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乙太網分析實驗

計算機網路乙太網分析實驗

發布時間:2023-02-21 10:24:08

1. 計算機網路 小型區域網設計實驗

不上網的話一台24口交換機正好連接24台電腦了,宿舍在同一棟大樓用5類雙絞線就可以了,這是最簡單的。如果宿舍不在一棟樓那就復雜些了,

2. 計算機網路(3)

課程筆記,筆記主要來源於《計算機網路(第7版)》,侵刪

簡述/引言:
信道是鏈路的一個抽象,並非實際的描述。
數據鏈路層有兩種類型:

鏈路:一個結點到相鄰接待您的一段物理線路(有限或無線),中間沒有其他的交換結點。
數據鏈路:實現協議的硬體和軟體 + 鏈路 = 數據鏈路
網路適配器:一般都包括了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這兩層的功能
*規程:早期的數據通信協議
幀: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的協議數據單元
IP數據報:網路層協議數據單元(數據報、分組、包)

三個基本問題:封裝成幀、透明傳輸、差錯檢測

目前點對點鏈路中,使用最廣泛的數據鏈路層協議就是PPP協議
PPP協議:用戶計算機和ISP進行通信時所使用的數據鏈路層協議
PPP協議應滿足的需求(主要部分):

PPP協議的三個組成部分:

首部和尾部分別為四個欄位和兩個欄位
首部:

區域網的主要特點:網路為一個單位所擁有,且地理范圍和站點數目均有限
*區域網具有的優點:

區域網按網路拓撲進行分類有:星形網、環線網、匯流排網(現使用最多)

共享信道的方法:

乙太網的兩個標准:DIX Ethernet V2 和 IEEE的802.3標准
802.3標准把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兩個子層:邏輯鏈路控制LLC子層(偏網路層)、媒體接入控制MAC子層(偏物理層)

適配器(網路介面卡/網卡)的作用:連接計算機與外界區域網

早期的乙太網是多個計算機連接在一條匯流排上的
匯流排的特點:廣播通信方式,實現一對一通信

為了通信的簡便,乙太網採取了兩種措施:

CSMA/CD協議(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

CSMA/CD協議特性:

關於碰撞:

集線器:在星型拓撲網路的中心增加的一種可靠性非常高的設備
集線器的特點:

令 , 為單程端到端時延, 為幀的發送時間
則 越小,乙太網的信道利用率就越高
極限信道率
只有當參數 遠小於1才能得到盡可能的信道利用率

MAC地址:48位(IEEE 802標准),是區域網中的硬體地址/物理地址,是每個站的「名字」或標識符(固化在適配器的ROM中的地址,一般不可更改)
IP地址:32位,代表了一台計算機,是終端地址(可更改)

MAC幀之間傳送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適配器對接收到的MAC幀的處理:先檢查MAC幀中的目的地址,若是本站的則收下再進行其它處理,否則直接丟棄
接收到的MAC幀有三種:

MAC幀的格式
兩種MAC幀格式標准:DIX Ethernet V2標准(乙太網V2標准)、IEEE的802.3標准
MAC幀的類型欄位用來標志上一層用的什麼協議,以便把接收到的MAC幀的數據上交給上一層的這個協議
IEEE 802.3標准規定的無效MAC幀:

(原理不變,擴大距離)

使用光纖和一對光纖調節器

使用多個集線器
好處:

缺點:

最初使用網橋
網橋的傳輸不會改變MAC幀的源地址
網橋的作用:對MAC幀的目的地址進行轉發和過濾

網橋的優點:

網橋的缺點:

後改用乙太網交換機
乙太網交換機 / 交換式集線器: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實質上就是一個多介面的網橋
乙太網交換機特點:是一種透明網橋(一種即插即用設備),其內部的幀交換表(地址表)是通過自學習演算法自動轉建立起來的

乙太網交換機可實現虛擬區域網(VLAN)
虛擬區域網:由一些區域網網段構成的與物理位置無關的邏輯組

3. 一個計算機實驗室要實現計算機聯網,一般應選擇什麼網

一個計算機實驗室要實現計算機聯網,一般應選擇LAN網。

LAN網指的是區域網,區域網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由多台計算機互聯成的計算機組,一般是方圓幾千米以內。區域網可以實現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列印機共享、工作組內的日程安排、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區域網是封閉型的,可以由辦公室內的兩台計算機組成,也可以由一個公司內的上千台計算機組成。

LAN有多種尺寸,通過家庭互聯網連接連接的一組設備是區域網。小型企業擁有將十幾台或一百台計算機與列印機和文件存儲連接起來的LAN,最大的LAN由存儲文件、在設備之間共享數據以及將文件定向到列印機和掃描儀的伺服器控制。

區域網簡史:

區域網在1960年代首次被高校使用,這些計算機網路用於對圖書館館藏進行編目、安排課程、記錄學生成績和共享設備資源。

直到1976年施樂PARC開發乙太網之後,LAN才在商業組織中流行起來。紐約的大通曼哈頓銀行是這項新技術的第一個商業用途。

乙太網發布後,Novell和Microsoft等公司開發了軟體產品來管理這些乙太網LAN網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網路工具成為流行的計算機操作系統的一部分。

4. 計算機網路技術實訓教程的目錄

前 言
第1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實驗
1.1 計算機網路實驗概述
1.2 實驗說明
1.3 實驗一 RJ-45接頭的製作
1.4 實驗二 常用網路測試命令
1.5 實驗三 計算機對等網組建
1.6 實驗四 構建簡單的乙太網
1.7 實驗五 快速乙太網
思考題
第2章 路由與交換實驗
2.1 實驗說明
2.2 實驗一 S2403交換機兩種配置管理方式
2.3 實驗二 S2403交換機的VLAN的劃分
2.4 實驗三 路由器的配置方式
2.5 實驗四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命令
2.6 實驗五 路由器的升級
2.7 實驗六 靜態路由
2.8 實驗七 RIP協議
2.9 實驗八 標准訪問控制列表
思考題
第3章 Windows 2000實驗
3.1 實驗說明
3.2 實驗一 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安裝
3.3 實驗二 設置DHCP伺服器
3.4 實驗三 配置DNS伺服器
3.5 實驗四 配置和使用FTP服務
3.6 實驗五 配置和開發WWW服務
3.7 實驗六 SQL Server的安裝與配置
思考題
第4章 防火牆實驗
4.1 實驗說明
4.2 實驗一 Cisco PIX防火牆的升級和初始配置
4.3 實驗二 Cisco PIX防火牆網路地址翻譯(NAT)配置
4.4 實驗三 Cisco PIX防火牆外部訪問內部配置
4.5 實驗四 費爾個人防火牆配置與管理
思考題
第5章 互聯網實驗
5.1 實驗說明
5.2 實驗一 網路連接
5.3 實驗二 撥號上網
5.4 實驗三 Web服務原理實驗
5.5 實驗四 IE瀏覽器應用實驗
5.6 實驗五 搜索引擎應用實驗
5.7 實驗六 FTP實驗
5.8 實驗七 E-mail實驗
5.9 實驗八 NetMeeting實驗
思考題
第6章 Linux實驗
6.1 實驗說明
6.2 實驗一 Linux DNS配置
6.3 實驗二 sendmail配置
6.4 實驗三 Vsftp配置
6.5 實驗四 Apache的基本安裝和配置
6.6 實驗五 Samba服務配置
6.7 思考題
第7章 網路故障診斷與網路管理實驗
7.1 實驗說明
7.2 實驗一網路故障診斷工具使用
7.3 實驗二區域網接入Internet故障診斷
7.4 實驗三路由故障排錯
7.5 實驗四交換式網路故障排錯
7.6 實驗五網路分析軟體sniffer使用
思考題
第8章 網路安全實驗
8.1 實驗說明
8.2 實驗一 PGP軟體使用
8.3 實驗二 Web伺服器上設置SSL
8.4 實驗三 IPSec實驗
8.5 實驗四 Sygate代理伺服器使用
小結
思考題
第9章 組網設計案例
9.1 案例一 Linux組網系統的設計
9.2 案例二 中小企業Intranet設計
參考文獻

5. 計算機網路與Internet的內容提要

本書全面深入地講解了計算機網路與網際網路的各個方面,包括數據傳輸、包傳送、網路互連和網路應用4大部分。數據傳輸部分解釋了最底層承載信息的電子信號如何穿越電纜,並介紹了數據怎樣用電子信號進行編碼;第2部分解釋了計算機網路為何使用數據包、數據如何聚合成發送的包,以及數據包如何被傳送到它的目的地址;第3部分主要介紹網路互連,討論了將異構網路組合成一個大規模的、無縫的通信系統的動機和實現方法;最後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應用系統如何使用底層網路進行通信。本書的附錄和光碟還提供了網路術語的解釋以及大量的網路編程和實驗的例子、圖表、動畫等,這對於深入理解網路互連技術及組織網路素材都大有裨益。
本書可作為本科生和低年級的研究生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對於從事網路研究、網路工程、技術服務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來說,本書也是一本很好的基礎性參考讀物。
前 言
本書如此受歡迎令我欣喜異常。除了幾百所美國學校用它作為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教材以外,許多專業人士還寫信說它正用於工業界,而且還有來自海外譯本的熱情洋溢的評論。在市場上充斥著網路書籍的今天,本書的成功特別令人感到滿意。它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在於它覆蓋面廣、條理清晰、對概念的闡述透徹並關注於Internet,而且隨書附帶的光碟以及下面的網站也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http://www.netbook.cs.pure.e
新版對原書做了徹底的修訂和更新,增加了3章(第3章,第14章和第25章)和許多新的小節,並增加了80多個術語。光碟和Web站點的內容也重新做了整理和擴展。
新增的3章內容是應教師和讀者的需求而增加的。第3章是專門為那些想初步了解網路應用和編程知識的讀者設計的。該章在介紹網路底層技術和協議設施之前,揭示了怎樣構造通過Internet操作的應用。並且,第3章還給出了一個簡化的API (包括可用的代碼),舉例說明Internet應用如何使用這個API進行通信。即便讀者對編程不感興趣,也會贊賞許多例子程序所達到的效果。
第14章是應那些要求更詳細地了解面向連接網路的讀者而編寫的。該章以ATM為例,介紹了面向連接的網路範例。除了解釋諸如標簽交換等概念和細節之外,還提供了對這一技術的評估,並討論了為什麼ATM沒有達到它雄心勃勃的設計目標。
第25章是應那些要求增加Internet路由和Internet路由協議內容的讀者而編寫的。該章討論了靜態和動態路由,覆蓋了自治系統的概念和具體的路由協議,如RIP,OSPF和BGP等。最後,該章還討論了組播路由傳播。
本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回答了「計算機網路和國際互聯網是怎樣操作的?」這一基本問題。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涵蓋了從網路中最底層的數據傳輸和電纜到最高層的應用軟體的學習旅程。在每個層次中,本書都展示了下一個層次怎樣使用和擴展底層所提供的設施和服務。因此,本書在描述了一個數據機怎樣使用載波編碼以後,就開始介紹Internet這樣的分組交換系統如何使用數據機發送幀;在描述了乙太網這樣的幀傳輸技術以後,就開始介紹像TCP這樣的協議怎樣利用這些傳輸設施實現對數據的可靠傳輸。最後,本書介紹了Internet應用,解釋萬維網(World Wide Web)在這樣一個基礎設施之上是怎樣操作的。
本書是為那些沒有或只有一點網路背景的讀者准備的。書中沒有使用復雜的數學描述,也不需要讀者有操作系統的知識。相反,本書清楚地定義了概念,使用實例和插圖說明技術是怎樣操作的,闡明了分析結果但並沒有給出數學證明。
在引言(第1~3章)之後,本書的正文含有4部分:第1部分(第4~6章)簡要說明了底層的硬體是怎樣工作的。這一部分解釋了載波信號的概念,討論了載波的調制,說明了數據機怎樣把發送的數據編碼成載波信號。這一部分還討論了非同步、面向字元的數據傳輸,並定義了以後章節中出現的術語,諸如帶寬、波特等。
第2部分(第7~16章)關注於分組交換。這一部分介紹了使用分組的動機,然後描述了用於網路分類的特徵,如區域網、廣域網、本地環、公共網路和私有網路、面向連接的網路或無連接網路,還有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和電纜模式。這一部分還介紹了如下一跳、路由、交換、協議分層等在每一章都要使用的術語。最後舉例說明幾種常見的網路,包括乙太網、FDDI、令牌環、ATM和ADSL。
第3部分(第17~25章)著重介紹Internet協議。討論網路互連的動機之後,這一部分描述了互連網的體系結構以及路由器、互連網編址、地址綁定、TCP/IP協議等。詳細回顧了IP,TCP,ICMP和ARP協議,讓學生理解概念是怎樣聯繫到實際的。在第24章介紹了TCP,其內容覆蓋了傳輸協議的可靠性這一重要的、深層次主題。附錄5通過建設一個家庭網路、使用一個IP地址把多台計算機連接到Internet上,展示了怎樣把理論付諸實踐。
最後一部分(第26~38章)研究了網路應用。像本書其他部分一樣,這一部分的覆蓋面也是相當寬廣的——既包括通用的原理,也包括具體的應用。這一部分首先描述了網路應用用以通信的客戶-伺服器模型,然後描述了套接字(socket)API,並給出了使用套接字進行通信的客戶與伺服器示例代碼。這一部分還描述了域名系統中的名字解析和應用,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Web瀏覽等,還通過使用CGI,Java,JavaScript的例子,介紹了動態文檔和主動文檔。在介紹每一種技術的過程中,均描述了軟體結構並解釋了客戶和伺服器之間怎樣交互以便提供服務。第35章還討論了中間件(middleware),其中包括過程式的和面向對象的中間件技術。這一部分後面的章節討論了網路安全,並介紹了如何使用應用軟體進行網路管理。最後,第38章還探討了有趣的初始化問題,介紹了應用層軟體怎樣實現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用協議軟體獲取正在使用的協議軟體在初始化時必需的信息。
本書最適合於作為一學期的網路高級引論課程使用。由於涉及目標的廣泛性,所以本書覆蓋了網路從電纜到應用的所有主題。比如,在普渡(Pure)大學,學生有每周一次的實驗室作業以強化概念的理解,並提供動手的經驗。到完成該課程時,每個學生都可以:知道IP路由器怎樣使用路由表轉發IP數據報;描述一個數據報怎樣穿越Internet;解釋集線器和2層交換機之間的不同;了解TCP如何識別一個連接;知道為什麼當前的Web伺服器能夠在80埠上同時處理多個連接;描述網橋和IP路由器之間概念上的不同;計算一個比特穿越100BaseT網路的時間長度;解釋為什麼TCP歸於端到端一類;區分乙太網使用的CSMA/CD介質訪問機制和令牌傳遞模式;了解DSL如何使用多路復用技術高速傳輸數據。
一門課程的目標是廣泛的,而不是深奧的——它覆蓋所有的主題,讀者可以不必專注於少數幾種技術或概念。因此,一門成功課程的關鍵在於保持一個敏捷的步伐,在一個學期里覆蓋基礎的主題。本書第1部分中基礎的內容可以壓縮在一周之內完成,網路和網路互連部分可以分配五周時間,留下幾個星期給應用和網路管理與安全等主題。
教師應該向學生強調概念和原理的重要性:具體的技術可能幾年後過時了,但是原理是不變的。另外,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徹底學習網路的動力。
盡管沒有一個單獨的主題是具有挑戰性的,但學生仍可以發現許多內容不很容易接受。特別是,當學生們面對過多新的術語時。縮寫的網路術語和行話可能會非常令人困惑: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才能習慣這些術語。為幫助學生掌握術語,附錄1包含了一個術語和縮寫詞彙表。為更加清晰起見,詞彙表中的詞彙定義是單獨描述的,而不是在文中逐字逐句說明的。
由於編程和實驗對幫助學生學習網路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實驗室練習是任何一門網路課程的重要部分。附錄6描述了Pure大學本科生網路實驗室的體系結構,展示了怎樣用一些廉價的硬體設備構造一個有用的實驗環境。我們的實驗課程強調網路的兩個重要方面:套接字編程和數據包分析。我們讓學生構造客戶軟體訪問網路並提取數據(如編寫程序列印當前的溫度)。第3章介紹了簡單的API,使用我們的API,學生可以在了解協議、地址、套接字之前編寫可運行的代碼。當然,學生在學期後面會學習如何使用套接字API。最後,學生需要編寫一個並發的Web伺服器(CGI支持是可選的)。除了應用編程之外,學生們還需要使用實驗室設施從一個真實的網路中捕獲數據包,然後編寫程序解碼數據包頭。
讓學生訪問網路提高了他們的熱情,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們做實驗——我們的經驗表明,訪問過實際網路的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主題。因此,如果沒有專用的包分析儀,可以在一個標准PC上安裝相應的軟體來配置一個廉價的分析儀。對那些無法訪問網路設施的學生來說,光碟中包含了包跟蹤的例子,學生們可以編寫程序來讀取蹤跡並處理包,就像從網路中捕獲它們一樣。
本書所帶的光碟和Web站點都包含許多材料,有助於教學和讀者對本書內容的理解。對於教師,光碟包含了課程的內容,文中的圖表可以做演示,生動的圖表有助於闡明概念。光碟還包括書中沒有的內容,包括網路電纜和設備的照片以及用於學生工程作業中的數據文件。
為幫助教授和學生們定位信息,光碟還包括一個關鍵字搜索機制。給定一個術語,該搜索機制從聯機詞彙表中定位術語的定義以及與該術語相關的其他術語。最後,光碟包含了指向Web 站點的鏈接,該站點在不斷地更新。本書專門建立了兩個電子郵件列表:一般的信息可以從[email protected]獲得,關於本書教學內容的討論參見[email protected]。欲加入列表,向相應列表名字發一封電子郵件信息,郵件體由subscribe組成。為避免郵件伺服器通過Internet發送一個消息的多個拷貝,教師需要為他們站點的所有學生建立一個單獨的本地別名(alias)。
感謝所有對本書的新版做出貢獻的人:Dennis Brylow和John Lin校對了本書的所有章節,Jennifer Seitzer,Abllah Abonamah和George Varghese審讀了早期的版本,並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Mike Evangelista 寫了第3章中的客戶和伺服器應用代碼和API,並把這個API移植到Linux,Solaris和Windows 平台。Ralph Droms准備了光碟,並且管理Web的內容。Jim Griffioen審讀了新增加的3章,提供了全球的前景和技術細節。特別感謝我的妻子和夥伴,Chris,本書的許多進步來源於她細心的編輯和有益的提議。

6. 計算機網路乙太網問題

乙太網標准規定中繼器單段信號傳輸電纜的最大長度為500米。但是必須考慮傳輸介質,不同的雙絞線有差距,五類線理論極限是105米,六類線:六類標准中取消了基本鏈路模型,布線標准採用星形的拓撲結構,要求的布線距離為:永久鏈路的長度不能超過90m,信道長度不能超過100m。
要想鏈接的更長不能用雙絞線,只能用光線!
IEEE802.3Z工作組已確定了以下一組規范,統稱為1000Base-X。
1000Base-LX:多模光纖傳輸距離為550米,單模光纖傳輸距離為3000米。
1000Base-SX:62.5微米多模光纖傳輸距離為300米,50微米多模光纖傳輸距離為550米。
1000Base-CX:用於短距離設備的連接,使用高速率雙絞銅纜,最大傳輸距離為25米。
1000Base-T:5類銅纜傳輸最大距離為100米。

7. 簡述如何用2台電腦測試乙太網電路的過程

交換(switching)是按照通信兩端傳輸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設備自動完成的方法,把要傳輸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應路由上的技術統稱。廣義的交換機(switch)就是一種在通信系統中完成信息交換功能的設備。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交換概念的提出是對於共享工作模式的改進。我們以前介紹過的HUB集線器就是一種共享設備,HUB本身不能識別目的地址,當同一區域網內的A主機給B主機傳輸數據時,數據包在以HUB為架構的網路上是以廣播方式傳輸的,由每一台終端通過驗證數據包頭的地址信息來確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說,在這種工作方式下,同一時刻網路上只能傳輸一組數據幀的通訊,如果發生碰撞還得重試。這種方式就是共享網路帶寬。

交換機擁有一條很高帶寬的背部匯流排和內部交換矩陣。交換機的所有的埠都掛接在這條背部匯流排上,控制電路收到數據包以後,處理埠會查找內存中的地址對照表以確定目的MAC(網卡的硬體地址)的NIC(網卡)掛接在哪個埠上,通過內部交換矩陣迅速將數據包傳送到目的埠,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廣播到所有的埠,接收埠回應後交換機會「學習」新的地址,並把它添加入內部MAC地址表中。

使用交換機也可以把網路「分段」,通過對照MAC地址表,交換機只允許必要的網路流量通過交換機。通過交換機的過濾和轉發,可以有效的隔離廣播風暴,減少誤包和錯包的出現,避免共享沖突。

交換機在同一時刻可進行多個埠對之間的數據傳輸。每一埠都可視為獨立的網段,連接在其上的網路設備獨自享有全部的帶寬,無須同其他設備競爭使用。當節點A向節點D發送數據時,節點B可同時向節點C發送數據,而且這兩個傳輸都享有網路的全部帶寬,都有著自己的虛擬連接。假使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乙太網交換機,那麼該交換機這時的總流通量就等於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時,一個HUB的總流通量也不會超出10Mbps。

總之,交換機是一種基於MAC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路設備。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並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

8. 計算機網路實驗題

具體實驗哥們你自己做吧,就稍微講點。
實驗1,安裝自己弄,ICMP的話ping命令就是ICMP的。wirashark上面有過濾條目的,可以選擇要過濾的協議,因為網路信息非常多。注意將wireshak的網卡模式設置成混雜模式的。選擇某個分組就可以查看更具體的信息,雷冕的內容自己分析。
實驗2,WIN+R組合鍵,輸入cmd打開CLI,輸入ipconfig /all查看網卡網路信息。
實驗3,繼續輸入arp可以查看相關命令參數,再不懂網上查具體的命令例子。
實驗4,自己分析吧。不然沒意義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乙太網分析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借貸年利息多少算合法 瀏覽:177
電信微信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157
河南網路貨運平台哪個比較好 瀏覽:189
網路哪個寬頻好又快 瀏覽:285
家庭網路用哪個服務廳好一些 瀏覽:690
網路直播下載的視頻怎麼播放 瀏覽:678
王者游戲網路不穩定加速在哪裡買 瀏覽:65
網路老是感嘆號什麼情況 瀏覽:432
球探app總是網路連接異常 瀏覽:160
無線用戶多會影響網路監控嗎 瀏覽:856
計算機網路技術人員就業 瀏覽:655
手機開熱點給電腦網路變慢了 瀏覽:892
wifi已連接但沒有網路線路 瀏覽:651
中國移動網路首選網路類型 瀏覽:565
網口光信號網路G電源 瀏覽:216
wifi與5g網路哪個快 瀏覽:311
刪除蘋果air的網路 瀏覽:530
雲南蒙自哪個網路信號好 瀏覽:295
移動盒子設置無線網路方法 瀏覽:443
充電樁顯示網路異常請稍後再試 瀏覽:31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