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1、具有計算機軟體及 應用的基本知識 2、掌握操作系統的基 本知識 3、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與基 本工作原理 4、掌握Internet的基本應用知識 5、掌握組網,網路管 理與網路安全等計算機網路應用 的基礎知識 6、了解網路技術的發展 7、掌握計算機操作並 具有c語言編程(含上機調試) 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基本知識 1、計算機系統組成 2、計算機軟體的基礎知識 3、多媒體的基本概念 4、計算機應用領域 二、操作系統 1、操作系統的基本概 念,主要功能和分類 2、進程、線程、進程 間通信的基本概念 3、存儲管理、文件管理、設備管理 的主要技術 4、典型操作系統的使 用 三、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數據通訊技術的定 義與分類 2、數據通訊技術基礎 3、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基本概念 4、廣域網、區域網與 城域網的分類、特點與典型系統 5、網路互連技術與互連設備 四、局域應用技術 1、區域網分類與基本 工作原理 2、高速區域網 3、區域網組網方法 4、網路操作系統 5、結構化布線技術 五、Internet基礎 1、Internet的基本結 構與主要服務 2、Internet通訊協議 ——TCP/IP 3、Internet接入方法 4、超文書、超媒體與Web瀏覽器 六、網路安全技術 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 念 2、網路管理的基本概念 3、網路安全策略 4、加密與認證技術 5、防火牆技術的基本 概念 七、網路應用:電子商 務 1、電子商務基本概念與系統結構 2、電子商務應用中的 關鍵技術 3、瀏覽器、電子郵件及Web伺服器的 安全特性 4、Web站點內容的策劃和推廣 5、使用Internet進行 網上購物 八、網路技術發展 1、網路應用技術的發展 2、寬頻網路技術 3、網路新技術 九、上機操作 1、掌握計算機基本操 作 2、熟練掌握c語言程序 設計基本技術、編程和調試 3、掌握與考試內容相關的上機應用 考試方法 一、筆試:120分鍾 二、上機考試:60分鍾 參考文獻:計算機等級考試網
❷ 計算機網路中的時鍾問題
計算機的時鍾,有兩層意思:1.時間基準;2.實際的時間。時間基準,一般都是以1秒為時鍾基準。別小看這一秒鍾。所謂基準,就是對這一秒鍾有非常苛刻的要求。當然主要是誤差量的要求,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假如能取這種原子鍾作為計算機的時鍾標准,那麼計算機的計算過程中,就決不會出錯。而實際的應用計算機時鍾,是計算機本身自己產生的,由晶體震盪電路組成的,具體指的就是計算機中的CPU時鍾晶元部分。一個CPU主頻可以是幾百兆上千兆,現在用的都是G級,比如2.4G、2.8G、3.2G等等,就是計算機的時鍾基準(時間基準)。因為:f=1/T 。實際時間,是指實時的時間,比如現在的實際時間是2018年12月2日19:36:16秒。網路中的時鍾,既有時間基準要求,更多的是實際時間的同步。時間基準要求是網路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時間基準誤差太大,就會造成網路鏈接混亂,通信混亂。而實際時間不能同步,網路就會失去控制和管理的功能。
❸ 計算機網路什麼時候產生的
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
❹ 計算機(電腦)跟網路分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多台電腦連接在一起,能夠實現電腦相互間信息的互相交換,並可共享電腦資源的系統,就是計算機網路。 可以分為:(1)按網路的交換功能分類: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混合交換; (2)按網路的拓撲結構分類:匯流排型結構、星型結構、環形結構、蜂窩結構(是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產生而產生的); (3)按作用范圍的大小分類:區域網(LAN)、廣域網(WAN)、城域網。 世界上公認的、最成功的第一個遠程計算機網路是在1969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後來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特點: 1.極強的時效性 2.廣泛的傳播面 3.多媒體化的信息 4.突破線形限制的超鏈接方式 5.不斷增強的互動性 6.靈活多變的傳播形式 最大的特點是網路的傳播互動性。 網路通信協議,是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TCP主要指傳輸控制協議,而IP協議指互聯網路協議。 參考資料:部分出自電腦書籍 計算機網路基礎計算機網路技術是20世紀對人類社會產生最深遠影響的科技成就之一。隨著Internet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計算機網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推動著社會文明的進步。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密切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也是計算機應用中一個空前活躍的領域。
❺ 計算機網路體系的時間對應關系
計算機的網路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和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必不可少的,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路需要有一套復雜的協議集合,組織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的最好方式就是層次模型。而將計算機網路層次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 Architecture)。
計算機網路由多個互連的結點組成,結點之間要不斷地交換數據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每個結點就必須遵守一整套合理而嚴謹的結構化管理體系·計算機網路就是按照高度結構化設計方法採用功能分層原理來實現的,即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
通常所說的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即在世界范圍內統一協議,制定軟體標准和硬體標准,並將計算機網路及其部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精確定義,從而使不同的計算機能夠在相同功能中進行信息對接。
❻ 計算機時間與網路時間不一致
計算機時間和網路時間不一致,設置計算機時間為網路時間即可,可以手動調節整時間,也可以選擇與網路時間同步。
❼ 計算機網路三級考試時間是什麼時候
3月中下旬和中旬,
好好看書理論就能通過
至於上機考試
有題庫吧
你上網搜搜
考試的上機題就是隨機抽取的題庫的題
一般都考C語言(除非你考的PC)
❽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生產時間以及第一個網路的時間
以下內容來自網路,供參考: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發明人是美國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美國國防部用它來進行彈道計算。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鍾可進行5000次運算,這在現在看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是破天荒的。 ENIAC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所以又被稱為電子管計算機,是計算機的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是--ARPA網(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網) 於1969年 美國軍方研究出, 只運用於軍方的四台主機 ,到後來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發展 規定了各種協議 才出現了萬維網 直到現在 網路也是不完善的 還在慢慢發展。
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❾ 計算機網路中的往返時間怎麼解釋
1.時延
時延(delay 或 latency)是指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通常,時延由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四個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結點將數據分組發送到傳輸媒介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分組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顯然,發送時延與網路介面/信道的傳輸速率成反比,與數據分組的長度成正比。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和信道的傳輸速率無關, 而是取決於傳輸媒介的長度,以及某種物理形式的信號在傳輸媒介中的傳播速度。如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銅線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3×105km/s ,在光纖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0×105km/s 。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3)排隊時延
排隊時延是分組在所經過的網路結點的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流量大時,排隊時間就長,極端情況下,當網路發生擁塞導致分組丟失時,該結點的排隊時延視為無窮大。此外,在有優先順序演算法的網路中,排隊時延還取決於數據的優先順序和結點的隊列調度演算法。
(4)處理時延
處理時延是分組在中間結點的存儲轉發過程中而進行的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這些處理包括提取分組的首部,進行差錯校驗,為分組定址和選路等。
綜上所述,網路端到端的時延是幾種時延的總合,其計算公式是: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
根據網路的不同情況,有時有些時延可以忽略不計,如在區域網中,傳播時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網路沒有擁塞時,分組在各個結點的排隊時延可以忽略不計。
2.往返時延
往返時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對於復雜的網路,往返時延要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和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
3.時延變化/時延抖動
時延抖動(jitter)指不同分組穿越網路的延遲的變化。當傳輸多媒體信息時,如音視頻應用,更需要關心時延的變化。因為應用層信息的解碼和無失真展示要求數據的時延變化在某個范圍內,這時會引入時延抖動參數來描述網路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