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網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網路及手機上網成癮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很多大學生反映頭痛,方向感差。記不住電話,記憶力越來越差,睡眠質量急劇降低,造成他們緊張,煩躁,給大學生們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最近出現一種低頭族,說的就是那些低著頭,走路也玩手機的人,大學生佔了大多數,低著頭玩手機,很容易造成個人受到傷害,一旦有不幸發生會給大學生們及其他們的家人帶來心理傷害,導致不可消除的心理陰影。市場上的手機更新換代迅速,新款手機和功能對追求新鮮的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力,同學中的手機手機攀比,加深大學生攀比心理,而大學生彼此攀比就容易產生群體效應。
具體包括,視力會產生模糊,對視力影響極大,最近越來越多的人的近視,而且近視程度越來越厲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們經常玩電腦游戲,原因二是他們也長時間拿著手機玩。一天二十四小時手機不離手。過度依賴手機,關注手機里的網友,過多投入感情,遠離實踐生活,遠離社交,對別人產生懷疑,不信任他人,難以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關系,疏遠親朋好友,導致大學生越來越缺少安全感。沉溺於網路世界,學生對於現實世界的關注程度會顯著下降,同時,沉溺於網路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往往選擇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積極地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沉溺於網路世界,不利於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⑵ 網路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影響
網路技術的發展給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很多樂趣與益處,但由於網路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處,加上網路管理、網路道德的有待規范,網路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作用日漸凸現。因此,關於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不能片面認識,要一分為二地分。
一、正面影響
在平等、自由中發展自我。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青少年在家師長面前總是一個受支配、被管理、受限制的對象,較少受到平等對待。而在網上,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歡迎,主要取決於你是否有個性,有想法或者你的話語是否吸引人。在網上,你可以張揚自己的個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一般來說不用擔心會帶來什麼懲罰。在這里,青少年不必壓抑個性,可以讓個性與潛力得到更多的發揮。
藉助宣洩,調整不良情緒。青少年隨著自我意識、獨立性與自尊心的發展,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較為敏感,情緒體驗極具兩極性且不穩定,可是他們已不再像小學生、幼兒那樣事無巨細地將情緒體驗加以表現,他們往往表現得更為「深沉」,將更多的興奮和悲怒隱藏於內心深處。網路為青少年情緒宣洩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與空間。你可以在聊天室里將你的不滿、委屈、挫折、悲傷一吐而快,可以在網友中得到同情、理解、安慰,甚至有人為你出謀劃策,而你不用擔心被身邊的人嘲笑、譏諷。傾訴是最好的宣洩法,而網上的傾訴又保證了傾訴的安全感和隱私性。在網路上他們可以盡情分享快樂,毫無顧忌地宣洩悲憤,從而緩解情緒壓力。此外互聯網的匿名性特點為青少年之間的情感互助、情感體驗、「朋輩心理咨詢」、「同輩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比如你可以在游戲或者聊天室里編造一個假身份,從而嘗試不同的生活,嘗試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對體驗他人情感起到促進作用。
從多種途徑獲得成功,培養自信。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獲得成功,不僅需要付出代價,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環境。一項調查表明,青少年中認為制約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機遇的佔到了總數的30.49%。網路為這種期望與現實的沖突提供了一種緩沖的方式,虛擬世界獲得成功的機會遠遠高於現實生活,而且這種虛擬世界的成功是虛假的,並沒有佔用實際的資源,特別是在網路的游戲與聊天活動中,青年更能充分體驗這種成功的喜悅。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游戲已經不同於以往的電子游戲,它既沒有確定的程序,也不是個人與計算機的對戰,而是網路中不同個人所支配的替身所進行的比賽。如果游戲獲得了成功,就可以較好地滿足個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如果失敗了,也可以重新開始,甚至重新尋找替身以求獲得成功。在網上,成功的相對性與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著尚未成功的青年人。青少年愛幻想,他們在游戲過程中把自己想像成具有超強本領的非凡人物去完成「偉大」使命,從而獲得心理成就感。一些在學習等方面處於劣勢的學生從網路中發現自己勝過他人的一面,從而走出自卑的陰影,提高了自信心。
獲得學科知識。對一些在課堂上不懂、不會的內容通過網路,找到知識點,作一些有關的練習,鞏固知識。
青少年教育
二、負面影響
責任心降低、逃避現實。網路上活動的最大特點就在於虛擬性,虛擬空間既為網上行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給不正當、不道德的行為披上了虛擬的外衣,從而造成網路社會虛假信息的泛濫及不道德行為的發生。由於網路道德體系尚處於建構和規范之中,網路社會本身很難讓青少年網民「獨善其身、獨慎其行」,加上青少年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和自律意識的淡薄,就很容易產生網路「自由」、無所限制、為所欲為的感覺和沖動,進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惡意侮辱,人身攻擊,網上「多角戀愛」,「黑客」攻擊等行為。在虛擬的現實中青少年缺乏真實情感的體驗、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過分自我中心,同時不負責任的態度以及撒謊、欺騙、厭學行為可能使青少年傾向於無端作惡、厭世、自我中心或者反社會。在網上,他覺得能夠控制事情的變化,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他無法控制的東西,比如學習、考試、或者承受的不公正對待等,在現實中不易改變,但在虛擬世界中可以有這樣的控制。
自我認同的失敗。網路是一個交往的平台,也是一個交往的屏障。它為人類展示自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沒有約束的空間,同時又掩蓋了「網路人」的真實身份。
因此,網民的自我系統中至少存在三種自我,即「主觀自我」(自我評價中的我)、「網上的我」、「網下的我」。這三個「我」相互交織,相互沖突。「網上的我」英俊瀟灑,「網下的我」受人奚落,我到底是什麼樣的?在網上,我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在網下,我是每天被教師批評的差學生,我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網路為性格內向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在「網下」變得更加內向和自我閉鎖。青少年在網路中常會產生這樣的追問和困惑:我是誰?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網上」和「網下」的自我錯位,結果會可能導致自我認同的失敗。網路在整合世界的同時,卻也有可能在分裂和肢解網民的自我性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