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在思政專業的應用
基本沒什麼用。。。掌握日常使用計算機,幾種辦公軟體的應用即可。
㈡ 思政課基本功比賽有哪些內容
比賽從40分鍾課堂教學、15分鍾以內的時政述評、說課及教學設計四個方面來展示思政課教師的基本功。
各位參賽老師在前期的精心准備之下,經過一天半緊張激烈而精彩紛呈的競賽,展示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優秀教學技能,贏得了各位評委老師和觀摩老師的一致好評。
活動不僅對參賽的青年教師的成長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帶動全區的思政課老師,保持初心,更加規范的上好思政課,守好思政課的陣地也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
㈢ 思政類項目要以什麼形式進行
將課程思政滲入教學每個環節。
思政元素在課程類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環節如何體現。為進一步探索課程思政教學,外國語學院開展了校內首次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每個系部推薦兩名教師參加比賽,院領導、系主任和老教師擔任評委。通過對比中西方的傳統禮儀,我們可以知道五名參賽教師圍繞教育初心的主題,結合課程及育人要求,用流暢的語言表達。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㈣ 如何讓思政課程與信息化教學深度融合
要讓思政課程與信息化教學深度融合,需要:
一、教學設備信息化,購置包括多媒體、計算機等信息化教學設備;
二、教學資源信息化,使用包括微課、精品在線課程以及動畫影視片段等在線資源;
三、教學過程信息化,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授課方式,充分利用相關網路平台和APP進行網上授課,還可以通過錄制微課和課堂錄像等進行輔助教學。
㈤ 如何有效地促進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結合
1世紀是信息時代,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通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必須迅速走向網路化和數字化。這就要求各個學科教學的深化改革都必須依靠信息技術,使其適應信息社會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要求我們要特別重視信息技術與常規課程的整合, 由此可見:思想政治課教學信息化是信息社會對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在此,筆者想就信息時代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淺談幾點看法。
一、信息時代思想政治課的特點
在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里,思想政治課有著自己的顯著特點。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內容豐富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文化、歷史,甚至理科類的各門學科也都有涉及。目前,教師和學生可以獲得的知識和資料更加豐富。但是,各種信息所帶來的影響是千變萬化的,這其中既有積極因素又會有消極因素。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來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怎樣才能使所獲取的知識引導人走向積極的一面,這是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這不僅需要思想政治課教師有較強的信息獲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而且能教給學生這樣的能力。
(二) 與時俱進
思想政治課內容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從而導致說明問題的素材也必須與時俱進。思想政治課素材變化之快是每一個政治課教師感受最深的,課本提供的各種數字和資料在今天迅息萬變的信息時代總顯得有點陳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眾多信息中找到適合教學所需的最新資料,如何最高效率的使自己的工作質量得到提高,如何讓學生學會在快速變化的信息社會里處變不驚,從中受益。這是信息時代的思想政治課教師面臨的又一難題。
在數字化、網路化的信息時代必須利用信息技術來加快思想政治課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運用信息化教學。使得思想政治課更快的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
二、信息時代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的幾點做法
(一)利用豐富的網路材料,建立教學資源庫
針對思想政治學科的以上幾個特點,筆者認為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勢在必行。目前市面上能用於思想政治課信息化教學的軟體資源幾乎沒有,這是思想政治課進行信息化教學的一大困難,因此進行信息化教學,首先必須建立教學資源庫,經常從網路中收集各方面的教學資源,把能用於思想政治課信息化教學的資源,包括文本、圖片、音樂、影像等,分類存放,以便今後檢索調用。一般而言可以把資源庫歸為以下兩類:
(1)與課本內容相對應的資料庫。按課本內容分類組織資料,可以做到歸類目的明確、應用檢索方便。如按政治常識、經濟常識、哲學常識組成三個總目錄(或三個文件),再在各目錄中按課本的科目系統組織條目,將與之相關的網路材料存入相應的子條目、孫條目之中。以經濟常識為例,將之分為財政、稅收、銀行、儲蓄、保險、商品服務市場、消費者、世界性貿易金融組織和我國的對外貿易等條目,並進一步在各個子條目中又分解出相關知識點條目,如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中可分為WTO、IMF、WORLD BANK等。再將網上搜集到的材料納入其中相應條目之中。
(2)專題資料庫。將時事政治的背景資料按重大事件、熱點問題等組成
㈥ 課程思政比賽會問什麼問題
思政比賽肯定是與思想政治有關的,無非是關於經濟,政治,文化,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如:1. 如何理解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
①答:由於社會主義因素與資本主義因素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限制與反限制、改造與反改造的斗爭。這種斗爭的結果,決定著中國社會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方向。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必須適時地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②新民主主義社會要繼續向前發展,就要不斷擴大國營經濟,同時逐步將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改變為社會主義經濟,使社會主義經濟逐步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
2.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
答: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就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而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下,就必須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3.如何正確評價社會主義改造?
一、我國經濟和文化的落後,要求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來創造為保證社會主義完全勝利所必要的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國有極其廣大的個體的農業和手工業及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要求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來改造它們。
所以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4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革的關系?
(1) 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
(2) 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變革不適應工業化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是圍繞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進行的;引導個體農民、個體手工業者走集體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
(3) 目的都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要求,更好地發展生產力。
㈦ 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為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指明了方向,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斷進行實踐探索,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視、院系廣泛動員、教師積極參與的局面。
在此基礎之上,如何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躍升?經廣泛調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國家層面上的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
「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戰略一招、關鍵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將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結合,讓「乾巴巴的說教」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
這一轉變,如何實現?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
《綱要》立足於教學工作,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做什麼、怎麼做、誰來做」,對地方、高校、院系、教師各個層面,對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各類課程,對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提出了非常明確、非常具體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為高校和教師撥開了認識上的『迷霧』,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吳岩表示,在建設目標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進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樹人成效。
在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看來,「課程思政建設是『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的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只建幾門課的樣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課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負有育人職責的『兩個所有』要求全面建設。」
上海市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思政已實現3個「全覆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綜合素養課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專業課程育人改革。復旦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為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主陣地作用,中國農業大學將課程教學大綱變更為「育人大綱」,修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強化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的方式方法,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關系,推動課程育人改革走向深處、落到實處。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明確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推進;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驚濤拍岸」的聲勢,也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堅持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相統一,既加強頂層設計協調推進,也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及時總結經驗、選樹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在佳木斯大學校長孟上九看來,「貫徹『四個相統一』,要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系。『食材』與『食鹽』如同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系。食材視之有形、食鹽品之有味。課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鹽不見鹽』。專業課教師如同『大廚』,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專業課程之體載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軍、主戰場和主渠道
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多年的調查表明,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吳岩表示,4個80%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現實依據。其中前3個80%也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決定著課程思政建設能否取得實效。《綱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範引領、注重資源共享、注重理論研究,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展積極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組織了全市首場課程思政網上集體備課,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方法途徑;江西省試點雙師同堂,部分高校試點推進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同堂授課、指導實踐教學;武漢大學「六院士同上一門課」,面向本科新生開設「測繪學概論」專業基礎課;北京理工大學推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將「課程思政」作為每一位專家分享的必選內容;山東省成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統籌負責省內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工作,建設專門網站,定期推送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依託。明確教學內容重點、科學設計教學體系、分類推進課程思政,《綱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實踐中要抓住這些課程建設「主戰場」的重要抓手。
東北師范大學《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性意見》將「師德規范」「家國情懷」等育人指標置於畢業要求之首,並嚴格各門課程對其支撐關系及權重,確保課程育人落實落細;華北電力大學2019年啟動了「一院系一課程」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計劃;大慶師范學院以大慶鐵人精神為課程育人特色,將「培養具有鐵人精神特質的師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業人才」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南京大學李向東教授在「宇宙簡史」課程教學中,將哲學和天文學緊密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濟大學「科學、文化與海洋」課程由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領銜打造,凝練「海洋強國」文化,塑造學生科學文化精神;南京農業大學在以「尚茶」「農業栽培學」等為代表的課程中,將「家國情懷、法治精神、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素養」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北京中醫葯大學的「中醫葯與中華文明」課程,升華對中醫葯的認識,提振了中醫文化自信。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另一方面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正如湖南大學副校長李樹濤所言:「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後,隱含在科學理論的深處,需要教師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近千萬大學生參加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70萬名大學生參加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探索並實踐了「滴灌式」「浸潤式」「體驗式」課程思政模式,開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溫度的思政大課,積累了實踐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成功經驗。
強化「三重保障」,讓學生「嘗甜頭」
「從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實踐探索來看,課程思政的功能是綜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學紀委書記吳強表示,大家深刻體會到,高質量的教學不僅要回答「教什麼」和「怎麼教」問題,還要進一步回答「為誰而教」「為什麼而教」的深層次價值追問。
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必須長效化、常態化,務實有效、久久為功。吳岩表示,這需要建立一系列機制,比如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強化「三重保障」,即強化組織領導保障,讓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勢頭」;強化激勵機制保障,讓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有勁頭」;強化考核評價保障,讓學生通過課程思政「嘗甜頭」。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此次新政明確要從3個層面健全組織領導,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在宏觀層面,教育部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組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在中觀層面,各地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協調配套;在微觀層面,各高校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是廣大學生,人才培養效果是評價的首要標准。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研究制定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准,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
「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廣大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轉換表達方式,寓教於課、寓教於樂,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吳岩表示,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向學生的「我想學什麼」轉變的過程,是讓課程思政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過程。(本報記者 萬玉鳳)
㈧ 專業課如何開展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摸索實踐。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在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的吸收。所以應該要想辦法把思政元素自然而然的融入課程之中。
首先應該為你的課程賦予更高層次的意義,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元素,比如藝術類課程可以從中華美育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素養等方面來挖掘,醫學類課程可以從珍愛生命、救死扶傷、仁心仁術等方面來挖掘,理工類課程可以從科學思維、科技報國、工匠精神等方面來挖掘。
找到思政點以後,再通過情景設定、實踐體驗、熱點啟發、作業引導等方式來融入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