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帕網是什麼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者也絕不會想到它能具有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更沒有人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
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與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熱點話題。在美國實行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普遍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組織、大學,都擁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與此同時,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信息的思想得到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構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他點仍能正常地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路取得聯系。
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進行長時間的討論,並向國會正式提出建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簡稱,阿帕網之名淵源於此)。該局著手研究建立一個在核打擊下仍能連接全國重要軍事基地和機構的計算機網路。
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歷經近10年的探索之後,1969年,洛杉磯加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研究院等四個站點,實行了歷史性的聯結,組成了計算機網路,並命名為阿帕網(ARPAnet)。同年,出現了Internet歷史上第一個徵求網路用戶意見的文件,形成了Internet向全網用戶發布工作文件的主要形式,為Internet開放式的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
當初,阿帕網從軍事要求上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隨後,Internet的主要功能相繼問世,包括遠程登錄、文件傳輸和電子郵件等,並得到了推廣使用。1973年,它還實現了從美國到英國倫敦的首次國際連接。
1972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首屆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會上,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的鮑勃·凱恩向1000多名與會代表演示了阿帕網在40台機器之間的通信,引起了轟動。不過,Internet的電子郵件等基本功能,當時僅在阿帕網內的不同網點之間進行。這次會議決定創立一個協議,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計算機網路之間能夠相互通信。1974年,鮑勃·凱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合作,提出了著名的TCP/IP協議。
IP即Internet上進行通信的協議,TCP即傳輸控制協議。TCP/IP協議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及傳送的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
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TCP/IP協議不再被當作保密技術,而是一個向全社會公開的通信協議,因此很多網路公司為了使自己的軟、硬體產品能夠在網上推廣應用,紛紛在自己的軟、硬體產品中加入對TCP/IP協議的支持,使TCP/IP協議逐漸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1983年,伯克利加州大學推出了包含TCP/IP協議通信模塊的UNIX操作系統,從此,TCP/IP協議被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認定為阿帕網的標准協議,並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開來,最終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在這段時期里,出現了許多重要的網路。美國威克森大學創建了一個專門用於集中研究計算機科學方面的網路,其後一些單位和學者也加入進去,形成CS網。北卡羅來納大學創立了傳播網路新聞的計算機網路Usenet,現在,Usenet已成為Internet用戶工具集中功能最大的一部分,能向所有的Internet用戶提供全世界的最新消息。紐約城市大學也創立了傳播新聞的Bit網。
與此同時,湯姆·詹尼斯設計了專門用於個人計算機的布告牌系統(Fide BBS)。隨後,他又建立了一種通過數據機和電話線來連接所有Fide BBS的網路系統Fide網。由於這種網以個人計算機為基礎,而個人計算機又遍布全世界,因此Fide網連接了各種用戶,成為Internet中非常巨大的一個網路。
將不同的網路互相連接在一起,即成為一個「網間網」,英語稱為「Interconnect networks」,簡寫作「Internet」。以後互相連接起來的整個網路命名稱作「Internet」。
1969年試驗時的網路只有四個節點主機,在以後的20年中,網路節點不斷增多。1989年突破10萬台,1990年主機超過30萬台。也正是1990年,作為現代網際網路前身的阿帕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退出了歷史舞台。
② 被稱為網路之父的是什麼 它是由誰建立的在哪一年建立
文特·瑟夫:網際網路之父
作者:ccw 文章來源:ccw 點擊數:418 更新時間:2005-8-27
TCP/IP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好似天書中 的符號。就是網蟲看了,頂多覺得這幾個英文字母眼熟,至於它 在網際網路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專業人士,沒有人會去深究。不過, 在任何一件對人類的生存形態與生活方式會發生影響的事件 背後,總有人具有使命感。TCP/IP的發明人文特.瑟夫一直用心思 索,怎樣編寫主機與主機之間規范語言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 的交流。在一次學術會議的休息時間,突然靈感驟至。瑟夫連忙 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面胡亂畫出個草圖。正是在這張普通的紙 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路系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 念,為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瑟夫和另一位學者 卡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准,並 走向世界。瑟夫與同仁的努力,為網際網路插上起飛的翅膀。
21世紀的文藝復興者
與大多數默默無聞的開拓者相比,瑟夫 無疑是最幸運的。他是絕大多數媒體談到網際網路起源時都要加 以引用的人物。而且尊敬地稱他為「網際網路之父」。他說:「你應 該清楚這個頭銜很不公平,有很多人參與了網際網路的創建,我 只是在最初10年裡做了一些早期工作。」這不是客套。個人電腦 不是一個人的發明,網際網路更是集體的力量。戴得上「網際網路之 父」這頂帽子的人可能不只瑟夫一人,但他戴著,的確問心無愧。 25年前,他與人共同發明了TCP/IP協議,打破了網際網路政策的 障礙,將網路從政府學術網轉變成革命性的商業媒體,從此引 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今年56歲的瑟夫,擔任MCIWorldCom高級副 總裁,負責技術和架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只是靜待網際網路的 爆發性發展,但瑟夫卻不,在發表演講、接受各種榮譽的同時, 他與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合作,著手將網際網路延伸至 外層空間。
他一生酷愛科幻小說,有著豐富的計算 機知識,有著對人性敏銳的理解,他將這些個人素質混合起來, 大大改善了整個世界的通信方式和知識獲取的方式。 「Vinton扮演了許多角色。但他更像是21世紀的文藝復興者。他部 分是科學家,部分是工程師、哲學家、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名 偉大的啟蒙者。」瑟夫多年的老闆FredChggs這樣評價他。
瑟夫無疑是網際網路方面為數不多的權 威之一,1992年他組建了網際網路協會,無論在政府社交圈,還是 高科技社區中,瑟夫都是國家級的人物。1997年,他從柯林頓總 統手中接過了美國技術勛章。盡管在他身上的榮譽和影響力與 日俱增,但瑟夫仍像過去一樣平易近人,保持謙虛態度。
網景的安德森說:「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 上創造業績」。瑟夫無疑是巨人之一。
1986年後擔任CNRI副總裁,1994年再度回 到MCI,負責MCI基於網際網路服務的通用網路架構,包括為商業和 消費用戶提供數據、信息、語言和視頻的集成服務。
1997年,瑟夫所在的MCI公司,想讓網際網路 具備行星間的通信能力。於是瑟夫著手開發技術,使標準的因 特網能布置到木星、土星、火星和金星等行星和衛星的表面,使 宇宙飛船在太陽系內航行時可以通信。瑟夫表示,離完整的技 術規范還很遙遠,但他希望他的基本設計方案能夠在近距離的 太空旅行中使用,比如預定於2001年的火星探測計劃。
瑟夫的研究成果究竟會給人類帶來多 大的影響,目前還難以定論。
一位有聽覺缺陷的工程師的自白
文特·瑟夫出生於1943年6月23日。在洛 杉磯聖費爾南多谷地區上中學時,他與斯蒂夫克洛克認識,並 成為好友。兩人都酷愛科學,周未經常泡在一起做三維棋盤成 色彩觀察實驗。
瑟夫消瘦結實,易動感情、熱情外露,他 參加學校的後備軍訓練隊,以逃避體操課。在校內他要麼一身 制服,要麼穿夾克打領帶,還總夾著一個棕色大公文包。當時看 來,這身打扮氣度不凡,「我穿夾克打領帶是為了讓自己與眾不 同。雖然以這種方式表現自己可能很幼稚」,然而令朋友們驚訝 的是,文特的這身打扮從未阻礙女孩子對他的興趣。他在情場 上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人人都說,他魅力不一般。
小時候,他的偶像是父親。他父親通過艱 苦奮斗,從一名普通員工升到北美航空公司的高級執行官。瑟 夫的兩個弟弟也表現出眾,兩人踢足球,並輪流擔任學生會成 員。瑟夫本人則是書蟲,興趣龐雜、愛好十分廣泛,幻想色彩較 濃。化學學得特別好,但他真正的興趣在於數學。由於是早產兒, 瑟夫出生時聽覺有缺陷,必須戴上助聽器。他從小到大一直在 設計有助於聽覺交流的技巧。他還寫過一篇論文,叫「一位有聽 覺缺陷的工程師的自白」。
1960年左右,雖然還在念高中,但斯蒂夫 已獲准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計算機實驗室。周 未,瑟夫就跟斯蒂夫去。一次實驗室大樓已鎖,只見二樓有扇窗 開著。「接下去,我就知道文特已站在我的肩膀上。」斯蒂夫回憶 道。
高中畢業後,瑟夫進了斯坦福大學,他父 親的公司為他提供了四年的獎學金。他主修數學,很快迷上計 算機。「編程讓人體味到一種奇妙無比的感覺。你創造了一個你 自己的世界,你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不管編了什麼,計算機總 會照辦。它就像一隻沙匣,里邊每一粒沙子都在你把握之中。」
大學畢業。恰逢IBM招人,他就進了IBM洛 杉磯公司,為一個分時系統搞系統工程研究。很快他就發現自 己肚裡的墨水不夠,瑟夫就投到他論文導師愛斯金的門下。當 時愛斯金與ARPA簽有研究協議,研製一台超級計算機,專用於監 測另一台機器上的程序執行情況。這成了瑟夫的論文課題。1968 年夏,斯蒂夫在UCLA和瑟夫一道工作,標志著他倆從此與計算機 網路結下不解之緣。
1968年秋,該課題轉至克蘭羅手下,他用 ARPA撥來20萬美元設立網路測試中心,負責ARPA網計劃中大部 分機器性能測試和分析工作。克蘭羅召集了40名學生為他幹活, 瑟夫和斯蒂夫無疑是其中的老大。另外還有喬波斯德爾。
瑟夫的妻子希格里是插圖畫家,3歲時 耳朵就全聾了。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就是他們的助聽器推銷商精 心策劃的。讓兩人不期而遇,一見鍾情。飯後,兩人一起去了藝 術博物館。瑟夫從未受過藝術方面的訓練,但他也表現出濃厚 興趣。在康定斯基的大型作品前,他佇立良久,最後冒出一句: 「這畫真像一隻巨大的新鮮漢堡包。」
一年後的1966年,倆人結婚了。斯蒂夫自 然是儐相(幾年後兩人又互換了一次角色)。婚禮開始前幾分鍾, 奏婚禮進行曲的錄音機卡了殼,這位儐相和驚慌失措的新郎趕 緊躲到聖壇邊的小房間里,發動特長,將機器修好。由於聽力缺 陷,兩口子說悄悄話都像吼叫。
為網際網路插上起飛的翅膀
當時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編寫主機—— 主機規范語言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的交流。1968年夏,ARPA網 四個網點的一小群研究生聚在一起,談論ARPA網。不久,他們開 始自稱為「網路工作小組」(NWG),聚集全國通信編程人員中的 精英,為聯網主機的操作規范達成統一意見。他們創造出了一 系列新術語,比如「協議」(Protocol)。但前幾次會談並無實質性進 展。
轉眼到了1969年底,NWG還未拿出規范 語言。為了在12月交差,小組拼湊趕制出一份Telnet,用於遠程上 網,但功能有限,比較基礎。
真正的革命突破留給了瑟夫和鮑勃·卡 恩。1970年初,他碰到BBN公司的主持中介信息處理器安裝調試 的硬體專家鮑勃·卡恩。兩人一見如故,一起在UCLA做測試。卡 恩需要什麼軟體,瑟夫馬上玩命把它編出來。他倆為電腦網路 間的協調問題絞盡腦汁,看怎樣將不同的網路焊接得天衣無 縫。
1973年春天,瑟夫去舊金山大飯店參加 會議。在休息室過道里,等候下一輪會談。突然靈感驟至,連忙 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面胡亂畫起來。正是在這張普普通通的紙 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路系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念,為 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時,他與卡恩就如何建 造一個網中之網已談了幾個月,而且也與其他小組有許多交 流。兩人都想到用一個「網關」來幫助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網 關」概念確立後,下一個難題是包傳輸問題。當時瑟夫的那張草 圖確立了技術的突破。
1973年春夏,瑟夫和卡恩都在推敲細節。 瑟夫經常拜訪弗吉尼亞阿靈頓的「達帕」辦公室(DARPA的前身 就是ARPA)。與卡恩經常連續幾個小時地討論。有一次馬拉松談 話中,他倆整整熬了一夜,輪流在粉筆板上塗塗寫寫。兩人准備 合作一篇論文,又是通宵不眠。
同年9月,兩人把新規范的觀點和論文 一起提交給國際網路工作小組,經過大家討論,使其更加成熟。 兩人在論文修改中都固執已見,爭得面紅耳赤:「我們常常是一 個人在打字時,另一個人才得以休息一下扭累的脖頸,卻又不 得不一起構思,真有點像兩只手綁在一支筆上。」
1973年底,論文大功告成,題目為:「關於 包網路相互通信的協議」。在這篇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中,瑟夫 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協議。這就有了電腦網路「聯合國憲章」。在 署名問題上,倆人決定讓上帝作主,擲了一枚硬幣。結果瑟夫受 到了垂青,他贏了。當然,他贏得的不僅僅是一個署名,而且後 來一堆堆接踵而至的榮譽。
1974年5月,論文發表。就像7年前羅伯茨 勾勒出ARPA網初步設想一樣,這是一個革命性的事件。論文描述 了傳輸控制協議(TCP),還介紹了網關的概念。有了TCP,跨網交 流才成為現實。如果TCP足夠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建造起任意規 模和形式的網路,只要網上有能為信息包作解釋並選擇路經的 網關機器,人們通過它就能與任何一個網路交流。TCP成為開拓 世界的技術,為網際網路插上了起飛的翅膀。
成為網際網路之父
當然,瑟夫是TCP的真正推動者。他和卡 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瑟夫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准, 並走向世界。就這一點來說,瑟夫是真正的「網際網路之父」。
1972年,瑟夫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計算通信大 會上,他作了公開演示,使公眾第一次看到包交換技術和遠距 離計算機交互技術。這一年,他離開UCLA,加入斯坦福大學,擔 任該校的計算機和電氣工程教授。
1974年論文發表後,瑟夫繼續深入研究, 將TCP變成更詳細的規范使人們可以為它開發多種軟體。1976 年,他離開斯坦福大學,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的任期內,他 在網際網路與網路相關數據包和安全技術的開發中,扮演了至關 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測試、分析、規劃、組織集體討 論,然後又回到制圖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 學的信息科學研究所(ISI)里,瑟夫和卡恩等十餘人舉行了一次 有歷史意義的試驗。當時全美國有三個電腦網際網路,第一當然 是阿帕網,另外還有兩個,一是無線電信包網,一是衛星信包網。 瑟夫他們的試驗就是要通過電腦「聯合國憲章」把三者聯起來。 一個有數據的信息包首先從舊金山海灣地區,通過點對點的衛 星網路跨過大平洋到達挪威,又經海底電纜到達倫敦,然後通 過衛星信包網,連接阿帕網,傳回南加州大學,行程9.4萬英里, 這次試驗沒有丟失一個比特的數據信息,瑟夫和卡恩他們一舉 成功!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開TCP會議。會 議間歇時,他和波斯德爾、科恩及另一個同事,在走廊交流。「我 們靠著走廊的幾個大紙箱站著,一邊就在紙箱上畫起圖表來。」 當繼續開會時,他們就向小組提交建議:將傳輸控制協議中用 於處理信息路經選擇的那部分功能分離出來,形成單獨的因特 網范圍協議,簡稱IP。1978年,TCP正式變為TCP/IP。
初期,「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協議 的網路,而「Internet」則專指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由許多使用TCP/ IP的公用網路互聯而成的網路。到80年代中期,歐洲、加拿大也 開始與美國政府主持的網路互聯。於是「網際網路」(Internet)開始意指 這個鬆散廣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網路。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經理, 此人負責MCI的信息開發工作。「他想建立一個數字式郵政服務, 我立即被這個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離開DARPA,加盟MCI, 去擔任MCI數字信息服務的副總裁。他的離去引起了極大的震 動和反響,一位同事甚至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們無形中的頭 兒,我們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說。
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瑟夫在極為關鍵時刻離開的ARPA網准 備正式轉換成TCP/IP系統,據傳國家標准署考慮為網路互聯建 立一套新標准,取代TCP/IP,這就是OSI參考模型。OSI是國際標 准化組織(ISO)開發,是由地位鞏固的官僚們,居高臨下甚至是 蔑視一切的情況下發布的。他們認為TCP/IP和網際網路只是一種 學術玩具,但瑟夫等人堅持反對OSI,因為它劃分過細,十分復雜, 而且僅僅是個設計,從未試驗過。「OSI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 學究氣十足。他們所用的語言浮誇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簡直讀 不下去。」
而TCP/IP是實踐的結晶,也是合作研究 的產物,不是像OSI那樣在一大堆委員會里產生出來的「大駱駝」。 OSI經常舉辦國際會議,對瑟夫等人來說,真是一番痛苦的經歷。 「我在會上不停地寫反對意見。」
網際網路的魅力在於交流規范的簡單方 便,而瑟夫的魔力在於:他美言善誘,軟硬兼施,最終讓用戶采 用這種規范。
1983年,瑟夫曾勸說讓IBM、DEC、HP支持 TCP/IP,但都遭拒絕,而採用了OSI。他們認為TCP/IP只是一項 研究試驗。不過最關鍵的是,國防部選擇了TCP/IP。
1983年1月1日,ARPA網正式轉換成TCP/ IP系統。這次轉換具有里程碑意義,恐怕是此後幾年中網際網路 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網路可伸展到任何地方,數 據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一個網路送到另一個網路。
1988年,也就是5年後,ISO終於制定出開 放系統網路互聯標准。連美國官方也將OSI作為官方標准。歐洲 更是趨之若鶩。看來,OSI要想壓倒TCP/IP,但是藉助Unix的威力, TCP/IP已無所不在。憑著它無聲而兇猛的沖擊,TCP/IP擊退了 ISO的強攻。「標准只能被發現,而不能被頒布」,這就是網際網路 的新規則。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覽會場走去,他第 一次感受到網際網路被科學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歡迎。「我 們注視著這一切,感到我們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ARPA網不再是中心,網際網路已變成了網 狀結構,輻射全球。一場革命一觸即發,瑟夫幸運地站在了這場 革命的中心。
③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是
ARPA網,即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網。
④ 互聯網之父是誰
1972年10月,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訊會議在華盛頓開幕,網路先驅者一致決定成立國際網路工作組,計劃以阿帕網為基礎連接全球大大小小的網路,已在斯坦福大學任教的文特·塞爾夫博士當選為工作組主席。他和卡恩的研究成果TCP/IP協議為互聯網的成功實現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隨後,互聯網便以極快的速度向全世界的各個角落滲透。
為了表彰塞爾夫和卡恩為發展網際網路作出的傑出貢獻,1997年12月,柯林頓總統為他們頒發了「美國國家技術獎」,而塞爾夫則被後來的人們尊稱為「互聯網之父」。
⑤ 網路的設計者是誰
網路不是某個人設計的,最初是美國軍方的創意,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組建的計算機網叫做ARPANET。ARPANET是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縮寫,又稱ARPA網。
阿帕網於1968年開始組建,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開始時只有4個節點,1971年擴充到15個節點。經過幾年成功的運行後,已發展成為連接許多大學、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國領土的計算機網,並能通過衛星通信與相距較遠的夏威夷州、英國的倫敦和北歐的挪威連接,使歐洲用戶也能通過英國和挪威的節點入網。1975年7月阿帕網移交給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個節點,分布在88個不同的地點。阿帕網的主要特點是:①可以共享硬體、軟體和資料庫資源。②利用分散控制結構。③應用分組交換技術(包交換技術)。④運用高功能的通信處理機。⑤採用分層的網路協議。這些特點在美國和西歐後來組建的計算機網中(如歐洲信息網EIN,法國的CYCLADES,美國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TODIN2等)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進一步的發展。
其領頭人是羅伯茨,被稱為阿帕網之父。
阿帕網之父:拉里.羅伯茨
阿帕網中阿帕(ARPA-音譯:阿帕)原稱含義是美國高級研究規劃署。
拉里.羅伯茨出生於1938年父母均為耶魯大學的化學家。他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從學士、碩士直到獲得博士學位。靠自學進入計算機領域後,在軟體設計,電腦繪圖,特別是通訊技術方面獲得非凡的成就,具有天才的組織管理能力。
1967年,拉里.羅伯茨加入ARPA,主持設計、規劃和開發阿帕網路。
羅伯茨後來回憶說,他基本上是在受到泰勒的「勒索」,才被迫到ARPA任職的。因為他不願意離開林肯實驗室,在多次懇請後,泰勒只得動用行政手段迫使他前來就職,陰差陽錯之間成全了這位「阿帕網之父」。
1973年後,他離開ARPA,歷年來擔任過多的網路公司的主席和首席執行官(CEO)。
1999年以後是Packetcom公司主席和技術總監。
拉里.羅伯茨一生多種榮譽,包括美國國防部功勛服役獎、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電腦先驅獎和美國計算機學會數據通訊獎等。
⑥ 網路是誰設計的
網路不是某個人設計的,而是美國軍方的創意。 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組建的計算機網叫做ARPANET。ARPANET是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縮寫,又稱ARPA網。 阿帕網於1968年開始組建,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開始時只有4個節點,1971年擴充到15個節點。經過幾年成功的運行後,已發展成為連接許多大學、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國領土的計算機網,並能通過衛星通信與相距較遠的夏威夷州、英國的倫敦和北歐的挪威連接,使歐洲用戶也能通過英國和挪威的節點入網。1975年7月阿帕網移交給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個節點,分布在88個不同的地點。阿帕網的主要特點是:①可以共享硬體、軟體和資料庫資源。②利用分散控制結構。③應用分組交換技術(包交換技術)。④運用高功能的通信處理機。⑤採用分層的網路協議。這些特點在美國和西歐後來組建的計算機網中(如歐洲信息網EIN,法國的CYCLADES,美國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TODIN2等)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進一步的發展。 其領頭人是羅伯茨,被稱為阿帕網之父。 阿帕網之父:拉里.羅伯茨 就醬紫~
⑦ 互聯網誰發明的
互聯網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它發展到今天是無數技術群體共同的努力,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
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史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蘭德公司和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
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的幾位科學家: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1955年出生於英國)
萬維網的發明者,互聯網之父,英王功績勛章(OM)獲得者,不列顛帝國勛章(OBE)獲得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工程師學會會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9年3月他正式提出萬維網的設想,1990年12月25日,他在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里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他是關注萬維網發展的萬維網聯盟的創始人,並獲得世界多國授予的各個榮譽。他最傑出的成就,是免費把萬維網的構想推廣到全世界,讓萬維網科技獲得迅速的發展,深深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
互聯網基礎協議——TCP/IP協議和互聯網架構的聯合設計者之一,谷歌全球副總裁、Internet 互聯網奠基人之一。上世紀70年代,溫頓·瑟夫(Vint Cerf)曾經參與互聯網的早期開發與建設,並為此獲得了「互聯網之父」的美譽。 1997年12月,柯林頓總統向瑟夫博士和他的同事Robert E. Kahn頒發了美國國家技術獎章,表彰他們對於互聯網的創立和發展做出的貢獻。2004年,Kahn和瑟夫博士因為他們在互聯網協議方面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而榮膺美國計算機學會(ACM)頒發的圖靈獎(A.M. Turing Award)。有人將圖靈獎稱為「計算機科學界的諾貝爾獎」。2005年11月,喬治•布希總統向Kahn和瑟夫博士頒發了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政府授予其公民的最高民事榮譽。
羅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
現代全球互聯網發展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TCP/IP協議合作發明者,互聯網雛形Arpanet網路系統設計者,「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創立人。美國國家工程協會(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員,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IEEE學會(IEEE)fellow,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fellow,美國計算機協會(ACM) fellow,前美國總統科技顧問。羅伯特·卡恩目前在美國全國研究創新聯合會(CNRI,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任主席。CNRI是羅伯特·卡恩於1986年親自領導創建的,為美國信息基礎設施研究和發展提供指導和資金支持的非贏利組織,同時也執行IETF的秘書處職能。
⑧ 第一個現代計算機網路是
第一個現代計算機網路數的上的應該追溯到阿帕網,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開發,作為世界首個封包交換網路,是當前互聯網的鼻祖.
其開發項目始於1962年,1973年建成,第一批用戶包括美國、英國與挪威,1983年採用TCP/IP協議作為核心通信協議,服務一直延續到1990年然後由當前的互聯網代替,最初只有四個節點分布於美國的四所大學。ARPANET (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⑨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被認為是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
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路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
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網際網路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芬蘭技術基金會獎勵他1百萬歐元(120萬美元)作為他為互聯網作出的貢獻。
(9)阿帕網被稱為現代計算機網路之父擴展閱讀:
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Web伺服器和第一個Web客戶機。雖然這個Web伺服器簡陋得只能說是CERN的電話號碼簿,它只是允許用戶進入主機以查詢每個研究人員的電話號碼,但它實實在在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超文本瀏覽/編輯器。
1989年12月,蒂姆為他的發明正式定名為World Wide Web,即我們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轟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被廣泛推廣應用。
因為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傑出貢獻,伯納斯·李被業界公認為「互聯網之父」。他的發明改變了全球信息化的傳統模式,帶來了一個信息交流的全新時代。然而比他的發明更偉大的是,伯納斯·李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為「WWW」申請專利或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的向全世界開放。
《時代》周刊將伯納斯·李評為了世紀最傑出的100位科學家之一,並用極為推崇的文字向大家介紹他的個人成就:
「與所有的推動人類進程的發明不同,這是一件純粹個人的勞動成果……萬維網只屬於伯納斯·李一個人……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他的發明在信息全球化的發展中有多大的意義,這就像古印刷術一樣,誰又能說得清楚它為全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