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連接協議
ip地址英文ip
address是分配給主機的32位地址,它標識了在網路上的一個節點,並且指定了在一個互連網路上的路由信息.
子網掩碼。
ip地址的結構
要想理解什麼是子網掩碼,就不能不了解ip地址的構成。互聯網是由許多小型網路構成的,每個網路上都有許多主機,這樣便構成了一個有層次的結構。ip地址在設計時就考慮到地址分配的層次特點,將每個ip地址都分割成網路號和主機號兩部分,以便於ip地址的定址操作。
,網關(gateway)就是一個網路連接到另一個網路的「關口」。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准,網關也有很多種。tcp/ip協議里的網關是最常用的,在這里我們
所講的「網關」均指tcp/ip協議下的網關。
dns
全名叫
domain
name
server,中文俗稱「域名伺服器」,在說明
dns
server
之前,可能要先說明什麼叫
domain
name(域名)。正如上面所講,在網上辨別一台電腦的方法是利用
ip地址,但是
ip用數字表示,沒有特殊的意義,很不好記,因此,我們一般會為網上的電腦取一個有某種含義又容易記憶的名字,這個名字我們就叫它「domain
name"。
例如:對著名的yahoo!搜索引擎來說,一般使用者在瀏覽這個網站時,都會輸入http://www.yahoo.com,很少有人會記住這台server的
ip
是多少?所以http://www.yahoo.com就是yahoo!站點的
domain
name。這正如我們在跟朋友打招呼時,一定是叫他的名字,幾乎沒有人是叫對方身份證號碼的吧!但是由於在
internet
上真實
辨認機器的還是ip,所以當使用者在瀏覽器中輸入domain
name
後,瀏覽器必須先到一台有
domain
name
和
ip
對應信息的主機去查詢這台電腦的
ip,而這台被查詢的主機,我們稱它為
domain
name
server,簡稱
dns,
Ⅱ 網路中,什麼是面向聯接的協議
TCP協議是面向連接的、
UDP 無連接(它就是這么叫的)
如果還沒懂就看長的
通信協議要麼是面向連接的,要麼是無連接的。這依賴於信息發送方是否需要與接收方聯系並通過聯系來維持一個對話(面向連接的),還是沒有任何預先聯系就發送消息(無連接的)且希望接收方能順序接收所有內容。這些方法揭示了網路上實現通信的兩種途徑。 在面向連接的方法中,網路負責順序發送報文分組並且以一種可靠的方法檢測丟失和沖突。這種方法被「可靠的」傳輸服務使用。 在無連接的方法中,網路只需要將報文分組發送到接收點,檢錯與流控由發送方和接收方處理。這種方法被稱作「最佳工作(best-effort)」或「無應答(unacknowledged)」的傳輸協議所使用。 假定你想給你在另一個城市的朋友發送一系列信件,信件類似於通過計算機網路發送的數據分組。有兩種發送方法,一種方法是把信件交給一位可信的朋友,由他私人傳送,之後再向你證實已經發送。在這種方法中,你在傳送的兩端都保持著聯系,你的朋友提供了面向連接的服務。另外一種是,你在信封上註明地址並將它們投進郵局,你並沒有得到保證說每封信都會達到目的地,如果都到達了,它們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到達並且不是連續的,這就象一個無連接服務。 面向連接服務的主要特點有:面向連接服務要經過三個階段:數據傳數前,先建立連接,連接建立後再傳輸數據,數據傳送完後,釋放連接。面向連接服務,可確保數據傳送的次序和傳輸的可靠性。無連接服務的特點是:無連接服務只有傳輸數據階段。消除了除數據通信外的其它開銷。只要發送實體是活躍的,無須接收實體也是活躍的。它的優點是靈活方便、迅速,特別適合於傳送少量零星的報文,但無連接服務不能防止報文的丟失、重復或失序。 區分「面向連接服務」和「無連接服務」的概念,特別簡單、形象的例子是:打電話和寫信。兩個人如果要通電話,必須先建立連接——撥號,等待應答後才能相互傳遞信息,最後還要釋放連接——掛電話。寫信就沒有那麼復雜了,地址姓名填好以後直接往郵筒一扔,收信人就能收到。TCP/IP協議在網路層是無連接的(數據包只管往網上發,如何傳輸和到達以及是否到達由網路設備來管理)。而「埠」,是傳輸層的內容,是面向連接的。協議裡面低於1024的埠都有確切的定義,它們對應著網際網路上常見的一些服務。這些常見的服務可以劃分為使用TCP埠(面向連接如打電話)和使用UDP埠(無連接如寫信)兩種。 面向連接的通信(Connec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 在面向連接方法中,在兩個端點之間建立了一條數據通信信道(電路)。這條信道提供了一條在網路上順序發送報文分組的預定義路徑,這個連接類似於語音電話。發送方與接收方保持聯系以協調會話和報文分組接收或失敗的信號。但這並不意味著面向連接的信道比無連接的信道使用了更多的帶寬,兩種方法都只在報文分組傳輸時才使用帶寬。 為面向連接的會話建立的通信信道自然是邏輯的,常被稱作虛電路(virtual circuit),它關心的是端點。與在網路上尋求一條實際的物理路徑相比,這條信道更關心的是保持兩個端點的聯系。在有多條到達目的地路徑的網路中,物理路徑在會話期間隨著數據模式的改變而改變,但是端點(和中間節點)一直保持對路徑進行跟蹤,圖C-26所示為多路復用電路中的邏輯路徑。 一台計算機上的應用程序啟動與另一台計算機的面向連接的會話,它通過訪問基本的通信協議來請求這樣的對話。在傳輸控制協議/網際網路協議(TCP/IP)組中,TCP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而IP(較低層的協議)提供傳輸服務。在NetWare SPX/IPX協議組中,SPX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 因為報文分組是通過虛電路傳輸的,所以並不需要使用全分組地址,這是由於網路已經知道了發送方與接收方的地址。網路路徑上的每個節點都保持跟蹤虛電路和需要交換分組的埠。順序編號用來保證分組的順序流動。虛電路需要一個建立過程,但電路一旦建立,它就為長時間的處理提供一條有效的路徑,如由管理程序對網路站點的連續監控和許多大文件的傳送。與此相比,無連接方法是設計用於突發的、暫時的通信,這種方法中如用虛電路建立就不是很有效的。 面向連接的會話的建立過程如下: 1.源應用程序請求一個面向連接的通信會話。 2.建立會話(需要一段時間,是選用無連接的協議的一個原因)。 3.在邏輯連接上開始數據傳輸。 4.傳輸結束時,信道解除連接。 在分組交換遠程通信網路中,有些信道永不斷連。兩點之間建立的一條永久信道稱為永久虛電路(PVC)(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s(PVCs))。PVC類似於專用電話線。 面向連接的協議大部分位於與開放系統互連(OSI)協議模型相當的運輸層協議中。通用的面向連接的協議包括Internet和UNIX環境下的TCP(傳輸控制協議)、Novell的順序分組交換(SPX)、IBM/Microsoft的NetBIOS和OSI的連接模型網路協議(CMNP)。 無連接通信(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 在無連接方法中,網路除了把分組傳送到目的地以外不需做任何事情,如果分組丟失了,接收方必須檢測出錯誤並請求重發;如果分組因採用不同的路徑而沒有按序到達,接收方必須將它們重新排序。無連接的協議有TCP/IP協議組的IP部分,NetWare的SPX/IPX協議的IPX部分和OSI的無連接網路協議(CLNP)。這些協議在與OSI協議模型相當的網路層中。 在無連接的通信會話中,每個數據分組是一個在網路上傳輸的獨立單元,稱作數據報。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沒有初始協商,發送方僅僅向網路上發送數據報,每個分組含有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該方法中沒有接收方發來的分組接收或未接收的應答,也沒有流控制,所以分組可能不按次序到達,接收方必須對它們重新排序。如果接收到有錯誤的分組,則將它刪掉。當重新整理分組時,就會發現被刪掉的包並請求重發。 使用無連接的協議有許多好處。就性能來說,無連接策略通常更好,因為大多數網路上只有相對少的錯誤,所以被破壞的或丟失的分組很少,端點不需很多時間來重發。 協議的比較(Comparing the Protocols) 面向連接的服務更適於需要穩定數據流的應用,例如,與Novell NetWare一起提供的遠程監控程序使用的是面向連接的協議SPX。面向連接的服務可靠性也更高,並能更有效從問題中恢復。 雖然無連接的服務中每個分組有更多的額外開銷,而面向連接的服務在端點上需要更多的處理來建立和保持連接。但是額外開銷有時沒有被證實,例如與區域網用戶和伺服器交互有關的短暫突發傳輸。 網路中可以被命名和定址的通信埠是操作系統的一種可分配資源。由網路OSI(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七層協議可知,傳輸層與網路層最大的區別是傳輸層提供進程通信能力, 網路通信的最終地址不僅包括主機地址,還包括可描述進程的某種標識。所以TCP/IP協議提出的協議埠,可以認為是網路通信進程的一種標識符。 應用程序(調入內存運行後一般稱為:進程)通過系統調用與某埠建立連接(binding,綁定)後,傳輸層傳給該埠的數據都被相應的進程所接收,相應進程發給傳輸層的數據都從該埠輸出。在TCP/IP協議的實現中,埠操作類似於一般的I/O操作,進程獲取一個埠,相當於獲取本地唯一的I/O文件,可以用一般的讀寫方式訪問。 類似於文件描述符,每個埠都擁有一個叫埠號的整數描述符,用來區別不同的埠。由於TCP/IP傳輸層的TCP和UDP兩個協議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軟體模塊,因此各自的埠號也相互獨立。如TCP有一個255號埠,UDP也可以有一個255號埠,兩者並不沖突。 埠號有兩種基本分配方式:第一種叫全局分配這是一種集中分配方式,由一個公認權威的中央機構根據用戶需要進行統一分配,並將結果公布於眾,第二種是本地分配,又稱動態連接,即進程需要訪問傳輸層服務時,向本地操作系統提出申請,操作系統返回本地唯一的埠號,進程再通過合適的系統調用,將自己和該埠連接起來(binding,綁定)。TCP/IP埠號的分配綜合了以上兩種方式,將埠號分為兩部分,少量的作為保留埠,以全局方式分配給服務進程。每一個標准伺服器都擁有一個全局公認的埠叫周知口,即使在不同的機器上,其埠號也相同。剩餘的為自由埠,以本地方式進行分配。TCP和UDP規定,小於256的埠才能作為保留埠。 按埠號可分為3大類:(1)公認埠(Well Known Ports):從0到1023,它們緊密綁定(binding)於一些服務。通常這些埠的通訊明確表明了某種服務的協議。例如:80埠實際上總是HTTP通訊。 (2)注冊埠(Registered Ports):從1024到49151。它們鬆散地綁定於一些服務。也就是說有許多服務綁定於這些埠,這些埠同樣用於許多其它目的。例如:許多系統處理動態埠從1024左右開始。 (3)動態和/或私有埠(Dynamic and/or Private Ports):從49152到65535。理論上,不應為服務分配這些埠。實際上,機器通常從1024起分配動態埠。但也有例外:SUN的RPC埠從32768開始。 系統管理員可以「重定向」埠:一種常見的技術是把一個埠重定向到另一個地址。例如默認的HTTP埠是80,不少人將它重定向到另一個埠,如8080。如果是這樣改了,要訪問本文就應改用這個地址http://wwd.3322.net:8080/net/port.htm(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的舉例)。實現重定向是為了隱藏公認的默認埠,降低受破壞率。這樣如果有人要對一個公認的默認埠進行攻擊則必須先進行埠掃描。大多數埠重定向與原埠有相似之處,例如多數HTTP埠由80變化而來:81,88,8000,8080,8888。同樣POP的埠原來在110,也常被重定向到1100。也有不少情況是選取統計上有特別意義的數,象1234,23456,34567等。許多人有其它原因選擇奇怪的數,42,69,666,31337。近來,越來越多的遠程式控制制木馬( Remote Access Trojans, RATs )採用相同的默認埠。如NetBus的默認埠是12345。Blake R. Swopes指出使用重定向埠還有一個原因,在UNIX系統上,如果你想偵聽1024以下的埠需要有root許可權。如果你沒有root許可權而又想開web服務,你就需要將其安裝在較高的埠。此外,一些ISP的防火牆將阻擋低埠的通訊,這樣的話即使你擁有整個機器你還是得重定向埠。
Ⅲ 連接無線網需要什麼協議
無線區域網協議(802.11b)詳解
價格便宜的攜帶型計算機、行動電話和手持式設備的日趨流行,以及Internet應用程序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用戶需要隨時進行網路連接。為滿足這些需求,可以使用兩種方法將攜帶型設備連接到網路,而沒有電纜所帶來的不便。這兩種標准就是IEEE 802.11b和Bluetooth。IEEE802.11b是一種11Mb/s 無線標准,可為筆記本電腦或桌面電腦用戶提供完全的網路服務。
IEEE802.11b的特點和應用范圍
速度 2.4GHz直接序列擴頻,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為11Mb/s,無須直線傳播。
動態速率轉換 當射頻情況變差時,可將數據傳輸速率降低為5.5Mb/s、2Mb/s和1Mb/s。
使用范圍 支持的范圍是在室外為300米,在辦公環境中最長為100米。
可靠性 使用與乙太網類似的連接協議和數據包確認,來提供可靠的數據傳送和網路帶寬的有效使用。
互用性 只允許一種標準的信號發送技術,WECA將認證產品的互用性。
電源管理 網路介面卡可轉到休眠模式,訪問點將信息緩沖到客戶,延長了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壽命。
漫遊支持 當用戶在樓房或公司部門之間移動時,允許在訪問點之間進行無縫連接。
載入平衡 NIC更改與之連接的訪問點,以提高性能。
可伸縮性 最多三個訪問點可以同時定位於有效使用范圍中,以支持上百個用戶。
安全性 內置式鑒定和加密。
IEEE802.11b應用的范圍:
不易接線的區域 在不易接線或接線費用較高的區域中提供網路服務;
靈活的工作組 為經常進行網路配置更改的工作區降低了總擁有成本;
網路化的會議室 用戶可在從一個會議室移動到另一個會議室時進行網路連接,以獲得最新的信息,並且可在決策時相互交流;
特殊網路 現場顧問和小工作組的快速安裝和兼容軟體可提高工作效率;
子公司網路 為遠程或銷售辦公室提供易於安裝、使用和維護的網路;
部門范圍的網路移動 漫遊功能使企業可以建立易於使用的無線網路,可覆蓋所有部門。
兩種技術的比較:
對標準的支持 IEEE802.11b有無線乙太網兼容性聯盟 (WECA)的支持,藍牙有藍牙特殊利益集團(SIG)的支持。
工作頻段 IEEE802.11b和藍牙都工作在2.4GHz頻段上。
在技術上 IEEE802.11隻規定了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的物理層和MAC層,其MAC層利用載波監聽多重訪問/沖突避免(CSMA/CA)協議,而在物理層,802.11定義了三種不同的物理介質:紅外線、跳頻擴譜方式(FHSS)以及直擴方式(DSSS)。802.11支持1~11Mb/s的數據速率,但是它只支持數據通信,要進行無線數據通信,數據設備先要安裝有無線網卡。
藍牙技術具有一整套全新的協議,可以應用於更多的場合。藍牙技術中的跳頻更快,因而更加穩定,同時它還具有低功耗、低代價和比較靈活等特點。
IEEE802.11b實現的是有形的、特定的網路,而由藍牙形成的網路是無形的、看不見的,藍牙技術是ad hoc網中的一個主流技術。
在應用上 IEEE802.11b的傳輸距離長、速度快,可以滿足用戶運行大量佔用帶寬的網路操作,就像在有線區域網上一樣。而藍牙技術面向的卻是移動設備間的小范圍連接,因而本質上說,它是一種代替電纜的技術。
藍牙,適合用在手機、掌上型電腦等簡易數據傳遞;而速率在11Mb/s的802.11b則較適合用在影像等高速無線傳輸,有效距離長達100米。
IEEE802.11b比較適於辦公室中的企業無線網路,較適合用在影像等高速無線傳輸,有效距離長達100米;而速率小於1Mb/s的藍牙技術則可以應用於任何可以用無線方式替代線纜的場合,適合用在手機、掌上型電腦等簡易數據傳遞。
Ⅳ 網路協議是什麼
網路協議
1、協議:通信雙方所共同遵守的規則。
2、網路協議:計算機在網路中實現通信時必須遵守的規則和約定。
每個網路中至少要選擇一種網路協議。具體選擇哪一種網路通信協議主要取決於網路的規模、網路的兼容性和網路管理等幾個方面。常接觸的區域網中,一般使用NETBEUT、IPX/SPX和TCP/IP三種協議。
NETBEUI:是為IBM開發的非路由協議,用於攜帶NETBIOS通信。NETBEUI缺乏路由和網路層定址功能,既是其最大的優點,也是其最大的缺點。因為它不需要附加的網路地址和網路層頭尾,所以很快並很有效且適用於只有單個網路或整個環境都橋接起來的小工作組環境。
IPX/SPX:它是由Novell提出的用於客戶/伺服器相連的網路協議。使用IPX/SPX協議能運行通常需要NetBEUI支持的程序,通過IPX/SPX協議可以跨過路由器訪問其他網路。IPX具有完全的路由能力,可用於大型企業網。
TCP/IP:TCP/IP是在60年代由麻省理工學院和一些商業組織為美國國防部開發的,即便遭到核攻擊而破壞了大部分網路,TCP/IP仍然能夠維持有效的通信。TCP/IP同時具備了可擴展性和可靠性的需求。每種網路協議都有自己的優點,但是只有TCP/IP允許與Internet完全的連接。TCP/IP的32位定址功能方案不足以支持即將加入Internet的主機和網路數。因而可能代替當前實現的標準是IPv6。
Ⅳ 電腦網路連接,Internet協議(TCP/IP)這裡面的這些東西是什麼意思
TCP/IP 是供已連接網際網路的計算機進行通信的通信協議。
TCP/IP 指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TCP/IP 定義了電子設備(比如計算機)如何連入網際網路,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的標准。
Ⅵ 如何設置本地連接Internet協議
設置Internet協議ip地址連上網的具體方式如下:
1、打開電腦,在桌面任務欄處點擊網線聯網的標志,點擊展開;
2、點擊打開網路和共享中心,准備進行設置;
3、找到本地連接字樣,點擊打開;
4、打開以後,在新窗口點擊屬性,展開查看;
5、在新窗口的更多子選項中點擊Internet協議(TCP/IPv4),雙擊開始設置IP地址
6、選擇並輸入數字,具體數字按照以下要求來:IP地址填寫,192.192.192.x;子網掩碼填寫為255.255.255.0;默認網關填寫192.192.192.x;
7、友情提示:首選伺服器和備用DNS伺服器,x的地方是區段設置中任意的,要考慮網線介面的序號是什麼填入即可,最後退出保存,此時電腦即可連接網路上網。
Ⅶ 網路連接的底層協議是什麼
物理層。
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7層及其功能。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 應用層
6 表示層
5 會話層
4 傳輸層
3 網路層
2 數據鏈路層
1 物理層
其中高層,既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層,既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7層的功能:
(1)應用層:與其他計算機進行通訊的一個應用,它是對應應用程序的通信服務的。例如,一個沒有通信功能的字處理程序就不能執行通信的代碼,從事字處理工作的程序員也不關心OSI的第7層。但是,如果添加了一個傳輸文件的選項,那麼字處理器的程序員就需要實現OSI的第7層。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層:這一層的主要功能是定義數據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許你選擇以二進制或ASII格式傳輸。如果選擇二進制,那麼發送方和接收方不改變文件的內容。如果選擇ASII格式,發送方將把文本從發送方的字元集轉換成標準的ASII後發送數據。在接收方將標準的ASII轉換成接收方計算機的字元集。示例:加密,ASII等。
(3)會話層:他定義了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一個會話,包括對多個雙向小時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連續消息的一部分時可以通知應用,從而使表示層看到的數據是連續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表示層收到了所有的數據,則用數據代表表示層。示例:RPC,SQL等。
(4)傳輸層: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議還是無差錯恢復協議,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數據流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數據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網路層:這層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他定義了能夠標識所有結點的邏輯地址,還定義了路由實現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為了適應最大傳輸單元長度小於包長度的傳輸介質,網路層還定義了如何將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6)數據鏈路層:他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數據。這些協議與被討論的歌種介質有關。示例:ATM,FDDI等。
(7)物理層:OSI的物理層規范是有關傳輸介質的特性標准,這些規范通常也參考了其他組織制定的標准。連接頭、針、針的使用、電流、電流、編碼及光調制等都屬於各種物理層規范中的內容。物理層常用多個規范完成對所有細節的定義。示例:Rj45,802.3等。
OSI分層的優點:
(1)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范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方便了工程模塊化。
(3)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
(4)降低了復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
(5)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服務,更容易記住個層的功能。
大多數的計算機網路都採用層次式結構,即將一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處在高層次的系統僅是利用較低層次的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層實現該功能所採用的演算法和協議;較低層次也僅是使用從高層系統傳送來的參數,這就是層次間的無關性。因為有了這種無關性,層次間的每個模塊可以用一個新的模塊取代,只要新的模塊與舊的模塊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的演算法和協議都不一樣。
網路中的計算機與終端間要想正確的傳送信息和數據,必須在數據傳輸的順序、數據的格式及內容等方面有一個約定或規則,這種約定或規則稱做協議。網路協議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
1、語義:
是對協議元素的含義進行解釋,不同類型的協議元素所規定的語義是不同的。例如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及得到的響應等。
2、語法:
將若干個協議元素和數據組合在一起用來表達一個完整的內容所應遵循的格式,也就是對信息的數據結構做一種規定。例如用戶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與格式等。
3、時序:
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例如在雙方進行通信時,發送點發出一個數據報文,如果目標點正確收到,則回答源點接收正確;若接收到錯誤的信息,則要求源點重發一次。
70年代以來,國外一些主要計算機生產廠家先後推出了各自的網路體系結構,但它們都屬於專用的。
為使不同計算機廠家的計算機能夠互相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圍內建立計算機網路,有必要建立一個國際范圍的網路體系結構標准。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 於1981年正式推薦了一個網路系統結構----七層參考模型,叫做開放系統互連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於這個標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種計算機網路向它靠攏, 大大推動了網路通信的發展。
OSI 參考模型將整個網路通信的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見圖1。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PH)、鏈路層(DL)、網路層(N)、傳輸層(T)、會議層(S)、表示層(P)、應用層(A)。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第四層到第七層主要負責互操作性,而一層到三層則用於創造兩個網路設備間的物理連接.
1.物理層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雖然處於最底層,卻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
1.1媒體和互連設備
物理層的媒體包括架空明線、平衡電纜、光纖、無線信道等。通信用的互連設備指DTE和DCE間的互連設備。DTE既數據終端設備,又稱物理設備,如計算機、終端等都包括在內。而DCE則是數據通信設備或電路連接設備,如數據機等。數據傳輸通常是經過DTE——DCE,再經過DCE——DTE的路徑。互連設備指將DTE、DCE連接起來的裝置,如各種插頭、插座。LAN中的各種粗、細同軸電纜、T型接、插頭,接收器,發送器,中繼器等都屬物理層的媒體和連接器。
1.2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1.2.1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1.2.2傳輸數據.物理層要形成適合數據傳輸需要的實體,為數據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BIT)數),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1.3物理層的一些重要標准
物理層的一些標准和協議早在OSI/TC97/C16 分技術委員會成立之前就已制定並在應用了,OSI也制定了一些標准並採用了一些已有的成果.下面將一些重要的標准列出,以便讀者查閱.ISO2110:稱為"數據通信----25芯DTE/DCE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它與EIA(美國電子工
業協會)的"RS-232-C"基本兼容。ISO2593:稱為"數據通信----34芯DTE/DCE----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ISO4092:稱為"數據通信----37芯DTE/DEC----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與EIARS-449兼容。CCITT V.24:稱為"數據終端設備(DTE)和數據電路終接設備之間的介面電路定義表".其功能與EIARS-232-C及RS-449兼容於100序列線上.
2.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數據通道。物理層要為終端設備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其連接.媒體是長期的,連接是有生存期的.在連接生存期內,收發兩端可以進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數據通信.每次通信都要經過建立通信聯絡和拆除通信聯絡兩過程.這種建立起來的數據收發關系就叫作數據鏈路.而在物理媒體上傳輸的數據難免受到各種不可靠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差錯,為了彌補物理層上的不足,為上層提供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就要能對數據進行檢錯和糾錯.數據鏈路的建立,拆除,對數據的檢錯,糾錯是數據鏈路層的基本任務。
2.1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數據傳送服務的,這種服務要依靠本層具備的功能來實現。鏈路層應具備如下功能:
2.1.1鏈路連接的建立,拆除,分離。
2.1.2幀定界和幀同步。鏈路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幀,協議不同,幀的長短和界面也有差別,但無論如何必須對幀進行定界。
2.1.3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2.1.4差錯檢測和恢復。還有鏈路標識,流量控制等等.差錯檢測多用方陣碼校驗和循環碼校驗來檢測信道上數據的誤碼,而幀丟失等用序號檢測.各種錯誤的恢復則常靠反饋重發技術來完成。
2.2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協議
數據鏈路層協議是為發對等實體間保持一致而制定的,也為了順利完成對網路層的服務。主要協議如下:
2.2.1ISO1745--1975:"數據通信系統的基本型控制規程".這是一種面向字元的標准,利用10個控制字元完成鏈路的建立,拆除及數據交換.對幀的收發情況及差錯恢復也是靠這些字元來完成.ISO1155, ISO1177, ISO2626, ISO2629等標準的配合使用可形成多種鏈路控制和數據傳輸方式.
2.2.2ISO3309--1984:稱為"HDLC 幀結構".ISO4335--1984:稱為"HDLC 規程要素 ".ISO7809--1984:稱為"HDLC 規程類型匯編".這3個標准都是為面向比特的數據傳輸控制而制定的.有人習慣上把這3個標准組合稱為高級鏈路控制規程.
2.2.3ISO7776:稱為"DTE數據鏈路層規程".與CCITT X.25LAB"平衡型鏈路訪問規程"相兼容.
2.3鏈路層產品
獨立的鏈路產品中最常見的當屬網卡,網橋也是鏈路產品。MODEM的某些功能有人認為屬於鏈路層,對些還有爭議.數據鏈路層將本質上不可靠的傳輸媒體變成可靠的傳輸通路提供給網路層。在IEEE802.3情況下,數據鏈路層分成了兩個子層,一個是邏輯鏈路控制,另一個是媒體訪問控制。下圖所示為IEEE802.3LAN體系結構。
AUI=連接單元介面 PMA=物理媒體連接
MAU=媒體連接單元 PLS=物理信令
MDI=媒體相關介面
3.網路層
網路層的產生也是網路發展的結果.在聯機系統和線路交換的環境中,網路層的功能沒有太大意義.當數據終端增多時.它們之間有中繼設備相連.此時會出現一台終端要求不只是與唯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終端通信的情況,這就是產生了把任意兩台數據終端設備的數據鏈接起來的問題,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尋徑.另外,當一條物理信道建立之後,被一對用戶使用,往往有許多空閑時間被浪費掉.人們自然會希望讓多對用戶共用一條鏈路,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出現了邏輯信道技術和虛擬電路技術.
3.1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3.1.1路由選擇和中繼.
3.1.2激活,終止網路連接.
3.1.3在一條數據鏈路上復用多條網路連接,多採取分時復用技術 .
3.1.4差錯檢測與恢復.
3.1.5排序,流量控制.
3.1.6服務選擇.
3.1.7網路管理.
3.2網路層標准簡介
網路層的一些主要標准如下:
3.2.1 ISO.DIS8208:稱為"DTE用的X.25分組級協議"
3.2.2 ISO.DIS8348:稱為"CO 網路服務定義"(面向連接)
3.2.3 ISO.DIS8349:稱為"CL 網路服務定義"(面向無連接)
3.2.4 ISO.DIS8473:稱為"CL 網路協議"
3.2.5 ISO.DIS8348:稱為"網路層定址"
3.2.6 除上述標准外,還有許多標准。這些標准都只是解決網路層的部分功能,所以往往需要在網路層中同時使用幾個標准才能完成整個網路層的功能.由於面對的網路不同,網路層將會採用不同的標准組合.
在具有開放特性的網路中的數據終端設備,都要配置網路層的功能.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網路硬設備主要有網關和路由器.
4.傳輸層
傳輸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 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信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數據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信子網在性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數據交換網,區域網等通信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數據延遲通信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性能恆定的界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復用/介復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信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屏蔽通信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數據對象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界面埠.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數據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接建立階段,數據傳送階段,傳輸連接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數據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數據傳送和加速數據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傳輸層的協議標准有以下幾種:
4.1 ISO8072:稱為"面向連接的傳輸服務定義"
4.2 ISO8072:稱為"面向連接的傳輸協議規范"
5.會話層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會話層使用校驗點可使通信會話在通信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信。這種能力對於傳送大的文件極為重要。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構成開放系統的高3層,面對應用進程提供分布處理,對話管理,信息表示,恢復最後的差錯等.
會話層同樣要擔負應用進程服務要求,而運輸層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給運輸層功能差距以彌補.主要的功能是對話管理,數據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務單元功能組合,已經制定的功能單元已有幾十種.現將會話層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5.1為會話實體間建立連接。為給兩個對等會話服務用戶建立一個會話連接,應該做如下幾項工作:
5.1.1將會話地址映射為運輸地址
5.1.2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參數(QOS)
5.1.3對會話參數進行協商
5.1.3識別各個會話連接
5.1.4傳送有限的透明用戶數據
5.2數據傳輸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兩個會話用戶之間實現有組織的,同步的數據傳輸.用戶數據單元為SSDU,而協議數據單元為SPDU.會話用戶之間的數據傳送過程是將SSDU轉變成SPDU進行的.
5.3連接釋放
連接釋放是通過"有序釋放","廢棄","有限量透明用戶數據傳送"等功能單元來釋放會話連接的.會話層標准為了使會話連接建立階段能進行功能協商,也為了便於其它國際標准參考和引用,定義了12種功能單元.各個系統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務單元為基礎,選配其他功能單元組成合理的會話服務子集.會話層的主要標准有"DIS8236:會話服務定義"和"DIS8237:會話協議規范".
6.表示層
表示層的作用之一是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以便能進行互操作。這種類型的服務之所以需要,是因為不同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用的數據表示法不同。例如,IBM主機使用EBCDIC編碼,而大部分PC機使用的是ASCII碼。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會話層來完成這種轉換。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會話層以下5層完成了端到端的數據傳送,並且是可靠,無差錯的傳送.但是數據傳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是要實現對數據的使用.由於各種系統對數據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最易明白的例子是鍵盤,其上的某些鍵的含義在許多系統中都有差異.這自然給利用其它系統的數據造成了障礙.表示層和應用層就擔負了消除這種障礙的任務.
對於用戶數據來說,可以從兩個側面來分析,一個是數據含義被稱為語義,另一個是數據的表示形式,稱做語法.像文字,圖形,聲音,文種,壓縮,加密等都屬於語法范疇.表示層設計了3類15種功能單位,其中上下文管理功能單位就是溝通用戶間的數據編碼規則,以便雙方有一致的數據形式,能夠互相認識.ISO表示層為服務,協議,文本通信符制定了DP8822,DP8823,DIS6937/2等一系列標准.
7.應用層
應用層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這些服務按其向應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組,並稱為服務元素。有些可為多種應用程序共同使用,有些則為較少的一類應用程序使用。應用層是開放系統的最高層,是直接為應用進程提供服務的。其作用是在實現多個系統應用進程相互通信的同時,完成一系列業務處理所需的服務.其服務元素分為兩類:公共應用服務元素CASE和特定應用服務元素SASE.CASE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它成為應用層中任何用戶和任何服務元素的用戶,主要為應用進程通信,分布系統實現提供基本的控制機制.特定服務SASE則要滿足一些特定服務,如文卷傳送,訪問管理,作業傳送,銀行事務,訂單輸入等.
這些將涉及到虛擬終端,作業傳送與操作,文卷傳送及訪問管理,遠程資料庫訪問,圖形核心系統,開放系統互連管理等等.應用層的標准有DP8649"公共應用服務元素",DP8650"公共應用服務元素用協議",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服務及協議.
討論:OSI七層模型是一個理論模型,實際應用則千變萬化,因此更多把它作為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對大多數應用來說,只將它的協議族(即協議堆棧)與七層模型作大致的對應,看看實際用到的特定協議是屬於七層中某個子層,還是包括了上下多層的功能。
這樣分層的好處有:
1.使人們容易探討和理解協議的許多細節。
2.在各層間標准化介面,允許不同的產品只提供各層功能的一部分,(如路由器在一到三層),或者只提供協議功能的一部分。(如Win95中的Microsoft TCP/IP)
3. 創建更好集成的環境。
4. 減少復雜性,允許更容易編程改變或快速評估。
5. 用各層的headers和trailers排錯。
6.較低的層為較高的層提供服務。
7. 把復雜的網路劃分成為更容易管理的層。
Ⅷ 寬頻連接—屬性—網路—Internet協議(TCP/IP)
這里設置 自動獲取,本地連接那裡可以設置下IP:192.1.0.1,子網掩碼:255.255.0.0可以提高一點開機速度,不然每次開機都要搜一次
Ⅸ 什麼網路協議,如何查看
網上鄰居----查看網路連接----本地連接或者寬頻連接什麼的 右鍵----屬性---Internet 協議(tcp/ip) 你說的是這個!? 然後改裡面的 IP地址!?
我只知道這個了
平時在學校 如果本地連接出了問題 就是改IP的最後幾個數字就好了
希望能幫到你
Ⅹ 網路協議怎麼設置
若需修改:
網路協議中最重要的是TCP/IP協議~右鍵點「網路鄰居」選屬性,出現「網路連接」窗口。1、若你是通過路由上網,則右鍵點「本地連接」屬性,裡面就有TCP/IP~雙擊就可該其屬性,當然,路由器也需要設置,若需要路由器設置請再留言。2、若你是ADSL撥號上網,那在網路連接窗口需要新增,窗口左邊菜單里有選,根據向導設置即可。要修改協議的話在配置好寬頻連接後,右鍵點此連接選屬性,後面方法和本地連接一樣。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