解釋知識點簡答題整理

基帶傳輸:比特流直接向電纜發送,無需調制到不同頻段;

基帶信號:信源發出的沒有經過調制的原始電信號;

URL :統一資源定位符,標識萬維網上的各種文檔,全網范圍唯一;

傳輸時延:將分組的所有比特推向鏈路所需要的時間;

協議:協議是通信設備通信前約定好的必須遵守的規則與約定,包括語法、語義、定時等。

網路協議:對等層中對等實體間制定的規則和約定的集合;

MODEM :數據機;

起始(原始)伺服器:對象最初存放並始終保持其拷貝的伺服器;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分散在不同地點的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並通過網路協議進行數據通信,實現資源共享的計算機集合;

解調:將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

多路復用:在一條傳輸鏈路上同時建立多條連接,分別傳輸數據;

默認路由器:與主機直接相連的一台路由器;

LAN :區域網,是一個地理范圍小的計算機網路;

DNS :域名系統,完成主機名與 IP 地址的轉換;

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是建立在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基礎上的一種面向連接的快速分組交換技術;

Torrent :洪流,參與一個特定文件分發的所有對等方的集合;

Cookie :為了辨別用戶、用於 session 跟蹤等而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的數據;

SAP :服務訪問點;

n PDU : PDU 為協議數據單元,指對等層之間的數據傳輸單位;第 n 層的協議數據單元;

PPP :點對點傳輸協議;

Web caching :網頁緩存技術;

Web 緩存:代替起始伺服器來滿足 HTTP 請求的網路實體。

Proxy server :代理伺服器;

Go-back-n :回退 n 流水線協議;允許發送方連續發送分組,無需等待確認,若出錯,從出錯的分組開始重發;接收方接收數據分組,若正確,發 ACK ,若出錯,丟棄出錯分組及其後面的分組,不發任何應答;

Packet switching :分組交換技術;

CDMA :碼分多路復用技術;各站點使用不同的編碼,然後可以混合發送,接收方可正確提取所需信息;

TDM :時分多路復用,將鏈路的傳輸時間劃分為若干時隙,每個連接輪流使用不同時隙進行傳輸;

FDM :頻分多路復用,將鏈路傳輸頻段分成多個小的頻段,分別用於不同連接信息的傳送;

OSI :開放系統互連模型,是計算機廣域網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把網路分為 7 層;

CRC :循環冗餘檢測法,事先雙方約定好生成多項式,發送節點在發送數據後附上冗餘碼,使得整個數據可以整除生成多項式,接收節點收到後,若能整除,則認為數據正確,否則,認為數據錯誤;

RIP :路由信息協議;

Socket (套接字):同一台主機內應用層和運輸層的介面;

轉發表:交換設備內,從入埠到出埠建立起來的對應表,主要用來轉發數據幀或 IP 分組;

路由表:路由設備內,從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建立起來的最佳路徑表,主要用來轉發 IP 分組;

存儲轉發:分組先接收存儲後,再轉發出去;

虛電路網路:能支持實現虛電路通信的網路;

數據報網路:能支持實現數據報通信的網路;

虛電路:源和目的主機之間建立的一條邏輯連接,創建這條邏輯連接時,將指派一個虛電路標識符 VC.ID ,相關設備為它運行中的連接維護狀態信息;

毒性逆轉技術: DV 演算法中,解決計數到無窮的技術,即告知從相鄰路由器獲得最短路徑信息的相鄰路由器到目的網路的距離為無窮大;

加權公平排隊 WFQ :排隊策略為根據權值大小不同,將超出隊列的數據包丟棄;

服務原語:服務的實現形式,在相鄰層通過服務原語建立交互關系,完服務與被服務的過程;

透明傳輸:在無需用戶干涉的情況下,可以傳輸任何數據的技術;

自治系統 AS :由一組通常在相同管理者控制下的路由器組成,在相同的 AS 中,路由器可全部選用同樣的選路演算法,且擁有相互之間的信息;

分組丟失: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到達接收方的現象;

隧道技術:在鏈路層或網路層通過對等協議建立起來的邏輯通信信道;

移動接入:也稱無線接入,是指那些常常是移動的端系統與網路的連接;

面向連接服務:客戶機程序和伺服器程序發送實際數據的分組前,要彼此發送控制分組建立連接;

無連接服務:客戶機程序和伺服器程序發送實際數據的分組前,無需彼此發送控制分組建立連接;

MAC 地址:網卡或網路設備埠的物理地址;

擁塞控制:當網路發生擁塞時,用響應的演算法使網路恢復到正常工作的狀態;

流量控制:控制發送方發送數據的速率,使收發雙方協調一致;

Ad Hoc 網路:自主網路,無基站;

往返時延:發送方發送數據分組到收到接收方應答所需要的時間;

電路交換:通信節點之間採用面向連接方式,使用專用電路進行傳輸;

ADSL :非同步數字用戶專線,採用不對稱的上行與下行傳輸速率,常用於用戶寬頻接入。

多播:組播,一對多通信;

路由器的組成包括:輸入埠、輸出埠、交換結構、選路處理器;

網路應用程序體系結構:客戶機 / 伺服器結構、對等共享、混合;

集線器是物理層設備,交換機是數據鏈路層設備,網卡是數據鏈路層設備,路由器是網路層設備;

雙絞線連接設備的兩種方法:直連線和交叉線,同種設備相連和計算機與路由器相連都使用交叉線;不同設備相連用直連線;

MAC 地址 6 位元組, IPv4 地址 4 位元組, IPv6 地址 16 位元組;

有多種方法對載波波形進行調制,調頻,調幅,調相;

IEEE802.3 乙太網採用的多路訪問協議是 CSMA/CD ;

自治系統 AS 內部的選路協議是 RIP 、 OSPF ;自治系統間的選路協議是 BGP ;

多路訪問協議:分三大類:信道劃分協議、隨機訪問協議、輪流協議;

信道劃分協議包括:頻分 FDM 、時分 TDM 、碼分 CDMA ;

隨機訪問協議包括: ALOHA 、 CSMA 、 CSMA/CD(802.3) 、 CSMA/CA(802.11) ;

輪流協議包括:輪詢協議、令牌傳遞協議

ISO 和 OSI 分別是什麼單詞的縮寫,中文意思是什麼?用自己的理解寫出 OSI 分成哪七層?每層要解決的問題和主要功能是什麼?

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國際標准化組織;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OSI分為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層名稱解決的問題主要功能

應用層實現特定應用選擇特定協議;針對特定應用規定協議、時序、表示等,進行封裝。在端系統中用軟體來實現,如HTTP;

表示層壓縮、加密等表示問題;規定數據的格式化表示,數據格式的轉換等;

會話層會話關系建立,會話時序控制等問題;規定通信的時序;數據交換的定界、同步、建立檢查點等;

傳輸層源埠到目的埠的傳輸問題;所有傳輸遺留問題:復用、流量、可靠;

網路層路由、擁塞控制等網路問題;IP定址,擁塞控制;

數據鏈路層相鄰節點無差錯傳輸問題;實現檢錯與糾錯,多路訪問,定址;

物理層物理上可達;定義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等;

網際網路協議棧分層模型及每層的功能。

分層的優點:使復雜系統簡化,易於維護和更新;

分層的缺點:有些功能可能在不同層重復出現;

​​



假設一個用戶 ( 郵箱為: [email protected]) 使用 outlook 軟體發送郵件到另一個用戶 ( 郵箱為: [email protected]) ,且接收用戶使用 IMAP 協議收取郵件,請給出此郵件的三個傳輸階段,並給出每個階段可能使用的應用層協議。

用戶 [email protected] 使用outlook軟體發送郵件到 163 郵件伺服器

163郵件伺服器將郵件發送給用戶 [email protected] 的yahoo郵件伺服器

用戶 [email protected] 使用IMAP協議從yahoo郵件伺服器上拉取郵件

第1、2階段可以使用SMTP協議或者擴展的SMTP協議:MIME協議,第3階段可以使用IMAP、POP3、HTTP協議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三次(二次為什麼不行)?

為了實現可靠數據傳輸,TCP協議的通信雙方,都必須維護一個序列號,以標識發送出去的數據包中,哪些是已經被對方收到的。三次握手的過程即是通信雙方相互告知序列號起始值,並確認對方已經收到了序列號起始值的必經步驟。

如果只是兩次握手,至多隻有連接發起方的起始序列號能被確認,另一方選擇的序列號則得不到確認。

選擇性重傳 (SR) 協議中發送方窗口和接收方窗口何時移動?分別如何移動?

發送方:當收到ACK確認分組後,若該分組的序號等於發送基序號時窗口發生移動;向前移動到未確認的最小序號的分組處;

接收方:當收到分組的序號等於接收基序號時窗口移動;窗口按交付的分組數量向前移動;

簡述可靠傳輸協議 rdt1.0, rdt2.0, rdt2.1, rdt2.2 和 rdt3.0 在功能上的區別。

rdt1.0:經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數據傳輸,數據傳送不出錯不丟失,不需要反饋。

rdt2.0(停等協議):比特差錯信道上的可靠數據傳輸,認為信道傳輸的數據可能有比特差錯,但不會丟包。接收方能進行差錯檢驗,若數據出錯,發送方接收到NAK之後進行重傳。

rdt2.1:在rdt2.0的基礎上增加了處理重復分組的功能,收到重復分組後,再次發送ACK;

rdt2.2:實現無NAK的可靠數據傳輸,接收方回發帶確認號的ACK0/1,

收到出錯分組時,不發NAK,發送接收到的上一個分組的ACK;

rdt3.0:實現了超時重發功能,由發送方檢測丟包和恢復;

電路交換和虛電路交換的區別?哪些網路使用電路交換、報文交換、虛電路交換和數據報交換?請各舉一個例子。

電路交換時整個物理線路由通訊雙方獨占;

虛電路交換是在電路交換的基礎上增加了分組機制,在一條物理線路上虛擬出多條通訊線路。

電路交換:電話通信網

報文交換:公用電報網

虛電路交換:ATM

數據報交換:Internet

電路交換:面向連接,線路由通信雙方獨占;

虛電路交換:面向連接,分組交換,各分組走統一路徑,非獨占鏈路;

數據報交換:無連接,分組交換,各分組走不同路徑;

交換機逆向擴散式路徑學習法的基本原理:

交換表初始為空;

當收到一個幀的目的地址不在交換表中時,將該幀發送到所有其他介面(除接收介面),並在表中記錄下發送節點的信息,包括源MAC地址、發送到的介面,當前時間;

如果每個節點都發送了一幀,每個節點的地址都會記錄在表中;

收到一個目的地址在表中的幀,將該幀發送到對應的介面;

表自動更新:一段時間後,沒有收到以表中某個地址為源地址的幀,從表中刪除該地址;

非持久 HTTP 連接和持久 HTTP 連接的不同:

非持久HTTP連接:每個TCP連接只傳輸一個web對象,只傳送一個請求/響應對,HTTP1.0使用;

持久HTTP連接:每個TCP連接可以傳送多個web對象,傳送多個請求/響應對,HTTP1.1使用;

Web 緩存的作用是什麼?簡述其工作過程:

作用:代理原始伺服器滿足HTTP請求的網路實體;

工作過程:

瀏覽器:與web緩存建立一個TCP連接,向緩存發送一個該對象的HTTP請求;

Web緩存:檢查本地是否有該對象的拷貝;

若有,就用HTTP響應報文向瀏覽器轉發該對象;

若沒有,緩存與原始伺服器建立TCP連接,向原始伺服器發送一個該對象的HTTP請求,原始伺服器收到請求後,用HTTP響應報文向web緩存發送該對象,web緩存收到響應,在本地存儲一份,並通過HTTP響應報文向瀏覽器發送該對象;

簡要說明無線網路為什麼要用 CSMA/CA 而不用 CSMA/CD ?

無線網路用無線信號實施傳輸,現在的技術還無法檢測沖突,因此無法使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而使用沖突避免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A;

簡述各種交換結構優缺點,並解釋線頭 HOL 阻塞現象。

內存交換結構:以內存為交換中心;

       優點:實現簡單,成本低;

       缺點:不能並行,速度慢;

匯流排交換結構:以共享匯流排為交換中心;

       優點:實現相對簡單,成本低;

       缺點:不能並行,速度慢,不過比memory快;

縱橫制:以交叉陣列為交換中心;

       優點:能並行,速度快,比memory和匯流排都快;

       缺點:實現復雜,成本高;

線頭HOL阻塞:輸入隊列中後面的分組被位於線頭的一個分組阻塞(即使輸出埠是空閑的),等待交換結構發送;

CSMA/CD 協議的中文全稱,簡述其工作原理。

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

在共享信道網路中,發送節點發送數據之前,先偵聽鏈路是否空閑,若空閑,立即發送,否則隨機推遲一段時間再偵聽,在傳輸過程中,邊傳輸邊偵聽,若發生沖突,以最快速度結束發送,並隨機推遲一段時間再偵聽;

奇偶校驗、二維奇偶校驗、 CRC 校驗三者比較:

奇偶校驗能檢測出奇數個差錯;

二維奇偶校驗能夠檢測出兩個比特的錯誤,能夠糾正一個比特的差錯;

CRC校驗能檢測小於等於r位的差錯和任何奇數個差錯;

GBN 方法和 SR 方法的差異:

GBN:一個定時器,超時,重發所有已發送未確認接收的分組,發送窗口不超過2的k次方-1,接收窗口大小為1,採用累計確認,接收方返回最後一個正確接受的分組的ACK;

SR:多個定時器,超時,只重發超時定時器對應的分組,發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大小都不超過2的k-1次方,非累計確認,接收方收到當前窗口或前一窗口內正確分組時返回對應的ACK;

G. 計算機網路第三章(數據鏈路層)

3.1、數據鏈路層概述

概述

鏈路 是從一個結點到相鄰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 數據鏈路 則是在鏈路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硬體(如網路適配器)和軟體(如協議的實現)

網路中的主機、路由器等都必須實現數據鏈路層

區域網中的主機、交換機等都必須實現數據鏈路層

從層次上來看數據的流動

僅從數據鏈路層觀察幀的流動

主機H1 到主機H2 所經過的網路可以是多種不同類型的

注意:不同的鏈路層可能採用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協議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

數據鏈路層屬於計算機網路的低層。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點對點信道

廣播信道

區域網屬於數據鏈路層

區域網雖然是個網路。但我們並不把區域網放在網路層中討論。這是因為在網路層要討論的是多個網路互連的問題,是討論分組怎麼從一個網路,通過路由器,轉發到另一個網路。

而在同一個區域網中,分組怎麼從一台主機傳送到另一台主機,但並不經過路由器轉發。從整個互聯網來看, 區域網仍屬於數據鏈路層 的范圍

三個重要問題

數據鏈路層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是 幀

封裝成幀

封裝成幀 (framing) 就是在一段數據的前後分別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後就構成了一個幀。

首部和尾部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進行 幀定界 。

差錯控制

在傳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 比特差錯 :1 可能會變成 0, 而 0 也可能變成 1。

可靠傳輸

接收方主機收到有誤碼的幀後,是不會接受該幀的,會將它丟棄

如果數據鏈路層向其上層提供的是不可靠服務,那麼丟棄就丟棄了,不會再有更多措施

如果數據鏈路層向其上層提供的是可靠服務,那就還需要其他措施,來確保接收方主機還可以重新收到被丟棄的這個幀的正確副本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使用 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 來舉例的

如果使用廣播信道的數據鏈路層除了包含上面三個問題外,還有一些問題要解決

如圖所示,主機A,B,C,D,E通過一根匯流排進行互連,主機A要給主機C發送數據,代表幀的信號會通過匯流排傳輸到匯流排上的其他各主機,那麼主機B,D,E如何知道所收到的幀不是發送給她們的,主機C如何知道發送的幀是發送給自己的

可以用編址(地址)的來解決

將幀的目的地址添加在幀中一起傳輸

還有數據碰撞問題

隨著技術的發展,交換技術的成熟,

在 有線(區域網)領域 使用 點對點鏈路 和 鏈路層交換機 的 交換式區域網 取代了 共享式區域網

在無線區域網中仍然使用的是共享信道技術

3.2、封裝成幀

介紹

封裝成幀是指數據鏈路層給上層交付的協議數據單元添加幀頭和幀尾使之成為幀

幀頭和幀尾中包含有重要的控制信息

發送方的數據鏈路層將上層交付下來的協議數據單元封裝成幀後,還要通過物理層,將構成幀的各比特,轉換成電信號交給傳輸媒體,那麼接收方的數據鏈路層如何從物理層交付的比特流中提取出一個個的幀?

答:需要幀頭和幀尾來做 幀定界

但比不是每一種數據鏈路層協議的幀都包含有幀定界標志,例如下面例子

前導碼

前同步碼:作用是使接收方的時鍾同步

幀開始定界符:表明其後面緊跟著的就是MAC幀

另外乙太網還規定了幀間間隔為96比特時間,因此,MAC幀不需要幀結束定界符

透明傳輸

透明

指某一個實際存在的事物看起來卻好像不存在一樣。

透明傳輸是指 數據鏈路層對上層交付的傳輸數據沒有任何限制 ,好像數據鏈路層不存在一樣

幀界定標志也就是個特定數據值,如果在上層交付的協議數據單元中, 恰好也包含這個特定數值,接收方就不能正確接收

所以數據鏈路層應該對上層交付的數據有限制,其內容不能包含幀定界符的值

解決透明傳輸問題

解決方法 :面向位元組的物理鏈路使用 位元組填充 (byte stuffing) 或 字元填充 (character stuffing),面向比特的物理鏈路使用比特填充的方法實現透明傳輸

發送端的數據鏈路層在數據中出現控制字元「SOH」或「EOT」的前面 插入一個轉義字元「ESC」 (其十六進制編碼是1B)。

接收端的數據鏈路層在將數據送往網路層之前刪除插入的轉義字元。

如果轉義字元也出現在數據當中,那麼應在轉義字元前面插入一個轉義字元 ESC。當接收端收到連續的兩個轉義字元時,就刪除其中前面的一個。

幀的數據部分長度

總結

3.3、差錯檢測

介紹

奇偶校驗

循環冗餘校驗CRC(Cyclic Rendancy Check)

例題

總結

循環冗餘校驗 CRC 是一種檢錯方法,而幀校驗序列 FCS 是添加在數據後面的冗餘碼

3.4、可靠傳輸

基本概念

下面是比特差錯

其他傳輸差錯

分組丟失

路由器輸入隊列快滿了,主動丟棄收到的分組

分組失序

數據並未按照發送順序依次到達接收端

分組重復

由於某些原因,有些分組在網路中滯留了,沒有及時到達接收端,這可能會造成發送端對該分組的重發,重發的分組到達接收端,但一段時間後,滯留在網路的分組也到達了接收端,這就造成 分組重復 的傳輸差錯

三種可靠協議

停止-等待協議SW

回退N幀協議GBN

選擇重傳協議SR

這三種可靠傳輸實現機制的基本原理並不僅限於數據鏈路層,可以應用到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各層協議中

停止-等待協議

停止-等待協議可能遇到的四個問題

確認與否認

超時重傳

確認丟失

既然數據分組需要編號,確認分組是否需要編號?

要。如下圖所示

確認遲到

注意,圖中最下面那個數據分組與之前序號為0的那個數據分組不是同一個數據分組

注意事項

停止-等待協議的信道利用率

假設收發雙方之間是一條直通的信道

TD :是發送方發送數據分組所耗費的發送時延

RTT :是收發雙方之間的往返時間

TA :是接收方發送確認分組所耗費的發送時延

TA一般都遠小於TD,可以忽略,當RTT遠大於TD時,信道利用率會非常低

像停止-等待協議這樣通過確認和重傳機制實現的可靠傳輸協議,常稱為自動請求重傳協議ARQ( A utomatic R epeat re Q uest),意思是重傳的請求是自動進行,因為不需要接收方顯式地請求,發送方重傳某個發送的分組

回退N幀協議GBN

為什麼用回退N幀協議

在相同的時間內,使用停止-等待協議的發送方只能發送一個數據分組,而採用流水線傳輸的發送方,可以發送多個數據分組

回退N幀協議在流水線傳輸的基礎上,利用發送窗口來限制發送方可連續發送數據分組的個數

無差錯情況流程

發送方將序號落在發送窗口內的0~4號數據分組,依次連續發送出去

他們經過互聯網傳輸正確到達接收方,就是沒有亂序和誤碼,接收方按序接收它們,每接收一個,接收窗口就向前滑動一個位置,並給發送方發送針對所接收分組的確認分組,在通過互聯網的傳輸正確到達了發送方

發送方每接收一個、發送窗口就向前滑動一個位置,這樣就有新的序號落入發送窗口,發送方可以將收到確認的數據分組從緩存中刪除了,而接收方可以擇機將已接收的數據分組交付上層處理

累計確認

累計確認

優點:

即使確認分組丟失,發送方也可能不必重傳

減小接收方的開銷

減小對網路資源的佔用

缺點:

不能向發送方及時反映出接收方已經正確接收的數據分組信息

有差錯情況

例如

在傳輸數據分組時,5號數據分組出現誤碼,接收方通過數據分組中的檢錯碼發現了錯誤

於是丟棄該分組,而後續到達的這剩下四個分組與接收窗口的序號不匹配

接收同樣也不能接收它們,講它們丟棄,並對之前按序接收的最後一個數據分組進行確認,發送ACK4, 每丟棄一個數據分組,就發送一個ACK4

當收到重復的ACK4時,就知道之前所發送的數據分組出現了差錯,於是可以不等超時計時器超時就立刻開始重傳,具體收到幾個重復確認就立刻重傳,根據具體實現決定

如果收到這4個重復的確認並不會觸發發送立刻重傳,一段時間後。超時計時器超時,也會將發送窗口內以發送過的這些數據分組全部重傳

若WT超過取值范圍,例如WT=8,會出現什麼情況?

習題

總結

回退N幀協議在流水線傳輸的基礎上利用發送窗口來限制發送方連續發送數據分組的數量,是一種連續ARQ協議

在協議的工作過程中發送窗口和接收窗口不斷向前滑動,因此這類協議又稱為滑動窗口協議

由於回退N幀協議的特性,當通信線路質量不好時,其信道利用率並不比停止-等待協議高

選擇重傳協議SR

具體流程請看視頻

習題

總結

3.5、點對點協議PPP

點對點協議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點對點數據鏈路層協議

PPP協議是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IF在1992年制定的。經過1993年和1994年的修訂,現在的PPP協議已成為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RFC1661,RFC1662]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一種協議,它的特點是:簡單;只檢測差錯,而不是糾正差錯;不使用序號,也不進行流量控制;可同時支持多種網路層協議

PPPoE 是為寬頻上網的主機使用的鏈路層協議

幀格式

必須規定特殊的字元作為幀定界符

透明傳輸

必須保證數據傳輸的透明性

實現透明傳輸的方法

面向位元組的非同步鏈路:位元組填充法(插入「轉義字元」)

面向比特的同步鏈路:比特填充法(插入「比特0」)

差錯檢測

能夠對接收端收到的幀進行檢測,並立即丟棄有差錯的幀。

工作狀態

當用戶撥號接入 ISP 時,路由器的數據機對撥號做出確認,並建立一條物理連接。

PC 機向路由器發送一系列的 LCP 分組(封裝成多個 PPP 幀)。

這些分組及其響應選擇一些 PPP 參數,並進行網路層配置,NCP 給新接入的 PC 機

分配一個臨時的 IP 地址,使 PC 機成為網際網路上的一個主機。

通信完畢時,NCP 釋放網路層連接,收回原來分配出去的 IP 地址。接著,LCP 釋放數據鏈路層連接。最後釋放的是物理層的連接。

可見,PPP 協議已不是純粹的數據鏈路層的協議,它還包含了物理層和網路層的內容。

3.6、媒體接入控制(介質訪問控制)——廣播信道

媒體接入控制(介質訪問控制)使用一對多的廣播通信方式

Medium Access Control 翻譯成媒體接入控制,有些翻譯成介質訪問控制

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

區域網最主要的 特點 是:

網路為一個單位所擁有;

地理范圍和站點數目均有限。

區域網具有如下 主要優點 :

具有廣播功能,從一個站點可很方便地訪問全網。區域網上的主機可共享連接在區域網上的各種硬體和軟體資源。

便於系統的擴展和逐漸地演變,各設備的位置可靈活調整和改變。

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殘存性。

數據鏈路層的兩個子層

為了使數據鏈路層能更好地適應多種區域網標准,IEEE 802 委員會就將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 兩個子層 :

邏輯鏈路控制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層;

媒體接入控制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層。

與接入到傳輸媒體有關的內容都放在 MAC子層,而 LLC 子層則與傳輸媒體無關。 不管採用何種協議的區域網,對 LLC 子層來說都是透明的。

基本概念

為什麼要媒體接入控制(介質訪問控制)?

共享信道帶來的問題

若多個設備在共享信道上同時發送數據,則會造成彼此干擾,導致發送失敗。

隨著技術的發展,交換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具有更高性能的使用點對點鏈路和鏈路層交換機的交換式區域網在有線領域已完全取代了共享式區域網,但由於無線信道的廣播天性,無線區域網仍然使用的是共享媒體技術

靜態劃分信道

信道復用

頻分復用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將整個帶寬分為多份,用戶在分配到一定的頻帶後,在通信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佔用這個頻帶。

頻分復用 的所有用戶在同樣的時間 佔用不同的帶寬資源 (請注意,這里的「帶寬」是頻率帶寬而不是數據的發送速率)。

H. 計算機網路筆記——數據鏈路層(停等協議、GBN、SR)

流量控制:防止發送端發送和接收端接收速度不匹配造成傳輸錯誤

傳輸層和數據鏈路層均有流量控制,但是控制手法不一樣

傳輸層:端到端,接收端向發送端發送一個窗口公告。告訴發送端目前我能接收多少
數據鏈路層:點到點,接收端接收不下的就不回復確認(ack),讓發送端自己重傳

涉及協議較多分批寫

優點 :最簡單的控制協議
缺點 :但是性能較弱,信道利用率低

控制方法
發送方:發送一個幀
接收方:接收到幀後返回改幀的ack
發送方:接收到ack後發送下一個幀

差錯控制

注意

滑動窗口協議是基於停止等待協議的優化版本
停止等待協議性能是因為需要等待ack之後才能發送下一個幀,在傳送的很長時間內信道一直在等待狀態
滑動窗口則利用緩沖思想,允許連續發送(未收到ack之前)多個幀,以加強信道利用

窗口 :其實就是緩沖幀的一個容器,將處理好的幀發送到緩沖到窗口,可以發送時就可以直接發送,藉此優化性能。一個幀對應一個窗口。

GBN是滑動窗口中的一種,其中 發送窗口 > 1 , 接收窗口=1 因發送錯誤後需要退回到最後正確連續幀位置開始重發,故而得名。

控制方法
發送端:在將發送窗口內的數據連續發送
接收端:收到一個之後向接收端發送累計確認的ack
發送端:收到ack後窗口後移發送後面的數據

累計確認 :累計確認允許接收端一段時間內發送一次ack而不是每一個幀都需要發送ack。該確認方式確認代表其前面的幀都以正確接收到
eg:發送端發送了編號 0,1,2,3,4,5 的幀,等待一段時間後(超過3的超時計時器)累計收到的ack對應 0,2 幀,則證明已經成功 0,1,2 均已經成功接收, 3 傳輸錯誤。並且哪怕 4,5 兩個幀接收成功後也不會返回 4,5 的ack會一直等待從 3 開始重傳

差錯控制

發送幀丟失、ack丟失、ack遲到 等處理方法基本和停等協議相同,不同的是採用累計確認恢復的方式,當前面的幀出錯之後後面幀無論是否發送成功都要重傳

優點:信道利用率高(利用窗口有增加發送端佔用,並且減少ack回復次數)
缺點:累計確認使得該方法只接收正確順序的幀,而不接受亂序的幀,錯誤重傳浪費嚴重

發送窗口大小問題
窗口理論上是越多性能越好,但是窗口不能無限大,n比特編碼最大隻能2^(n-1)個窗口,否則會造成幀無法區分(本質就是留了一個比特區分兩組幀)

SR協議可以說是GBN的plus版本,在GBN的基礎上改回每一個幀都要確認的機制,解決了累計確認只接收順序幀的弊端只需要重發錯誤幀。
其中 發送窗口 > 1 , 接收窗口 > 1 , 接收窗口 > 發送窗口 (建議接 收窗口 = 發送窗口 接收窗口少了溢出多了浪費).

控制方法
發送端:將窗口內的數據連續發送
接收端:收到一個幀就將該幀緩存到窗口中並回復一個ack
接收端:接收到順序幀後將數據提交給上層並接收窗口後移(若接收到的幀不是連續的順序幀時接收窗口不移動)
發送端:接收到順序幀的ack後發送窗口後移(同理發送窗口接收到的ack不連續也不移動)

差錯控制

發送幀丟失、ack丟失、ack遲到 三類處理方式仍然和停等協議相同,不同的是SR向上層提交的是多個連續幀,停等只提交一個幀(不連續的幀要等接收或重傳完成後才會提交)

發送窗口大小問題
同GBN一樣,發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不能無限多,且不說緩存容量問題,當兩組幀同時發送時會造成無法區分,大小上限仍然是2^(n-1)個窗口(本質就是留了一個比特寫組號)

窗口大小這里留一張截圖,方便理解
假設窗口大小都為3(圖中編號到了3是借4窗口的圖,正常應編號到2,但是不妨礙理解)
左邊是錯誤重發,第一組的0幀ack丟失了
右邊是正常收發

三種協議對比:
停等協議:單線程的傻子,簡單不易出錯,但是效率極其低下
GBN:假的多線程(接收端太坑啦),接收端是情種,只等待自己哪一個幀,丟棄了後來的幀
SR:多線程,接收端有收藏癖,等待集齊一套召喚神龍(提交給上層這只神龍……)

I. 計算機網路傳輸層

端到端的連接

網路層:提供主機之間的邏輯通信
傳輸層:提供應用進程之間的邏輯通信
位於網路層之上、依賴網路層服務、對網路層服務進行可能的增強

接收端:多路分用
相同目的地址目的埠號的UDP會被導向同一個socket
每個srcIp srcPort DestIp DestPort 導向自己獨有的socket(創建多個socket)
(伺服器也可以讓一個進程創建多個線程與tcp連接綁定)
發送端:多路復用

什麼是可靠? 不錯、不亂、不丟

可靠數據傳輸協議

GBN
1.發送方 分組頭部包含k-bit序列號
窗口尺寸為N,最多允許N個分組未確認

序列號 :表示本報文段所發送數據的第一個位元組的編號。而不是報文段的編號(這里防止被攻擊混入其他的段難以檢測的問題)。
建立TCP連接時,雙方隨即選擇序列號

ACKs 表示接收方期望收到發送方下一個報文段的第一個位元組數據的編號。
累計確認:該序列號之前所有的位元組均已被正確接收到(GBN)

TCP在IP層提供的不可靠服務基礎上實現可靠數據傳輸服務
流水線機制
累積確認
TCP使用單一重傳定時器
觸發重傳的事件
超時
收到重復ACK
漸進式
暫不考慮重復ACK
暫不考慮流量控制
暫不考慮擁塞控制

1.點對點 一個sender 一個 reciever

2.可靠的、按序的位元組流

3.流水線機制

案例:

何時應該指數性增長切換為線性增長(擁塞避免)?
當CongWin達到Loss事件前值的1/2時.
實現方法:利用一個變數 Threshold, Loss事件發生時, Threshold被設為Loss事件前CongWin值的1/2。

Loss事件處理辦法
3個重復ACKs:CongWin切到一半然後線性增長
Timeout事件:CongWin直接設為1個MSS,然後指數增長,達到threshold後, 再線性增長(擁塞更嚴重了)

TCP擁塞控制演算法

4.接收方/發送方緩存

5.全雙工:同一連接中能傳輸雙數據流

6.面向連接(連接管理)

TCP連接包括:兩台主機上的緩存、連接狀態變數、socket等
客戶端初始化的序列號是隨機的

7.流量控制機制:發送方不會傳輸的太多、太快以至於淹沒接收方(buffer溢出)

8.復用/分用

1.基於「盡力而為」的網路層,沒有做(可靠性)
丟失
非按序到達

2.基於Internet IP協議
復用/分用
簡單的錯誤校驗

3.無連接
UDP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不需要握手
每個UDP段的處理獨立於其他段

UPD優點:
1.無需建立連接(減少延遲)-DNS
2.實現簡單,無需維護連接狀態
3.頭部開銷小(8byte)
4.沒有擁塞控制:應用可更好的控制發送時間和速率

常用於流媒體應用
1.容忍丟失
2.速率敏感

DNS/SNMP

在UDP上實現可靠數據傳輸

UDP校驗和:檢測UDP段在傳輸過程中是否發生錯誤

J. 計算機網路(三)數據鏈路層

結點:主機、路由器

鏈路:網路中兩個結點之間的物理通道,鏈路的傳輸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光纖和微波。分為有線鏈路、無線鏈路。

數據鏈路:網路中兩個結點之間的邏輯通道,把實現控制數據傳輸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鏈路上就構成數據鏈路。

幀:鏈路層的協議數據單元,封裝網路層數據報。

數據鏈路層負責通過一條鏈路從一個結點向另一個物理鏈路直接相連的相鄰結點傳送數據報。

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向網路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自網路層來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路層。其主要作用是加強物理層傳輸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將物理層提供的可能出錯的物理連接改造成為 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使之對網路層表現為一條無差錯的鏈路。

封裝成幀就是在一段數據的前後部分添加首部和尾部,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幀。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層上交的比特流後,就能根據首部和尾部的標記,從收到的比特流中識別幀的開始和結束。首部和尾部包含許多的控制信息,他們的一個重要作用:幀定界(確定幀的界限)。

幀同步:接收方應當能從接收到的二進制比特流中區分出幀的起始和終止。

組幀的四種方法:

透明傳輸是指不管所傳數據是什麼樣的比特組合,都應當能夠在鏈路上傳送。因此,鏈路層就「看不見」有什麼妨礙數據傳輸的東西。

當所傳數據中的比特組合恰巧與某一個控制信息完全一樣時,就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使收方不會將這樣的數據誤認為是某種控制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數據鏈路層的傳輸是透明的。

概括來說,傳輸中的差錯都是由於雜訊引起的。

數據鏈路層編碼和物理層的數據編碼與調制不同。物理層編碼針對的是單個比特,解決傳輸過程中比特的同步等問題,如曼徹斯特編碼。而數據鏈路層的編碼針對的是一組比特,它通過冗餘碼的技術實現一組二進制比特串在傳輸過程是否出現了差錯。

較高的發送速度和較低的接收能力的不匹配,會造成傳輸出錯,因此流量控制也是數據鏈路層的一項重要工作。數據鏈路層的流量控制是點對點的,而傳輸層的流量控制是端到端的。

滑動窗口有以下重要特性:

若採用n個比特對幀編號,那麼發送窗口的尺寸W T 應滿足: 。因為發送窗口尺寸過大,就會使得接收方無法區別新幀和舊幀。

每發送完一個幀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的確認,在收到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個幀。

除了比特出差錯,底層信道還會出現丟包 [1] 問題

「停止-等待」就是每發送完一個分組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確認,在收到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個分組。其操作簡單,但信道利用率較低

信道利用率是指發送方在一個發送周期內,有效地發送數據所需要的時間占整個發送周期的比率。即

GBN發送方:

GBN接收方:

因連續發送數據幀而提高了信道利用率,重傳時必須把原來已經正確傳送的數據幀重傳,是傳送效率降低。

設置單個確認,同時加大接收窗口,設置接收緩存,緩存亂序到達的幀。

SR發送方:

SR接收方:

發送窗口最好等於接收窗口。(大了會溢出,小了沒意義),即

傳輸數據使用的兩種鏈路

信道劃分介質訪問控制將使用介質的每個設備與來自同一通信信道上的其他設備的通信隔離開來,把時域和頻域資源合理地分配給網路上的設備。

當傳輸介質的帶寬超過傳輸單個信號所需的帶寬時,人們就通過在一條介質上同時攜帶多個傳輸信號的方法來提高傳輸系統的利用率,這就是所謂的多路復用,也是實現信道劃分介質訪問控制的途徑。多路復用技術把多個信號組合在一條物理信道上進行傳輸,使多個計算機或終端設備共享信道資源,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信道劃分的實質就是通過分時、分頻、分碼等方法把原來的一條廣播信道,邏輯上分為幾條用於兩個結點之間通信的互不幹擾的子信道,實際上就是把廣播信道轉變為點對點信道。

頻分多路復用是一種將多路基帶信號調制到不同頻率載波上,再疊加形成一個復合信號的多路復用技術。在物理信道的可用帶寬超過單個原始信號所需帶寬的情況下,可將該物理信道的總帶寬分割成若千與傳輸單個信號帶寬相同(或略寬)的子信道,每個子信道傳輸一種信號,這就是頻分多路復用。

每個子信道分配的帶寬可不相同,但它們的總和必須不超過信道的總帶寬。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防止子信道之間的千擾,相鄰信道之間需要加入「保護頻帶」。頻分多路復用的優點在於充分利用了傳輸介質的帶寬,系統效率較高;由於技術比較成熟,實現也較容易。

時分多路復用是將一條物理信道按時間分成若干時間片,輪流地分配給多個信號使用。每個時間片由復用的一個信號佔用,而不像FDM那樣,同一時間同時發送多路信號。這樣,利用每個信號在時間上的交叉,就可以在一條物理信道上傳輸多個信號。

就某個時刻來看,時分多路復用信道上傳送的僅是某一對設備之間的信號:就某段時間而言,傳送的是按時間分割的多路復用信號。但由於計算機數據的突發性,一個用戶對已經分配到的子信道的利用率一般不高。統計時分多路復用(STDM,又稱非同步時分多路復用)是TDM 的一種改進,它採用STDM幀,STDM幀並不固定分配時隙,面按需動態地分配時隙,當終端有數據要傳送時,才會分配到時間片,因此可以提高線路的利用率。例如,線路傳輸速率為8000b/s,4個用戶的平均速率都為2000b/s,當採用TDM方式時,每個用戶的最高速率為2000b/s.而在STDM方式下,每個用戶的最高速率可達8000b/s.

波分多路復用即光的頻分多路復用,它在一根光纖中傳輸多種不同波長(頻率)的光信號,由於波長(頻率)不同,各路光信號互不幹擾,最後再用波長分解復用器將各路波長分解出來。由於光波處於頻譜的高頻段,有很高的帶寬,因而可以實現多路的波分復用

碼分多路復用是採用不同的編碼來區分各路原始信號的一種復用方式。與FDM和 TDM不同,它既共享信道的頻率,又共享時間。下面舉一個直觀的例子來理解碼分復用。

實際上,更常用的名詞是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1個比特分為多個碼片/晶元( chip),每一個站點被指定一個唯一的m位的晶元序列,發送1時發送晶元序列(通常把o寫成-1) 。發送1時站點發送晶元序列,發送o時發送晶元序列反碼。

純ALOHA協議思想:不監聽信道,不按時間槽發送,隨機重發。想發就發

如果發生沖突,接收方在就會檢測出差錯,然後不予確認,發送方在一定時間內收不到就判斷發生沖突。超時後等一隨機時間再重傳。

時隙ALOHA協議的思想:把時間分成若干個相同的時間片,所有用戶在時間片開始時刻同步接入網路信道,若發生沖突,則必須等到下一個時間片開始時刻再發送。

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協議思想:發送幀之前,監聽信道。

堅持指的是對於監聽信道忙之後的堅持。

1-堅持CSMA思想:如果一個主機要發送消息,那麼它先監聽信道。

優點:只要媒體空閑,站點就馬上發送,避免了媒體利用率的損失。

缺點:假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站點有數據要發送,沖突就不可避免。

非堅持指的是對於監聽信道忙之後就不繼續監聽。

非堅持CSMA思想:如果一個主機要發送消息,那麼它先監聽信道。

優點:採用隨機的重發延遲時間可以減少沖突發生的可能性。

缺點:可能存在大家都在延遲等待過程中,使得媒體仍可能處於空閑狀態,媒體使用率降低。

p-堅持指的是對於監聽信道空閑的處理。

p-堅持CSMA思想:如果一個主機要發送消息,那麼它先監聽信道。

優點:既能像非堅持演算法那樣減少沖突,又能像1-堅持演算法那樣減少媒體空閑時間的這種方案。

缺點:發生沖突後還是要堅持把數據幀發送完,造成了浪費。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的工作流程:

由圖可知,至多在發送幀後經過時間 就能知道所發送的幀有沒有發生碰撞。因此把乙太網端到端往返時間為 稱為爭周期(也稱沖突窗口或碰撞窗口)。

截斷二進制指數規避演算法:

最小幀長問題:幀的傳輸時延至少要兩倍於信號在匯流排中的傳播時延。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避免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其工作原理如下

CSMA/CD與CSMA/CA的異同點:

相同點:CSMA/CD與CSMA/CA機制都從屬於CSMA的思路,其核心是先聽再說。換言之,兩個在接入信道之前都須要進行監聽。當發現信道空閑後,才能進行接入。

不同點:

輪詢協議:主結點輪流「邀請」從屬結點發送數據。

令牌:一個特殊格式的MAC控制幀,不含任何信息。控制信道的使用,確保同一時刻只有一個結點獨占信道。每個結點都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令牌持有時間)獲得發送數據的權利,並不是無限制地持有令牌。應用於令牌環網(物理星型拓撲,邏輯環形拓撲)。採用令牌傳送方式的網路常用於負載較重、通信量較大的網路中。

輪詢訪問MAC協議/輪流協議/輪轉訪問MAC協議:基於多路復用技術劃分資源。

隨機訪問MAC協議: 用戶根據意願隨機發送信息,發送信息時可獨占信道帶寬。 會發生沖突

信道劃分介質訪問控制(MAC Multiple Access Control )協議:既要不產生沖突,又要發送時佔全部帶寬。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簡稱LAN,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由多台計算機互聯成的計算機組,使用廣播信道。其特點有

決定區域網的主要要素為:網路拓撲,傳輸介質與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區域網的分類

IEEE 802標准所描述的區域網參考模型只對應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與物理層,它將數據鏈路層劃分為邏輯鏈路層LLC子層和介質訪問控制MAC子層。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匯流排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 乙太網只實現無差錯接收,不實現可靠傳輸。

乙太網兩個標准:

乙太網提供無連接、不可靠的服務

10BASE-T是傳送基帶信號的雙絞線乙太網,T表示採用雙絞線,現10BASE-T 採用的是無屏蔽雙絞線(UTP),傳輸速率是10Mb/s。

計算機與外界有區域網的連接是通過通信適配器的。

在區域網中,硬體地址又稱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MAC地址:每個適配器有一個全球唯一的48位二進制地址,前24位代表廠家(由IEEE規定),後24位廠家自己指定。常用6個十六進制數表示,如02-60-8c-e4-b1-21。

最常用的MAC幀是乙太網V2的格式。

IEEE 802.11是無線區域網通用的標准,它是由IEEE所定義的無線網路通信的標准。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圍,所覆蓋的范圍從幾十公里到幾千公里,它能連接多個城市或國家,或橫跨幾個洲並能提供遠距離通信,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路。

廣域網的通信子網主要使用分組交換技術。廣域網的通信子網可以利用公用分組交換網、衛星通信網和無線分組交換網,它將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區域網或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如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廣域網。

點對點協議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數據鏈路層協議,用戶使用撥號電話接入網際網路時一般都使用PPP協議。 只支持全雙工鏈路。

PPP協議應滿足的要求

PPP協議的三個組成部分

乙太網交換機

沖突域:在同一個沖突域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能收到所有被發送的幀。簡單的說就是同一時間內只能有一台設備發送信息的范圍。

廣播域:網路中能接收任一設備發出的廣播幀的所有設備的集合。簡單的說如果站點發出一個廣播信號,所有能接收收到這個信號的設備范圍稱為一個廣播域。

乙太網交換機的兩種交換方式:

直通式交換機:查完目的地址(6B)就立刻轉發。延遲小,可靠性低,無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埠的交換。

存儲轉發式交換機:將幀放入高速緩存,並檢查否正確,正確則轉發,錯誤則丟棄。延遲大,可靠性高,可以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埠的交換。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gbn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線網路自由空間損耗 瀏覽:130
網路遠程教育費用是多少 瀏覽:992
instagram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259
一般網路游戲下載在c盤哪裡 瀏覽:588
為什麼wifi有顯示網路卻用不了 瀏覽:305
網路連接不上顯示對英特爾測試 瀏覽:709
一通智能網路科技的微信號 瀏覽:907
家裡無線網路太慢了什麼情況 瀏覽:118
平板電腦找不到自己家wifi網路 瀏覽:647
網路多少ks 瀏覽:154
移動網路太慢了不能用了 瀏覽:304
移動網路貓產生輻射 瀏覽:228
手機信號網路擁堵怎麼解決 瀏覽:246
泡泡堂是我國哪個網路公司 瀏覽:751
怎麼把拉黑的網路拉回來 瀏覽:283
天視通40網路登錄密碼 瀏覽:613
vivox6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870
網路游戲賬號怎麼查 瀏覽:134
ip沒有可替換的網路如何解決 瀏覽:260
路由器網路斷裂 瀏覽:98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