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全國是統一的一套嗎
初中電腦硬軟體
一、 我的電腦是一家、硬體是老爸、軟體是老媽,
INTEL是爸的老家(CPU)、微軟就是外婆家,
我老媽WINDOWS、生的姐姝是OFFICE、
大姐WORD會弄字、二姐EXCEL做表格、
小三姐、多媒體、PPT文稿做到底。
二、 我老媽WINDOWS、硬軟體、全管死、
雖有親生一窩OFFICE、老媽還領養太多侄子、
PHOTOSHOP做圖片、FLASH弄點動畫片、還有錄音機這小娃(不考)、其它咱就不說啦。
三、 侄子中、游戲亂、又要軟、又要硬、全靠爸媽全力支,
老爸顯卡忙不斷、老媽DX(directx9.0)還要上。
小病毒、壞侄子、一有機會進來亂、特怕上網就防它、硬軟防火牆全用上、殺毒軟體弄死它、殺、殺、殺。
四、 電腦上網天地寬、親戚(網上鄰居)商場(網站)上不完、要小心、別上當、網上資料要會下(文、圖、多媒體)、犯法的事咱不幹、咱不幹。
Ⅱ 請說出你對計算機網路的看法500字左右
聯系實際談談你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和認識。 答:1、教學目標三維化。教師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應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兩方面著眼,突出教學目標的全面性。例如:(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材第九冊)教材分析:本課含有以下教學內容:(1)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應用。首先,這兩個教學內容直接對應了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同時,教材中還蘊涵著豐富的發展性目標因素,即在推導公式的時候,如果不是由教師包,而是讓學生去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就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2、教學內容選擇的生活化。新課程標准強調: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探究以獲得有關知識和經驗,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注意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點和切入點,加強收集衣食住行等方面與化學有關的素材充實教學內容。 3、教學方式轉變的多元化。教學方式變革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和命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只有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才能固著為鮮活的教育實踐。教學方式的探討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深」,力圖對教學方式的內涵、特點、取向等基本的理論問題深入探討,以便對實踐層面的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論詮釋;二是「活」,教學方式的變革倡導多元化、個性化、本土化,力圖針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情境有針對性的探討有效的教學方式,破除了對一元化、標准化教學方式的追崇;三是「實」,針對新課程實施中教學方式變革的諸多誤區,冷靜思考,客觀分析,力圖在思想上澄清認識。
Ⅲ linux操作系統 課程標准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設計方案 課程概況 計算機操作系統是中央電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的一門統設必修課。課程教學總學時72,4學分,開設一學期。前修課程為計算機組成原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學習使學員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設計基本原理及組成;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新概念、名詞及術語;了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特點和設計技巧和方法;對常用計算機操作系統(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會進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課程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操作系統概述、作業管理、文件管理、存儲管理、輸入輸出設備管理、進程及處理機管理、操作系統結構及程序設計。 二、教學內容體系及教學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統概述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定義及發展;操作系統的形成和五大類型;操作系統的五大功能;表徵操作系統的屬性;操作系統的配置、「生成」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什麼是操作系統;知道操作系統有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掌握:至少掌握一種實際攬操作系統的安裝、使用和維護; 了解:初步了解如何認識、熟悉和解剖操作系統 第二章 人機交互界面、任務、作業管理 教學內容: 人機交互界面的發展特點;第一、二、三代界面開發特點;基本的鍵盤命令和系統調用操作系統shell語言;作業調度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能進行一些人機介面界面的設計; 掌握:掌握操作系統人機介面界面的基本設計思想; 了解:操作系統傳統的介面界面 第三章 文件管理 教學內容: 文件管理的任務與功能;文件的結構與分類;文件的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文件的目錄結構;文件的存取控制和安全機制;文件系統與模型結構;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文件的基本存取控制和系統管理; 掌握:文件系統的目錄分類管理特點; 了解:文件系統的編程設計 第四章 內部存儲管理 教學內容: 內存的分區、分頁、分段管理概念;物理地址與邏輯地址;內存「擴充」技術;頁式存儲管理;段式存儲管理;內存的分配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內存管理中基本分配和調度方法; 掌握:掌握內存管理中各種分區、分頁和分段方法的特點; 了解:內存空間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輸入輸出設備管理 教學內容: 輸入輸出設備功能與分類;獨享、共享、虛擬設備的管理特點;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策略;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特點; 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分類設計方法; 了解: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的編程要點 第六章 低級處理機管理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核心功能;「進程」概念;進程的並發與並行;進程的基本狀態與轉換;進程調度演算法;進程的同步與互斥;進程的p—v操作;「死鎖」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操作系統核心運行與「進程」的基本概念; 掌握:「進程」的基本轉換狀態與應用特點; 了解:進程調度演算法的程序編制 第七章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操作系統的設計與檢測; 教學要求: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了解現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設計思想與方法 三、課程教學媒體說明 本課程使用的教學媒體主要有:文字教材、錄像教材和網上教學輔導。 1. 文字教材 《計算機操作系統》(第2版)吳企淵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註:課程實驗含在主教材中。 文字教材為該課程的主媒體。文字教材的編寫既保持了學科體系的先進性、科學性,又兼顧操作系統的理論、技術、實現三方面的融合,並強調能力的培養。 2. 錄像教材 該課程已經製作16講課程錄像,每講50分鍾,講授課程的重點、難點、課程總結。幫助學生理解,建立操作系統的整體概念和思想,由吳企淵教授主講。 課程錄像與文字教材相對應,注意發揮錄像教材藝術表現力、形象化教學的作用。 3.網上教學輔導 網上教學輔導與上述媒體有機配合,有幾方面作用:(1)發布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公告、問題咨詢、參考資料;(2)按照教學進度,發布輔導文章,刊登練習自測題;(3)在課程論壇上進行實時答疑和日常答疑;(4)開展網上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討等工作。 文字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錄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補充,網上輔導則是教與學交互的便捷方式。總之,多種媒體的分工和搭配為學生提供較大的自學空間,便於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安排建議 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教學點請根據中央電大的統一要求安排課程的面授輔導,見表1。 表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周次 教學內容 建議學時 實驗內容 建議學時 一 操作系統課程教學安排概況介紹 2 二 操作系統定義、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4 三 人機交互界面管理 2 linux實踐准備 1 四 作業管理任務調度 4 五 文件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linux操作命令使用 1 六 文件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 4 七 存儲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命令解釋程序編制 2 八 分區式分配存儲管理 4 九 頁式、段式分配存儲管理 6 作業調度模擬編程 4 十 設備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十一 設備分配技術和管理 4 存儲管理設計 4 十二 進程的定義和特徵 4 十三 進程調度與通信 6 進程調度模擬編程 4 十四 死鎖的產生和處理 2 十五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 4 十六(總復習) 4 總計56 16 課程錄像內容,見表2。 表2 錄像教材內容 章 教學內容 課內學時 錄像學時分配 一 操作系統概述 8學時 4 二 作業管理 8學時 2 三 文件管理 8學時 2 四 存儲管理 8學時 2 五 設備管理 8學時 2 六 進程管理 10學時 4 七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6學時 0 總計56學時 16 2、網上輔導 網上輔導內容包括課程的教學文件、課程輔導、網路課堂。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定期與不定期的在網上提供有關的課程輔導材料,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安排網上輔導和考前答疑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教學文件 包括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方案。 課程輔導 包括課程作業及解答、專題輔導、練習和解答、期末自測、考核說明等;網上還提供了教師講課教案,供各教學點教學使用。 網路課堂 包括直播課堂和ip課件。 網上教學活動:中央電大一般將每學期集中安排1次對學生的實時在線輔導,和1次對教師的教研活動。具體的時間安排每學期在電大在線主頁上公布。 論壇:進行課程的日常答疑。 3、直播課堂 課程首開學期,通過教育電視台直播方式,安排4次直播課堂,每次50分。前3講為對教學重點、難點,對教學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和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輔導,後1講為復習輔導和有關考試說明。直播課堂的內容掛在課程網頁內。 4、作業 該課程有一份形成性考核冊,即課程作業冊。作業成績計入課程總成績。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作業,檢查作業的評審及完成情況。 關於課程考核的具體內容,請參考中央電大「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考核說明」。 五、教學方法的建議 教學建議 (1)計算機操作系統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特點是概念多、涉及面廣。要求教學輔導要由淺入深對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詳細說明,對每章的重點,管理和控制的調度演算法技巧作詳細介紹。 (2)在實驗中著重培養學員熟練使用操作系統,以及在維護操作系統工作中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學習建議 (1)學習操作系統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把握。在宏觀上要認識操作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的地位,清楚操作系統的整體結構;微觀方面應掌握操作系統是如何管理計算機的各種資源的(進程、處理機、存儲器、文件、設備),理解有關概念、原理及技術。 (2)操作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管理技術的結合,學習時可以聯想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管理示例反復體會操作系統的管理方法,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3)注意加強對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Ⅳ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 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 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 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 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 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 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 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 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 ,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 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 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 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 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初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 信息與信息社會。
(2)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 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漢字輸入。
(2)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修改。
(2) 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 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 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 數據的表格處理。
(4) 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的基本概念。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介紹。
(2) 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 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 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 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 計算機安全。
(5) 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基礎
(1) 信息與信息處理。
(2) 信息技術的應用。
(3) 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 漢字的輸入。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
(2) 其他對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處理。
(4) 版式設計。
模塊四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通信基礎。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 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 網頁製作。
模塊五 資料庫初步
(1) 資料庫基本概念。
(2) 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 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 程序設計方法
(1) 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 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 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 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 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 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 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 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 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軟體系統簡介。
(4) 計算機的安全。
(5) 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Ⅳ 誰知道小學信息技術的課程標准,具體的,謝啦!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定位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新性)為特徵的指定學習領域。在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外,各省、市、自治區在保證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在課程內容、培養目標、課時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對於培養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目標
總體而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為培養—發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成—鞏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形成—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培養—強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藉助計算機和網路獲取、處理、表達信息並用以解決實際問題、開展學科學習的過程……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內容設置和選擇原則
一、小學、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銜接。
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基本完成應用軟體的學習;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具有「雙銜接」,初中不再是零起點。關於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的銜接,參考下表:
─────────────────────────────────────────────────────
│┈┈┈┈┈|┈┈┈┈小學┈┈┈┈│┈┈┈┈┈初中┈┈┈┈┈│┈┈┈┈高中┈┈┈┈│
─────────────────────────────────────────────────────
│興趣與特長│激發興趣保持學習動機│鞏固興趣發現特長┄┄┄┄│專業學習和發展興趣┄│
─────────────────────────────────────────────────────
│應用技能┄│掌握常用軟體、┄┄┄│拓展提升初步具備一技之長│自選門類專業發展┄┄│
│┈┈┈┈┈│工具的應用技能┈┈┈│┈┈┈┈┈┈┈┈┈┈┈┈│┈┈┈┈┈┈┈┈┈┈│
─────────────────────────────────────────────────────
│信息素養┄│體驗信息活動,┄┄┄│自主選擇綜合應用┄┄┄┄│信息→知識→智慧┄┄│
│┈┈┈┈┈│形成信息意識┈┈┈┈│┈┈┈┈┈┈┈┈┈┈┈┈│┈┈┈┈┈┈┈┈┈┈│
─────────────────────────────────────────────────────
│技術創新┄│勇於質疑的問題意識,│創新能力培養改進方案┈┈│某一技術門類的┄┄┄│
│┄┄┄┄┄│敢於嘗試的創新精神┄│動手創新┄┄┄┄┄┄┄┄│┄┄設計、製作、創造│
─────────────────────────────────────────────────────
二、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載體,螺旋上升地設置內容。
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淡化學科體系,打破各操作軟體之間的界限,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踐任務為主線,將學生必須掌握的軟體操作分散到不同學年的實踐活動中,通過技術要求的提升引領學生螺旋上升式學習。
三、鼓勵跨學科的活動主題,實現技術學習與技術應用之間的整合,體現雙價值」。
以學科學習主題作為信息技術任務選題,鼓勵學生;降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學習中。以此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在學科學習中的價值的理解,推動信息技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整合,實現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與學習工具的雙重價值。
四、適應地區差異,體現地域特色,有很強地方特色的家課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門在達到要求的基礎上,確定地方課時、界定課程內容、選擇教材呈現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權;師在內容選擇、難度設置上應適應本地設備、師資及學生的現狀,活動選題除了體現課程整合外,要鼓勵多樣化的選題體現「四地」—立足地方現實,體現地方特色,反哺地區經濟,融合地域文化。
五、「應用與創新相結合」的課程目標。要體現個別差異,鼓勵技術創新。
多樣的課程,打破教室和書本的局限;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題,任務要求分水平,適應個別差異和特長發展需求;
教學過程中要鼓勵更自主的技術實踐與更開放的科技探究與技術創新;
適度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適合其年齡的信息技術核心概念。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形成運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識別計算機的外觀和常用輸入設備(如滑鼠、鍵盤)、輸出設備(如監視器、列印機)及其他常用外接設備(如音箱、耳機、話筒等);能通過動手組裝或觀看組裝示範,探究計算機的基本構成,認識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動學習——直接經驗;觀察學習——間接經驗)
2.通過打字任務或簡單的游戲,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輸入、輸出設備。
3.能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總結利用計算機輸入、存儲、加工、輸出信息的基本流程;藉助自己獲取、加工信息的經驗,體驗計算機在處理信息方面的優,勢,知道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
二、樹立與終身學習和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意識,形成積極的倍息技術學習態度,養成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1.結合生活和學習經驗,體驗信息在生活、學習、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認識信息價值(理念先行)、敏銳捕捉有用信息(選擇性注意)、主動獲取相關信息(有目的的任務驅動)、甄別篩選正確信息(針對性、准確性、價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識;逐步形成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能討論每個個體在創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責任。
2.通過身邊的事例或觀看案例,體驗現代信息技術在獲取、加工、存儲、表達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術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討論人類發明創造信息技術的基本歷程,形成樂於學習、勤於操作、敢於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樹立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和技術操作能力、主動參與科技創新的志願。
3.觀察和列舉日常生活、學科學習和其他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的常見應用,能討論這些技術應用帶來的利弊。
4.能討論應用信息、信息產品、信息技術設備和軟體時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能描述不恰當應用帶來的後果;知道如何負責地使用技術設備和信息資料,在引用他人的觀點、成果和信息時,知道如何註明出處和給予恰當的致謝;養成保護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識,學會防查殺病毒、簡單的文件加密(如設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護法——「行為指導」「使用技能」。
三、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收集和處理信息,以支持學習、探究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1.能根據學科學習和其他活動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類型,討論確定合適的信息來源(如他人、書籍、報刊雜志、光碟、錄像、電視、網際網路等),學會從不同信息來源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實驗、調查、訪談等)。對信息搜集過程進行一定的規劃,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識和習慣。
2.學會利用常用設備(如數碼相機、探測器、掃描儀、錄像機等獲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見信息技術設備對傳統介質的信息進行必要的
數字化轉換。
3.學會利用計算機輸入和存儲資料;學會利用計算機的資源管理功能對文件資料進行合理的分類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夾)、保存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計算機內存儲的信息;通過比較和實際體驗,感受對信息進行數字化編碼、存儲和管理的優勢,認識到數字化是信息技術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練有效地運用遠程通訊工具和在線資源(如E—mail、網際網路等),瀏覽、查找、下載和保存遠程信息,以滿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及其他問題解決的需要。
5.能根據任務需要評價信息的相關性、准確性、適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別和選用有價值的信息。
四、學會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和軟體,展開寫作、繪畫等活動,製作電腦作品。
1.學會使用一種計算機畫圖軟體,設計開繪制圖形。例如根據表達意圖確定圖畫的主題和大體構思;能設置背景顏色和圖畫的顏色;能使用常用的電腦繪畫工具畫出點、線、面;能通過剪切、復制、粘貼等電腦特用的功能對點、線、面進行組合、編輯,構成符合表達意圖的完整圖畫;能給圖畫上色,能對圖畫的整體或某個部分進行修改,或設置必要的效果。
2.學會使用一種文字處理軟體處理文字信息和寫作,在學會常用文字處理功能的基礎上,學會通過文字編輯,版面設置、剪貼畫、藝術字、繪制圖形、插入圖片、製作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檔的表現力。
3.熟悉信息處理軟體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較不同軟體界面的異同,總結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操作方式,積累技術應用經驗。
五、學會使用多媒體製作軟體,運用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方式,靈活地表達想法、創意和研究結果。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思考並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進而根據表達意圖,比較圖畫、文字、表格、聲音等不同信息表達形式的優缺點,選擇(組合)合適的表達方式,對作品的製作過程進行初步的思考和規劃。
2.學會運用合適的信息處理工具或軟體(如文字處理軟體、畫圖或圖形處理軟體、計算機錄音軟體等),導入、插入圖畫、文字、表格和聲音,並進行必要的編輯或修改,設置圖像和文字的效果;製作或插入表格;錄制或截取一段聲音等。
3.學會使用一種簡單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文字、圖畫、聲音等信息,製作簡單的多媒體演示文稿。
4.能根據作品特點和觀眾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5.能對自己和他人的電腦作品進行評議,並在評議基礎上對電腦作品進行必要的優化以增強表現力。比較利用電腦製作作品與傳統作品的製作過程的異同。
6.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初步的技術創新意識。
六、學會運用常用遠程通訊工具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學會使用電子郵件與他人共享信息、獲取支持、表達觀點或開展合作。
2.學會使用在線討論工具或已有的學習網站,討論課程相關問題或開展持續深入的主題研討。
3.學會使用網頁製作軟體,規劃、設計、製作、發布簡單的網站,通過網站共享信息、發表看法、發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4.能觀察和討論網站交往中產生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在使用網路與人交往時,能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網路禮儀;能結合實例,討論網路應用對個人信息資料與身心安全的潛在威脅,形成網路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知道不恰當的網路應用和網路交往可能產生的後果。
七、學會設計和製作簡單機器人,體驗「採集信息一處理信息一控制動作」的基本過程。該部分內容為選修。
1.能識別建議機器人的基本構造;說出各類感測器(如聲音、光敏、紅外、溫度、觸摸)的功能及其對人類功能的模擬,能描述機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過感測器搜集信息。通過程序判斷處理信息、控制外部動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現代機器人的發展趨勢,討論機器人與人類在解決相關問題上的優缺點。例如,機器人對復雜情況的反應,機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等。
3.學會根據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需要,設計、動手製作或組裝簡單的實物機器人(如:機器人導盲,機器人迎賓、滅火、踢足球、走迷宮等),將編制好的控製程序(使用流程圖方式)導出到實物機器人,運行機器人並對機器人及其控製程序做出必要的調試和修改。或使用簡單易學的程序語言(如LOGO)編制簡單的程序控制機器人做出簡單動作或解決簡單問題。
4.在不具備實物機器人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機器人模擬環境來模擬機器人的運動和調試使用流程圖編制的簡單的控製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Ⅵ 有關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文件、剛要有哪些比如《課程標准》《校車安全管理條例》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就那些內容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基本模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塊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各區縣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模塊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取拓展模塊的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不少於68學時,建議102學時;
上機課時不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會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
四、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採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如錄音機電話機傳真機電視機磁碟光碟照相機雷達計算機等
(2)從外觀上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作用
(3)比較熟練地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載信息的幾種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5)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方法
(2)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3)學會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學會使用基本的繪圖工具;
(2)學會繪制圖形
(3)學會給圖形著色
(4)學會編輯修飾圖形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
(2)學會文章編輯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學會插入圖片藝術字(美術字)和表格
模塊五 網路的簡單應用
(1)了解有關網路的基本常識
(2)學會使用瀏覽器瀏覽信息下載並保存有用信息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了解多媒體素材類型
(2)學會一種常用的多媒體製作工具製作編輯簡單的多媒體作品
(3)學會展示多媒體作品
*模塊七 LOGO繪圖
(1)學會用LOGO基本繪圖命令繪制基本圖形;添加顏色;並組成組合圖形
(2)學會用LOGO音樂命令演奏樂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機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簡單編程
Ⅶ 小學計算機 課程標准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基本模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塊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各區縣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模塊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取拓展模塊的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不少於68學時,建議102學時; 上機課時不少於總學時的70%。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會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
四、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採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如錄音機、電話機、傳真機、電視機、磁碟、光碟、照相機、雷達、計算機等。 (2)從外觀上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作用。 (3)比較熟練地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載信息的幾種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5)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方法。 (2)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3)學會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學會使用基本的繪圖工具; (2)學會繪制圖形。 (3)學會給圖形著色。 (4)學會編輯修飾圖形。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 (2)學會文章編輯、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學會插入圖片、藝術字(美術字)和表格。 模塊五 網路的簡單應用 (1)了解有關網路的基本常識。 (2)學會使用瀏覽器瀏覽信息、下載並保存有用信息。 (3)學會收發電子郵件。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了解多媒體素材類型。 (2)學會一種常用的多媒體製作工具製作、編輯簡單的多媒體作品。 (3)學會展示多媒體作品。 *模塊七 LOGO繪圖 (1)學會用LOGO基本繪圖命令繪制基本圖形;添加顏色;並組成組合圖形。 (2)學會用LOGO音樂命令演奏樂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機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簡單編程。
再給點懸賞!
Ⅷ 新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關系課程標准總綱是什麼
2003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十五個學科課程標准(實驗),其中《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部分,即《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信息技術)》(以下簡稱《新課程標准》),那麼,新課標與現行的指導綱要(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新課標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理解了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並對信息技術新課標有了較深的認識,下面就把我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的幾點認識獻給大家分享並懇請指正。
一、課程目標
(1)《指導綱要》將小學、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和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2)《新課程標准》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它標志著信息技術逐漸趨於成熟。信息素養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 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二) 過程與方法
3.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採集、存儲和管理。
6. 能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7. 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10. 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 能理解並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二、課程內容
1.《指導綱要》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6模塊和拓展模塊2模塊(帶*號),具體是: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模塊五資料庫初步、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2.《新課程標准》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學分為 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術基礎」 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後續選修模塊的前提。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並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慧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台。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選修部分的五個模塊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置的,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是作為一般信息技術應用設置的;「人工智慧初步」是作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專題設置的。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塊並行設計,相對獨立。其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
三、教學評價
1.《指導綱要》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2.《新課程標准》
(1)評價原則:
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2、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
(2)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
1.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
(1)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評價量規
(2)通過日常觀察或設置真實任務搜集評價資料
(3)評價結果的處理
2.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3.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開展總結性評價
(3)評價的組織實施
1.選用評價方式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評價目標,體現針對性和效益性
2.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提高評價效率
3.提高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評價的專業技能,加強團隊合作
評價方式有過程性評價方式、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總結性評價方式。很顯然,新課程標准力求教學評價在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上進行,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情感體驗以及學習成果的整體考核,以便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水平。強調要關注學生成長軌跡的真實記錄和檢驗信息素養的發展水平,這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提出了嶄新的要求。新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教學評價的復雜程度以及工作強度,對教師的素質、教學評價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戰。
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信息素養的目標在標准中得到了較為恰當的表述。讓我們攜起手來,沿著課程標准確定的思路,不斷地改進自己提升認識,共創信息技術的燦爛明天。
Ⅸ 緊急求助: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在哪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1.課程的價值
計算機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也一直在發展,教學內容已經從軟體操作進化到了信息活動,卻導致了很多課堂趨向基於信息主題開展活動,出現了為操作而操作、為主題而主題的現象,在信息需求下技術弱化、重復越發嚴重。但對學生而言,這些內容有何學習價值?學什麼、怎樣學才是必要的呢?
為此,我們必須一起來探討技術價值,看它是不是連接軟體操作與信息需求的主線。希望通過探討能引發大家展開討論,面對現實再次去審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核心價值。
2.課程內容
什麼內容是必須學的,什麼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學。一個新的軟體出現,就要學生學,還沒學會,一個新的軟體來了,又要學,這種趕時髦的思想,在計算機教學中時有出現。學完圖像處理不夠,再來二維動畫,三維動畫,網頁製作等等,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學完這再學那,總是新的軟體就是好,也說不出好在哪,人心浮燥。
3.追求目標
信息技術素養、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1.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比較
自基礎教育新課程開始實施以來,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從基礎課程到計算機課程,教學理念都有了比較大的改變。目標,小學、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還未出台,所以一切的課程目標,都沿用了基礎課程的總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中目標:(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和學會文字、圖形的處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方法。(3)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內容:信息與社會、計算機系統組成、操作系統(操作)、網路信息獲取、字處理軟體使用、表格處理軟體使用、幻燈片製作。
再給一個高中和初中的對比你應該就清楚了:
初中 高中必修
信息獲取
網上信息搜索、瀏覽下載 網上信息檢索的策略與技巧
信息加工
文字處理
圖表處理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多媒體信息處理
體驗程序設計
智能信息處理
信息管理
資源管理器應用初步 使用常見資料庫應用系統
(文件、文件夾等)
信息表達與交流
收發E-mail 綜合運用文字處理
演示文稿製作品 圖表處理、多媒體處理工具及使用網際網路交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