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網路知識
1. 網路拓撲的分類
網路拓撲可以根據通信子網中的通信信道類型分為兩類:廣播信道通信子網的拓撲與點對點線路通信子網的拓撲。
(1)廣播式的通信子網
在採用廣播信道的通信子網中,一個公用的通信信道被多個節點共享。在任一時間內只允許一個節點使用公共通信信道,當一個節點利用公用通信信道「發送」數據時,其他節點只能「收聽」正在發送的數據。採用廣播信道通信子網的基本拓撲構型主要有4種:匯流排型、樹形、環形、無線通信與衛星通信型。
要利用廣播通信信道完成網路通信任務時,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a.確定通信對象,即有源節點和目的節點。b.解決多節點爭用公用通信信道的問題。
(2)點對點式的通信子網
在採用點對點線路的通信子網中,每條物理線路連接一對節點。如果兩個節點之間沒有直接相連的物理線路,則它們之間的通信只能通過中間的其他節點轉接。在採用點對點線路的通信子網中,任意兩個要通信的節點之間可能存在多條路徑,因此如何選擇路徑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採用點對點線路的通信子網的基本拓撲構型有4類:星形、環形、樹形與網狀拓撲。
在實際的網路應用中,網路拓撲結構往往不是單一類型的,而是上述幾種類型混合而成的。 2.網路互聯設備將網路互相連接起來要使用一些中間設備(或中間系統),ISO的術語稱之為中繼(relay)系統。根據中繼系統所在的層次,可以有以下五種中繼系統:
(1).物理層(即常說的第一層、層L1)中繼系統,即轉發器(repeater)。
(2).數據鏈路層(即第二層,層L2),即網橋或橋接器(bridge)。
(3).網路層(第三層,層L3)中繼系統,即路由器(router)。
(4).網橋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橋路器(brouter)兼有網橋和路由器的功能。 (5).在網路層以上的中繼系統,即網關(gateway).
我所知道的用過的: 集線器,交換器,路由器
㈡ 大家推薦我點網路技術類書籍的讀後感吧
本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計算機網路技術及其應用。本書共10章,第1章計算機網路概述,主要對計算機網路概念、功能、發展、拓撲結構與分類進行系統性介紹;第2章數據通信技術基礎,主要介紹數據通信的基本知識;第3章網路體系結構,主要介紹網路體系結構概述、ISO/OSI參考模型和TCP/IP模型;第4章常見網路設備,主要介紹常見的網路設備;第5章計算機區域網技術,主要介紹區域網協議標准IEEE 802和常用的區域網技術,以及無線區域網的組建;第6章Internet基礎,主要介紹Internet的發展與現狀、Internet基本原理和各種Internet接入方式;第7章Internet應用,主要介紹常見的Internet應用;第8章windows Server 2003網路應用伺服器,主要介紹Windows Server 2003網路伺服器的安裝與配置;第9章網路管理與維護,主要介紹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和系統服務管理;第10章網路安全,主要介紹網路安全基礎知識。
㈢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序言
計算機網路是緊密結合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正在迅速發展並獲得廣泛應用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一個國家網路建設的規模和應用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科技水平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標志,如何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培養計算機網路與通信學科專業人才,已經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戰略問題。
作者在多年計算機網路教學中深感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迅速,新的技術、新的網路標准不斷推出,作者依據多年來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計算機網路教學及相關科研工作的實踐經驗,在徵求了計算機專業相關教師和高年級學生及計算機網路工程技術人員意見的基礎上,從工程實踐和應用的角度出發,完成了本書的編寫。
本書在介紹數據通信原理、網路體系結構等理論的基礎上,從工程和實際應用角度全面介紹最新網路技術。全書共分10章,第1章是計算機網路概述,對計算機網路的概念、功能、組成、分類及應用前景做了概述。第2章是數據通信基礎,介紹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傳輸介質、通信方式及數據編碼、多路復用、數據交換和差錯控制技術。第3章是網路體系結構,著重介紹ISO的OSI體系結構、OSI與TCP/IP體系結構的對比。第4章是區域網,著重介紹IEEE 802標准、交換式乙太網、全雙工乙太網、快速乙太網、VLAN、WLAN以及結構化布線技術。第5章是通信網與廣域網,介紹了通信網的概念、結構、分類及常用的廣域網技術。第6章是網路互聯技術,著重介紹網路互聯的基本方法及三層交換技術。第7章是Internet,介紹Internet接入技術、IP協議、傳輸協議及應用。第8章是網路操作系統,介紹網路操作系統的一般功能和當前流行的網路操作系統。第9章是網路管理及安全技術,介紹了網路管理的一般概念、簡單網路管理協議以及數據加密技術、網路安全策略和安全機制。第10章是計算機網路工程實踐與實驗,從實際工程角度介紹百兆、千兆乙太網的組網實例,VPN實現方法以及綜合實驗。每章均附有小結及習題。本教材參考學時為40-60學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酌情選擇。
本書由武奇生主編並負責統稿。全書編寫具體分工為武奇生(第6、7、10章)、閆茂德(第4、8章)、王秋才(第1-3章)、羅向龍(第5,9章)。王丹、劉玉芳、魏秀玲、李磊、姚博斌、姜寧等研究生繪制了書中的部分插圖,對本書的初稿進行了閱讀和校對,並提出了許多參考意見。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了作者單位的支持和其他同事的幫助,同時對編寫本書時所參考書籍的作者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感謝。
鑒於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迅速,作者水平和時間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同行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㈣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內容簡介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內容涵蓋了計算機網路和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術和應用,反映了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最新進展 。主要包括計算機網路概述、數據通信基礎、網路體系結構、區域網、通信網與廣域網、網路互聯技術、Internet、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及安全技術、網路綜合實驗等內容。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論述嚴謹、內容新穎、圖文並茂,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闡述,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應用技術和實踐。可作為高等學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教材,也可作為從事計算機網路與數據通信工作的廣大科技人員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
㈤ 為什麼要學習《計算機網路與通信》課程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有關知識是現在計算機通訊的基礎知識,就像計算機操作系統基礎知識一樣,理解了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原理,對以後的編程、組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㈥ 我想學習計算機網路通信的基礎知識,有什麼好書啊
一、《網路工程師考試大綱》
二、歷次考試的試題分析與解答,一般看看近三年的
三、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用書:
《網路工程師教程》雷震甲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
《軟體設計師教程》陳平 褶華 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
註:《軟體設計師教程》不需全看,只要看:
第 1章 計算機系統知識
第 3章 操作系統知識
第 4章 系統開發和運行知識
第11章 標准化基礎知識
第12章 知識產權基礎知識
四、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輔導用書
《網路工程師考試輔導》雷震甲主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軟體設計師考試輔導》陳平主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以上這些就是網工考試的「最基礎」的復習資料,不可不看!
五、還有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網路工程師考試沖刺指南》徐鋒(電子工業出版社),也需看!
再推薦一個網站吧
http://www.softexam.cn/bbs/show_topic.asp?subject=46656
裡面有些資料非常好的
還有
C++或者JAVA,你選一個語言學的精深一些
不需要太多,好好掌握一門語言就夠了
僅僅靠一種語言就可以實現需求的程序
特別是你想搞網路
那我更建議你學好JAVA
如果你將來想搞應用系統,那你就學C++
㈦ 計算機網路通信線路基礎知識
1、綜合布線是一種模塊化的、靈活性極高的建築物內或建築群之間的信息傳輸通道。通過它可使話音設備、數據設備、交換設備及各種控制設備與信息管理系統連接起來,同時也使這些設備與外部通信網路相連的綜合布線。它還包括建築物外部網路或電信線路的連接點與應用系統設備之間的所有線纜及相關的連接部件。綜合布線由不同系列和規格的部件組成,其中包括:傳輸介質、相關連接硬體(如配線架、連接器、插座、插頭、適配器)以及電氣保護設備等。這些部件可用來構建各種子系統,它們都有各自的具體用途,不僅易於實施,而且能隨需求的變化而平穩升級。
特點:相對於以往的布線,綜合布線 的特點可以概況為: 實用性:實施後,布線系統將能夠適應現代和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並且實現話音、數據通信等信號的統一傳輸。 靈活性:布線系統能滿足各種應用的要求,即任一信息點能夠連接不同類型的終端設備,如電話、計算機、列印機、電腦終端、電傳真機、各種感測器件以及圖象監控設備等。 模塊化:綜合布線系統中除去固定於建築物內的水平纜線外,其餘所有的接插件都是基本式的標准件,可互連所有話音、數據、圖象、網路和樓宇自動化設備,以方便使用、搬遷、更改、擴容和管理。 擴展性:綜合布線系統是可擴充的,以便將來有更大的用途時,很容易將新設備擴充進去。 經濟性:採用綜合布線系統後可以使管理人員減少,同時,因為模塊化的結構,工作難度大大降低了日後因更改或搬遷系統時的費用。 通用性:對符合國際通信標準的各種計算機和網路拓撲結構均能適應,對不同傳遞速度的通信要求均能適應,可以支持和容納多種計算機網路的運行。
分類:
國家標准(GB50311—2007版)將布線系統劃分為工作區子系統、配線子系統、干線子系統、建築群子系統、設備間、電信間、進線間和管理8個部分(7個布線系統部分和1個技術管理部分)。
1. 工作區子系統
工作區子系統(work area subsystem)又稱為服務區(coverage area)子系統,它由RJ45跳線、信息插座模塊(Telecommunications Outlet, TO)與所連接的終端設備(Terminal Equipment, TE)組成。信息插座有牆上型、地面型等多種。
在進行設備連接時,可能需要某種傳輸電子裝置,但這種裝置並不是工作區子系統的一部分,如數據機,它能為終端與其他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傳輸距離的延長提供所需的轉換信號,但不能說它是工作區子系統的一部分。
工作區子系統中所使用的連接器必須具備國際ISDN標準的8位介面,這種介面能接受樓宇自動化系統中的所有低壓信號以及高速數據網路信息和數碼聲頻信號。
設計工作區子系統時要注意如下要點:
1)從RJ45的插座到設備間的連線用雙絞線,一般不要超過5m。
2)RJ45的插座須安裝在牆壁上或不易碰到的地方,插座距離地面30cm以上。
3)插座和插頭(與雙絞線)不要接錯線頭。
2. 配線子系統
配線子系統應由工作區的信息插座模塊,信息插座模塊至電信間配線設備(FD)的配線電纜和光纜,電信間的配線設備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等組成。
配線子系統又稱為水平干線子系統、水平子系統(horizontal subsystem)。配線子系統是整個布線系統的一部分,它包括從工作區的信息插座開始到電信間的配線設備及設備纜線和跳線,其結構一般為星型結構。它與干線子系統的區別在於:配線子系統總是在一個樓層上,僅僅是信息插座與電信間連接。在綜合布線系統中,配線子系統由4對UTP(非屏蔽雙絞線)組成,能支持大多數現代化通信設備。如果有磁場干擾或信息保密,可用屏蔽雙絞線;如果需要高寬頻應用,可以採用光纜。
要設計配線子系統,必須全面掌握介質設施方面的知識。 設計時要注意如下要點:
1)配線子系統的用線一般為雙絞線。
2)配線子系統的線長不超過90m。
3)用線必須走線槽或在天花板吊頂內布線,盡量不走地面線槽。
4)用3類雙絞線可傳輸速率為16Mbps,用5類、5e類雙絞線可傳輸速率為100Mbps,用6類雙絞線可傳輸速率為250Mbps,用7類雙絞線可傳輸速率為600Mbps。
5)確定介質布線方法和線纜的走向。
6)確定距服務接線間距離最近的I/O位置。
7)確定距服務接線間距離最遠的I/O位置。
8)計算水平區所需線纜長度。
3. 電信間
電信間(也稱為管理間子系統)由交叉連接、互連和I/O組成。電信間為連接其他子系統提供手段,它是連接干線子系統和配線子系統的子系統,其主要設備是配線架、集線器、交換機和機櫃、電源。
交叉連接和互連允許將通信線路定位或重定位在建築物的不同部分,以便能更容易地管理通信線路。I/O位於用戶工作區和其他房間或辦公室,使在移動終端設備上能夠方便地進行插拔。
在使用跨接線或插入線時,交叉連接允許將端接在單元一端的電纜上的通信線路連接到端接在單元另一端的電纜上的線路。跨接線是一根很短的單根導線,可將交叉連接處的兩根導線端點連接起來;插入線包含幾根導線,而且每根導線末端均有一個連接器。插入線為重新安排線路提供了一種簡易的方法。
互連與交叉連接的目的相同,但不使用跨接線或插入線,只使用帶插頭的導線、插座、適配器。互連和交叉連接也適用於光纖。
在遠程通信(衛星)接線區,如安裝在牆上的布線區,交叉連接可以不要插入線,因為線路經常是通過跨接線連接到I/O上的。
設計電信間時要注意如下要點:
1)配線架的配線對數可由管理的信息點數決定。
2)利用配線架的跳線功能,可使布線系統實現靈活性、多功能。
3)電信間和干線子系統使用光纜連接時由光配線盒組成。
4)電信間應有足夠的空間放置配線架和網路設備(集線器、交換機等)。
5)有交換機的地方要配有專用穩壓電源。
6)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保養好設備。
4. 干線子系統
干線子系統(riser backbone subsystem)也稱為垂直干線子系統或骨幹(riser backbone)子系統,它是整個建築物綜合布線系統的一部分,提供建築物的干線電纜。干線子系統應由設備間至電信間的干線電纜和光纜,安裝在設備間的建築物配線設備(BD)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負責連接電信間到設備間的子系統一般使用光纜或非屏蔽雙絞線。
干線提供了建築物干線電纜的路由,通常是在電信間、設備間兩個單元之間,該子系統由所有的布線電纜組成,或由導線和光纜以及將此光纜連到其他地方的相關支撐硬體組合而成。
干線子系統還包括:
1)干線或遠程通信(衛星)接線間、設備間之間的豎向或橫向的電纜走向用的通道。
2)設備間和網路介面之間的連接電纜或設備與建築群子系統各設施間的電纜。
3)干線接線間與各遠程通信(衛星)接線間之間的連接電纜。
4)主設備間和計算機主機房之間的干線電纜。
設計干線子系統時要注意如下幾點:
1)干線子系統一般選用光纜,以提高傳輸速率。
2)光纜可選用單模的(室外遠距離的),也可以選擇多模的(室內、室外)。
3)干線電纜的拐彎處不要為直角拐彎,應有相當的弧度,以防光纜受損。
5. 建築群子系統
建築群子系統應由連接多個建築物之間的主幹電纜和光纜建築群配線設備(CD)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
建築群子系統也可稱為樓宇(建築群)子系統、校園(campus backbone subsystem)子系統。它是將一個建築物中的電纜延伸到另一個建築物,通常由光纜和相應設備組成。建築群子系統是綜合布線系統的一部分,它支持樓宇之間的通信,其中包括導線電纜、光纜以及防止電纜上的脈沖電壓進入建築物的電氣保護裝置。
在建築群子系統中,會遇到室外鋪設電纜問題,一般有三種情況:架空電纜、直埋電纜、地下管道電纜,或者這三種電纜的任意組合,具體情況應根據現場的環境來決定。
設計建築群子系統時要注意如下幾點:
1)建築群子系統一般選用光纜,以提高傳輸速率。
2)光纜可選用單模的(室外遠距離的),也可以選用多模的。
3)建築群干線電纜的拐彎處不要為直角拐彎,應有相當的弧度,以防光纜受損。
4)建築群干線電纜要防遭破壞(如埋在路面下,挖路、修路會對電纜造成危害),架空電纜要防止雷擊。
6. 設備間
設備間是在每幢建築物的適當地點進行網路管理和信息交換的場地。對於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設備間主要安裝建築物配線設備。電話交換機、計算機主機設備及入口設施也可與配線設備安裝在一起。
設備間也稱設備間子系統、設備子系統(equipment subsystem)。設備間由電纜、連接器和相關設備組成。它把各種公共系統設備的多種不同設備互連起來,其中包括電信部門的光纜、同軸電纜、程式控制交換機等。設計設備間時要注意如下幾點:
1)設備間要有足夠的空間保障設備的存放。
2)設備間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溫度、濕度)。
3)設備間應按機房建設標准設計。
7. 進線間
進線間也可稱為進線間子系統。進線間是建築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線的入口部位,並可作為入口設施和建築群配線設備的安裝場地。
8. 管理
管理是對工作區、電信間、設備間、進線間的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模塊等設施按一定的模式進行標識和記錄。綜合布線系統應有良好的標記系統,如建築物名稱、建築物位置、區號、起始點和功能等標志。綜合布線系統使用了三種標記:電纜標記、場標記和插入標記,其中插入標記最常用。這些標記通常採用硬紙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裝人員在需要時取下來使用。
交接間及二級交接間的布線設備宜採用色標區別各類用途的配線區。
綜合布線系統標准
目前綜合布線系統標准一般為GB50311—2007和美國電子工業協會、美國電信工業協會的EIA/TIA為綜合布線系統制定的一系列標准。這些標准主要有下列幾種:
1)EIA/ TIA-568民用建築線纜標准。
2)EIA/TIA-569民用建築通信通道和空間標准。
3)EIA/TIA-607民用建築中有關通信接地標准。
4)EIA/TIA-606民用建築通信管理標准。
5)TSB-67非屏蔽雙絞線布線系統傳輸性能現場測試標准。
6)TSB-95已安裝的五類非屏蔽雙絞線布線系統支持千兆應用傳輸性能指標標准。
這些標准支持下列計算機網路標准:
1)IEEE 802.3 匯流排區域網絡標准。
2)IEEE 802.5環型區域網絡標准。
3)FDDI光纖分布數據介面高速網路標准。
4)CDDI銅線分布數據介面高速網路標准。
5)ATM非同步傳輸模式。
網路傳輸介質是網路中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物理通路,它對網路的數據通信具有一定的影響。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傳輸媒介。
網路傳輸介質是網路中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物理通路,它對網路的數據通信具有一定的影響。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傳輸媒介。無線傳輸媒介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等。
雙絞線
雙絞線簡稱TP,將一對以上的雙絞線封裝在一個絕緣外套中,為了降低信號的干擾程度,電纜中的每一對雙絞線一般是由兩根絕緣銅導線相互扭繞而成,也因此把它稱為雙絞線。雙絞線分為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 雙絞線可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適合於短距離通信。
雙絞線
非屏蔽雙絞線價格便宜,傳輸速度偏低,抗干擾能力較差。
屏蔽雙絞線抗干擾能力較好,具有更高的傳輸速度,但價格相對較貴。
雙絞線需用RJ-45或RJ-11連接頭插接。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UTP分為3類,4類,5類和超5類四種:
3類:傳輸速率支持10Mbps,外層保護膠皮較薄,皮上注有「cat3」
4類:網路中不常用
5類(超5類):傳輸速率支持100Mbps或10Mbps,外層保護膠皮較厚,皮上注有「cat5」 超5類雙絞線在傳送信號時比普通5類雙絞線的衰減更小,抗干擾能力更強,在100M網路中,受干擾程度只有普通5類線的1/4,目前較少應用。
STP分為3類和5類兩種,STP的內部與UTP相同,外包鋁箔,抗干擾能力強、傳輸速率高但價格昂貴。
雙絞線一般用於星型網的布線連接,兩端安裝有RJ-45頭(水晶頭),連接網卡與集線器,最大網線長度為100米,如果要加大網路的范圍,在兩段雙絞線之間可安裝中繼器,最多可安裝4個中繼器,如安裝4個中繼器連5個網段,最大傳輸范圍可達500米。
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由繞在同一軸線上的兩個導體組成。具有抗干擾能力強,連接簡單等特點,信息傳輸速度可達每秒幾百兆位,是中、高檔區域網的首選傳輸介質。
同軸電纜:由一根空心的外圓柱導體和一根位於中心軸線的內導線組成,內導線和圓柱導體及外界之間用絕緣材料隔開。按直徑的不同,可分為粗纜和細纜兩種:
粗纜:傳輸距離長,性能好但成本高、網路安裝、維護困難,一般用於大型區域網的干線,連接時兩端需終接器。
(1)粗纜與外部收發器相連。
(2)收發器與網卡之間用AUI電纜相連。
(3)網卡必須有AUI介面(15針D型介面):每段500米,100個用戶,4個中繼器可達2500米,收發器之間最小2.5米,收發器電纜最大50米。
細纜:與BNC網卡相連,兩端裝50歐的終端電阻。用T型頭,T型頭之間最小0.5米。細纜網路每段干線長度最大為185米,每段干線最多接入30個用戶。如採用4個中繼器連接5個網段,網路最大距離可達925米。
細纜安裝較容易,造價較低,但日常維護不方便,一旦一個用戶出故障,便會影響其他用戶的正常工作。
根據傳輸頻帶的不同,可分為基帶同軸電纜和寬頻同軸電纜兩種類型:
基帶:數字信號,信號占整個信道,同一時間內能傳送一種信號。
寬頻:可傳送不同頻率的信號。
同軸電纜需用帶BNC頭的T型連接器連接。
光纖
光纖又稱為光纜或光導纖維,由光導纖維纖芯、玻璃網層和能吸收光線的外殼組成。是由一組光導纖維組成的用來傳播光束的、細小而柔韌的傳輸介質。應用光學原理,由光發送機產生光束,將電信號變為光信號,再把光信號導入光纖,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機接收光纖上傳來的光信號,並把它變為電信號,經解碼後再處理。與其它傳輸介質比較,光纖的電磁絕緣性能好、信號衰小、頻帶寬、傳輸速度快、傳輸距離大。主要用於要求傳輸距離較長、布線條件特殊的主幹網連接。具有不受外界電磁場的影響,無限制的帶寬等特點,可以實現每秒幾十兆位的數據傳送,尺寸小、重量輕,數據可傳送幾百千米,但價格昂貴。
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
單模光纖:由激光作光源,僅有一條光通路,傳輸距離長,2千米以上。
多模光纖:由二極體發光,低速短距離,2千米以內。
光纖需用ST型頭連接器連接。
無線電波
無線電波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射頻頻段的電磁波。無線電技術是通過無線電波傳播聲音或其他信號的技術。
無線電技術的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制可將信息載入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通過解調將信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微波
微波是指頻率為300MHz-300GHz的電磁波,是無線電波中一個有限頻帶的簡稱,即波長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間的電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亞毫米波的統稱。微波頻率比一般的無線電波頻率高,通常也稱為「超高頻電磁波」。微波作為一種電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的基本性質通常呈現為穿透、反射、吸收三個特性。對於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幾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對於水和食物等就會吸收微波而使自身發熱。而對金屬類東西,則會反射微波。
紅外線
紅外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為紅外熱輻射,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這就是紅外線。也可以當作傳輸之媒界。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μm。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l000μm之間。
計算機網路通信設備
物理層:中繼器 集線器
數據鏈路層:二層交換機、網橋 。網卡
網路層:三層交換機 。路由器
㈧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圖書目錄
第1章計算機網路基礎
1.1 計算機網路概述
1.2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和分類
1.3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
1.4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數據通信基礎
2.1 基本概念
2.2 數據傳輸和編碼
2.3 數據同步方式
2.4 多路復用技術數據交換技術
2.5 差錯控制和校驗碼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3.1 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
3.2 OSI參考模型7層層次結構
3.3 TCP/IP體系結構
第4章 計算機區域網
4.1 區域網概述
4.2 區域網協議
4.3 乙太網與交換式乙太網
4.4 虛擬區域網
4.5 高速區域網技術
4.6 區域網操作系統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城域網與廣域網
5.1寬頻城域網
5.2 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
5.3 ATM網路
5.4 廣域網概述
5.5 分組交換網
5.6 綜合業務數字網
5.7 數字數據網
5.8 幀中繼網
5.9 接入網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組網設備與網路互連
6.1 網路傳輸介質
6.2 區域網組網與互連接備
6.3 以大網組網方式
6.4 區域網互連
6.5 Internet接入設備
6.6 廣域網互連
6.7 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TCP/IP協議基礎
7.1 TCP/IP協議概述
7.2 網路訪問層
7.3 互連網路層
7.4 傳輸層
7.5 應用層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8章網際網路
第9章 計算機網路相關技術及應用
實訓1 網路的製作
實訓2 組建對等網
實訓3 組建10BASE-T乙太網
實訓4 組建虛擬區域網
實訓5 撥號連接Internet
實訓6 通過區域網接入Internet
實訓7 區域網互連
實訓8 區域網操作系統的使用
實訓9 區域網接入Internet
實訓10 多台計算機通過代理伺服器共享MODEM上網
實訓11 在Windows2000Server中配置DHCP服務
實訓12 自己動物建立個人網站
參考文獻
㈨ 談談你對計算機網路的認識
概要:
從網路技術的總體概括計算機網路的相關知識介紹,主要包括: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計算機網路的涵義、計算機網路的特點、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功能組成、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標、分組交換技術、網路功能基本機制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
一、計算機網路概述
(一)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 遠程聯機系統
(2) 計算機互連網路
(3) 標准化網路階段
(4) 網路互連與高速網路
遠程聯機系統是指:一台中央計算機連接多台、地理位置處於分散的終端構成的系統。最突出特點是:終端無獨立的處理能力。
計算機互連網路是指: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互連以數據交換和信息傳輸為根本目的。
標准化網路階段是指:針對眾多相同或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產品ISO提出OSI標准,實現廣泛的互連。
網路互連和高速網路是指:以INTERNET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連已經構成。
(二)計算機網路的涵義:將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施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系統概念的關鍵點是: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互連的計算機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通過通信設施連接;通過網路軟體的控制和管理;以資源共享為核心目的。
計算機網路系統與聯機分時多用戶的區別:從共享和並行兩個角度來看。
計算機網路系統:網路用戶能夠共享網路的全部資源。網路中的計算機具有獨立的數據處理能力,各主計算機的運行不受其它主計算機的干擾。而聯機分時多用戶系統:各終端用戶只共享中心計算機資源。各終端用戶只是在一段時間內並行,同一時刻不可能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用戶都在運行的情況。
(三)計算機網路的特點:
(1) 計算機之間數據交換
(2) 各計算機是具有獨立的功能的系統
(3) 網路構建周期短、見效快
(4) 成本低、效益高
(5) 用戶使用簡單、方便
(6) 易於實現分布式處理
(7) 系統靈活性、適應性更強
(四)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標:
(1) 資源共享
(2) 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3) 提高工作效率
(4) 分散數據的綜合處理
(5) 系統負載的均衡與調節
處於不同目的,為滿足具體需求建立的計算機網路,從不同角度可以將網路進行分類:
按距離劃分:廣域網WAN、區域網LAN、城域網MAN。
按通信媒體劃分:有線網、無線網。
按通信方式劃分:點到點方式、廣播方式。
按通信速度劃分:低速網、中速網、高速網。
按數據交換方式劃分:直接交換網、存儲轉發方式、混合交換方式。
按通信性能劃分:資源共享計算機網路、分布式計算機網、遠程通信網。
按使用范圍劃分:公用網、專用網。
按配置劃分:同類網、單伺服器網、混合網。
按對數據的組織方式劃分:分布式數據組織網路系統、集中式數據組織網路系統。
(五)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功能組成:通信子網(實現全網分為內的信息的傳遞功能),資源子網(實現全網的信息處理功能)。
從網路拓撲圖上看,計算機網路由網路節點和通信介質構成,網路節點又稱為網路單元,是網路的各種數據處理設備、數據通信設備和數據終端設備。節點分為分轉節點(中間節點)和訪問節點(終端節點)。
通常的網路單元有:
線路控制器LC
通信控制器CC
通信處理機CP
前端處理機FEP
集中器C
介面報文處理機IMP
主計算機HOST
終端T
網間連接器
(六)計算機網路技術中里程碑性的技術——分組交換技術。
它是現代計算機網路的技術基礎。是信息在網路終傳輸技術,分組是網間傳輸的數據信息單位。分組交換過程為:是在一個主機向另一主機發送數據時,首先將主機發出的數據劃分成一個個分組,每個分組都帶有關於目的地址的信息,系統根據分組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利用系統中的路徑選擇演算法,確定分組的下一節點並將數據發往所確定的節點,最終將報文分組發往目的主機。
分組交換的特點:
節點暫時存儲的一個個分組數據,而不是整個數據文件。
分組數據是暫時保存在節點的內存中,而不是被保存在節點外的外存中,從而保證了較高的交換率。
分組交換採用的是動態分配新到的策略,極大地提高了線路的利用率
分組數據在各節點存儲轉發時因排隊而造成一定延遲、分組數據中帶控制信息而產生的額外開銷;管理控制復雜是缺點。
分組交換的任務:負責系統中分組數據的存儲轉發和選擇合適的分組傳輸路徑。
(七)網路功能基本機制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
網路協議:為實現網路節點間的有效通信和數據控制而制定規則、約定和標准。主要解決節點間交換數據與控制信息中的規則、格式和時序。
網路協議的三個要素,語法: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語義:用於協調和進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時序: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說明。注意:協議只規定對象的外部特性,不對內部做具體實現規定。
為了理解網路體系結構,我們可以考察郵政系統的信件的傳送過程。收信方和發信方是通信的信宿和信源,信件在發送過程中實際經歷的過程與收信過程是相對的,信件傳遞過程的每一步都可以視為整個系統的相對獨立的功能層。發信與收信方的對應層遵守相同的規則,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協議。
不同角度看計算機網路結構:網路體系結構(抽象地從功能上描述網路結構);網路組織結構(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實現的方面描述);網路配置結構(從網路應用方面描述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通信設施)
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採用結構化思想,分為若干層,層間的關系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網路上的節點間對應層遵守一致的規約。
分層結構的好處:
獨立性強
功能簡單
適應性強
易於實現和維護
結構可分割
易於交流和標准化
網路分層結構的組成部分:
系統:網路系統
子系統:系統內的一個個在功能上相互聯系,有相對獨立的邏輯部分,一個個層次單元
層次:子系統中一個子部分就是一個層次
實體:子系統中的一個活躍單元
等同實體:同一層次的實體
通信服務:通信系統中的通信功能的外部表現
物理通信:通信雙方存在的某種媒體,通過某種手段實現雙方信息交換。
虛擬通信:邏輯通信
網路軟體的基本結構是層次結構。
網路軟體系統:
網路系統的實現不可缺少的部分網路軟體系統,它由如下部分組成:
協議軟體
聯機服務軟體
通信軟體
管理軟體
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驅動軟體
網路應用軟體
OSI開放式互連參考模型:
網路參照的國際標准,國際標准化組織ISO1978年提出的OSI是一個網路技術的國際標准,OSI是一個參考模型:ISO/OSI模型
定義了不同計算機互連標準的框架結構和標准,標准中採用的是三級抽象:
體系結構
服務定義
協議規格說明
OSI的分層原則:
劃分層次要根據理論上的需要的不同等級劃分
層次劃分要便於標准化
各層內功能要盡可能獨立
相類似的功能應盡可能放在同一層內
各層的劃分要便於層與層之間的銜接
各界面的交互要盡量少
根據需要,在同一層內可以再形成若乾子層
擴充某一層次功能或協議,不能影響整體模型的主題
OSI定義的各層的功能定義:
物理: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提供透明的比特流傳輸。
數據鏈路層:在兩通信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鏈機連接,實現穩定、無差錯透明數據鏈路服務。
網路層:實現路由,流量控制與網際互連。
傳輸層:實現端到端的可靠通信服務,透明地實現報文傳輸。
會話層:實現網上兩個進程間的通信。
表示層實現兩個系統中信息表示形式的轉換。
應用層:網路功能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