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21世紀的計算機網路發展

21世紀的計算機網路發展

發布時間:2023-01-11 23:44:44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以 數據通信 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1954年,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測控儀器所探測到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

匯集到某個基地的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的信息處理,再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通信線路送回到各自的

終端設備。這種以 單個計算機 為中心、 面向終端設備 的 網路結構 ,嚴格來講,是一種 聯機系統 ,只是計算機

網路的雛形,我們一般稱之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以 資源共享 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於1968年主持研製,次年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的4台計算機連接起

來,建成了 ARPA 網。 ARPA網的建成 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進入了第二代,它也是 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 分組交換網 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它與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區別在於:網路中通信

雙方都是具有 自主處理能力 的計算機,而不是終端機;計算機網路功能以 資源共享 為主,而不是以數據通信

為主。

(3) 體系標准化 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進行互聯,但是由於不同體系的網路很難互聯,因此,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7年設立了一個分委員會,專門研究網路通信的體系結構。1983年,該委員會

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各層 的協議被批准為國際標准,給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共同遵守

的規則,從此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因此我們把 體系結構標准化 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

代計算機網路。

(4)以 Internet為核心 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進入20世紀90年代, Internet的建立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和各種網路連接起來,形成了覆蓋世

界的大網路。隨著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提出和實施, Internet迅猛發展起來,它將當今世界帶入了以網路為

核心的信息時代。目前這階段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呈現為: 高速互連 、 智能 與 更廣泛的應用

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在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看到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影子,這充分說明了計算機網路技術對於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20世紀50年代)

第二階段:多個自主功能的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形成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60年代末)

第三階段:形成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70年代末)

第四階段:向互連、高速、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計算機網路(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

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時,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並沒有直接的聯系。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在美國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建立了一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譯成中文為賽其系統),進行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

人們把這種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稱做面向終端的遠程聯機系統。該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計算機網路的雛形,因此也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60年代初美國航空訂票系統SABRE-1就是這種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典型應用,該系統由一台中心計算機和分布在全美范圍內的2000多個終端組成,各終端通過電話線連接到中心計算機。

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的典型結構是計算機通過多重線路控制器與遠程終端相連,如圖1-1-2所示。

圖1-1-4 計算機互聯網路的邏輯結構

資源子網由網路中的所有主機、終端、終端控制器、外設(如網路列印機、磁碟陣列等)和各種軟體資源組成,負責全網的數據處理和向網路用戶(工作站或終端)提供網路資源和服務。

通信子網由各種通信設備和線路組成,承擔資源子網的數據傳輸、轉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

網路用戶對網路的訪問可分為兩類:

☆本地訪問:對本地主機訪問,不經過通信子網,只在資源子網內部進行。

☆網路訪問:通過通信子網訪問遠地主機上的資源。

3.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加速體系結構與協議國際標准化的研究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計算機與信息處理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研究和制定網路通信標准,以實現網路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化。1984年ISO正式頒布了一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國際標准ISO 7498,簡稱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即著名的OSI七層模型。OSI RM及標准協議的制定和完善大大加速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很多大的計算機廠商相繼宣布支持OSI標准,並積極研究和開發符合OSI標準的產品。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廠商需按照共同認可的國際標准開發自己的網路產品,從而可保證不同廠商的產品可以在同一個網路中進行通信。這就是“開放”的含義。

目前存在著兩種佔主導地位的網路體系結構:一種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OSI RM(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另一種是Internet所使用的事實上的工業標准TCP/IP RM(TCP/IP參考模型)。

4. 互聯網路與高速網路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計算機網路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特點是:互聯、高速和智能化。表現在:

(1) 發展了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2) 發展高速網路

1993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即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這里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路,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3) 研究智能網路

隨著網路規模的增大與網路服務功能的增多,各國正在開展智能網路IN(Intelligent Network)的研究,以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智能網的概念是美國於1984年提出的,智能網的定義中並沒有人們通常理解的“智能”含義,它僅僅是一種“業務網”,目的是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它的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電信部門的關注,國際電聯(ITU)在1988年開始將其列為研究課題。1992年ITU-T正式定義了智能網,制訂了一個能快速、方便、靈活、經濟、有效地生成和實現各種新業務的體系。該體系的目標是應用於所有的通信網路;即不僅可應用於現有的電話網、N-ISDN網和分組網,同樣適用於移動通信網和B-ISDN網。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網路的應用將向更高層次發展。

1. 建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 1989年11月我國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CNPAC建成運行,由3個分組結點交換機、8個集中器和一個雙機組成的網路管理中心組成;在此基礎上,新的公用分組交換網1993年9月建成,並改稱CHINAPAC,由國家主幹網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內網組成。

2. “三金”工程

1993年3月12日,時任副的朱鎔基主持國務院會議,提出了建設“三金”工程,即金橋、金關、金卡工程。計算機網路正是“三金工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金橋工程”是以建設我國重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目的的跨世紀重大工程,它與原郵電部的通信干線及各部門已有的專用通信網互連互通,成為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的主幹網,即建立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

金關工程是為了加快我國外貿業務信息化和自動化管理的一項重要工程,其目的是要推動海關報關業務的電子化,取代傳統的報關方式以節省單據傳送的時間和成本,為推廣電子數據交換EDI業務和實現無紙貿易創造條件。

金卡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要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實用的、比較完整的電子貨幣系統,形成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卡業務管理體制。

3. 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

我國在1996年底建成四個基於Internet技術並可以和Internet互聯的全國性公用計算機網路,即: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

根據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net.cn/)發布的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有:

☆ 中國科技網(CSTNET)

☆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 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 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網通控股)

☆ 寬頻中國CHINA169網(網通集團)

☆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 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 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建設中)

☆ 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建設中)

⑶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3)21世紀的計算機網路發展擴展閱讀: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① 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s)/信道帶寬(bit/s)

由此可見,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單位是比特)成正比,與信道帶寬成反比。

② 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要略低一些。

③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④ 排隊時延。

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⑷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計算機的發揮現狀是甚至是非常好的良好發展前景

⑸ 計算機網路未來的發展

未來將是一個網路無處不在的世界,任何東西都可以進行網路互聯,我們可以在我們能夠達到的任何地方對我們想要了解的任何東西進行搜索和遠程式控制制。這是一個總體的宏偉設想。
未來網路通信的帶寬將會是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未來上網應該是不受時間、帶寬等限制的。我們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為所欲為,那時候的控制機制應該更合理,更強大。反正就是以我們現在的思維無法想像的到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幾十年前計算機是一種很昂貴的東西,當時的IBM老總曾預言過未來的世界有幾台、十幾台計算機就不錯了,而發展到現在呢?好多人都有好幾台個人計算機,而性能遠遠超過了那些古董級的計算機。
我認為未來網路發展的主要方向應該是向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1.網路無處不在,任何東西都要連入互聯網,那時估計也沒有太多的網路終端,只需要幾種集成的網路終端即可,將各種功能集成到同一台網路終端上面,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無縫的接入互聯網。
2.帶寬成本大大降低,上網將會是非常非常便宜的。但是網速就快的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3.安全問題一直是網路的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那時網路的安全性應該是可以做出保證的。
近期網路的發展應該還是以無線網路為重點,各種可移動終端將會在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內紅極一時。各種更方便,更可靠的服務也會應運而生。無線上網的帶寬會逐漸上去的,今年是第三代網路(3G)開始高速發展的第一年,以後還會有4G、5G...NG。如果未來的某一天IPV6技術成熟了,我們使用的任何接入互聯網的終端設備都可以分配到一個IP地址,訪問該會是多麼方便啊。

⑹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三階段: 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第四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

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6)21世紀的計算機網路發展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⑺ 闡述21世紀計算機的發展趨勢以及將給人類帶來什麼重大影響。

21世紀是人類走向信息社會的世紀,是網路的時代,是超高速信息公路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並進入應用的年代。那麼在世紀之交的今天,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會有什麼新的變化呢?
1、晶元技術

從1971年微處理器問世後,計算機經歷了4位機、8位機和16位機的時代,90年代初,出現了32位結構的微處理器計算系統,並將進入64位計算時代。自從1991年MIPS公司的64位機R4000問世之後,已陸續有DEC公司的Alpha 21064、21066、21164和21264,HP公司的PA8000IBM/Motorola/Alpha的Power PC 620,Sun的Ultra-SPARC以及Intel公司的Merced等64位機出現。

2、並行處理技術

並行處理技術括:並行結構、並行演算法、並行操作系統、並行語言及其編譯系統。另外,並行處理方式有多處理機體系結構、大規模並行處理系統、工作站群(包括工作站機群系統、網路工作站)。

目前,MP是指具有100個以下CPU的系統,MPP是指具有100個上以CPU的系統。

3、分布式客戶/伺服器模式

早期的集中式主機模式逐漸被客戶/伺服器模式所取代,如今已發展為基於Internet和Web技術的三層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伺服器網路通信和應用平台的發展趨勢如何,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伺服器技術的發展趨勢是由32位機向64位機過渡。DEC已率先實現了這一過渡。預計,在1998--1999年各主要硬體廠商也將完成這一過渡,如HP、IBM、SGI等。伺服器的總體結構模式將由目前的UMA、NUMA和MPP等模式發展到利用高速交換設備把多個CPU、內存和I/O模塊聯接在一起的Crossbar Switches模式,從而將大大提高CPU、內存和I/O的通信帶寬與互聯能力以及伺服器的處理能力,其配置更注重靈活性、可伸縮性和可靠性,而成為下一代高性能伺服器。

存儲設備也將向網路化發展,通過高速光纖通道與其存儲交換設備通道聯接在一起;存儲設備將實現集中管理;存儲設備的動態分布和分配使應用軟體所需的存儲容量變得十分靈活;網路化存儲設備可實現網路連到哪裡,存儲設備也分布到哪裡。

4、64位操作系統

目前有DEC的Digital Unix 4.0、Open VMS 7.0版(1996年)和SGI公司的Cluter IRIX 6.2版。在1998~2000年還將有Windows NT(64位)5.0版,SUN的Solaris將支持Intel的Merced 64位晶元,因而64位的Solaris將成為64位Unix的主流。此外,SCO公司也宣布過支持64位OS。

2001-2005年64位計算系統將走向成熟。DEC和SGI的64位Unix系統最為完善,包括64位計算的硬體平台、操作系統、應用開發工具。DEC的64位技術處於明顯的領先地位,不僅有64位晶元、操作系統、開發工具,還有8000多種應用軟體正從32位向64位移植。DEC的Alpha Server 8400、4100和2100已有相當多的用戶。未來的5-10年中仍然是縱向技術市場集成,易於實現網路時代各檔系統無縫聯接的要求。支持Unix/Windows NT集成軟體環境,這是未來技術市場發展的大趨勢。

5、千兆位網路

千兆位乙太網很有吸引力,這主要是因為: 在不影響現有網路的情況下,可獲得更高帶寬。千兆位乙太網與乙太網及快速乙太網使用相同的變數長度幀格式。無須對網路進行其它改動便可使用千兆位乙太網。千兆位乙太網是在老的乙太網用戶中安裝的,因而總成本較低。千兆位乙太網分為交換式、路由式和共享式多種解決方案。所有的網路技術,包括IP交換技術和Layer交換技術,均與千兆位乙太網全面兼容。

6、網路計算

企業管理,特別是經歷了庫存管理、物料需求計劃(MRP)、製造資源計劃(MRP-Ⅱ)等發展階段,如今發展到了企業資源計劃(ERP)。企業在生產計劃、物資需求、成本核算、營銷管理、市場策略等方面的需求構成了企業計算。

在21世紀即將到來之際,世界各大硬體公司都提出了自己對未來的看法,諸如IBM的網路中心計算、SCO的Internet計算、Oracle的網路計算、Sybase的分布式計算、Intel的MMX計算、Microsoft的NT計算、DEC的Web計算、HP的可縮放優質伺服器、Sun公司的Java計算等。Sun早就提出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總之,從世界IT發展趨勢看,網路計算時代已經到來。

7、企業網路技術的發展

從80年代初開始,企業區域網經歷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即共享主幹網(如單一區域網、橋式區域網和路由區域網等)和交換主幹網(如乙太網、快速乙太網、FDDI交換網、ATM交換網)。總的發展趨勢是從共享式主幹網向交換式主幹網方向發展。目前,企業網主要面臨著以下問題:

· 網路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內部用戶增多,信息量增大,處理模式也趨於復雜,因而對響應時間和運算精度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網路結構、通信介質和方式越來越復雜,既有廣域通信和移動通信,也有局域通信,既有撥號低速通信介質,也有高速光纖介質。

· Internet/Intranet的應用增加了對網路帶寬的需求,特別是對多媒體通信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 網上應用越來越多,這一切都對網路的帶寬、速度、可靠性和靈活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虛擬網具有允許建立獨立於物理位置的邏輯網、通過軟體進行網路配置等功能,以及簡化網路管理、優化帶寬使用等一系列優點,代表了網路技術今後的發展方向。

8、應用平台的發展

21世紀信息系統的應用模式必然走開放的道路。IEEE把開放系統定義為基於開放標準的中性應用環境。Unix和Windows NT是開放的操作系統,Internet是最大的開放應用環境。Internet的發展使人們看來未來的NII(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NIN(國家信息網路)的一種新的應用模式,即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思路是:

· 整個網路使用Internet高速開放的TCP/IP協議進行通信。

· 利用防火牆或隧道技術,形成單位的Intranet,建立必要的安全保密機制。

· 利用Web作為統一的軟體開發和應用平台。

利用Web作為軟體開發和應用平台具有以下優點:

· 具有很強的系統獨立性,用戶可以使用具有HTML瀏覽器的計算機,而不管是運行Unix還是Windows NT。

· 系統管理員不需要針對具體用戶安裝軟體,系統可以整體升級。

· 系統設計人員可以假定前端的應用伺服器全部是Web伺服器。

· 具有很強的位置獨立性,不論安裝在何處或安裝在什麼計算機上。

· 對聯接的帶寬沒有特殊要求,可以很寬,且存取很快,也可以是帶寬較窄的低速通信。

· 容易檢索數據,可以使用適當的索引引擎,有效地找到Web資料。

· 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保護所有數據和事務處理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Web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處理機和分布式系統,它使用冗餘技術(系統機群、雙網路通道、RAID磁碟陣列),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總之,Web平台把開放性和通用性結合在一起,提供應用平台、運行環境和人機界面,實現軟體和信息的廣泛共享,必將引起信息產業界的一場革命。

9、基於Internet的中文信息處理技術

·中文信息處理平台。

·中文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包括中文需求信息的輸入、中文文本的自動生成、語義理解、快速檢索、雙向翻譯、Internet多媒體中文信息處理、基於WWW的語境類似度的研究。

·基於Internet的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建立。

·中文界面的可視化、可聽化、可操作化技術。

·Internet URL的中文分類、對照索引和內容提要。

10、Java技術

Java晶元的開發,如晶元的設計和生產、嵌入式家用電器、基於Java技術的新型計算機系統、網路計算機系統、Web TV或Internet TV頂置盒(TSB)等。

企業綜合信息處理系統,如企業Java Computing、Java在金融業中的應用、電子貿易、電子商務等。

Java在Internet和Intranet方面的應用,如Website信息咨詢服務、WWW資源集成、電子廣告、遠程教學、遠程醫療等。

使用Java是大勢所趨。

11、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使計算機具有綜合處理聲音、文字、圖像和視頻信息的能力,其豐富的聲、文、圖信息和方便的交互性與實時性,極大地改善了人機界面,改善了計算機的使用方式,為計算機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打開了大門。因而,盡快發展我國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產業具有重大意義。

多媒體技術是我國信息化工程的介面技術,也是我國計算機產業的關鍵技術。多媒體技術是解決高清晰度電視、常規電視數字化、互動式電視、點播電視、多媒體電子郵件、遠程教學、遠程醫療、家庭辦公、家庭購物、三電一體化等問題的最佳方法。另外,也是改造傳統產業,特別是出版印刷、影視、廣告、娛樂等產業的先進技術。

多媒體軟體開發技術的主要項目有:

·多媒體資料庫開發技術;

·多媒體通信開發技術;

·多媒體著作工具開發技術;

·利用多媒體應用軟體,發展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的技術。

⑻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四個階段,特點

四個階段是:

1、以單機算計為中心的多終端聯機系統: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網路進入到面向終端的階段,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

特點:主機不僅負責數據處理還負責通信處理的工作,終端只負責接收顯示數據或者為主機提供數據。便於維護和管理,數據一致性號,但主機負荷大,可靠性差,數據傳輸速率低。

2、分組交換網的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若乾颱計算機相互連接成一個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這是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分組交換網為中心的網路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有兩個標志性成果:提出分組交換技術形成TCP/IP協議雛形這個時期,主機只負責數據處理,而數據通信的部分由分組交換網完成。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適應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將自己擁有的為數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以達到資源共享和相互傳遞信息的目的。

但是,這一時期計算機之間的組網是有條件的,在相同網路中只能存在同一廠家生產的計算機,其他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無法接人。這個情況就阻礙了網路的互聯發展,促使了網路標准化的產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開發系統互聯參考模型,ARPANET為基礎,形成了TCP/IP網路體系結構,風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連的高速計算機網路: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到第4個發展階其主要特徵是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8)21世紀的計算機網路發展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允許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的計算機系統,多個終端同時連接同一台計算機。分時系統能夠令人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當時的PC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分時系統的特點包括:及時性、獨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時性:沒有及時性,就沒法讓多用戶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了。

2、獨占性:分時系統本身最重要的特點。題外話,操作系統對進程的抽象就是讓每個進程在某個CPU時間片有「獨占性」,好像此時此刻只有一個進程佔用計算機的硬體資源。

3、交互性:人機交互,不必多說。還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統或者計算機?那它有何用?計算機的作用就是要為人類提供服務。

4、多路性:這樣才能連接過多個終端。

⑼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⑽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趨勢是什麼,現代網路結構有哪些特點

開放和大容量的發展方向

系統開放性是任何系統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系統特性,因此也應是計算機網路系統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統一網路通信協議標準的互聯網結構,正是計算機網路系統開放性的體現。統一網路分層體系結構標準是互聯異種機的基本條件,Internet所以能風靡全球,正是它所依據的TCP/IP協議棧已逐步成為事實上的計算機網路通信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各種不同類型的巨、大、中、小、微型機及其它網路設備,只要所裝網路軟體遵循TCP/IP協議棧的標准,都可聯入Internet中協同工作。早期那種各大公司專用網路體系結構群雄競爭的局面正逐步被TCP/CP一統天下的形勢取代,

這是計算機網路系統開放性大趨勢所決定的。互聯網結構是指在網路通信體系第三層路由交換功能統一管理下,實現不同通信子網互聯的結構,它體現了網路分層體系中支持多種通信協議的低層開放性,因為這種互聯網結構可以把高速局域通信網、廣域公眾通信網、光纖通信、衛星通信及無線移動通信等各種不同通信技術和通信系統有機地聯入到計算機網路這個大系統中,構成覆蓋全球、支持數億人靈活、方便上網的大通信平台。近幾年來,各種互聯設備和互聯技術的蓬勃發展,也體現了網路這種低層開放性的發展趨勢。統一協議標准和互聯網結構形成了以Internet為代表的全球開放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標准化始終是發展計算機網路開放性的一項基本措施,除了網路通信協議的標准,還有許多其它有關標准,如應用系統編程介面標准、資料庫介面標准、計算機OS介面標准及應用系統與用戶使用的介面標准等,也都與計算機網路系統更方便地融入新的信息技術,更大范圍的開放性有關。計算機網路的這種全球開放性不僅使它要面向數十億的全球用戶,而且也將迅速增加更大量的資源,這必將引起網路系統容量需求的極大增長而推動計算機網路系統向廣域的大容量方向發展,這里大容量包括網路中大容量的高速信息傳輸能力、高速信息處理能力、大容量信息存儲訪問能力,以及大容量信息採集控制的吞吐能力等,對網路系統的大容量需求又將推動網路通信體系結構、通信系統、計算機和互聯技術也向高速、寬頻、大容量方向發展。網路寬頻、高速和大容量方向是與網路開放性方向密切聯系的,21世紀的現代計算機網路將是不斷融入各種新信息技術、具有極大豐富資源和進一步面向全球開放的廣域、寬頻、高速網路。

閱讀全文

與21世紀的計算機網路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世安網路攝像頭怎麼連手機 瀏覽:441
網路通道6是wifi6嗎 瀏覽:850
廣西廣播網路電視台月租多少錢 瀏覽:364
廣電網路機頂盒wifi信道 瀏覽:441
網路己連接不可上網怎麼回事 瀏覽:913
itv路由器後面有網路插口 瀏覽:461
網路安全小公司能學到技術嗎 瀏覽:179
雙卡用一個上網移動網路用關嗎 瀏覽:234
華為手機在哪裡添加網路列印機 瀏覽:955
網路圍棋平台哪個好用 瀏覽:865
美團眾包為啥網路異常 瀏覽:325
有網路沒有卡的手機怎麼登錄抖音 瀏覽:828
電視無線網路怎麼設置視頻 瀏覽:241
信號是滿的為啥網路這么卡 瀏覽:210
建築網路化管理的含義有哪些 瀏覽:797
顯示三星無線網路適配器未連接 瀏覽:818
石家莊四院的無線網路 瀏覽:422
漯河網路營銷課程 瀏覽:758
創維電視連wifi無網路 瀏覽:833
網路推廣哪個層次最好 瀏覽:32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