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通信的基本特徵:
1.極強的時效性
2.廣泛的傳播面
3.多媒體化的信息
4.突破線形限制的超鏈接方式
5.不斷增強的互動性
6.靈活多變的傳播形式
最大的特點是網路的傳播互動性。
B. 計算機網路都包括什麼類型以及特點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具體類別和特點如下:
1.廣域網WAN:遠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網,都屬於公共網路,覆蓋區域廣。
2.城域網:城市范圍,鏈接多個區域網,屬於公共網路,覆蓋面較廣域網窄。
3.區域網:校園、企業、機關、社區,屬於區域網路,覆蓋面更窄。
4.個域網PAN:個人電子設備,屬於移動個人網路,由基站發出,個人設備網路共享。
(2)五代計算機網路特徵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簡稱網路,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網路的硬體、軟體及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簡單的說即連接兩台或多台計算機進行通信的系統。最著名的計算機網路是網際網路。 計算機網路支持大量應用程序和服務,例如訪問萬維網、共享文件伺服器、列印機、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等。
C.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一共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為主要器件
第三代計算機 特徵是半導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第四代計算機 特徵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電子管(第一階段)-晶體管(第二階段)--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第三階段)--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四階段)--智能(第五階段)
(3)五代計算機網路特徵擴展閱讀: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為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如果要在計算機上運行高級語言程序就必須配備程序語言翻譯程序(下簡稱翻譯程序)。翻譯程序本身是一組程序,不同的高級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程序。翻譯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稱為「解釋」。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執行都採用這種方式。它調用機器配備的BASIC「解釋程序」,在運行BASIC源程序時,逐條把BASIC的源程序語句進行解釋和執行,它不保留目標程序代碼,即不產生可執行文件。這種方式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要經過「解釋」,邊解釋邊執行。
另一種稱為「編譯」,它調用相應語言的編譯程序,把源程序變成目標程序(以.OBJ為擴展名),然後再用連接程序,把目標程序與庫文件相連接形成可執行文件。盡管編譯的過程復雜一些,但它形成的可執行文件(以.exe為擴展名)可以反復執行,速度較快。運行程序時只要鍵入可執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鍵即可。
對源程序進行解釋和編譯任務的程序,分別叫作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有相應的編譯程序;BASIC、LISP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用相應的解釋程序。
D. 計算機的發展史可分為哪幾代各自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計算機的發展史分為電子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機和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五代。各自的主要特徵如下:
1、電子管計算機:採用電子管作為基本電子元器件,體積大、耗電量大、壽命短、可靠性低、成本高,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計算機只能在少數尖端領域中得到運用,一般用於科學,軍事和財務等方面的計算。
2、晶體管計算機:晶體管不僅能實現電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發熱少、功耗低等優點。使用晶體管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製造高速電子計算機就更容易實現了。
3、集成電路計算機: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4、大規模集成電路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 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甚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 上將數量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5、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它能進行數值計算或處理一般的信息,主要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能夠幫助人們進行判斷、決策、開拓未知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人-機之間可以直接通過自然語言(聲音、文字)或圖形圖象交換信息。
E.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四個階段,特點
四個階段是:
1、以單機算計為中心的多終端聯機系統: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網路進入到面向終端的階段,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
特點:主機不僅負責數據處理還負責通信處理的工作,終端只負責接收顯示數據或者為主機提供數據。便於維護和管理,數據一致性號,但主機負荷大,可靠性差,數據傳輸速率低。
2、分組交換網的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若乾颱計算機相互連接成一個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這是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分組交換網為中心的網路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有兩個標志性成果:提出分組交換技術形成TCP/IP協議雛形這個時期,主機只負責數據處理,而數據通信的部分由分組交換網完成。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適應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將自己擁有的為數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以達到資源共享和相互傳遞信息的目的。
但是,這一時期計算機之間的組網是有條件的,在相同網路中只能存在同一廠家生產的計算機,其他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無法接人。這個情況就阻礙了網路的互聯發展,促使了網路標准化的產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開發系統互聯參考模型,ARPANET為基礎,形成了TCP/IP網路體系結構,風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連的高速計算機網路: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到第4個發展階其主要特徵是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5)五代計算機網路特徵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允許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的計算機系統,多個終端同時連接同一台計算機。分時系統能夠令人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當時的PC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分時系統的特點包括:及時性、獨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時性:沒有及時性,就沒法讓多用戶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了。
2、獨占性:分時系統本身最重要的特點。題外話,操作系統對進程的抽象就是讓每個進程在某個CPU時間片有「獨占性」,好像此時此刻只有一個進程佔用計算機的硬體資源。
3、交互性:人機交互,不必多說。還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統或者計算機?那它有何用?計算機的作用就是要為人類提供服務。
4、多路性:這樣才能連接過多個終端。
F. 請列舉計算機的發展簡史及各代的主要特徵
第一台
第一台計算機是美國軍方定製,專門為了計算彈道和射擊特性表面而研製的,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1946年這台計算機主要元器件採用的是電子管。該機使用了1500
ENIAC
個繼電器,18800個電子管,佔地170m2,重量重達30多噸,耗電150KW,造價48萬美元。開機時讓周圍居民暫時停電。這台計算機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運算,400次乘法運算,比當時最快的計算工具快300倍,是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用今天的標准看,它是那樣的「笨拙」和「低級」,其功能遠不如一隻掌上可編程計算器,但它使科學家們從復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信息革命時代。
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7)這一階段計算機的主要特徵是採用電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時
電路作存儲器,輸入與輸出主要採用穿孔卡片或紙帶,體積大、耗電量大、速度慢、存儲容量小、可靠性差、維護困難且價格昂貴。在軟體上,通常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來編寫應用程序。因此這一時代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1]
這時的計算機的基本線路是採用電子管結構,程序從人工手編的機器指令程序,過渡到符號語言,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是計算工具革命性發展的開始,它所採用的二進位制與程序存貯等基本技術思想,奠定了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基礎。以馮·諾依曼為代表。
第二代
晶體管計算機(1957-1964)20世紀50年代中期,晶體管的出現使計算機生產技術得到了根本性的發展,由晶體管代替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礎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儲器,在整體性能上,比第一代計算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程序語言也相應的出現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計算機高級語言。晶體管計算機被用於科學計算的同時,也開始在數據處理、過程式控制制方面得到應用。[2]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第一代,計算機都採用電子管作元件。電子管元件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都使計算機發展受到限制。於是,晶體管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晶體管不僅能實現電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發熱少、功耗低等優點。使用晶體管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製造高速電子計算機就更容易實現了。
第三代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20世紀60年代中期,
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成功製造了集成電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成為計算機的主要部件,主存儲器也漸漸過渡到半導體存儲器,使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大大降低了計算機計算時的功耗,由於減少了焊點和接插件,進一步提高了計算機的可靠性。在軟體方面,有了標准化的程序設計語言和人機會話式的Basic語言,其應用領域也進一步擴大。
第四代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15)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成功製作並用於計算機硬體生產過程,計算機的體積進一步縮小,性能進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導體存儲器作為內存儲器,發展了並行技術和多機系統,出現了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軟體系統工程化、理論化,程序設計自動化。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幾乎所有領域都能看到計算機的「身影」。
第五代
第五代計算機指具有人工智慧的新一代計算機,它具有推理、聯想、判斷、決策、學習等功能。計算機的發展將在什麼時候進入第五代?什麼是第五代計算機?對於這樣的問題,已經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法了。
IBM發表聲明稱,該公司已經研製出一款能夠模擬人腦神經元、突觸功能以及其他腦功能的微晶元,從而完成計算功能,這是模擬人腦晶元領域所取得的又一大進展。IBM表示,這款微晶元擅長完成模式識別和物體分類等繁瑣任務,而且功耗還遠低於傳統硬體。
值得注意的是,它並非想要用新的晶元取代原有的計算機晶元。IBM在其網站上介紹,傳統的計算機關注語言和分析思考,而神經突觸核心能夠解決感知和形狀識別的問題,它們分別像人類的左腦和右腦一樣;而IBM接下來想要做的,就是讓「左腦」和「右腦」連接起來合作,形成一種新的「整體計算智能」。從這個說法上來看,傳統的晶元擅長大量的符號運算和數字處理,而神經突觸核心的優勢在於多感官和實時感測器數據處理。比如,Modha曾經表示,團隊正在開發一種頭戴設備,能夠幫助盲人感知外部環境;而這一次IBM稱,經過實驗測試,這種晶元可以在錄像片段中檢測人、汽車、卡車和公共汽車,並識別出了它們。這其實就是依靠神經突觸核心來完成的。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現在的智能社會中,計算機、網路、通信技術會三位一體化。新世紀的計算機將把人從重復、枯燥的信息處理中解脫出來,從而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給人類和社會拓展了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二十一世紀時,我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未來計算機。
G. 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代,各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四個時代: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特點:
第一代為電子管計算機,使用的軟體程序主要為機器語言。
第二代機是晶體管作為主要邏輯元件的計算機,軟體程序使用了匯編語言且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誕生。
第三代機是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軟體程序使用狀況是:操作系統和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誕生使用。
第四代機是由大規模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軟體情況為網路操作系統、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使用了。
H. 計算機網路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8)五代計算機網路特徵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I. 1.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特徵: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特徵: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特徵: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特徵: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9)五代計算機網路特徵擴展閱讀: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J. 有幾代計算機網路,各自有什麼特點
答:⑴ 從1946年到1958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一代。 其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等。運算速度只有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只有幾千個字。用二進製表示的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編寫程序。由於體積大、功耗大、造價高、使用不便,主要用於軍事和科研部門進行數值計算。代表性的計算機是1946年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Von Neumann)與他的同事們在普林斯頓研究所設計的存儲程序計算機IAS。它的設計體現了「存儲程序原理」和「二進制」的思想,產生了所謂的馮?諾依曼型計算機結構體系,對後來計算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⑵ 從1958年到1964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二代。 其特徵是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大量採用磁芯做內存儲器,採用磁碟、磁帶等作外存儲器;體積縮小、功耗降低、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擴大到幾十萬字。同時計算機軟體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FORTRAN、ALGOL-60、COBOL等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大大方便了計算機的使用。因此,它的應用從數值計算擴大到數據處理、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等領域,並開始進入商業市埸。代表性的計算機是IBM公司生產的IBM-7094機和CDC公司的CDC1604機。 ⑶ 從1964年到1975年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三代。 其特徵是用集成電路IC(Intergrated Circuit)代替了分立元件,集成電路是把多個電子元器件集中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每個基片上集成幾個到十幾個電子元件(邏輯門)的小規模集成電路和每片上幾十個元件的中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已開始採用性能優良的半導體存儲器取代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到幾百萬次基本運算。在存儲器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操作系統的逐步成熟是第三代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處理機、虛擬存儲器系統以及面向用戶的應用軟體的發展,大大豐富了計算機軟體資源。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軟體,解決軟體兼容問題,出現了系列化的計算機。最有影響的是IBM公司研製的IBM-360計算機系列。這個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小型計算機的應用。DEC公司研製的PDP-8機、PDP-11系列機以及後來的VAX-11系列機等,都曾對計算機的推廣起了極大的作用。 (4)從1975年到現在是計算機發展的第四代。 其特徵是以大規模集成電路(每片上集成幾百到幾千個邏輯門)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來構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儲器採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基本運算。在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系統、分布式操作系統等,應用軟體的開發已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現代產業。 我認為第五代應該是智能型計算機 智能計算機(intelligent computers)迄今未有公認的定義 。計算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A. 圖靈定義計算機為處理離散量信息的數字計算機。而對數字計算機能不能模擬人的智能這一原則問題,存在截然對立的看法。1937年A.丘奇和圖靈分別獨立地提出關於人的思維能力與遞歸函數的能力等價的假說。這一未被證明的假說後來被一些人工智慧學者表述為:如果一個可以提交給圖靈機的問題不能被圖靈機解決,則這個問題用人類的思維也不能解決。這一學派繼承了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唯理論與還原論的哲學傳統,強調數字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的巨大潛力。另一些學者,如H.德雷福斯等哲學家肯定地認為以圖靈機為基礎的數字計算機不能模擬人的智能。他們認為數字計算機只能做形式化的信息處理,而人的智能活動不一定能形式化,也不一定是信息處理,不能把人類理智看成是由離散、確定的與環境局勢無關的規則支配的運算。這一學派原則上不否認用接近於人腦的材料構成智能機的可能性,但這種廣義的智能機不同於數字計算機。還有些學者認為不管什麼機器都不可能模擬人的智能,但更多的學者相信大腦中大部分活動能用符號和計算來分析。必須指出,人們對於計算的理解在不斷加深與拓寬。有些學者把可以實現的物理過程都看成計算過程。基因也可以看成開關,一個細胞的操作也能用計算加以解釋,即所謂分子計算。從這種意義講,廣義的智能計算機與智能機器或智能機范疇幾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