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 工程技術科學
解析:
條形碼知識概述(一)
henry816
護法
帖子: 318
積分: 5539
一、條形碼技術概述
1、廉價實用的基礎性信息技術
◆在計算機的應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
◆是為實現對信息的自動掃描而設計的。它是實現快速、准確而可*地採集數據的有效手段
◆條形碼技術的應用解決了數據錄入和數據採集和「瓶頸」問題,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輸入速度快
◆信息量大
◆准確度高
◆成本低
◆可*性強
條碼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物流中的物品進行標識和描述的方法,藉助自動識別技術、POS系統、EDI等現代技術手段,企業可以隨時了解有關產品在供應鏈上的位置,並即時作出反應。
2、條形碼的發展
條形碼技術作為物流信息系統中的數據自動採集單元技術,是實現物流信息自動採集與輸入的重要技術。條形碼最早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但是得到實際應用和迅速發展還是在近20年。美國20世紀50年代就有關於鐵路車輛採用條碼的報導,目前美國所有的鐵路車廂上都有ACI(Automatic Car Identification)條碼標志。早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美國喬·伍德蘭(Joe Wood Land)和貝尼·西欠弗(Beny Silver)兩位工程師就開始研究用代碼表示食品項目和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並於1949年獲得了美國專利。這種代碼圖案很像微型射箭靶,稱為「公牛眼」代碼。靶的同心環和空白繪成。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碼與後來和條形碼符號很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的商品經濟不十分發達,而且工藝上也沒有達到印製這種代碼的水平。20年後,喬·伍德蘭作為IBM公司的工程師成為北美地區的統一代碼——UPC碼的奠基人。吉拉德·費伊賽爾(Girad hissel)等人於1959年申請了一項專利,將數字0-9中的每個數字用七段平行條表示,但是這種代碼機器難以閱讀,閱讀不方便。不過,這一構想促進了條形碼的碼制產生與發展。不久,E·F·布林克爾(E·F·Brinker)獲得了將條形碼標識在有軌電車上的專利。20世紀60年代後期,西爾韋尼亞(Sylvania)明了一種被北美鐵路系統所採納和條形碼系統。
3、條形碼在物流信息系統中的作用
條形碼作為一種及時、准確、可*、經濟的數據輸入手段已被物流信息系統所採用。在工業發達的國家已經普及應用,已成為商品獨有的世界通用的「身份證」。
歐美、日本等等國家已經普遍使用條形碼技術,而且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廣普及,其應用領域還在不斷擴大。由於採用了條碼,消費者從心理上對商品質量產生了安全感,條碼在識別偽劣產品、防假打假中也可起到重要作用。因為條碼技術具有先進、適用、容易掌握和見效快等特點,在信息(數據)採集中發揮優勢無論在商品的入庫、出庫、上架還是和顧客結算的過程,都要面對如何將數據量巨大的商品(不論是整包包裝還是拆封後單個零售)信息輸入計算機中的問題。條形碼技術用於物流信息系統中,完成計算機的信息採集與輸入,這將大大提高許多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實用性。條碼的應用和推廣首先源於商品管理現代化,即POS系統的應用。如美國超級市場商品種類約為22萬多種,每年約有10,000種新商品進入市場,10,000種老商品清除,引新除舊的比例達50%,如此繁重的工作量,沒有條碼,沒有POS系統的應用是難以應付的。當今日本在POS系統的應用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日本已有48,000個製造廠家約有1億種商品項目採用了EAN碼標識,有相當一部分商家全用POS系統,POS系統不僅限於食品雜貨,一些專業店(如醫葯、化妝品、煙酒等)也建立了POS系統。目前不僅POS系統得到廣泛的應用,很多國家還建立了市場數據交換中心,溝通產、供、銷之間信息,建立貿易數據交換機構,及時搜集匯總各商店,各種商品的銷售信息並及時反饋給製造廠家。這樣生產廠家可及時、准確地了解商品銷售、購買情況和價格等,可分析消費者的心理,預測市場及時組織貨源。零售商可根據情況 及時調整銷售計劃、進貨情況等。
1) 交通運輸業
國際運輸協會已作出規定,貨物運輸中,物品的包裝上必須貼上條碼符號,以便所運物品進行自動化統計管理。此外,鐵路、公路的旅客車票自動化售票及檢票系統,公路收票站的自動化,貨運倉庫、貨梭的物流信息系統中的作用條形碼作為一種及時、准確、可*、經濟的數據輸入手段已被物流信息系統所採用。在工業發達國家已經普及應用,已成為商品獨有的世界通用的「身份證」。歐美、日本等等國家已經普遍使用條形碼技術,而且正在世界各地迅流自動化管理等,都須利用條碼技術來實時採集數據。
2) 郵電通訊業
郵件的分揀、登單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佔用了郵電職工的絕大部分工作量。在郵件上貼上或印製上條碼符號,就能用條碼閱讀設備輸入相應的信息,實施分揀、登單的自動化管理。例如,6位數的郵政編碼用條碼符號代替,就可以利用計算機實現函件及各郵電局(所)都貼上相應的條碼標簽作為他們的代碼,用條碼閱讀設備讀取這些信息,則利用計算機可實現掛號函件的自動登單。
3) 物流行業
物流行業是條形碼技術一個很重要的應用方面。在物資入庫、分類、出庫、盤點和運輸等方面,可以全面實現條形碼管理。通用商品流通銷售方面在這方面軍除抓好出口商品條碼自動化管理外,應著手研製適合中國情況的專用收款機和商場綜合管理系統,並經高商場試用,逐步進行推廣。POS系統由若干個子系統組成,其中現金收款機(又叫收銀機)是集個人電腦和解碼器為一身,既能自動識別條形符號,又能進行數據處理,而且能列印出購物清單,內容包括商品名稱、價格、數量、總金額及日期等,顧客可把它作為購物收據。系統中的計算機是用來對數據進行綜合處理的,為此應事先建立資料庫和應用軟體。這樣有利於根據各終端的當日報告情況,進行商品銷售綜合分析,及時提供市場動態,並根據此確定訂貨計劃,以保證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由於使用了條形碼技術,既方便迅速,又保證了信息准確。
4) 零售業
超市:條形碼——掃描儀——POS——EIQ分析(品類、數量、質量)<BR>Wal——Mart:條形碼——掃描儀(固定的、移動的)——POS——EIO分析(品類、數量、質量)
5) 其他行業
實踐表明,商店採用條形碼系統管理體制所帶來的直接效益可達營業額的6.12%。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僅促進了商品流通化管理,而且為生產廠家來說,採用條形碼技術不僅能有效地掌握生產線上各工序元器件、部件、半成品數量以及成品和原材料的庫存情況,而且還可以能過計算機網路快速獲得銷售信息,及時有效地預測市場動向,建立產、供、銷為一體的高效運行機制,由於現代工商貿易異常活躍,商品種類多而龐雜,因此採用物品編碼可使出口商在貿易中避免出現差錯,並能及時了解貨物分布情況。零售業採用POS系統,不僅提高了結算速度,也避免了人為差錯,使顧客量由此大增。對顧客而言,可大大減少購物等待時間,而有購物清單便於家庭記帳。條形碼管理系統的應用也為商場服務人員不顧客咨詢服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條形碼技術還可以在海關用於商品報關單管理和海關商品檢驗等;在公安系統用於出入簽證管理以及護照、身份證、管理等方面;在企事業單位可用人事檔案管理、設備管理、會務管理、考勤管理、高考自學考試管理和各種票證、票據管理等。條形碼技術為商品管理和各國間貿易往來以及各領域的自動化管理,提供了極簡便的共同語言。
二維條碼DF417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存儲和傳遞技術,現已廣泛地應用在國防、公共安全、交通運輸、醫療保健、工業、商業、金融、海關及 *** 管理等領域。美國亞利桑那州等十多個州的駕駛證、美國軍人證、軍人醫療證等幾年前就已採用了PDF417技術。將證件上的個人信息及照片編在二維條碼中,不但可以實現身份證件的自動識讀,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偽冒證件事件的發生。菲律賓、埃及、巴林等許多國家也已在身份證或駕駛證上採用二維條碼,據不完全統計,准確在身份證或駕駛證上採用二維條碼PDF417的國家已達40多個,中國對香港地區恢復行使 *** 後,香港居民新發放的特區護照上採用的就是二維條碼PDF417技術。除了證件上,在工業生產、國防、金融、醫葯衛生、商業、交通運輸等領域,二維條碼同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於二維條碼具有成本低,信息可隨載體移動,不依賴於資料庫和計算機網路、保密防偽性能強等到優點,結合中國人口多、底了薄、計算機網路投資資金難度較大,對證件的可機讀及防偽等問題,因此可廣泛地應用在護照、身份證、駕駛證、暫住證、行車證、軍人證、健康證、保險卡等任何需要惟一識別個人身份的證件上。海關報關單、稅務報表、保險登記表等任何需重復錄入或禁止偽造、刪改的表格,都可以將表中填寫的信息編在PDF417條碼中,以解決表格的自動錄入和防止篡改表中內容。機電產品的生產和組配線,如汽車總裝線、電子產品總裝線,皆可採用二維條碼並通過二維條碼實現數據的自動交換。行包、貨物的運輸和郵遞,二維條碼在中國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二、條形碼分類
1、 按碼制分類
1) UPC碼
1973年,美國率先在國內的商業系統中應用於UPC碼之後加拿大也在商業系統中採用UPC碼。UPC碼是一種長度固定的連續型數字式碼制,其字元集為數字0~9。它採用四種元素寬度,每個條或空是1、2、3或4倍單位元素寬度。IPC碼有兩種類型,即UPC-A碼和UPC-E碼。
2) EAN碼
197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各國按照UPC碼的標准制定了歐洲物品編碼EAN碼,與UPC碼兼容,而且兩者具有相同的符號體系。EAN碼的字元編號結構與UPC碼相同,也是長度固定的、連續型的數字式碼制,其字元集是數字0~9。它採用四種元素寬度,每個條或空是1、2、3或4倍單位元素寬度。EAN碼有兩種類型,即EAN-13碼和EAN-8碼。
3)交叉25碼
交叉25碼是一種長度可變的連續型自校驗數字式碼制,其字元集為數字0~9。採用兩種元素寬度,每個條和空是寬或窄元素。編碼字元個數為偶數,所有奇數位置上的數據以條編碼,偶數位置上的數據以空編碼。如果為奇數個數據編碼,則在數據前補一位0,以使數據為偶數個數位。
4)39碼
39碼是第一個字母數字式碼制。1974年由Intermec公司推出。它是長度可比的離散型自校險字母數字式碼制。其字元集為數字0—9,26個大寫字母和7特殊字元(-、。、Space、/、%、¥),共43個字元。每個字元由9個元素組成,其中有5個條(2個寬條,3個窄條)和4個空(1個寬空,3個窄空),是一種離散碼。
5)庫德巴碼
庫德巴碼(Code Bar)出現於1972年,是一種長度可變的連續型自校驗數字式碼制。其字元集為數字0—9和6個特殊字元(-、:、/、。、+、¥),共16個字元。常用於倉庫、血庫和航空快遞包裹中。
6)128碼
128碼出現於1981年,是一種長度可變的連續型自校驗數字式碼制。它採用四種元素寬度,每個字元由3個條和3個空,共11個單元元素寬度, 又稱(11,3)碼。它由106個不,同條形碼字元,每個條形碼字元有三種含義不同的字元集,分別為A、B、C。它使用這3個交替的字元集可將128個ASCII碼編碼。
7)93碼
93碼是一種長度可變的連續型字母數字式碼制。其字元集成為數字。0-9,26個大寫字母和7個特殊字元(-、。、Space、/、+、%、¥)以及4個控制字元。每個字元由3個條和3個罕,共9個元素寬度。
8)49碼
49碼是一種多行的連續型、長度可變的字母數字式碼制。出現於1987年,主要用於小物品標簽上的符號。採用多種元素寬度。其字元集為數字0-9,26個大寫字母和7個特殊字元(-、。、Space、%、/、+、%、¥)、3個功能鍵(F1、 陀、F3)和3個變換字元,共49個字元。
9)其他碼制
除上述碼外,還有其他的碼制,例如25碼出現於1977年,主要用於電子元器件標簽;矩陣25碼是11碼的變形;Nixdorf碼已被EAN碼所取代Plessey碼出現?971年5月主要用於圖書館等。
2、按維數分類
1) 普通的一維條碼
普通的一維條碼自本問世以來,很快得到了普及並廣泛應用。但是由於一維條碼的信息容量很小,如商品上的條碼僅能容13位的 *** 數字,更多的描述商品的信息只能依賴資料庫的支持,離開了預先建立的資料庫,這種條碼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條碼的應用范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 二維條碼
除具有普通條碼的優點外,二維條碼還具有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偽性強、易於製作、成本低等優點。
美國Symbol公司於1991年正式推出名為PDF417的二維條碼,簡稱為PDF417條碼,即「攜帶型數據文件」。FDF417條碼是一種高密度、高信息含量的攜帶型數據文件,是實現證件及卡片等大容量、高可*性信息自動存儲、攜帶並可用機器自動識讀的理想手段。
3) 多維條碼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圍繞如何提高條形碼符號的信息密度,進行了研究工作。多維條形碼和集裝箱條形碼成為研究、以展與應用的方向。
信息密度是描述條形碼符號的一個重要參數據,即單位長度中可能編寫的字母個數,通常記作:字母個數/cm。影響信息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條、空結構和窄元系的寬度。
128碼和93碼就是人們為提高密度而進行的成功的嘗試。128碼城1981年被推薦應用;而93碼於1982年投入使用。這兩種碼的符號密度均比39碼高將近30%。
隨著條形碼技術的發展和條形碼三制的種類不斷增加,條形碼的標准化顯得愈來愈重要。為此,曾先後制定了軍用標准1189;交*25碼、39碼和Coda Bar碼ANSI標准MH10.8M等。同時,一些行業也開始建立行業標准,以適應發展的需要。此後,戴維·阿利爾又研製出49碼。這是一種非傳統的條形碼符號,它比以往的條形碼符號具有更高的密度。特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GFI988推出16K碼,該碼的結構類似於49碼,是一種比較新型的碼制,適用於激光系統。
三、條形碼結構
1)條形碼基本術語
條形碼是一種信息代碼,用特殊的圖形來表示數字、字母信息和某些符號,圖A是杭州頂圓食品有限公司的妙芙歐式蛋糕的條形碼。條形碼由一組寬度、反射率為同的條和空按一定的編碼規則組合起來,用以表示一個完整數據的符號。通常,將人可識別的字元注在條碼符號的下面。
條形碼元素:用以表示條形碼的條和空,簡稱為元素。
條形碼字元:用以表示一個數字、字母及特殊符號的一組條形碼元素。
條:在條形碼符號中,反射率較低的元素。
空:在條形碼符號中,反射率較高的元素。
位空:在條形碼符號中,位於兩個相鄰的條形碼字元之間,且為代表任何信息的空。
條高:在條的二維尺寸中較長的那個尺寸。
條寬:在條形碼符號中,排除兩側靜區的那部分長度。
單位元素長度:在條形碼符號中,窄元素的標稱寬度為單位元素寬度,用X表示。
兩種元素寬條形碼:在條形碼字元中,如果元素的寬度只有兩種,即寬元素和窄元素,則稱此種碼制為多種元素寬條形碼。
多種元素寬條形碼:在條形碼符中,如果元素的寬度有三種或三種以上,則稱為此種碼制為兩種元素寬條形碼。
條形碼邏輯值:對於兩種元素寬長形碼,寬元素的邏輯值為1、窄元素的邏輯值為0,對於多種元素的寬條形碼,若單位元素寬度上是條,則邏輯值為1,若單位元素寬度上是空,則邏輯值為0。
連續碼型、離散型條形碼:在條形碼符號中,如果兩個相鄰條形碼字元之間存在位空,則稱此種碼制為離散型條形碼,否則稱為連續型條形碼。
長度固定、長度可變條形碼:在條形碼符號中,如果符號所包含和條形字元的個數是固定的,則稱此種碼制是長度固定條碼:否則稱為稱度可變條型碼。
自校驗條形碼:如果一個印刷錯誤不引起一個字元被譯成此碼制中另一個字元,則稱此種碼制為自校驗條形碼。
(n,k)碼:具有多種元素寬度的連續型條形碼,又叫做(n,k)碼。N指條形碼符中所含單元素寬度的個數,K指一個字元中條或空的個數。
條形碼符號密度:是指單位長度中所能表示的條形碼字元的個數。
條形碼字元集:條形碼字元集是指條形碼制中所給定的的數據字元的范圍。在各種條形碼制中所給定的數據字元范圍。在各種條形碼碼制中,字元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數字式字元集,它包含數字0~9及一些特殊字元;另一種是字母、數字式字元集,它包數字0~9、字母A~z及一些特殊字元。
污點:空及靜區中出現的與條反射率相近的點。
疵點:條中出現的與空的反射率RL和條的反射率RD之差與空的反射率RL的比值,用符號PCS表示,即:PCS=(RI-RD)RI
2、條形碼符號的結構
一個完整的條形碼符號是由兩側靜區、起始字元、數據字元、校驗字元(可選)和終止字元組成。圖B給出了一個條形碼符號的完整結構,其中:<BR>靜區:沒有任何印刷符或條形碼信息,它通常是白的,位於條形碼符號的兩側。靜區的作用是提示閱讀器即掃描器准備掃描條形碼符號。<BR>起始字元:條形碼符號的第一位字元是起始字元,它的特殊條、空結構用於識別一個條形碼符號的開始。閱讀器首先確認此字元的存在,然後處理由掃描器獲得的一系列脈沖。數據字元:由條形碼字元組成,用於代表一定的原始數據信息。<BR>終止字元:條形碼符號的最後一位字元是終止字元,它的特殊條、空結構用於識別一個知形碼符號的結束。閱讀器識別終止字元,便可知道條形碼符號已掃描完畢。若條形碼符號的結束。閱讀器就向計算機傳送數據住處並向操作者提供「有效讀入」的反饋。終止字元的使用,避免了不完整信息的輸入。當採用校驗字元時,終止字元還指示閱讀器對數據字元實施校驗計算。<BR>起始字元、終止字元的條、空結構通常是不對稱的二進制序列。這一非對稱允許掃描器進行雙向掃描。當條形碼符號被反向掃描時,閱讀器會在進行校驗計算和傳送信息前把條形碼各字元號重新排列成正確的順序。<BR>校驗字元:在條形碼制中定義了校驗字元。有些碼制的校驗字元是必須的,有些碼制的校驗字元則是可選的。校驗字元是通過對數據字元 進行一種算術運算而確定的。當符號中的各字元被解碼器將對其進行同一種算術運算,並將結果與校驗字元比較。若兩面三刀者一致時,說明讀入的信息有效。
四、條形碼閱讀器
1、條形碼自動識別系統的組成<BR>條形碼自動識別系統一般由條形碼自動識別設備、系統軟體、應用軟體等組成。條形碼自動識別設備是包括掃描器、解碼器、計算機和列印設備,以及顯示器。條形碼自動識別軟體一般包括掃描器輸出信號的測量、條形碼碼制及掃描方向的識別\邏輯值的判斷,以及閱讀器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等幾部分。根據需要,一台計算機可配置多台閱讀器終端,一台解碼器也可以用若干個掃描器聯網,形成一個數據採集網路。條形碼印刷技術:條形碼符號的印製質量將直接影響識別效果和整個系統的性能,因此必須按照印製標准,選擇相應的印刷技術和設備,以便印製出符合規范的條形碼符號。條形碼符號印製載體、印刷塗料、印製設備、印製工藝和輕印刷系統的軟體開發等都屬於條形碼印刷技術所要研究的內容。
2、條形碼閱讀設備和分類
條形碼閱讀設備可分為兩大類
1)在線式閱讀器
在線式閱讀器按其功能和用途,又可分為多功能閱讀和各類在線式專用閱讀器。這類閱讀器一般直接由交流電源供電,在閱讀與計算機或通訊裝置之間由電纜連接,傳遞數據。多功能閱讀器除具有識別多種常用碼制的功能外,根據不同需要還可增加可編程功能、可顯示功能以及多機連網通信功能等。
2) 攜帶型閱讀器
攜帶型閱讀器配有數據存儲器,通常由電池供電,適用於離線使用的場合。當數據搜集後,先把數據存儲起來,然後轉儲主機。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已推出能存儲上萬個條形碼的攜帶型閱讀器,廣泛應用於倉庫管理、商品盤點以及多種野外作業上。掃描器作為終端的輸入裝置,發展也很快,林體上可分為接觸式、非接觸式、引寺式和固定式掃描器等。目前常用的有筆式、CCD式和激光槍式等三種掃描器。掃描器和解碼器可以是相互獨立的,也可以製成一體。掃描器按其不同用途,應選擇相應的掃描波長、解析度和掃描景深。隨著科學技術的以展,條形碼印製技術革新和相應的設備也很快以展起來,人們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選擇。如各種膠片製作及製版技術;活版、膠版印刷技術;適合於批量不大場合和各種點陣列印機、激光列印機、熱敏列印機,以及現場專用打碼機等。目前,美、日等國的條形碼技術產品仍佔領著國際市場。條形碼技術應用最廣泛,但人們最熟悉的還是通用商品流通銷售領域的POS系統,中外通稱為銷售終端或掃描系統。北美、歐洲各國的日本普遍採用POS系統,其普及率已達95%以上。全球採用EAN及編碼化趨勢。日本是採用EAN系統的最大用戶,採用POS系統的商店已有十幾萬家,有1,000多萬種商品採用了條形碼標識。
②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目標是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
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簡稱網路,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網路的硬體、軟體及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簡單的說即連接兩台或多台計算機進行通信的系統。最著名的計算機網路是網際網路。
計算機網路支持大量應用程序和服務,例如訪問萬維網、共享文件伺服器、列印機、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等。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③ 計算機網路知識點總結
計算機網路知識點總結
計算機網路使微機用戶也能夠分享到大型機的功能特性,充分體現了網路系統的“群體”優勢,能節省投資和降低成本。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計算機網路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參考!
OSI,TCP/IP,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以及各層協議
OSI分層 (7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TCP/IP分層(4層):網路介面層、 網際層、運輸層、 應用層。
五層協議 (5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 應用層。
每一層的協議如下:
物理層:RJ45、CLOCK、IEEE802.3 (中繼器,集線器,網關)
數據鏈路:PPP、FR、HDLC、VLAN、MAC (網橋,交換機)
網路層:IP、ICMP、ARP、RARP、OSPF、IPX、RIP、IGRP、 (路由器)
傳輸層:TCP、UDP、SPX
會話層:NFS、SQL、NETBIOS、RPC
表示層:JPEG、MPEG、ASII
應用層:FTP、DNS、Telnet、SMTP、HTTP、WWW、NFS
每一層的作用如下:
物理層:通過媒介傳輸比特,確定機械及電氣規范(比特Bit)
數據鏈路層:將比特組裝成幀和點到點的傳遞(幀Frame)
網路層:負責數據包從源到宿的傳遞和網際互連(包PackeT)
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報文傳遞和錯誤恢復(段Segment)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會話協議數據單元SPDU)
表示層:對數據進行翻譯、加密和壓縮(表示協議數據單元PPDU)
應用層:允許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協議數據單元APDU)
IP地址的分類
A類地址:以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0~127(1.0.0.0 - 126.255.255.255);
B類地址:以1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128~191(128.0.0.0 - 191.255.255.255);
C類地址:以11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192~223(192.0.0.0 - 223.255.255.255);
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Internet上保留地址用於內部)
IP地址與子網掩碼相與得到主機號
ARP是地址解析協議,簡單語言解釋一下工作原理。
1:首先,每個主機都會在自己的ARP緩沖區中建立一個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間的對應關系。
2:當源主機要發送數據時,首先檢查ARP列表中是否有對應IP地址的目的'主機的MAC地址,如果有,則直接發送數據,如果沒有,就向本網段的所有主機發送ARP數據包,該數據包包括的內容有:源主機 IP地址,源主機MAC地址,目的主機的IP 地址。
3:當本網路的所有主機收到該ARP數據包時,首先檢查數據包中的IP地址是否是自己的IP地址,如果不是,則忽略該數據包,如果是,則首先從數據包中取出源主機的IP和MAC地址寫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經存在,則覆蓋,然後將自己的MAC地址寫入ARP響應包中,告訴源主機自己是它想要找的MAC地址。
4:源主機收到ARP響應包後。將目的主機的IP和MAC地址寫入ARP列表,並利用此信息發送數據。如果源主機一直沒有收到ARP響應數據包,表示ARP查詢失敗。
廣播發送ARP請求,單播發送ARP響應。
各種協議
ICMP協議: 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它是TCP/IP協議族的一個子協議,用於在IP主機、路由器之間傳遞控制消息。
TFTP協議: 是TCP/IP協議族中的一個用來在客戶機與伺服器之間進行簡單文件傳輸的協議,提供不復雜、開銷不大的文件傳輸服務。
HTTP協議: 超文本傳輸協議,是一個屬於應用層的面向對象的協議,由於其簡捷、快速的方式,適用於分布式超媒體信息系統。
DHCP協議: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是一種讓系統得以連接到網路上,並獲取所需要的配置參數手段。
NAT協議:網路地址轉換屬接入廣域網(WAN)技術,是一種將私有(保留)地址轉化為合法IP地址的轉換技術,
DHCP協議:一個區域網的網路協議,使用UDP協議工作,用途:給內部網路或網路服務供應商自動分配IP地址,給用戶或者內部網路管理員作為對所有計算機作中央管理的手段。
描述:RARP
RARP是逆地址解析協議,作用是完成硬體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主要用於無盤工作站,因為給無盤工作站配置的IP地址不能保存。工作流程:在網路中配置一台RARP伺服器,裡面保存著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關系,當無盤工作站啟動後,就封裝一個RARP數據包,裡面有其MAC地址,然後廣播到網路上去,當伺服器收到請求包後,就查找對應的MAC地址的IP地址裝入響應報文中發回給請求者。因為需要廣播請求報文,因此RARP只能用於具有廣播能力的網路。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的全過程
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戶端發送syn包(syn=x)到伺服器,並進入SYN_SEND狀態,等待伺服器確認;
第二次握手:伺服器收到syn包,必須確認客戶的SYN(ack=x+1),同時自己也發送一個SYN包(syn=y),即SYN+ACK包,此時伺服器進入SYN_RECV狀態;
第三次握手:客戶端收到伺服器的SYN+ACK包,向伺服器發送確認包ACK(ack=y+1),此包發送完畢,客戶端和伺服器進入ESTABLISHED狀態,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過程中傳送的包里不包含數據,三次握手完畢後,客戶端與伺服器才正式開始傳送數據。理想狀態下,TCP連接一旦建立,在通信雙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動關閉連接之前,TCP 連接都將被一直保持下去。
四次握手
與建立連接的“三次握手”類似,斷開一個TCP連接則需要“四次握手”。
第一次揮手:主動關閉方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主動方到被動關閉方的數據傳送,也就是主動關閉方告訴被動關閉方:我已經不 會再給你發數據了(當然,在fin包之前發送出去的數據,如果沒有收到對應的ack確認報文,主動關閉方依然會重發這些數據),但是,此時主動關閉方還可 以接受數據。
第二次揮手:被動關閉方收到FIN包後,發送一個ACK給對方,確認序號為收到序號+1(與SYN相同,一個FIN佔用一個序號)。
第三次揮手:被動關閉方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被動關閉方到主動關閉方的數據傳送,也就是告訴主動關閉方,我的數據也發送完了,不會再給你發數據了。
第四次揮手:主動關閉方收到FIN後,發送一個ACK給被動關閉方,確認序號為收到序號+1,至此,完成四次揮手。
;④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計算機的發揮現狀是甚至是非常好的良好發展前景
⑤ 對計算機網路的了解
計算機網路是一群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自主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連接起來,在通信網路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的資源共享,信息交換,協同工作的系統。
「自主」是指這些計算機離開計算機網路後,也能獨立地運行和工作,網路中的共享資源,即軟體資源,硬體資源和數據資源,灰分步在這些計算機中。構成網路的計算機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並且在功能完善的網路操作系統和通信協議管理下,將各節點有機連接起來。網路的基本特徵為數據交換和通信,資源共享,計算機之間或計算機用戶之間的協同工作。
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第一代是以數據通信為主的計算機網路;第二代是以資源共享的為主的初級計算機網路;第三代是開放式的標准化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區域網分步在房間、建築物、校園等范圍較小的地方。覆蓋面積一般在幾千米以內,分布距離短,數據傳輸速度快;城域網通常由多個區域網互聯而成,並為一個成市的多家單位擁有。計算機廣域網一般指分布在不同國家,地域,甚至全球范圍的內的各種區域網,計算機,終端等互聯而成大型計算機通信網路。往往以連接不同地域的大型主機系統或區域網為目的。
計算機網主要完成數據處理和數據通信,計算機網路對應的基本結構也可以分為相應的連個部分: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網路拓撲結構一般指計算機通信子網的拓撲結構是網路中各節點通過線路連接後,排列形成的幾何關系。拓撲結構是影響網路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實現各種協議的基礎。通常網路拓撲結構的設計是網路設計的第一步,將直接關繫到網路的性能,系統可靠性,通信和投資費用等因素。而基本拓撲類型有匯流排型,星型,環形,樹形,網狀等。
數據通訊技術是構成現代計算機網路的重要基石之一,傳輸方式有並行傳輸,單行傳輸。而單行傳輸又分為單工通信,半雙工通信和全雙工通信。廣域網中數據交換方式亦線路交換,儲存轉發。而儲存轉發中又有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現今主要以ICP/IP為主要的協議。
⑥ 我要網路
網路組建基礎的很容易很容易的,找個區域網組建的書看看, 從技術上講,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通過計算機來處理各種數據,再通過各種通信線路實現數據的傳輸。
從組成結構來講,計算機網路是通過外圍設備和連線,將分布在相同或不同地域的多台計算機連接在一起所形成的集合。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及特點
組成網路的基礎是計算機,自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的發展已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幾個階段。伴隨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以下4個發展過程。
1)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
使用線路控制器的計算機網路
使用前端處理機的計算機網路
使用集中器的計算機網路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時,必須強調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概念。分組交換也稱為包交換。
電路交換
分組交換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是制定了統一的不同計算機之間互連的標准,從而實際了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互連成網。
1977年,國際標准化組織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提出了各種計算機能夠在世界范圍內互連成網的標准框架,即著名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Reference Model),簡稱為OSI。OSI模型共分為七層,從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4)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的發生和發展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是進入90年代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而產生的,其特點是綜合化和高速化。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計算機網路進行分類,目前多根據地域范圍的大小來劃分網路,根據地域范圍的大小可將計算機網路分為區域網和廣域網兩種。
區域網(LAN)
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也叫局部網路,一般是將一個相對較小區域內的計算機通過高速通信線路相連後所形成的網路。
按網路工作方式的不同,區域網一般分為令牌環網和乙太網兩種。
廣域網(WAN)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也叫遠程網路,指作用范圍通常為幾十到幾千公里的網路。與區域網相比,廣域網只能利用相當有限的帶寬,數據傳輸速率要比區域網慢得多。
計算機網路的工作模式
根據計算機在網路中扮演角色的不同,目前的計算機網路主要分為對等式網路、基於伺服器的網路和混合網路3種類型。
1.)對等網
對等網(Peer-to-Peer)也稱為同級網路,就是在一個網路中不存在專用的伺服器,每一台接入網路的計算機即是伺服器,也是工作站,擁有絕對的自主權。
工作組是對等網的組織形式。在同一個對等網中一般只允許同一工作組中的用戶共享資源。目前廣泛使用的Windows95/98、WindowsNT Workstaion、Windows2000 Professional、Wimdows ME等單機操作系統,因為其內部分別內置了部分網路功能,所以都可以利用來組建對等網。
注意:在組建安全性能較高的對等網時,可以使用Windows NT Workstaion、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統,因為與Windows 95/98/ME等操作系統相比,這些操作系統內置的網路功能更加強大。
對等網具有以下的優點:
組建和維護容易;
不需要專用的伺服器,網路投資較少;
可實現低價格組網,是建立小型網路的首選;
設置方便,使用簡單;
用戶可通過設定密碼對共享資源進行安全保護和控制。
對等網存在以下的缺點:
數據的保密性差;
由於資源共享,為網路中的計算機帶來了額外的負擔;
文件的存放分散,沒有一個統一的地方保存一些重要文件;
缺乏統一組織和管理。
2.)基於伺服器的網路
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也稱為基於「客戶機/伺服器」的網路。在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中必需有一台伺服器,這台伺服器提供了網路的安全保護和管理功能。
與對等網一樣,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也只是表示計算機之間的工作方式,與網路的實際結構沒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基於伺服器的網路既可以是匯流排型結構,也可以是星型結構,還可以是星型匯流排結構,用戶可以根據組網的實際條件來確定其結構。
基於伺服器的網路具有以下優點:
統一的文件存儲,允許在相同的數據基礎上工作,並方便地備份關鍵的數據,數據的保密性很強。
可將軟硬體集中到一起來使用,降低了總體的費用。
可共享一些價格較為昂貴的設備,如彩色激光列印機等。
可以嚴格地對每一個用戶設置訪問許可權。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
用戶只需要輸入安全密碼登錄伺服器就可以共享網路中的所有可共享資源。
使用戶從對等網的共享資源管理工作中解脫出來。
易於管理大量的用戶。
集中管理,可避免數據分散在不同的計算機中。
基於伺服器網路的缺點:
需要一台較高配置的計算機作為伺服器,增加了網路的投資。
在伺服器上需要安裝所需的網路操作系統,與單機操作系統相比,網路操作系統的價格要高得多。
一般至少需要一台專職的網路管理人員。
3.)混合網路
混合網路是指網路中的計算機即能以客戶機的身份登錄伺服器,也可以不登錄伺服器,而與其他的客戶機組成對等網。這意味著盡管大多數的共享資源都位於伺服器,但網路用戶仍然有權訪問工作組里供對等網共享的任何資源。
網路的應用
建立網路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應用是通過各種網路功能來實現的,每種功能都要由相應的軟體來提供,每種網路功能也稱為服務。
1) 文件服務指使用文件伺服器提供數據文件、應用和磁碟空間共享的功能。
2) 列印服務指使用列印服務來共享網路上的列印機也會節省時間和資金。
3) 通信服務是藉助於網路通信服務,遠程用戶可以連接到網路。術語「遠程用戶」指在地理位置上與區域網伺服器不同的計算機用戶。
4) 郵件服務可以保證網路上的用戶間電子郵件的保存和發送。用戶藉助於電子郵件可以實現組織內外快捷方便的通信。
5) Internet服務是全球覆蓋面最廣的網路,Internet服務包括www伺服器和瀏覽器、文件傳輸功能、Internet編址模式、完全過濾,以及直接登錄到連接在Internet上其他計算機等。
6) 管理服務當網路規模較小時,網路管理員藉助於網路操作系統的內部功能就可以很容易地管理網路。
--------------------------------------------------------------------------------
網路基礎知識
一、區域網的特徵:
區域網分布范圍小,投資少,配置簡單等,具有如下特徵:
1.傳輸速率高:一般為1Mbps--20Mbps,光纖高速網可達100Mbps,1000MbpS
2.支持傳輸介質種類多。
3.通信處理一般由網卡完成。
4.傳輸質量好,誤碼率低。
5.有規則的拓撲結構。
二、區域網的組成:
區域網一般由伺服器,用戶工作站,傳輸介質,聯網設備四部分組成。
1.伺服器:
運行網路0S,提供硬碟、文件數據及列印機共享等服務功能,是網路控制的核心。
從應用來說較高配置的普通486以上的兼容機都可以用於文件伺服器,但從提高網路的整體性能,尤其是從網路的系統穩定性來說,還是選用專用伺服器為宜。
目前常見的NOS主要有Netware,Unix和Windows NT三種。
Netware:
流行版本V3.12,V4.11,V5.0,對硬體要求低,應用環境與DOS相似,技術完善,可靠,支持多種工作站和協議,適於區域網操作系統,作為文件伺服器,列印伺服器性能好。
Unix:一種典型的32位多用戶的NOS,主要應用於超級小型機,大型機上,目前常用版本有Unix SUR4.0。支持網路文件系統服務,提供數據等應用,功能強大,不易掌握,命令復雜,由AT&T和SCO公司推出。
Windows NT Server 4.0:
一種面向分布式圖形應用程序的完整平台系統,界面與Win95相似,易於安裝和管理,且集成了Internet網路管理工具,前景廣闊。
伺服器分為文件伺服器,列印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在Internet網上,還有Web,FTP,E—mail等伺服器。
網路0S朝著能支持多種通信協議,多種網卡和工作站的方向發展。
2.工作站:可以有自己的0S,獨立工作;通過運行工作站網路軟體,訪問Server共享資源,常見有DOS工作站,Windows95工作站。
3.網卡:將工作站式伺服器連到網路上,實現資源共享和相互通信,數據轉換和電信號匹配。
網卡(NTC)的分類:
(1)速率:10Mbps,100Mbps
(2)匯流排類型:ISA/PCI
(3)傳輸介質介面:
單口:BNC(細纜)或RJ一45(雙絞線)
4.傳輸介質:目前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
(1)雙絞線(TP):
將一對以上的雙絞線封裝在一個絕緣外套中,為了降低干擾,每對相互扭繞而成。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區域網中UTP分為3類,4類,5類和超5類四種。
以AMP公司為例:
3類:10Mbps,皮薄,皮上注「cat3』,箱上注「3類」,305米/箱,400元/箱
4類:網路中用的不多
5類:(超5類)100Mbps,10Mbps,皮厚,匝密,皮上注「cat5」,箱上注5類,305米/箱,600—700元/箱(每段100米,接4個中繼器,最大500米)接線順序: 正常: 白桔 桔 白綠 藍 白藍 綠 白棕 棕
1 2 3 4 5 6 7 8
集聯: 白綠 綠 白桔 棕 白棕 桔 白藍 藍
1 2 3 4 5 6 7 8
STP:內部與UTP相同,外包鋁箔,Apple,IBM公司網路產品要求使用STP雙絞線,速率高,價格貴。
(2)同軸電纜:
由一根空心的外圓柱導體和一根位於中心軸線的內導線組成,兩導體間用絕緣材料隔開。
按直徑分為粗纜和細纜。
粗纜:傳輸距離長,性能高但成本高,使用於大型區域網干線,連接時兩端需終接器。
A.粗纜與外部收發器相連。
B.收發器與網卡之間用AUI電纜相連。
C.網卡必須有AUI介面:每段500米,100個用戶,4個中繼器可達2500米,收發器之間最小2.5米,收發器電纜最大50米。
細纜:傳輸距離短,相對便宜,用T型頭,與BNC網卡相連,兩端安50歐終端電阻。
每段185米,4個中繼器,最大925米,每段30個用戶,T型頭之間最小0.5米。
按傳輸頻帶分為基帶和寬頻傳輸。
基帶:數字信號,信號占整個信道,同一時間內能傳送一種信號。
寬頻:傳送的是不同頻率的信號。
(3)光纖:
應用光學原理,由光發送機產生光束,將電信號變為光信號,再把光信號導入光纖,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機接收光纖上傳來的光信號,並把它變為電信號,經解碼後再處理。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絕緣保密性好。
單模光纖:由激光作光源,僅有一條光通路,傳輸距離長,2公里以上。
多模光纖:由二極體發光,低速短距離,2公里以內。
三、計算機網路軟體體系:
四、區域網的幾種工作模式:
1.專用伺服器結構:(Server—Baseb)
又稱為「工作站/文件伺服器」結構,由若乾颱微機工作站與一台或多台文件伺服器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組成工作站存取伺服器文件,共享存儲設備。
文件伺服器自然以共享磁碟文件為主要目的。
對於一般的數據傳遞來說已經夠用了,但是當資料庫系統和其它復雜而被不斷增加的用戶使用的應用系統到來的時候,伺服器已經不能承擔這樣的任務了,因為隨著用戶的增多,為每個用戶服務的程序也增多,每個程序都是獨立運行的大文件,給用戶感覺極慢,因此產生了客戶機/伺服器模式。
2.客戶機/伺服器模式:(client/server)
其中一台或幾台較大的計算機集中進行共享資料庫的管理和存取,稱為伺服器,而將其它的應用處理工作分散到網路中其它微機上去做,構成分布式的處理系統,伺服器控制管理數據的能力己由文件管理方式上升為資料庫管理方式,因此,C/S由的伺服器也稱為資料庫伺服器,注重於數據定義及存取安全後備及還原,並發控制及事務管理,執行諸如選擇檢索和索引排序等資料庫管理功能,它有足夠的能力做到把通過其處理後用戶所需的那一部分數據而不是整個文件通過網路傳送到客戶機去,減輕了網路的傳輸負荷。C/S結構是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與區域網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結果。
3.對等式網路:(Peer—to—Peer)
在拓撲結構上與專用Server與C/S相同。在對等式網路結構中,沒有專用伺服器
每一個工作站既可以起客戶機作用也可以起伺服器作用。
⑦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能接收和存儲信息,並按照存儲在其內部的程序(這些程序是人們意志的體現)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把處理結果輸出的高度自動化的電子設備。
==========================================================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路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設備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後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
分時系統所連接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
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觀了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
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
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
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
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
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
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
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
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
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
,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存儲轉發的方
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能網
絡,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計算機網路:將
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
系統。
從定義中看出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
(1)至少兩台計算機互聯。
(2)通信設備與線路介質。
(3)網路軟體,通信協議和NOS
⑧ 我國計算機網路建設始於哪一年
我國計算機網路建設始於:1994年4月20日,20年了。
我國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在一些重要的國民經濟領域建設計算機網路。最初建成的是鐵
路、銀行、氣象等十二大網路,其中最早投入使用的鐵道部MIs系統,使用200台中小型機、2萬台微機及4000台終端,把12個鐵路局、56個分局、
70個網路節點連成了一個網路,
1986年,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ANET)啟動,其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
1987年9月14日21207,時任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的錢天白向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簡短的一句話標志著中國開始通過網路和世界溝通,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錢天白也成為中國第一個「互聯網用戶」。
1990
年11月28日,錢天白代表中國正式在斯坦福網路信息研究中心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並且開通了使用「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從此中國的
網路有了自己的身份標識。由於當時中國尚未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中國頂級域名伺服器暫時建在了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
1992年7月,我國實現了全國電子信箱系統聯網,定名為中國公用電子信箱系統我國互聯網最初應用范圍僅限於科研、教育領域。在這一階段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網路和北京中關村的NCFC網路。
高
能物理研究所的網路於1988年初步建成,是國內最早的具有現代化高性能的計算機網路,當年便實現了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國際計算機網的連接。1990年
5月起,開始向其他單位提供非營業性的網路服務。1991年3月,該網又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直線加速器實驗室(SLAC)計算機網路建立了連接,隨後在技術
設備上不斷改進提高,採用了高速通信信道,1993年3月,與美國能源科學網實現連接。
中關村網路於1990年4月由國家科委正式立項,利用世界
銀行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在北京中關村開始建立國內規模最大的全光纜計算機網路,其名稱為「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簡稱「中關村網路」。它包括一
個主幹網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3個院校網,總投資為7000萬元人民幣,1993年12月主幹網開通。
1994年4月20日,中國科
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路與中關村網路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開通了網路全功能服務,開啟了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從網路
管理模式上看,可稱為非開放性的學術網路階段。高能物理研究所為了滿足一些單位使用互聯網的需要,進一步開展了用戶入網的工作,使更多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共
享世界信息資源。1994年5月15日,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此後,該欄目開始
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宙》。也是在1994年5月,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開通曙光BBS
站,這是中國內地的第一個論壇。
1994年8月,郵電部與美國sprint電信公司簽署協議,由sprint協助建立中國公有計算機互聯網(ChiMNet),經過9個月的努力,首先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國際節點,完成了國際互聯網與國內公用數據網(China DDN)的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