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手機網路 > 移動網路下知識傳導的途徑

移動網路下知識傳導的途徑

發布時間:2023-04-01 11:06:36

① 通常採用的信息傳遞方式

1,古代: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
2,現代:電報,網路通訊。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仔弊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回答者:qizijian - 助理 二級 5-4 21:22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敏戚兆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橋租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
要看是干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
可以用火把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回答者:ab6397518 - 試用期 一級 5-5 13:56

原始人類是通過心靈感應傳遞信息;現代人通過信件.傳真.無線電話傳遞.或許也有人幸運還保留有心靈感應這一稀有的原始功能.
1,古代: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
2,現代:電報,網路通訊。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
要看是干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
可以用火把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回答者:匿名 5-7 20:06

1,古代: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
2,現代:電報,網路通訊。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回答者:qizijian - 助理 二級 5-4 21:22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
要看是干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可以用火把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回答者:ab6397518 - 試用期 一級 5-5 13:56

原始人類是通過心靈感應傳遞信息;現代人通過信件.傳真.無線電話傳遞.或許也有人幸運還保留有心靈感應這一稀有的原始功能.
1,古代: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
2,現代:電報,網路通訊。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要看是干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可以用火把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回答者:匿名 5-8 19:52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還有比較常用的就是飛鴿傳書!打仗時 軍隊用狼煙來告訴友軍敵人進攻了!
~~~~~~~~~~~~~~~~~~~~~~~~~~~~~~~~~~~~~~~~~~~~~~~~~~~~~~
國內不少企業存在著越級指揮,越級匯報的問題,由此帶來管理秩序的混亂。這些企業的老總也不認為如此就好,但不這樣又擔心企業失控。500強都是世界大公司,那麼大的管理規模,他們是如何做到既放權又能使各級管理階層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在微軟,戴爾,沃爾瑪等跨國公司了解到,他們的辦法之一是嚴格遵循逐級指揮的傳統管理原則,同時,實施突破上下層級隔閡的信息開放方式。

「越級指揮和越級匯報」之所以帶來管理混亂問題,主要是因為把企業的指令性信息與非指令性信息混淆在同一個溝通途徑中所致。我們只要將兩類信息區分開來,分別在兩種溝通途徑中處理,即按照逐級指揮,信息開放的原則與辦法,以上問題就迎刃而解。

「逐級指揮,信息開放」的第一個原則是涉及到各級職權范圍內的指令性信息,任何上級都不能越級,必須逐級下達;第二個原則是對於非指令性信息,上級可以越過任何中間級別,通過任何途徑,去了解他想要了解的信息,任何下級,可以越過任何一級中間級別,向更高的上級反映他想反映的問題。如果涉及到具體工作,而不是反映違規問題問題,在越級之前,應該先向直接上級匯報,或者在越級匯報的同時,也呈報給直接上級。

任何一級領導都須練成這么一種素養,在越級了解情況,或者下下級越級匯報時,詢問和了解情況是可以的,但不要現場發號指令,要忍耐,要通過指揮層級體系解決問題。

為什麼要信息開放呢?上級決策需要的大量信息來自下面,而在現實中傳遞過程存在「信息貪污」各級幹部在向上級匯報時難免會報喜不報憂下面出了問題容易被層層下級有意無意隱藏起來。逐級指揮方式也存在「副作用」即各級幹部層層「貪污」上級的信息和指令這些信息和指令被一些人理解成一種權利的來源會按對自己有利與不利有必要和不必要的理解分成下達和不下達兩個部分。這種信息「貪污」會引起決策失誤決策延誤和管理失控。今天的知識經濟還要求企業向知識型企業轉變知識型企業的一個特點就是擁有大量知識型自治型的員工。只有使下級獲得的信息與上級的信息接近對稱即使把最高管理者或高一級管理層的戰略意圖思維方式理念使命策略作風及上級掌握的外部信息更多的傳達下去才能有利於員工掌握更多必要的知識獨立高效的開展工作。

這個溝通管理體系由五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建立「逐級指揮信息開放」的文化也就是一套相適應的原理價值理念宗旨原則使各級幹部形成一致的觀念和認同;第二是要建立一個指揮線路圖標明哪一級管哪一級讓每個下級都知道他的上級是誰在這個體系中要求一個下級應該只有一個上級並要求在組織結構和職務說明書上有體現;第三是建立指令與匯報制度。第四要建立向上級開放的信息制度,向上級信息開放的形式有很多,如召開員工大會,幹部擴大會議,發電子郵件,微軟的比爾蓋茨就經常給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幹部員工發信,把他的想法,意圖,要求傳遞給他們,與他們保持緊密的溝通。其他的還有調查,例行審計,報刊,文件,個人溝通,走訪,等等多種方式。第五要建立一個通道,如總裁電子信箱,約見領導,申訴委員會,公開網站,員工建議研究委員會等,讓員工可以把他們發現的問題,工作建議,抱怨及受的委屈,不公正的待遇,能夠反映到更高一級那裡。

② 在互聯網上可以通過什麼途徑獲取知識

互聯網獲取知識的途徑有:搜索引擎,知識問答,文庫下載,電子書下載,網路搜索等。
互聯網是日常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現如今互聯網真正讓我們做到了,門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各式各樣的知識,常識都可以通過網路知曉。
但是互聯網上魚龍混雜,在獲取知識時我們應該學會辨別知識的優劣,學過正確挑選好的知識學習並吸收。避免接觸不良信息。在搜索相關知識時要選擇有權威的值得信賴的網站。

③ 現在信息的傳遞方式

版本一: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方式:電腦,QQ,手機,電話,郵箱。。。。。
以前信息傳遞的方式:馬拉松傳遞信息,驛站,騎馬。
區別:以前的信息傳遞方式速度慢,種類少,可能投遞不到。現在的不僅速度快,而且投遞准確,種類繁多。

版本二:
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
驛站,
找人代信
烽火台
鴿子
人們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螞歲、竹簡、紙書、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書信、網路、衛星、MSN、手機、電話,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小靈通,書信.....快報,廣告, 信,口傳,電話,網路,傳真默契,密碼,印刷品,口頭傳播 紙質傳媒 電子傳媒 現在與以前的主要區別 就是網路的廣泛應用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方式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小靈通書信快報廣告發郵件發簡訊打電話發傳真視頻會議衛星定位郵遞

版本三: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遠古
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
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
靠驛差長途跋涉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現代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一文字。

當代
計算機網路
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段尺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以下為古代通信詳解,答題的話就不用看了)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握物高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在歷代長城修築過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據險致塞」。一是根據地型來構築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險防禦敵人。長城以垣牆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兵營、衛所、墩台、烽堠和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為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設於長城內側的烽火台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過發掘獲得了漢代木簡三萬余枚,並發掘了烽燧遺址,對我們了解漢代烽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據木簡可知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置,而且規模很大,管理極嚴,號稱「烽燧萬里相望」,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制定的臨敵報警和舉放烽火的條例,即「聯防公約」。該條文規定了在匈奴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別、數量、傳遞方法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細則,就連燧長有病請假都要經上級批准。這種信息傳遞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烽火傳遞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信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信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里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復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依靠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占據了支配地位,形成了傳遞官府文書的更為嚴密的驛傳制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
西周時期,為了適應周王同諸侯之間聯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設一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孔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已相當快了。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遞官府文書。除宋朝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私人書信只能託人捎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處秦代墓室中發掘出兩件木牘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驚」聯名寫給一個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驚」寫給「中」的,這是我國現知最早的家書實物。據估計這兩封信是由同在軍中服役期滿後返鄉的同鄉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難,由此可見。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在明永樂年間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移民,由於思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選同鄉代表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特產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組織稱「麻鄉約」。後來就形成了專業的民信局。
郵驛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成為我國古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歲月流轉,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通訊方式所取代。

④ 網路是通過什麼傳遞信息的

進入網際網路的電腦都遵循著一個稱為TCP/IP的傳遞信息的規則。在發送信息時,先把信息分成一個個的小包,在小包上標明要接收信息的計算機的「門牌號碼」,即IP地址。然後由網路中的稱做路由器的「指揮官」,根據「門牌號碼」確定這些信息小包傳送的路徑。當信息小包傳送到接收的計算機後,小包合並成原來信息的模樣,這樣就完成了信息的傳遞。
什麼是網路傳播,這是關繫到網路傳播學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網路傳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討什麼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於傳播作過種種描述和解釋,有的把它說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說成是「勸服影響」,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刺激反應」,還有人認為,傳播是人類傳遞或交流信息的社會性行為;等等。郭慶光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麼何謂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有學者認為「網路傳播」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之外的新傳播途徑和方式,是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1]
)。
綜合來說,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⑤ 互聯網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一般情況下,網路從上至下分為五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每一層都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規則,稱之為「協議」。TCP/IP協議就是一組最常用的網路協議。

⑥ 手機之間的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主要是依靠電磁波傳遞信息,通過衛星將信息轉化為信號,再傳達到另一台手機。

⑦ 信息傳遞方式有哪些

古代信息傳遞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後來,有人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

唐代張九齡詩雲:「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尺素指的就是「信」。「鯉魚」也可指代書信,典故出於漢樂府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箋 信箋指信紙。「花箋」是一種小篇的用華貴紙張製成,並飾有花紋的信紙。古時著名的花皮姿箋很多,有五色箋,錦色箋,百韻箋,鳳尾箋等。或出之於吳,或出之於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箋中的薛濤箋。

信封 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信使 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如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令鯉魚充信使。相傳大雁也傳書,因此,也稱信使為「鴻雁」。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在外國的,有漂流瓶等。

比較特殊的方法: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狼煙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

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

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昌握殲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耐沖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動物的信息傳遞

某個動物個體的姿勢、聲音等,在被看作主要是對同種其他個體起通信作用時,這就叫做動物的信息傳遞。熒蟲的發光起著告訴異性自己存在的作用。這就是一種信息傳遞。信息傳遞的種類與各個動物種的感覺機能有密切關系,許多種哺乳類,常利用體表的分泌物,尿糞等的臭味作為圈定自己的地盤的信號。

聲音是鳥類、哺乳類等高等動物的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鳴禽類用鳴叫來宣告佔有地盤,據說吼猴可發出15—20種不同的鳴聲,黑猩猩(Chimpanzee)則能發出30種以上的不同鳴聲。

把臉部表情、尾部動作或全身姿態的變化等作為信息傳遞的手段,可以在許多哺乳類動物中見到,這些大致可以解釋為感情的自然流露應用於傳遞信息。但是靈長類有記號化的行為,研究日本猴的騎背(gmountin)現象就是一個例子。

騎背本是交尾的姿態,這里表示騎者高於被騎者的地位的確認以及被騎者對騎者的順從的手段。至於從獸類的聲音和記號化的行為等如何演變到人類的有音節的語言的進化進程,是眾說紛雲的。總的來說,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播有三種:生態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信息傳遞把生態系統中的各組分聯系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是生態系統調控的基礎。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基本功能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信息傳遞

⑧ 如何利用網路知識幫助自己的學習

1、利用網路豐富的資訊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互聯網資訊的無窮無盡無疑給了我們很好的積累知識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只要同學們善於發現,那麼從互聯網當中同學們是可以學到很多新鮮知識的,這對於同學們拓展知識面存在時神助攻。

2、利用網路精準的搜索功能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學習資源。

如果在線下,我們要想去找到我們想要的學習資源,哪怕自己學校里,自己身邊有,也非常麻煩,一系列手續,找老師和同學借,這似乎並不是什麼方便的事情。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找到的結果是沒有。而網路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網路搜索功能,基本上就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學習資源。

3、網路當中那些專業的學習APP可以讓我們的高中學習變得更加的輕松。

也許網路上的諸多文章都存在權威問題,但打開我們的手機,那些正規的學習一類的APP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解決我們很多的問題。

(8)移動網路下知識傳導的途徑擴展閱讀

中國學者李克東先生提出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概念就比較側重環境的物理成分,這種學習環境具有信息顯示多媒體化、信息傳輸網路化、信息處理智能化和教學環境虛擬化的特徵,包括如下基本組成部分

(1)設施,如多媒體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網路、校園網路、網際網路等;

(2)資源,為學習者提供的經數字化處理的多樣化、可全球共享的學習材料和學習對象;

(3)平台,向學習者展現的學習界面、實現網上教與學活動的軟體系統;

(4)通訊,實現遠程協商討論的保障;

(5)工具,學習者進行知識建構、創造實踐、解決問題的學習工具。

⑨ 信息傳遞的方式

古代信息傳遞: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

信封 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在外國的,有漂流瓶等。

比較特殊的方法: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狼煙等

現代信息傳遞:

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新的視與聽的文化。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行動電話,收音帶叢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9)移動網路下知識傳導的途徑擴展閱讀:

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侍擾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

信息系統是一種面廣量大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信息系統、科學信息系統、情報檢索系統、醫學信息系統、銀行信息系統、民航訂票系統……都屬於這個范疇。

就用途來說,信息系統其基本結構又是共同的。它一般可分為4個層次:

1,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層,是開發信息系統的支撐環境;

2,數據管理層,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包括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取和管理,一般以資料庫管理系統作為其核心軟體;老行旦

3,應用層,是與應用直接有關的一層,它包括各種應用程序,例如分析、統計、報表、規劃、決策等;

4,用戶介面層,這是信息系統提供給用戶的界面。信息系統是一個向單位或部門提供全面信息服務的人機交互系統。它的用戶包括各級人員,其影響也遍及整個單位或部門。

信息系統是一種對各種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產生針對解決某些方面問題的數據和信息。其主要內容是為產生決策信息而按照一定要求設計的一套有組織的應用程序系統。

參考資料:

信息傳遞--網路

閱讀全文

與移動網路下知識傳導的途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寬頻網路覆蓋設置 瀏覽:496
寫好網路小說要多少錢 瀏覽:712
為什麼連了網還是網路異常 瀏覽:868
網路營銷建理論 瀏覽:802
代號網路圖在哪裡學的 瀏覽:697
早年電腦q版網路游戲 瀏覽:476
電腦哪裡找網路和控制中心 瀏覽:227
蘋果手機關機後沒有網路信號怎麼辦 瀏覽:318
網路被破壞了怎麼辦 瀏覽:170
領取花幣網路異常 瀏覽:277
電信網路有信號電視收不到節目 瀏覽:545
無緣無故網路不穩定怎麼回事 瀏覽:545
網路速度慢投訴到哪裡 瀏覽:246
無線網路機頂盒連接功放 瀏覽:168
電腦用網路傳大文件 瀏覽:843
如何通過雲計算轉型增強網路安全 瀏覽:963
網路語打棒球是什麼意思 瀏覽:758
手機掃描無線網路連接不上 瀏覽:599
c類ip地址可以支持多少網路 瀏覽:530
無網路的手機橫版格鬥游戲 瀏覽:95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