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將互聯網分為三代,有何特點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分組交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中的計算機是整個網路的控制中心,各終端共享中心計算機的軟硬體資源,中心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對數據進行成批處理。
分組交換網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主機和終端都處在網路的邊緣。這些主機和終端構成了用戶資源子網,用戶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而且還共享用戶資源子網的許多硬體和軟體資源。
互聯網實現了異地計算機網路的互聯。
聯創優科 幼兒園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商 為您解答
Ⅱ 計算機網路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2)三代計算機網路各有什麼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Ⅲ 有幾代計算機網路,各自有什麼特點
答:⑴ 從1946年到1958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一代。 其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等。運算速度只有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只有幾千個字。用二進製表示的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編寫程序。由於體積大、功耗大、造價高、使用不便,主要用於軍事和科研部門進行數值計算。代表性的計算機是1946年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Von Neumann)與他的同事們在普林斯頓研究所設計的存儲程序計算機IAS。它的設計體現了「存儲程序原理」和「二進制」的思想,產生了所謂的馮?諾依曼型計算機結構體系,對後來計算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⑵ 從1958年到1964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二代。 其特徵是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大量採用磁芯做內存儲器,採用磁碟、磁帶等作外存儲器;體積縮小、功耗降低、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擴大到幾十萬字。同時計算機軟體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FORTRAN、ALGOL-60、COBOL等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大大方便了計算機的使用。因此,它的應用從數值計算擴大到數據處理、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等領域,並開始進入商業市埸。代表性的計算機是IBM公司生產的IBM-7094機和CDC公司的CDC1604機。 ⑶ 從1964年到1975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三代。 其特徵是用集成電路IC(Intergrated Circuit)代替了分立元件,集成電路是把多個電子元器件集中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每個基片上集成幾個到十幾個電子元件(邏輯門)的小規模集成電路和每片上幾十個元件的中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已開始採用性能優良的半導體存儲器取代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到幾百萬次基本運算。在存儲器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操作系統的逐步成熟是第三代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處理機、虛擬存儲器系統以及面向用戶的應用軟體的發展,大大豐富了計算機軟體資源。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軟體,解決軟體兼容問題,出現了系列化的計算機。最有影響的是IBM公司研製的IBM-360計算機系列。這個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小型計算機的應用。DEC公司研製的PDP-8機、PDP-11系列機以及後來的VAX-11系列機等,都曾對計算機的推廣起了極大的作用。 (4)從1975年到現在是計算機發展的第四代。 其特徵是以大規模集成電路(每片上集成幾百到幾千個邏輯門)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來構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儲器採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基本運算。在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系統、分布式操作系統等,應用軟體的開發已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現代產業。 我認為第五代應該是智能型計算機 智能計算機(intelligent computers)迄今未有公認的定義 。計算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A. 圖靈定義計算機為處理離散量信息的數字計算機。而對數字計算機能不能模擬人的智能這一原則問題,存在截然對立的看法。1937年A.丘奇和圖靈分別獨立地提出關於人的思維能力與遞歸函數的能力等價的假說。這一未被證明的假說後來被一些人工智慧學者表述為:如果一個可以提交給圖靈機的問題不能被圖靈機解決,則這個問題用人類的思維也不能解決。這一學派繼承了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唯理論與還原論的哲學傳統,強調數字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的巨大潛力。另一些學者,如H.德雷福斯等哲學家肯定地認為以圖靈機為基礎的數字計算機不能模擬人的智能。他們認為數字計算機只能做形式化的信息處理,而人的智能活動不一定能形式化,也不一定是信息處理,不能把人類理智看成是由離散、確定的與環境局勢無關的規則支配的運算。這一學派原則上不否認用接近於人腦的材料構成智能機的可能性,但這種廣義的智能機不同於數字計算機。還有些學者認為不管什麼機器都不可能模擬人的智能,但更多的學者相信大腦中大部分活動能用符號和計算來分析。必須指出,人們對於計算的理解在不斷加深與拓寬。有些學者把可以實現的物理過程都看成計算過程。基因也可以看成開關,一個細胞的操作也能用計算加以解釋,即所謂分子計算。從這種意義講,廣義的智能計算機與智能機器或智能機范疇幾乎一樣。
Ⅳ 第三代計算機的特徵有哪些
第三代計算機從1965年到1974年,它的特徵是用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晶體管,從而使電子器件的集成度提高了。一般用的集成電路是小規模集成電路和中規模集成電路,在每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可以分布幾十個晶體管。在這期間,除了推出大型計算機系列外,小型計算機也大量出現。由於小型機成本低,性能好,適用范圍廣,在計算機推廣普及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Ⅳ 計算機網路都有什麼類型,各有什麼特點
網路就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算機以一定的方式連接,以供用戶共享文件、程序、數據等資源。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
Ⅵ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s(7|4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mH8R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PV'v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了網路的雛形。u,n,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OkhD
2.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R%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bP
20 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3.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F?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F6A
20 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rMUJ
4. 第四階段: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_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Ⅶ 計算機網路共為幾代,各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線或無線通訊將兩台以上的計算機互連起來的集合。
按計算機聯網的地理位置劃分,網路一般有兩大類:廣域網和區域網。
Internet網(網際網路,許多人也稱其為"互聯網")是最典型的廣域網,它們通常連接著范圍非常巨大的區域。我國比較著名的中國科技信息網(NCFC)、中國公用計算機網(CHINANET)、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和中國公用經濟信息網(CHINAGBN)都屬於廣域網。
區域網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網路,例如:你所在的機關電大計算機網路就是一個區域網,我們通常也把它稱之為校園網。區域網通常也提供介面與廣域網相連。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1、計算機-終端
將地理位置分散的多個終端通信線路連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用戶可以在自己辦公室內的終端鍵入程序,通過通信線路傳送到中心計算機,分時訪問和使用資源進行信息處理,處理結果再通過通信線路回送到用戶終端顯示或列印。這種以單個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稱做面向終端的遠程聯機系統。
在主機之前增加了一台功能簡單的計算機,專門用於處理終端的通信信息和控制通信線路,並能對用戶的作業進行預處理,這台計算機稱為"通信控制處理機"(CCP: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ssor),也叫前置處理機;在終端設備較集中的地方設置一台集中器(Concentrator),終端通過低速線路先匯集到集中器上,再用高速線路將集中器連到主機上。
2、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
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互連成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連網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使用本地計算機的軟體、硬體與數據資源,也可以使用網路中的其它計算機軟體、硬體與數據資源,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階段
ISO 制訂了OSI RM成為研究和制訂新一代計算機網路標準的基礎。各種符合OSI RM與協議標準的遠程計算機網路、局部計算機網路與城市地區計算機網路開始廣泛應用。
4、網路互連階段
各種網路進行互連,形成更大規模的互聯網路。Internet為典型代表,特點是互連、高速、智能與更為廣泛的應用。
Ⅷ 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共分幾代網路
計算機網路以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為中心。
共分為四個代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
(8)三代計算機網路各有什麼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Ⅸ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徵是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徵是體系結構標准化。
第三代計算機主要採用小規模集成電路作為基本元器件;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壽命更長,功耗、價格進一步下降,在存儲器容量、速度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採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超高速集成電路作為基本元器件。
(9)三代計算機網路各有什麼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第三代計算機在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系統、分布式操作系統等,網路軟體大量涌現,計算機網路進入普及時代。應用軟體的開發已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現代產業。
其特徵是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大量採用磁芯做內存儲器,採用磁碟、磁帶等作外存儲器;體積縮小、功耗降低、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擴大到幾十萬字。
Ⅹ 計算機三個時代的各自特點
其實一共有四代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時代(從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研製成功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這一時期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基本元件,程序設計使用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主要用於科學和工程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時代(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這一時期計算機主要採用晶體管為基本元件,體積縮小、功耗降低,提高了速度(每秒運算可達幾十萬次)和可靠性;用磁芯作主存儲器,外存儲器採用磁碟、磁帶等;程序設計採用高級語言,如FORTRAN、COBOL、ALGOL等;在軟體方面還出現了操作系統。計算機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除進行傳統的科學和工程計算外,還應用於數據處理等更廣泛的領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前期)。這一時期的計算機採用集成電路作為基本元件,體積減小,功耗、價格等進一步降低,而速度及可靠性則有更大的提高;用半導體存儲代替了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每秒可達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在軟體方面,操作系統日臻完善。這時計算機設計思想已逐步走向標准化、模塊化和系列化,應用范圍更加廣泛。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今)。這一時期計算機的主要功能器件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並用集成度更高的半導體晶元作主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百萬次至億次。在系統結構方面,我處理機系統、分布式系統、計算機網路的研究進展迅速;系統軟體的發展不僅實現了計算機運行的自動化,而且正在向智能化方向邁進;各種應用軟體層出不窮,極大地方便了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