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計算機網路難點
電路交換:必須經過「建立連接 通信 釋放連接」三個步驟的連網方式為面向連接的。
分組交換:分組交換採用存儲轉發技術。報文( message):要發送的整塊數據;分組或包(package):將報文劃分成的等長的數據段,每個數據段前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組成的首部(header);分組的首部也稱為包頭;分組交換是基於標記的(label-based),採用無連接(connectionness)的連網方式。
報文交換:報文交換基於存儲轉發原理,在報文交換中心,一分分的電報被接收下來,並穿成紙帶。操作員以每份報文為單位,撕下紙帶,根據報文的目的站地址,拿到相應的發報機轉發出去。
電路交換——整個報文的比特流連續的從源點直達終點,好像在一個管道中傳送。
報文交換——整個報文先傳送到相鄰結點,全部存儲下來後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分組交互——單個分組(這只是真個報文的一部分)傳送到相鄰的結點,存儲下來後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1.計算機網路是一些互相連接的、自治的計算機集合。
2.計算機網路是將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用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協議的控制之下,以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為目的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按網路的交換功能分類
電路交換網 報文交換網 分組交換網 混合交換網
2.按網路的作用范圍分類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 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
(無線)個人區域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3.按網路的使用范圍分類
公用網(public network) 專用網(private network)
❷ 我想學計算機,包頭哪裡有學習計算機網路知識的地方啊。
海德電腦城南面,通向鋼鐵大街的胡同里,有,或者在海德電腦城裡面計算機店裡一問,就知道了。
❸ 計算機網路的分層體系結構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是,DTE和DCE雙放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為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❹ 我中專畢業在學校沒學到什麼東西,現在想學一門真正的技術,不知道包頭哪裡有學習計算機網路的地方
在八一公園北門,馬路對面,有一條向北走的小路,裡面有好幾家電腦培訓的
❺ 計算機網路的目的地址是怎麼確定的
計算機網路的目的地址由connect或者sendto確定的。ip層進行ip選路時,自動添加到ip包頭里邊的;或者由客戶端執行bind函數手工指定。
網路層在得到這些ip地址的時候,需要看tcp/ip協議的具體實現;系統會在創建socket句柄的時候分配一塊內存,存放和這個socket句柄相關的地址信息,然後加入全局socket句柄鏈表,然後tcp/ip協議棧可以訪問這個表,獲取相應的ip。
A類IP地址
一個A類IP地址是指, 在IP地址的四段號碼中,第一段號碼為網路號碼,剩下的三段號碼為本地計算機的號碼。如果用二進製表示IP地址的話,A類IP地址就由1位元組的網路地址和3位元組主機地址組成,網路地址的最高位必須是「0」。
A類IP地址中網路的標識長度為8位,主機標識的長度為24位,A類網路地址數量較少,有126個網路,每個網路可以容納主機數達1600多萬台。倘若不能對IP地址進行有效管理,可能會造成降低了網路可用性與服務質量,嚴重甚至會導致網路崩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IP地址
❻ 計算機網路分層體系結構包含哪兩方面的含義
在OSI出現之前,計算機網路中存在眾多的體系結構,其中以IBM公司的SNA(系統網路體系結構)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數字網路體系結構最為著名。為了解決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的互聯問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注意不要與OSI搞混))於1981年制定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Physical Layer),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話層(Session Layer),表示層(Presen tation Layer)和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第一層到第三層屬於OSI參考模型的低三層,負責創建網路通信連接的鏈路;第四層到第七層為OSI參考模型的高四層,具體負責端到端的數據通信。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而網路通信則可以自上而下(在發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雙向進行。當然並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經過OSI的全部七層,有的甚至只需要雙方對應的某一層即可。物理介面之間的轉接,以及中繼器與中繼器之間的連接就只需在物理層中進行即可;而路由器與路由器之間的連接則只需經過網路層以下的三層即可。總的來說,雙方的通信是在對等層次上進行的,不能在不對稱層次上進行通信。OSI 標准制定過程中採用的方法是將整個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容易處理的小問題,這就是分層的體系結構辦法。在OSI中,採用了三級抽象,既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協議規格說明。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層次的原則是:1、網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次具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節點能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是,DTE和DCE雙放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在這一層,數據
❼ 網路分為幾個層
分七層:
1、物 理 層(Physical Layer)
要傳遞信息要利用些物理媒體雙紐線、同軸電纜等具體物理媒體並OSI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任務上層提供物理連接及們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 規定使用電纜和接頭 類型傳送信號電壓等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原始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比特。
2、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兩相鄰結點間線路上無差錯傳送幀單位數據每幀包括定數量數據和些必要控制信息和物理層相似數據鏈路層要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連接傳送數據時接收點檢測所傳數據有差錯要通知發方重發幀 。
3、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計算機網路進行通信兩計算機之間能會經過多數據鏈路也能還要經過多通信子網網路層任務選擇合適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數據鏈路層提供幀組成數據包包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含有邏輯地址信息-,源站點和目站點地址網路地址 。
4、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該層任務時根據通信子網特性佳利用網路資源並靠和經濟方式兩端系統(也源站和目站)會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功能負責靠地傳輸數據層信息傳送單位報文 。
5、 會 層(Session Layer)
層也稱會晤層或對層會層及上高層次數據傳送單位,再另外命名統稱報文會層,參與具體傳輸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管理內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機制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由會層完成 。
6、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語法表示問題欲交換數據,從適合於某用戶抽象語法轉換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壓縮和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
7、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性質滿足用戶需要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介面服務。
❽ 什麼是IP包頭
是報頭
簡單說,IPV4報頭是把上一層的數據加上了源IP地址和目標IP地址,詳見如下
IPV4報頭有12個必需的欄位和可選IP選項欄位,位於要發送的數據之前。如果使用IP層已有的庫或其他組件,一般不必考慮報頭中的大多數欄位,但程序代碼需要提供源端和目的端地址。
1、版本(4比特)
IP協議版本已經經過多次修訂,1981年的RFC0791描述了IPV4,RCF2460中介紹了IPV6。
2、報頭長度(4比特)
報頭長度是報頭數據的長度,以4位元組表示,也就是以32位元組為單位。報頭長度是可變的。必需的欄位使用20位元組(報頭長度為5,IP選項欄位最多有40個附加位元組(報頭長度為15)。
3、服務類型(8比特)
該欄位給出發送進程建議路由器如何處理報片的方法。可選擇最大可靠性、最小延遲、最大吞吐量和最小開銷。路由器可以忽略這部分。
4、數據報長度(16比特)
該欄位是報頭長度和數據位元組的總和,以位元組為單位。最大長度為65535位元組。
5、標識符(16比特)
原是數據的主機為數據報分配一個唯一的數據報標識符。在數據報傳向目的地址時,如果路由器將數據報分為報片,那麼每個報片都有相同的數據標識符。
6、標志(3比特)
標志欄位中有2為與報片有關。
位0:未用。
位1:不是報片。如果這位是1,則路由器就不會把數據報分片。路由器會盡可能把數據報傳給可一次接收整個數據報的網路;否則,路由器會放棄數據報,並返回差錯報文,表示目的地址不可達。IP標准要求主機可以接收576位元組以內的數據報,因此,如果想把數據報傳給未知的主機,並想確認數據報沒有因為大小的原因而被放棄,那麼就使用少於或等於576位元組的數據。
位2:更多的報片。如果該位為1,則數據報是一個報片,但不是該分片數據報的最後一個報片;如果該位為0,則數據報沒有分片,或者是最後一個報片。
7、報片偏移(13比特)
該欄位標識報片在分片數據報中的位置。其值以8位元組為單位,最大為8191位元組,對應65528位元組的偏移。
例如,將要發送的1024位元組分為576和424位元組兩個報片。首片的偏移是0,第二片的偏移是72(因為72×8=576)。
8、生存時間(8比特)
如果數據報在合理時間內沒有到達目的地,則網路就會放棄它。生存時間欄位確定放棄數據報的時間。
生存時間表示數據報剩餘的時間,每個路由器都會將其值減一,或遞減需要數理和傳遞數據報的時間。實際上,路由器處理和傳遞數據報的時間一般都小於1S,因此該值沒有測量時間,而是測量路由器之間跳躍次數或網段的個數。發送數據報的計算機設置初始生存時間。
9、協議(8比特)
該欄位指定數據報的數據部分所使用的協議,因此IP層知道將接收到的數據報傳向何處。TCP協議為6,UDP協議為17。
10、報頭檢驗和(16比特)
該字端使數據報的接收方只需要檢驗IP報頭中的錯誤,而不校驗數據區的內容或報文。校驗和由報頭中的數值計算而得,報頭校驗和假設為0,乙太網幀和TCP報文段以及UDP數據報中的可選項都需要進行報文檢錯。
11、源IP地址(32比特)
表示數據報的發送方。
12、目的IP地址(32比特)
表示數據報的目的地。
❾ 計算機網路數據鏈路層分mac層和llc子層,封裝的時候需要分別加上包頭還是整個數據鏈路層只掛一個包頭
計算機網路中的分層僅限於理論分析過程中,更容易理解和分析。對於不同的設備之間的討論更加統一,遂抽象出層次劃分的概念。以下的分析是比較專業的,可以參考一下:
MAC子層的主要功能包括數據幀的封裝/卸裝,幀的定址和識別,幀的接收與發送,鏈路的管理,幀的差錯控制等。MAC子層的存在屏蔽了不同物理鏈路種類的差異性;
在MAC子層的諸多功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功能是仲裁介質的使用權,即規定站點何時可以使用通信介質。實際上,區域網技術中是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這種介質訪問方法的。
LLC子層負責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LLC 是在高級數據鏈路控制(HDLC:High-Level Data-Link Control)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使用了 HDLC 規范子集。LLC 定義了三種數據通信操作類型:
類型1:無連接。該方式對信息的發送通常無法保證接收。
類型2:面向連接。該方式提供了四種服務:連接的建立、確認和承認響應、差錯恢復(通過請求重發接收到的錯誤數據實現)以及滑動窗口(系數:128)。通過改變滑動窗口可以提高數據傳輸速率。
類型3:無連接承認響應服務。
類型1的 LLC 無連接服務中規定了一種靜態幀格式,並支持運行網路協議。有關傳輸層網路協議通常是使用服務類型1方式。
在Windows 2000網路體系結構中,LLC子層是由傳輸驅動程序實現的,而MAC子層是由網路介面卡(NIC:網卡)來實現。
類型2的 LLC 面向連接服務支持可靠數據傳輸,運用於不需要調用網路層和傳輸層協議的區域網環境。
❿ 為什麼數據在傳輸時每通過一層就要在數據上加個包頭
建議你看看計算機網路,目前最常用的網路協議時TCP/IP,從協議分層模型方面來講,TCP/IP由四個層次組成:網路介面層、網路層、傳輸層、應用層。每層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約定,該功能和約定都放在包頭裡面。
打個比方吧,寫信的時候你會寫上地址、姓名和郵編等,每層的包頭就類似寫信的時候的地址、姓名和郵編。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