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移動互聯網七年回顧:何為終極奧義
從2011年到2017年,移動互聯網實實在在地影響了用戶已經7年。7年間,每年都有新的熱點,讓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行業不斷向前,帶動社會往更高效、更便捷處發展。
時間退回到2011年,那時候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應用開始普及,移動互聯網的用戶習慣慢慢養成。2011年被稱為團購元年,互聯網創業者們都在快而無畏的奔跑;2012年是垂直電商熱,行業走向細分;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人們金融服務需求爆發;2014年是O2O元年,線上線下走向融合;2015年是共享經濟元年,人們存量資產有了新的用處;2016年人工智慧大熱,產業都在升級;2017年可以稱之為嚴選模式元年,一大批精品電商興起。
這些現象背後,正如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傳遞出的宿命感,那一年,很多細枝末節的舉動,都攪動了日後的互聯網江湖波瀾。從移動互聯網這七年的浪潮和成長,我們或許能對社會經濟發展未來的奧義有所窺視。
一、團購元年:話不多說,看到金子就搶
很快,一個連思考都急功近利的時代,哪哪兒都是團購的廣告,這是2011年互聯網帶給人們的故事。
在互聯網草莽興起的年代,暴露出的第一個致命缺陷便是低門檻的無序化競爭。中國的團購市場初期,做團購網站的門檻並不高,只要拿下一些特價商品、談下一些商戶,一個大學生通過下載一個團購網站模板就能建一個團購網站。
在這種低門檻下,團購網站要搶占份額,就不得不大力補貼線下商戶,燒錢打廣告鋪開市場名氣,於是在這一年裡我們又看到「團購就上XX網!」的雷同口號遍布於城市的每個角落。
但別忘了這是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啊,在沒有找到可以量產的商業邏輯之前,大家一窩蜂地「大幹快上」的時候,每一個風口,又都成了泡沫。
於是商家工作人員和項目經理分食補貼的事屢見不鮮,商業糾紛接踵而至。
在「低門檻、高投入、輕內功、難監管」睜納等頑疾影響下,大批團購網站成為了曇花一現,從「千團大戰」到「批量消失」,僅僅經過了6至8個月的時間。團購行業在2011年下半年迅速進入資本寒冬,媒體也掉轉鏡頭,開始大量關注團購網站誠信困局及「僵屍團購站」的問題,團購洗牌期開始來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團購速死,只是每一個被資本以快為名吹捧出來的「風口」,都無法擺脫「一將成名萬骨朽」的規律。
許多平台死了,留下來的開始進行差異化競爭,走細分市場,團購行業也從原有的單一獨立團購網站增加至電商網站內的團購頻道甚至復合型團購交易平台等多業態共存。
二、垂直電商大熱元年:搶的方法不對,有些還是假金子
2012年互聯網布的,是一個垂直細分電商之局,但是生死局。京東淘寶形成了兩個流量黑洞,正勢不可擋地搶奪電商的線上紅利,而線下零售商蘇寧國美也仿如大夢初醒般發力線上,彼時意識到更垂直的行業服務能提升用戶體驗的垂直電商創業者,許多都爆出了「電子商務坑爹」的絕望之辭,耀點100倒閉了、佳品網明確大裁員信息,名品打折網取消任何商品的售賣,就連當當網、凡客誠品、樂蜂網、優購網等知名垂直電商也無奈尋求與平台電商合作。
一邊B2C網購市場出現一次次令人吃驚的交易量大爆發,另一邊多數電子商務企業卻在不弊攜斷燒錢中盈利甚微,這種矛盾現象其實也足夠解釋緣何做垂直電商會如此艱難——整個市場大環境下,用戶個性化需求還沒有釋放出來,普通標准品已經足夠滿足大眾用戶的需求,況且在這一年,蘇寧易購、京東商城、亞馬遜、天貓等大平台電商的「價格競爭」激戰正酣,垂直電商根本無力抵擋這種海嘯般的攻城掠地,最後想像中的小而美,反倒成為了大平台快速膨脹背後的犧牲品。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充滿了不確定性,最終無論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美』,電商能否成功,還是取決於消費者是否認可,商業模式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續。像2017年格局已然不同,網易嚴選以品質商品平價的優勢抓住消費者眼球,成長為電商領域的第三種模式,並帶動2017年成為嚴選模式的一年。當然,這又是後話了,2012年淘寶京東等以價格戰的方式奪得一方天下,但同時悉卜沒也引發了電商體系中假貨偽劣產品橫生的亂象。
三、互聯網金融元年:混亂的年代,管理金子非常迫切
在2012年電商大戰中,支付寶日交易金額超過45億元,日交易筆數超1800萬筆,峰值達到3369萬筆。這組數字不光令銀行顫抖,也讓人看到消費領域的肚量,如此金融升級為2013年爭奪焦點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要知道,2013年,整個世界的經濟背景是全球一體化、開放化,經濟虛擬化,在這期間金融與實體貨幣開始脫鉤,金融需求急劇膨脹,尤其是個人金融服務需求爆炸,此時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出現使得金融服務所覆蓋的客戶群真正下沉到那些廣泛存在卻長期受到忽視的普通大眾家庭。也就是說在這一年裡,互聯網已經借電商的形式往傳統金融的血液里滲透。
不過即便如此,此時中國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都是在借鑒美國的模式,像余額寶「克隆」的就是基於美國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 所開發的貨幣市場基金賬戶,而網路貸款平台P2P的概念就是起源於英美,代表性企業是美國的Lending Club 和英國的Zopa,因此這一波熱潮,還不能稱之為彎道超車。
正面來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給中國帶來了金融的民主化和大眾化,也讓傳統金融開始考慮以互聯網技術引導產業變革。但不可否認,快而乏質仍然是互聯網在這一年的名義,p2p理財、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產品、眾籌等模式都有亂象亟待監管的手段調控。
四、O2O元年:賺自己的金子不長久,大家一起賺才能贏
時勢使然,當互聯網金融與電商構建出初級的場景消費形態,有的消費成為了面子,有的模式成為了里子,020就是其中一種。電商經過幾年的發展,線上模式雜亂分生,同時線下企業活的愈發艱難,於是呼喚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產業經濟互聯網化呼聲出現了,2014年是線上線下企業高呼轉型的紛亂期,O2O成為了共同的救命稻草。
於是電商們紛紛轉投020模式,京東做「大數據+商品+服務」的O2O模式,蘇寧雲商走「門店到商圈+雙線同價」的O2O模式,零售業萬達採取「線下商場+飛凡電商」的O2O模式往下走、順豐物流開始大舉搶占線下市場,進行3萬門店的「圈地」計劃等等,在巨頭們的帶領下,整合社會消費形態有了場景的內涵,也開始進行融合、裂變。
這一年互聯網似乎重了一點,由於O2O的第二個「O」即線下服務品質越來越被看重,很多企業便都在想方設法試圖找到最好的消費者生活圈入口,自然的進入到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場景,並利用這些消費場景實現精準化的營銷。像「《「叫個鴨子」滿足你對鴨子的一切幻想!》」、「去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等都是2014年著名的營銷案例。因此可以說在深耕場景為目的的導向下,互聯網技術為營銷手段提供了新的借鑒和思考。
五、共享經濟元年:更多人有金子了,找方式一起玩
在經歷了前幾年互聯網的成長,中國經濟的供需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首先無論在何時,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必定與社會需求相伴,這一點套用在哪一年都從不例外。有一個數據與買房難、買房熱的今天相悖,國家統計局2015年公開的數據顯示,我國有近5000萬套閑置房,其透露出的一個事實便是社會上擁有閑置資源的人群在增多,他們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開始學會提高存量資產的使用效率,2015年成為了共享經濟元年。
中國2015年出現並興起了超過30家的共享型經濟企業及模式,包括空間共享、認知盈餘共享、渠道共享及多方共享等。從這幾種模式可以看到,共享經濟是一種基於需求或供給即時的互聯網契機,這些年共享的籃子重了,但「共享」這個頗有烏托邦色彩的詞卻顯得有些輕,部分模式和產品其實只是搭一下共享經濟的順風車,體驗要求高的痛點卻正在凸顯。共享經濟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渠道下沉,將價值的重更加深刻的表達出來。
六、人工智慧盛行元年:玩金子嘛,玩法要高級
歷史洪流裹挾,卻總會為那些激流勇進之人留得弄潮的天地,這句話用在2016年再恰當不過。這一年巨頭們做產品,不帶點智能簡直拿不出手。
全球范圍內總計 1485 家與人工智慧技術有關公司的融資總額達到 89 億美元,當然其中最瘋狂的莫過於互聯網巨頭企業的資本投注,國外有蘋果收購人工智慧初創公司Emotient、eBay宣布收購Expertmaker、英特爾、微軟、谷歌、亞馬遜等也都紛紛收購了一些創業公司。國內有網路ALL INN AI,推出網路大腦、網路醫療大腦、天智雲計算等解決方案,阿里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營銷方面戰果突出,網易、360、科大訊飛等對人工智慧虎視眈眈,像網易自身也推出了全智能客服系統網易七魚、人工智慧反垃圾雲服務網易易盾等,人工浪潮已經不可逆轉。
不過故事再多,只要場景沒有深入落地,格局就仍然有變天的機會。從大促節日中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只是給了這些電商平台更能深入觸達用戶的營銷手段,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仍然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和需求脫節,消費者「買的好」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地滿足。
七、嚴選模式元年:時代選中的,是將金子用到實處的
2017年給人最明顯的感覺是廣告/內容/產品/交易之間的界限正變得模糊不清,但有一個概念卻是愈發清晰的,那就是品質。
在傳統電商格局被淘寶、京東二分天下後,剩餘的平台只能傍大腿存活。沒人會想到此時丁磊能夠切中了這個新電商經濟的命脈,打造出一個「嚴選模式」,並帶動了一批包括米家有品、淘寶心選、必要等「嚴選模式」新電商的崛起和出現。
以前,如果你想從線上買整套有品質的生活家居用品,選擇非常繁瑣。四件套、毛巾、拖鞋等挑款式,比價格,如今,在一個精品電商上你就能一站式解決。2017年以來,以「網易嚴選」、小米旗下「有品」、淘寶心選為代表的,一批由互聯網大公司領導的精選電商正在阿里、京東之外,開辟第三條電商路徑。這也讓各行各業都掀起了品質定位的熱潮,很多創業公司也遵循「嚴選模式」在做。
要剝絲抽繭的話,一方面我國的消費群體正在經歷一場演變,中產階層人群崛起,新消費理念油然而生。與新零售不同,新零售討論的是零售的不同形態和場景。新消費,關注的則是消費者的消費觀和消費行為的變化。以前大家追求怎麼能買得到,現在大家追求怎麼買的更好、更有品味,這個現象便是「新消費」。因此抓住市場需求,以品質為出發的平台無疑是能夠得到肯定且擁有廣闊未來的。
另一方面,2017年我國適逢製造業轉型升級,在傳統供應鏈中,製造商長期處於弱勢地位,長期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此時網易嚴選等工廠直達、供應鏈路短的模式,以提供優惠的商務政策,的確打破了傳統的供應鏈采購規則,也找到了一條讓優秀的中國製造業優先為中國人服的轉型策略。
當然,在更加註重品質的商業形態中,要抓住新消費的機遇,深入產業鏈上游是必要的,這也導致商業模式不可避免地做重。多年以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一直靠流量變現的邏輯掙錢,網易嚴選、小米的掙錢方式其實是真正參與到產品的質量把控和製造業當中去,這對互聯網具有很多啟示意義。
在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最近做了一次內部分享,其中提到「流量今天越來越貴,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就需要延展用戶生命周期,更充分地挖掘單個用戶價值,參與到行業的整個環節打造閉環。不止是ToC公司,其他行業同樣如此。投資人現在也都很認這點,既然這樣,那就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
《小王子》中寫到,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先不要把人們召集起來採集木材、分配工作和發號施令,而要教導他們嚮往浩瀚無邊的大海。互聯網格局如同這艘船,只是遠方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從2011年到2017年的發展來看,互聯網已經慢慢地由輕變重,逐步回歸商業的本質,並推動社會經濟航向更講究品質、相對粗放式發展更精益的遠方,如此一來,干到極致方能得時代先機。
2014年,對於移動互聯網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一年:4G牌照的發放加速了產業推進的步伐,視頻、金融、社交等移動互聯產業完成布局整裝待發,終端形態的演變與融合漸入佳境……在這一年,多年的技術積累裝滿了「數據池」,多年的產業化培育已破繭而出,多年的市場導入更是瀕臨爆發點。無論是政府、業者還是用戶,坐在已經緩緩開出的2014號高速列車上,我們無一能置身事外,都隨時代車輪滾滾前行。奔向怎樣的前程?我們不停地追問。本期《移動·互聯》將為您細數今年移動互聯網的亮點,讓我們在一同期待的同時也一起努力,共同迎接美好未來。
4G大發展讓人翹首企盼
中國4G已於2013年年底在人們的熱切期盼中發牌。高帶寬、高速率是4G最耀眼的亮點。經歷了3G時代的習慣培養,在4G時代,用戶的消費習慣可能會深刻改變,並由此影響到互聯網的內部結構。有數據顯示,無論是國外的Youtube還是國內的優酷等視頻網站,其移動端的流量佔了整體流量的一半左右,並且還有上升的趨勢;而以視頻、圖片為發展趨勢的微博在手機側的流量據估超過了70%;一些超級App,例如微信,聚合了大量移動應用,手機游戲、視頻對話等都將提高對大網路流量的依賴。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暢通,獲取的方式越來越多樣,不僅對用戶自身產生積極影響,可能也會帶動整個互聯網產業向移動端遷移,創造出更多的機會。
在個人方面,4G的出現不僅會提升已有的手機視頻、游戲、社交等方面的體驗,也會催生出一些新的應用。比如將遠程高清監控應用於家庭中,與手機聯網,家中老人、孩子的動態將能實時推送到手機;將4G應用於家庭娛樂系統,會加速PC、TV、手機等多屏融合,獲取更順暢的體驗;而隨著4G網路與物聯網的融合,今後4G手機還可以輕松實現對家裡的電器進行遙控操作等功能。
在行業應用領域,4G會更加如魚得水。4G網路支持的高清視頻監控,能夠在城市管理的多個方面得到應用。城管部門可以利用4G網路建立起視頻應急指揮系統,進行及時有效的執法取證;4G在120急救車上的應用對於挽救危急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作用。急救車上配備4G移動工作站,可以通過4G網路快速傳輸患者信息,緊急調派醫療資源,實現院前救治和醫院救治的「無縫對接」。
總之,與其說人們期待4G牌照的發放不如說更期待4G的大發展,2014年,我們拭目以待。
超級App時代或將來臨
什麼是超級App?簡單說來,就是那些擁有海量的用戶群、成為手機用戶的基礎型App應用。此類App往往是一個大的平台,能夠承載很多應用插件,具備多種能力。
超級App的誕生,凸顯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App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在經歷了市場前期的爆發式發展之後,目前無論是用戶還是市場對於App都更加理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發現在海量的App中,用戶高頻使用的App總是那麼一些,而且這些App正在整合更多的功能。
在市場競爭中,超級App的優勢日漸凸顯,一方面是海量的用戶基礎,另一方面則是超級App的背後往往有雄厚的資金支持,無論是提供優質的服務還是吸引開發者開發App插件都相對容易。因此,有觀點認為,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市場格局,將是少量超級App存在加上海量的超級App插件,以及一些小眾的垂直App應用。
正是因為看到了超級App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致力於打造超級App,微信就是其中之一。在整個2013年,微信都在執行自己的平台戰略,無論是推出遊戲功能還是增加支付功能,以及打造電子商務平台,都是向超級App轉型的系列動作。同樣是瞄準超級App,2013年年中,UC瀏覽器宣布要打造三大平台,在傳統瀏覽器之外新增信息導航平台、移動娛樂平台以及生活服務平台。
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和方向,目前業界有關超級App的爭論還在繼續,到底哪些應用才算得上是超級App?超級App應該以哪種模式發展?超級App的盈利模式會有哪些?移動互聯網的格局又將如何變化?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更是業界探索的方向。
雲存儲需求將迎來爆發期
前段時間,360、網路、天翼雲、金山雲存儲、微雲等各種雲存儲應用提供商展開了一場用戶爭奪大戰,一時間,雲存儲又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不久前,記者有位朋友去印度玩,因為沒有帶相機,一路都是用手機拍照,沒過幾天,問題就來了:手機的存儲空間嚴重不夠,已經拍的照片又捨不得刪掉。同行的朋友給他支了一招,將照片存到微雲里。於是,朋友就在手機上下載了微雲應用,以後每到有WiFi的地方,他就抓緊時間把手機里的照片上傳到微雲。這一路玩下來對微雲的使用體驗還不錯。
剛剛過去的2013年,是雲存儲行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美國企業已經決定存儲一部分企業數據到雲服務中,不管這些數據是公開的還是秘密的;另外,25%的企業至少考慮過這個想法。這些企業認為這么做,能節省成本和時間,類似管理一個無需維護的存儲設備。
進入新的一年,雲存儲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IDC的報告顯示,在未來4年內,全球雲服務市場規模將增長到442億美元,其中雲存儲的市場比例將從目前的9%增長到14%,其規模將接近62億美元。當然,在樂觀預測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於雲存儲客戶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安全。2013年發生的亞馬遜、Windows Azure、GoDaddy、Google Gmail等雲服務中斷以及舉世震驚的棱鏡事件,讓人們在享受雲存儲便捷的同時心底也存有一絲質疑。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分享。雲存儲的意義不僅在於簡單的上傳下載,客戶也希望能夠在PC、平板電腦、手機等客戶端對內容進行分享,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讓雲存儲變成一項吸引客戶的應用。
大數據轉換為大機遇可期
「除了數據量大,大數據還有形態、實時性、安全性等一系列技術新突破,大數據存在的最關鍵領域是應用!」中科院專家曾如此表述。如今,大數據已經具備了從海量信息中提取有價值數據、精準定位客戶需求等能力,未來,大數據將逐步應用於社會管理、醫療、交通、金融服務等方面。
在社會、民生領域,大數據所具備的潛能無疑是最令人期待的。如今,很多城市正面臨預算超支、基礎設施建設難以推進、大量外來人口湧入等緊迫問題,而將這些問題抽象到數據領域,政府公共數據、市民生活數字化(比如在購物、交通、醫療等領域)都是大數據分析的理想對象。藉助大數據,人們可以實現一些以前不敢想像的功能。比如患者在做心電圖時,醫生可對累計數據進行分析、監測和預判;電商可根據每個時段的網購數量判斷客戶喜好,優化商品排列;金融行業可以對數以億計的用戶的使用習慣和歷史行為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客戶需求,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推出更多的個性化應用……
一個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阿里巴巴的互聯網金融。余額寶、小額信貸、基金、保險理財等等,阿里巴巴自去年以來一口氣推出眾多的金融服務,支撐其大動作的就是大數據:其電商平台積累了大量小微企業客戶及數億個人用戶的交易數據、行為數據、身份數據等等。阿里巴巴擁有全面的數據以及完整的產業鏈,做個人小額信貸、P2P無疑具有很大優勢。相反,傳統商業銀行老早就推出的小額貸款業務,開展起來並不順利。
進入2014年,隨著各行業、各企業在數據積累和應用方面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大數據積攢的大勢能必將轉換成服務社會民生的大動能,值得我們期待。
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
金融業被互聯網公司「幹掉」?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在互聯網金融狂飆前進的2013年,金融業已經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領軍艦隊BAT(網路、阿里巴巴、騰訊)早已經在支付、融資、投資理財、保險等金融領域大展拳腳,還逐漸將勢力范圍延伸到小額貸款等領域。互聯網企業的觸角分布廣且扎得深,網路百發、淘寶余額寶這樣創新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開始進入消費者的視線。
以余額寶掀起網上理財產品熱潮的阿里巴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早已耕耘多年。阿里巴巴手中的「第一利器」當屬支付寶。擁有高達7億的注冊用戶、日交易額達到4.5億元,10年時間支付寶引領了整個第三方支付平台行業的發展。支付寶的發展水平在全球也已經處於領先的位置。在支付寶的基礎上,余額寶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傻瓜理財」、「一元理財」等掀起了一陣話題熱潮。無需手續,隨時轉入和轉出,隨時查看收益。相比於有固定期限和最低購買門檻的銀行理財基金產品,余額寶可以說是零門檻、傻瓜操作。只有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才更了解互聯網用戶的心態和需求,才能推出最受他們歡迎的產品。
網路、騰訊等也不甘落後。上個月,網路聯手華夏基金聯合推出了理財計劃「百發」。號稱年化收益率高達8%,最低投資門檻是1塊錢。首批10億基金在不到3小時里賣光。根據網路提供的數據,百發產品的戶均認購量超過8000元,高於余額寶的戶認購量。騰訊也藉助微信進行移動支付等方面的嘗試。
有了2013年的鋪墊,2014年互聯網金融必定有更長足的發展,互聯網企業也將在金融領域有更多的創新。
可穿戴計算引領潮流
按照業界的約定俗成,可穿戴計算是指能夠佩戴、穿戴在人的身體上,具備計算處理能力的智能終端設備。
當下最火熱的可穿戴計算設備,Google Glass可以算一個。雖發布一年多都還沒有正式上市銷售,但隨著眾多體驗者報告的出爐,各種強大的功能被不斷解密,市場的期待正越來越高。智能手錶的熱度更不用說,蘋果、三星都在加緊產品研發與推廣,索尼等在智能手機上一敗塗地的企業更希望通過智能手錶扳回一城。
市場研究機構Piper Jaffray的分析師簡·穆斯特(Gene Munster)預測,在未來10年時間里,可穿戴計算設備將能夠最終取代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機。這個預測看起來是不是有些超前?然而,從電子消費產品形態的發展脈絡來看,從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到掌上電腦、智能手機,再到Google Glass、智能手錶,電子產品體積越來越小,從攜帶到穿戴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可穿戴計算設備的未來絕對是大有前途。
根據一項市場調查,大約5%的美國成年網民表示他們佩戴過裝有感應器的設備,可以監控跑步或者睡覺;29%的網民希望使用能夠夾在衣服上的可穿戴計算設備,28%的網民選擇的是戴在手腕上的設備;排在第三的是眼鏡類設備,感興趣的網民比例為12%。由此可見,智能手錶和智能眼鏡將成為最有可能獲得突破性發展的產品。
引領反饋經濟的發展將成為可穿戴計算設備的一大成就。可穿戴計算設備是獲取以及接受大數據最重要的終端。它將人的衣食住行信息加以收集、上傳。可穿戴計算設備的廣泛使用,配合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將產生大量的數據,將引領一場反饋經濟的革命。反饋經濟的模式,是能把移動設備獲取的各種數據實時傳送到雲中,然後通過大數據池進行比較分析計算,最後反饋到智能手機終端或其他設備上。
NFC是否會被「過頂傳球」
2013年是中國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一年,然而,隨著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寶「當面付」等支付應用的推出,一個疑問也逐漸浮出水面——NFC是否將被「過頂傳球」?
就在業界認為2013年我國移動支付標準的確立將給NFC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之時,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正在出現——支付寶錢包和微信支付正在快速興起,兩者藉助二維碼支付、朋友圈支付以及聲波支付等新穎的應用贏得用戶的青睞,NFC可能面臨「過頂傳球」的威脅。
2013年11月,支付寶推出了「當面付」聲波支付應用,這是一款利用手機之間的聲波傳輸實現支付的技術,與NFC相比,聲波支付不需要手機硬體的更新,只需要安裝第三方支付的客戶端即可。同樣是在去年11月,在手機處理器廠商聯發科技的晶元發布會上,聯發科技和阿里雲聯手展示了一款名為「Hotknot」的近場支付技術。通過現場的演示可以看到,利用觸摸屏手機中的觸控晶元,輔以光線、重力感測器就可以實現終端之間的支付。雖然這一功能尚未正式發布,但是可以看到,在近場支付領域,阿里巴巴正在緊密布局,無論是聲控支付還是Hotknot都成功繞過了NFC。
顯然,微信也盯上了移動支付的市場,在2013年發布的微信5.0版本中,支付已然成為一個主打功能。盡管上市的時間還不足半年,但微信支付在龐大的用戶群的基礎上,憑借二維碼、公眾賬號支付、朋友圈支付等特色業務正在快速崛起。同時,微信未來向非NFC近場支付技術拓展的趨勢也已經呈現。
「NFC再不發展,黃花菜都要涼了」,雖然這僅僅是網友的一句調侃,但是卻在某種程度上真實反映了移動支付市場的現狀。如果NFC技術無法在手機上普及,在應用推廣以及終端改造上實現快速推進,那麼更多類似二維碼支付、聲波支付等新型移動支付應用將出現,NFC是否會成為市場主角將被打上問號。
傳統媒體需融合轉型
對傳統媒體未來的擔憂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當互聯網發展如日中天的時候,就有聲音認為「傳統媒體即將消亡」。這種論斷或許略顯激進,但時代的發展,一次次將這個問題擺在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從業者的面前。
從2012年開始,西方報紙倒閉的新聞幾乎從沒斷過,每個在紙媒工作的人都「心有戚戚焉」。2012年上半年,谷歌公司創下的109億美元網路廣告收入已經超過全美國報紙雜志收入的總和。紙質媒體賴以生存的廣告業務也不斷面臨下滑的困境,而這個份額幾乎完全被互聯網等各種新媒體吞噬。2013年,美國就業網站CareerCast將紙媒記者列為美國職業排行榜「最糟糕的職業」。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各種新媒體迅速崛起,消費者也習慣於通過手機新聞客戶端而不是紙質媒體來獲取資訊,紙媒的生存發展越發艱難。
這種艱難的局面在新的一年是否會有所改觀?其實對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來說,並非沒有任何希望。傳統媒體的未來不是被新媒體「吃掉」,而是要與後者融合發展。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新聞權威性上具有相對優勢,現在最需要做的是認清形勢,抓住移動化、數字化、網路化的大趨勢。現在很多傳統媒體已經推出了微博、微信賬號以及新聞App客戶端,這是很好的開始,但不應僅停留在技術創新層面,而是要對傳統媒體的整個運作方式進行深刻轉型。
除了向新媒體的方向融合發展之外,傳統媒體可能還有另一個很有趣的發展方向:奢侈品。有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報紙運營費用被用在物理生產過程而不是編采階段上。未來,印刷出來的報紙註定會變得較為昂貴成為一種利基產品,甚至是一種奢侈品,從原來的大眾消費變成小眾消費。雖然受眾大大減少,但這種精準的定位或許能讓傳統媒體擁有一個穩固的發展空間。
❸ 5G之後,再無「運營商」
運營商,顧名思義其核心能力是運營,差異化的運營能力毫無疑問是運營商的護城河。尤其是進入到了無線時代,運營無線網路是一項資本要求大,技術壁壘高的工作。資本和技術的雙重壁壘,幫助運營賺取了高額的利潤,打造了一個巨無霸的產業。
這也拉開了運營商之間的差異化的運營能力,成就了一騎絕塵的中國移動。
但4G之後,人口紅利消失殆盡,傳統電信的規模增長已觸及天花板,普遍陷入「增量不增收」的窘境;加之晶元手機技術的進步和網路覆蓋差距的縮小,抹平了運營能力的差異化,運營商們註定要在一片紅海中肉搏廝殺。
然而,5G,一開始就是一場無差異化的競爭。這是後話。
先來看看我們熟悉的身邊的巨無霸運營商—--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終於降低身價,加入價格戰了
終於中國移動低下了高貴的頭,也推出了不限流量套餐,而且比友商還便宜,與中國聯通的冰淇淋套餐相比,幾乎便宜了50%。中國移動的177萬LTE基站,全球第一大LTE網路,在中國聯通(77萬LTE基站)和中國電信(105萬LTE基站)的網路面前,沒有任何底氣。
曾經,幾乎沒有3G網路和終端的中國移動,憑借2G GSM網路抗衡中國聯通的3G WCDMA網路,也未曾如此降低過身價。
為何在「網路領先」的4G時代卻加入了價格戰?
從2016年開始,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中國電信廳姿和聯通的號碼,如果換在幾年前,這種情況幾乎不可想像。
2011/12年的時候,你有沒有對中國移動的價格或者服務不滿意過?你會怎麼辦?轉網到中國聯通的價格便宜而且還是WCDMA技術的3G網路?不去,因為經常沒信號。那去中國電信吧?中國電信的覆蓋好價格又便宜。去不了弊喚啊,還得換手機。最後極大的可能你還是會留在中國移動,盡管中國移動的2G網路上網慢,資費也貴。
這就是中國移動定價權的體現。極好的2G網路(GSM)覆蓋和豐富的終端,賦予了中國移動極強的定價權。
在中國,用中頻(1.8GHz或2.1GHz)部署一張全國覆蓋網路,需要約75-80萬站。中國聯通2014年底才租伏凱有43萬3G基站,全國基礎覆蓋才完成了50%,手機經常「沒3G信號」。 緩慢的3G網路建設速度,讓中國聯通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空有先進技術,無實體網路提供基礎服務。 等到2015年聯通的3G終於完成了初具規模覆蓋的時候,移動已經部署了100萬的4G基站了,讓3G徹底成為了 歷史 。
進入LTE時代,2017年中,中國聯通的4G基站也達到了77萬個,覆蓋能力已經和中國移動不相上下。手機終端幾乎都是全網通,用戶可以不換手機轉網。中國移動苦心經營20多年的高端品牌形象,號稱全網300Mbps的下載速率優勢,此時在聯通的價格戰面前也無招架之力。
盡管三家運營商的網路體驗,各有不同,但不是所有的不同都能形成差異化。 只有網路和終端覆蓋上的差距,才是運營商最大的差異化點和定價權的來源。
不限流量:最可怕的不是利潤下滑,而是抹平了差異化
這個並不是中國的特例,同樣的故事在美國重復。美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居然只有4.5萬到6萬的基站站址資源。對比一下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有大約190萬站址資源,站址數量是美國的30倍。消費者仍然覺得覆蓋不好,想像一下美國人民享受的移動服務有多差,在美國沒有低頻段(低於1GHz)做基礎覆蓋時,那網路簡直沒法用。
2G/3G時代,只有Verizon和AT&T擁有可以建立一張全國覆蓋網路的頻譜資源。Verizon是基於800MHz的CDMA,AT&T是基於900MHz的GSM。AT&T的3G網路,雖然理論速率達到了21Mbps,遠遠超過CDMA EVDO Rev.A的3.1Mbps,但是受限於高頻段,覆蓋嚴重受限。可憐的Sprint和T-mobile都沒有低頻覆蓋。
和中國聯通的境遇相似,AT&T手握先進技術卻沒有良好網路覆蓋,攜iPhone先發優勢,也未能撼動Verizon。 T-Mobile的一系列的轟轟烈烈「Uncarrier」價格戰,也只能從Sprint搶來用戶,但都未能對兩大巨頭形成威脅。覆蓋上的差異,成為了運營商最大的差異化點和定價權的來源,這一點在中美都適用。
到了4G時代,Verizon憑借其大膽的投資,率先支持了LTE技術,並完成了全國覆蓋,再次建立了覆蓋優勢,AT&T緊隨其後。兩大巨頭一直保持幾年的兩位數的收入增長。在T-Mobile沒有低頻覆蓋的LTE網路之前,T-Mobile的價格戰也只能從Sprint抽血。
然而, 在2015年之後,T-Mobile在700MHz完成了LTE全國覆蓋之後,無論是Verizon還是AT&T的品牌都不堪一擊,T-Mobile依靠不限流量套餐的低價策略不斷地吸進用戶,兩大巨頭的收入都開始下滑。 終於,Verizon和AT&T不得不低下了高貴的頭,也推出不限流量套餐,期望止血。
網路同質化之後,運營商誰也無法提高利潤率,美國運營商EBITDA%開始趨同,Verizon和AT&T的規模優勢在消失。
運營商競相推出不限流量套餐,可怕的不是增長的CAPEX、下滑的利潤,而是運營商的網路已經無法差異化的事實。
運營商消失的護城河
從中美的案例可以看到, 消費者期望的是被連接,實現這個願望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網路覆蓋和手機。 做好了這兩項工作,運營商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進而可以產生溢價。但品牌並不能成為護城河,在價格的誘惑下,品牌脆弱不堪。
品牌是一個最虛弱,最模糊的壟斷手段。
——Peter Thiel
運營商的優勢無法持續。 一旦競爭對手的覆蓋也達到同樣水平,運營商之間就進入了同質化競爭階段。領先運營商為了避免價格戰,會提前布局下一代新的通信技術,重新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同時,小運營商也希望藉助優先部署新技術,改寫競爭格局。
韓國的LG U+正是利用Korean Telecom在4G建設和3G升級上的猶豫不決,搶先完成4G的全國覆蓋,奪取了Korean Telecom的用戶。運營商在3G時代建立的優勢,不會延續至4G。
做好網路覆蓋和終端這兩件事情,曾經是難度極高的。想要部署一張覆蓋良好的網路,研究無線傳播特性,規劃網路容量,購買頻譜,選擇站址,測試選擇無線設備和終端,開網優化,日常維護;協調晶元廠家,終端廠家,確定技術和頻段,購買終端,構建生態系統。選擇技術路徑曾經是一項風險極高的決定,在2G時代有5種不同的技術,對於網路技術的選擇,也包含了對終端和生態系統的預判。
稍一不慎,百億的投資打了水漂。3G時代,澳大利亞的Telstra,韓國的Korea Telecom,都最終拆除了CDMA網路而重建WCDMA。4G時代,美國的Sprint等待下定決心拆除WinMax再建LTE時,已經不知道被其他運營商甩了多少條街了。
通信技術的統一,晶元的高度集成化,和網路建設經驗的積累,大幅降低了運營商的「運營門檻」。
2G和3G時代,運營商可能還會稍微搖擺一下,是用技術更先進的CDMA還是規模優勢更顯著的GSM。可到了4G時代,剛開始時只有零星幾個運營商想試試WiMax。 感謝3GPP,感謝ITU,5G時代,運營商選都不用選了,就一個標准。晶元的高度集成化,一塊基帶晶元可以同時支持幾乎所有的技術和所有的頻段。運營難度的降低,消費者的轉網門檻減小,也意味著運營商的護城河越來越窄,競爭完全同質化。
可悲的5G,天生同質化
雖然現在幾乎所有關於5G的報道,都是關於超高帶寬和速率的。高頻的5G可以用來提升運營商形象,運營商都清楚必須用最快的速度用中低端頻譜完成5G的全國覆蓋來構建競爭力,吸引消費者。其實日本的NTT Docomo已經公開宣布,5G不需要新頻譜,現有的中低頻段的頻譜會被用來部署5G。深知覆蓋重要性的美國T-Mobile更是迫不及待地要在新購買的600MHz的頻譜上部署5G。
專家們會爭辯:這不是真正IMT定義的5G。那有怎麼樣呢?2008年ITU展望的4G可以提供1Gbps的能力,10年之後的今天也還沒實現呢。消費者只關心屏幕上是不是顯示的5G滿格的信號。
同一種技術,同樣的終端,5G的競爭從一開始就是同質化的競爭,通信行業 歷史 上前所未有的同質化。 但是運營商又不得不投,因為5G的覆蓋不能落後其他的運營商,也許5G並沒有帶來多大的消費體驗提升,但是消費者不會選擇「上一代」的技術。無論5G是否能帶來百億的IOT連接,面對同質化的5G網路,運營商只能打價格戰,不可避免的結果百億連接和數據洪流也無法阻擋運營商傳統收入的下滑。
如果真的如某些行業預測,5G需要上萬億的投資,比4G還要多出40%。那不但5G會成為壓死運營商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通信行業的悲哀,在一個如此緩慢增長的市場,技術卻沒有突破,無法有效降低建網的成本。
5G之後,再無「運營商」
不是所有的網路差異都能形成差異化,也不是所有的運營差異都能形成差異化。 在傳統的建設網路覆蓋和打造生態這兩項差異化點消失之後,運營商之間再無「運營」差異。單單依靠運營賺取超額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
單一依靠運營的戰略過於扁平,運營商的戰略更需要有縱深。運營商應該有自己的「智造業」,在屬於軟體的未來,運營商必須有自己的軟體開發。 運營商需要創新,但是創新是有方向的。 現在運營商最大的矛盾是技術同質化的未來,高投資(CAPEX)無法帶來超額回報。運營商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在降低網路成本上創新。
運營商戰略上向前走,進入終端產業,已經被多次驗證不可行,現在的終端已經完全是個性化的產品。向後走向更為標准化的設備製造,也許是運營商更好的選擇。
網路管理數字化和AI化,這都是為了精準了解自己的網路,提高投資的精確度。NTT Docomo在LTE網路上,在完成4G全國覆蓋後,僅僅保持了在10%的基站上增加容量,競爭力上絲毫不輸KDDI和日本軟銀。反觀中國移動財大氣粗,估計在30%基站上部署了多載波,這樣的投資行為太過粗狂。任正非就提出「面對越來越龐大和復雜的網路,人工智慧是我們建設和管理網路最重要的工具。」但借用供應商的能力,運營商之間仍然是沒有競爭力的,運營商必須有自己的更高效的人工智慧。
「去電信化」 ,前中國電信集團 科技 委主任韋樂平早在2013年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這個觀點:「99.999%的可用性,來源不清,代價很高」。只是當時人口紅利還在,運營商沒有意識到緊迫性。2013年行業硬體水平也不足以支持「去電信化」。NTT Docomo通過引入自有研發的C-RAN技術,將4G時期的無線網路投資降低了相對於3G時期的50%。C-RAN也曾經是被看做無法滿足99.999%穩定性的一種技術。
網路管理的數字化和AI化,可以降低「去電信化」的風險。運營商精確了解用戶的需求,可以在網路中找到對通信需求不同地區,逐步「去電信化」的同時,對用戶體驗的影響降到最低。
硬體能力的快速提升,是白盒化或者「去電信化」的基礎。 除了AT&T投資白盒交換機,Verizon和NTT Docomo都開始投資白盒小基站,Facebook提出的OpenCellular計劃也獲得了運營商的支持。硬體同質化,運營商完全可以在軟體上做到差異化。
再進一步,白盒化的小基站和軟體化的核心網,為運營商向IT領域擴張提供了成本優勢。LTE甚至5G技術完全可以通過簡化下沉到企業用戶甚至普通用戶,替代WIFI。基於3GPP技術的無線技術無論是質量還是安全性都好於IEEE系統的WIFI,但成本過高,無法進入家用民用的巨大市場。
5G標准空前的統一和不限流量套餐大戰宣告了網路無差異化的開始,身處行業轉折點的運營商和設備商都還在不適應期,不願承認這樣的現實。但未來是屬於最先接受現實並積極改變者的。
❹ 移動VS聯通
聯通信號還是不錯的,聯通一直高度重視網路建設,並且每年不斷投入資猜察絕金,加大規模建設網路,並沒坦專門設立一支優化團隊致力於網路質量的提升,目前在全國各省穗姿份地市已基本覆蓋了聯通網路,您可在當地搜索聯通信號使用或聯系當地人工客服協助查詢,具體以當地實際網路情況為准。
❺ 國內有六大電信運營商,為何現在只有電信、移動、聯通三足鼎立
其實以前真的是有六大運營商,只不過因為虧損的原因,經過改制之後,合並成為三大運營商了。
那麼是哪六大運營商呢?
除了現在的三大運營商,其實還有三個運營商是經過合並改制被現在的三大運營商所合並了的。
中國鐵通 ,中國鐵通的前身是中國鐵道信息責任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後來 並入了中國移動。
中國網通, 中國網通全稱叫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在合並之前是僅次於中國電信的寬頻電信企業,在2008年的時候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固定通信合作夥伴,不過也就是那一年通過改制的 中國網通並入了中國聯通 。
中國衛通 , 中國衛通也是在2008年改制的時候並入了中國電信 。
因此,中國在2008年之後,電信業一直都是三大運營商了。
但是如果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都知道。其實,就是六大運營商,其實也是從最早的(98年) 中國郵電部和中國聯通公司(舊)改制出去的 。 可以說中國電信業在 歷史 上經過了1998年和2008年的兩次大改制,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三大運營商的局面。
其實最早國內有七個電信運營商,分別是: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衛通、中國鐵通和吉通 。
之所以我們對中國衛通和吉通印象不夠深刻,是因為這兩家公司的業務和我們日常的生活聯系不夠緊密,而剩餘的幾家公司經過後期的合並,剩下了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這三家比較大的通信運營商。
先說中國衛通和吉通中國衛通全名為: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1984年的10月份,主要經營有關衛星通信工程;衛星通信設備的銷售和維修服務;提供與業務有關的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等。
吉通全名為:吉通網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曾經發行過17920IP電話卡、167上網卡。在2003年的時候,合並入中國網通。
剩餘幾家公司的發展歷程1995年,「國信尋呼」並入聯通,主要經營尋呼機的生意;
1999年,中國網通(小網通)成立,在全國17個城市開通互聯網服務;
2000年,中國移動成立,負責行動電話業務,中國移動使最早經營移動通信業務的公司,其客戶量的龐大,與這個原因密不可分。
2000年5月,中國電信成立,負責國內的固網服務。(固定電話和寬頻)
2001年,中國鐵通成立,主要經營國內鐵路周邊的電信通信及數據服務;
2002年,聯通CDMA網路正式開通,聯通開始進入了移動通信領域,至此,國內開始了GSM網路和CDMA網路並存的局面。
2002年5月,中國電信南北拆分,北方九省一市從中國電信剝離,與小網通合並,成立了新的網通公司;南方電信成為中國電信。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初北方大部分客戶用的是網通的寬頻、南方用的是電信的寬頻。
2008年,中國聯通的CDMA網路劃給中國電信;
至此,中國移動經營GSM移動網路、中國電信經營CDMA網路和談斗南方固網業務;中國網通經營北方固網業務;中國聯通經營GSM和尋呼業務 。
2008年10月,中國聯通與網通合並,成立新聯通,聯通公司和電信公司成為了全業務通信運營商,可以同時經營移網和固網業務。
2009年,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作為移動的子公司,中國移動也基本上成為了全業務經營的通信運營商。
聯通公司其實是擔負著打破市場壟斷這個重任而出生的公司,包括後期3G時代獲得了WCDMA這個王牌,不過,面對著強有力的對手,聯通公司一直顯得有些吃力,經過了後期聯通與網通的合並,並且有了後面的混改,國內三大運銀蠢營商的綜合實力在逐步縮小。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見到的通信運營商只有3家的原因了。
好,給大家回顧一下 歷史 !
在2008年之前,總共是有 中國移動含搏磨,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 這6家公司,在當時,大家可以說是各自的運營了一些范圍,分割了國內的網路運營。
中國移動主要是GSM網路,鐵通則是鐵路的通信問題,而電信和網通就是固定網路方面,不過之前的聯通倒是最強大的,全業務都有他的份,包括了GSM、CDMA、固網等。
但是畢竟通訊網路這一市場有著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2008年的時候,上面為了能夠平衡各大運營商的實力,所以就將這六家進行了一次大的重組,目前就只剩下了3家。
本來重組初期的時候,三大運營商的實力還是挺均衡的,不過聯通和電信因為佔了3G時代的紅利,所以比移動發展得好一些,但是現在大家也看到了,移動其實才更為強悍,這是因為當初4G剛起步的時候,聯通卻還在忙著布局3G市場,所以移動就搶佔先機,可以說是異軍突起了。現如今也是和他們兩個平起平坐,甚至是做到更有優勢的局面。
現如今某運營商的變相消費,使得大家也各自叫苦了,但運營商也被叫去喝茶了。
所以對老百姓來說,不管你是幾個運營商,收費能便宜點才是真的好。
六大電信運營商指的是什麼?
國內六大電信運營商指的是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 ,不管是從通訊或者是地面網路角度去看這六家都是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的,當然他們彼此的側重點也不同。
中國移動: 運營GSM網路;
中國聯通: 唯一的全業務運營商,同時運營GSM、CDMA、固網;
中國電信、網通: 運營固定網路,以及無線本地接入PHS小靈通,電信和網通是由原電信拆分的,南北分家,常被稱為南電信,北網通;
中國鐵通: 運營全國鐵路網沿線的通信;
中國衛通: 經營通信、廣播及其他領域的衛星空間段業務。
2008年5月23日,中組部在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網通宣布了最新的電信運營商人事任命。
意味著持續幾年的電信重組正式開始, 要由六家運營商整合為三家。新任命和公司調整如下: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包括資產和用戶),中國聯通G網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
其實在六家運營商互相合並之後,當時也為大家帶來了不少好處,比如提速降費就是一個很實惠的政策,如今電信、移動和聯通三足鼎立,在業務套餐方面也是各有各的優勢。隨著5G時代的到來,三大運營商之間的明爭暗鬥也要打響,雖然現在工信部大力推展「攜號轉網」政策,未來三大運營商之間還會不會有變動,我們也是不得而知。
原本是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六大運營商的,其中移動主要運營GSM網路,而聯通是唯一的全業務運營商,同時運營GSM、CDMA、固網,中國電信和網通則運營固定網路,以及無線本地接入PHS小靈通,電信和網通是由原電信拆分的,南北分家,常被稱為南電信,北網通剩下的中國鐵通主要運營全國鐵路網沿線的通信,中國衛通主要經營通信、廣播及其他領域的衛星空間段業務。
不過在2008年5月23日,中組部宣布將六家運營商整合為三家。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包括資產和用戶),中國聯通G網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
而中組部的目標也很簡單,合並後可以使三大運營商同時具備移動網運營牌照及固網寬頻業務運營牌照,實現三大運營商的全業務受理,避免重復投資資源浪費的問題。而且它可以保證運營商之間充分競爭惠利於民的效果,同時,這也是目前為止比較合理的組合方式。
原六大運營商指的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鐵通,中國衛通
中國網通與中國聯通G網合並為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聯通。
中國電信收購了原中國聯通的C網及原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中國衛通則並入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
未合並前中國移動主要運營GSM網路;中國聯通是唯一的全業務運營商,同時運營GSM、CDMA、固網;中國電信和網通運營固定網路,電信和網通是由原電信拆分的,南北分家,常被稱為南電信,北網通;鐵通主要運營全國鐵路網沿線的通信;衛通主要經營通信、廣播及其他領域的衛星空間段業務!
雖然現在虛擬運營商有幾十家。基礎運營商算上最弱的廣電一共四家。虛擬運營商網路是租用基礎運營商的,又是和基礎運營商搶飯吃,所以根本競爭不過。做基礎運營商吧?又沒錢建網路,現在的局面也不太現實!
本行業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現在不光是電信、移動、聯通三足鼎立,還有一個隱藏著的第四個運營商級別的廣電,廣電不光有固定寬頻的牌照,還掌握著最優秀的700M頻段,而且正在申請移動牌照,估計很有可能成為第四大運營商,結束三大運營商鼎立的局面,開始四國大戰。 以前的國內比較大的運營商有六個,分別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衛通、中國鐵通、中國衛通,其實還有一個比較小的吉通,還有一個電信長城。 中國運營商之所以現在就剩下三個比較大的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是經過了比較復雜的合並、整理、分拆、重組才形成今天的局面的,是中國電信業改革的產物。從某種角度來看,今天的三大運營商基本都算是從當年的郵電局分離出來的。
最開始的時候,郵政和電信是一家的,叫做郵電局。
1994年1月12日,吉通由當時的電子工業部發起成立。
1994年7月19日,中國聯通成立大會在釣魚台國賓館召開,開啟了中國電信業改革的序幕。
1994年,帶有軍隊血統的電信長城成立。
1998年3月,郵電局分拆,郵政分家,電信部分被稱為電信局。
1999年,電信改革正式開始,電信局的尋呼業務(國信尋呼)被分給了中國聯通,衛星通訊部分是後來衛通的雛形,移動通訊部分後來成立了中國移動。
1999年10月22日,中國網通正式成立。
2000年,軍隊被禁止經商,於是軍隊和電信紛紛撤出電信長城,後來的寬頻業務成了長城寬頻,建設中的cdma實驗網被丟給了中國聯通。
2000年4月20日,中國移動成立。2000年5月16日,中國移動正式掛牌。
2000年5月17日,只剩餘固網業務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成立。
2001年,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成立。
於是就有了傳說中的六大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衛通、中國鐵通、中國網通。
2002年5月16日,中國電信最大規模的整合、分拆開始。中國電信集團的北方十省從中國電信集團分離,被劃撥給中國網通,同時被並入網通的還有當時的中國吉通,成立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建成中國網通。剩餘部分的中國電信集團依然被稱為中國電信集團。從此,南電信北網通的格局形成了。2008年,第二次電信業分拆重組開始。聯通的C網業務被賣了給中國電信,中國網通被並入剩餘的中國聯通,成立了新的中國聯通公司。與此同時,中國衛通被並入中國電信,加上買來的聯通C網部分,成了新的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也沒閑著,吸收了中國鐵通,成立了新的中國移動。至此,中國境內的7個運營商變成了今天的3個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足鼎立的局面。
2016年5月5日,工信部向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准國網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和"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從此,廣電正式成為了第四家擁有固網牌照的運營商。最新的消息是,中國廣電已經開始向工信部申請移動牌照,打算進軍移動通信市場,極有可能成為第四家全牌照的運營商。
總而言之,現在的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是吸收合並拆分整合了原來中國電信業的幾個運營商才形成今天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很有可能這種局面會因為中國廣電成為第四家運營商而被打破,形成四國大戰的新格局。
之所以成現在三足鼎立的局勢是因為
一、資源整合,通過重組有效的改善了資源的浪費
二、擴大優勢,在擅長的領域做得更強更精
三、便於國家整體規劃,承擔領域開拓者角色
四、順應市場,充分接受市場的主導
在2008年我國通信運營商進行了一次規模最大的合並重組工作,由原有的六大運營商合並重組為三大運營商直至今日,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
讓我們看看在這次合並重組期間有哪三家運營商消失了。
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網通、CNC)現為中國綜合電信商中國聯通一部份;合並前為中國固網電信商。
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鐵通」)的前身是鐵道通信信息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0年12月20日,2004年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由鐵道部移交國資委管理,更名為「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5月23日,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並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保持相對獨立運營。2009年12月15日,鐵通公司將鐵路通信業務、人員移交鐵道部。鐵路通信專網剝離後,鐵通公司繼續作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從事公眾通信業務。
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衛通)是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公司從事衛星運營服務業的核心專業子公司。2008年5月,伴隨中國電信業的第三次大重組,中國衛通被一分為二,其中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衛星通訊業務並入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中國衛通成為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旗下從事衛星運行服務業的核心專業子公司。
在合並重組之前六大運營商提供的服務是完全不一樣的方向。中國網通及中國電信、中國鐵通提供的是以固定電話及寬頻業務為主的固網業務。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提供的是移動手機卡業務。
在此次合並重組結束後,中國網通並入中國聯通。中國聯通的C網(CDMA)及中國衛通的部分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合並後的局面是三大運營商同時具備移動網運營牌照及固網寬頻業務運營牌照,實現了三大運營商的全業務受理。
目前來看三大運營商的模式及減少了通信運營商企業數量避免了重復投資資源浪費的問題,又保證了運營商之間充分競爭惠利於民的效果,是目前為止比較合理的組合方式。
❻ 電信的網快還是移動的網快
推薦電信,電信不僅網速更快,信告州號更穩定,而且套餐多資費優惠。
更多的寬頻、手機卡、活動詳情,請登錄上海電寬友伏信官方網慎攜站https://sh.189.cn/kdtj/。
❼ 移動互聯網的10年有哪些變化
1、去中心化、社區化、碎片化、智能化、宅生活、短購物,是未來商務生活的主調。未來的商務購買行為可以通過數據被網路店家洞察並可以實現提前送貨。
2、未來10年,中國最緊缺的3個職業:網路營銷培訓師、網路營銷主管和移動互聯營銷人。
3、未來商業,不再是簡單的空間之爭(渠道、賣場),而是時間之爭(更近、更快、更短)。現代商業模型正在以摧毀空間價值的方式直抵時間半徑(以電腦和手機為個體觸角)。
4、競爭對手隱形化。一個小孩僅僅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或者是北郵畢業的,他製造一個新的APP或者一個客戶端,可能就把京東這一類的企業給幹掉了,這是隨時能發生的事情。
5、商業上,未來的競爭是突發性競爭,未來十年是可怕的十年,是科技高度爆發的十年。每一天可能都會有一款新的產品出來嚇死你,也可能是每個月就有一款新的產品打死一個傳統企業,並且不需要太大成本等等。
❽ 你知道從1G網發展到5G網的歷程嗎
1G是摩托羅拉公司生產的標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G首先從美國的軍事項目開始。自1940年以來,摩托羅拉就一直深入參與這一軍事移動通信項目。通信設備體積龐大、笨重,重約5磅,但已經實現了“接收”和“發送”到同一個終端。該設備需要為兩名士兵使用一個收發機,通信范圍太小了,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給美國帶來巨大的益處。摩托羅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引領了移動通信的商業時代,摩托羅拉的移動通信標准就是最開始的1G。
❾ 移動互聯網發展歷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如何
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歷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
作者: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研究所 陸峰博士
本世紀以來,我國移動互聯網伴隨著移動網路通信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快速發展,尤其是2009年國家開始大規模部署3G網路,2014年又開始大規模部署4G網路,兩次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大規模創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術發展:WAP應用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的主要模式。
該時期由於受限於移動2G網速和手機智能化程度,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處在一個簡單WAP應用期。WAP應用把Internet網上HTML的信息轉換成用WML描述的信息,顯示在行動電話的顯示屏上。由於WAP只要求行動電話和WAP代理伺服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現有的移動通信網路協議做任何的改動,因而被廣泛地應用於GSM、CDMA、TDMA等多種網路中。在移動互聯網萌芽期,利用手機自帶的支持WAP協議的瀏覽器訪問企業WAP門戶網站是當時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主要形式。
市場競爭:移動夢網催生了一大批SP服務商。
2000年12月中國移動正式推出了移動互聯網業務品牌「移動夢網Monternet」,移動夢網就像一個大超市,囊括了簡訊、彩信、手機上網(WAP),百寶箱(手機游戲)等各種多元化信息服務。在移動夢網技術支撐下,當時涌現了雷霆萬鈞、空中網等一大批基於夢網的SP服務提供商,用戶通過簡訊、彩信、手機上網等模式享受移動互聯網服務。但由於移動夢網服務提供商存在業務不規范、亂收費等現象,2006年4月,國家開展了移動夢網專項治理行動,明確要求扣費必須用戶確認、用戶登錄WAP需要資費提示等相關規范,大批SP服務商因為違規運營退出了市場。
二、成長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術發展:3G移動網路建設掀開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新篇章
隨著3G移動網路的部署和智能手機的出現,移動網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機上網帶寬瓶頸,簡單應用軟體安裝功能的移動智能終端讓移動上網功能得到大大增強,中國移動互聯網掀開了新的發展篇章。經過3G網路一年多的試點商用,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分別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術制式的第三代移動通信(3G)業務經營許可,中國3G網路大規模建設正式鋪開,中國移動互聯網全面進入了3G時代。
市場競爭: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探索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
在此期間,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摸索如何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網路、騰訊、奇虎360等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企圖推出手機瀏覽器來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新浪、優酷、土豆等其他一些互聯網公司則是通過與手機製造商合作,在智能手機出廠的時候,就把企業服務應用如微博、視頻播放器等應用預安裝在手機中。
商業模式:成熟商業模式亟待規模化應用
在此期間,盡管蘋果公司智能手機成功的商業模式刺激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界,但由於智能手機發展處在初期,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還主要出在高端人群階層,特別是搭載安卓系統的移動智能終端還未大面積應用,原有諾基亞塞班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支撐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有限,以至於很多創新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盡管已經上線,但並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成熟商業模式較少。
三、高速成長期(2012年-2013年)
技術發展:智能手機規模化應用促進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
具有觸摸屏功能的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應用解決了傳統鍵盤機上網眾多不便,安卓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普遍安裝和手機應用程序商店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手機上網功能,移動互聯網應用呈現了爆發式增長。進入2012年之後,由於移動上網需求大增,安卓智能操作系統的大規模商業話應用,傳統功能手機進入了一個全面升級換代期,以三星、HTC為代表的傳統手機廠商,紛紛效仿蘋果模式,普遍推出了觸摸屏智能手機和手機應用商店,由於觸摸屏智能手機上網瀏覽方便,移動應用豐富,受到了市場極大歡迎。由於手機廠商之間競爭激烈,智能手機價格快速下降,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機大規模量產,推動了智能手機在中低收入人群的大規模普及應用。在此期間,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傳統手機巨頭由於未能充分把握移動互聯網發展機遇,未能成功打造移動智能手機產業生態圈,傳統手機製造巨頭迅速隕落。
市場競爭:微信快速崛起,成功鎖定移動互聯網入口
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應用,激發了手機OTT應用,以微信為代表的手機移動應用開始呈現大規模爆發式增長。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即時通信微信服務,截止2013年10月底,騰訊微信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除了騰訊之外,小米推出了米聊,阿里推出了來往,網易推出了易信等即時通信業務,紛紛搶占移動互聯網即時通信業務,力圖把控移動互聯網入口騰訊公司憑借在桌面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應用固有的優勢,採用手機號碼綁定社交應用等技術,實現了在移動端社交應用的快速拓展,讓電信運營商等競爭對手措手不及。新浪微博在此期間受惠受智能機普及應用,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止2013年底,2013年底用戶規模已經超過5億,但是後期由於微信的強勢快速崛起,以及微博本身商業模式的原因,微博發展出現了遲緩現象。以至於2014年新浪微博登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時候,外界普遍認為新浪微博錯過了上市的最佳窗口期。
除了利用即時通信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之外,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推進業務向移動互聯網轉型。除了騰訊推出微信之外,阿里、網路等其他互聯網公司也加快移動互聯網轉型。阿里加大了手機淘寶和手機支付寶業務推廣力度, 2013年雙11購物節,手機淘寶的整體支付寶成交額同比增長560%,單日成交筆數佔比整體的21%,同比增長420%,截止2013年底,手機支付寶用戶數量超過1億。由於微信支付的快速發展,支付寶和微信展開了移動支付爭奪大戰。網路也加快將搜索等業務向移動端遷移,推出了手機搜索、手機地圖等各類手機應用。除此之外,新浪、網易等傳統門戶網站也加快了在移動端布局,紛紛加大手機端新聞APP應用推廣力度。
商業模式:打通渠道和鎖定場景成為該時期商業模式競爭的本質。
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公司更是創新了智能手機的營銷模式,打出了不靠手機硬體、靠手機服務掙錢的「智能手機+互聯網服務」新商業模式,依託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作為載體,加大公司互聯網服務應用的推廣力度。例如小米手機上,幾乎所有預安裝的服務都是小米公司自己的服務,小米手機上既有小米應用程序商店,也有小米即時通信應用米聊和小米視頻服務等等。小米這種「智能手機+互聯網服務」商業模式創新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小米公司迅速成為了互聯網公司中新秀。得益於小米公司的巨大成功,雷軍的互聯網思維廣為社會各界傳頌。另外,滴滴打車、今日頭條等一大批基於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應用在此期間大量涌現,極大地激發了投資界對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投資興趣。
四、全面發展期(2014年-至今)
技術發展:4G網路建設將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推上快車道。
隨著4G網路的部署,移動上網網速得到極大提高,上網網速瓶頸限製得到基本破除,移動應用場景得到極大豐富。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發放了TD-LTE 4G牌照,中國4G網路正式大規模鋪開。2015年2月27日,工信部又向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FDD-LTE)」經營許可。4G網路建設讓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走上了快速發展軌道,截止2016年5月底,中國4G用戶已經達到5.8億,4G用戶數占行動電話總用戶數比例達到44.6%。同時,根據CNNIC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6月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了6.56億。
市場競爭:移動互聯網成為各行各業開展業務的重要驅動,應用場景層出不窮。
由於網速、上網便捷性、手機應用等移動互聯網發展外在環境基本得到全部解決,移動互聯網應用開始全面發展。桌面互聯網時代,門戶網站是企業開展業務的標配,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APP應用是企業開展業務的標配,4G網路催生了許多公司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展業務。特別是由於4G網速大大提高,促進了實時性要求較高、流量較大需求較大類型的移動應用快速發展,許多手機應用開始大力推廣移動視頻應用,涌現出了秒拍、快手、花椒、映客等一大批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手機視頻和直播應用。
商業模式:通過補貼壯大用戶規模是互聯網公司圈地的主要模式
在此期間,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圍繞移動支付、打車應用、移動電子商務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為了推廣移動支付,構建強連接的社交關系,騰訊和阿里分別於2015年春節和2016年春節花巨資利用央視春節晚會進行大規模推廣。騰訊和阿里還圍繞移動電子商務展開了激烈競爭,騰訊為了彌補自己電子商務發展短板,2014年3月戰略入股京東,並將微信作為京東移動電子商務入口。阿里更是加大了手機淘寶、手機天貓、手機支付寶的推廣力度,2015年雙11節期間,其中移動端交易量占據了68%。京東、蘇寧等為了推廣錢包服務,採取了支付補貼的方式來吸引客戶安裝。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更是為了爭奪用戶開展了曠日持久的打車補貼大戰,最後由於打車補貼損害了雙方共同投資者的利益,在資本的干預下,兩個昔日廝殺的競爭對手最後相愛合並。滴滴和快的合並之後,滴滴出行和Uber之間又開始了補貼大戰。
五、關於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
一是移動互聯網產業呈現快速增長,整體規模將實現躍升。移動互聯網正在成為我國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驅動力。當前,國內經濟疲軟,規模不經濟導致經濟增速減緩。移動互聯網行業卻逆流而上,以創新驅動變革,以生產要素綜合利用和經濟主體高效協同實現內生式增長,發展勢頭強勁。我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迎來高峰發展期,總體規模超過1萬億元,移動購物、移動游戲、移動廣告、移動支付等細分領域都獲得較快增長。其中,移動購物成為拉動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受市場期待和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移動購物、移動搜索、移動支付、移動醫療、車網互聯、產業互聯網等領域的藍海價值正在顯現。未來,移動互聯網經濟整體規模將持續走高,移動互聯網平台服務、信息服務等領域不斷涌現的業態創新將推動移動互聯網產業走向應用和服務深化發展階段。
二是移動互聯網向傳統產業加速滲透,產業互聯網將開啟互聯網企業新征程。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技術的創新演進正在拓寬企業的組織邊界,推動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向企業級消費延伸。傳統製造企業正在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深化移動互聯網在企業各環節的應用,著力推動企業互聯網化轉型升級。面向傳統產業服務的互聯網新興業態將不斷涌現。新興信息網路技術已經滲透和擴散到生產性服務業的各個環節,重構傳統企業的移動端業務模式,催生出各種基於產業發展的服務新業態,加快對醫療、教育、旅遊、交通、傳媒、金融等領域的業務改造。移動互聯網發展不斷引領傳統生產方式變革,產業互聯網開啟新征程。移動互聯網利用智能化手段、將線上線下緊密結合,實現信息交互、網路協同,有效改善和整合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控制、供應鏈管理等環節,加快生產流程創新與突破,推動企業生產向個性化、網路化和柔性化製造模式轉變,推動了產業互聯網的智能化、協同化、互動化變革,實現了大規模工業生產過程、產品和用戶的數據感知、交互和分析,以及企業在資源配置、研發、製造、物流等環節的實時化、協同化、虛擬化。
三是移動互聯網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交相輝映,新業態將拓展互聯網產業增長新空間。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一批新型的有別於傳統行業的新生企業開始成長並壯大,也給整個市場帶來全新的概念與發展模式,打破了固有的市場格局。互聯網思維受到熱捧,各行各業開始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各種「創新」、「突破」之舉,以求實現真正的突破。在傳統工業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過程中,舊有的社會經濟規律、行業市場格局、企業經營模式等不斷被改寫,不可思議地疊加出新的格局。在製造業領域,工業智能化、網路化成為熱點;在服務業領域,個性化成為新的方向;在農業領域,出現「新農人」現象。
四是移動互聯網正在催生出新的業態、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產業。當前企業越來越重視引入移動互聯網用戶思維,挖掘市場長尾需求,後向指導生產,探索企業增值新空間。移動支付、可穿戴設備、移動視頻、滴滴專車、人人快遞等新的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引發傳統行業生態的深刻變革。從零售、餐飲、家政、金融、醫療健康、到電信、教育、農業,移動互聯網在各行業跑馬圈地,改變原有行業的運行方式和盈利模式,移動互聯網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為用戶提供「指尖上」的服務,促成了用戶與企業的頻繁交互,實現了用戶需求與產品的高度契合,繼而加大了用戶對應用服務的深度依賴,構建形成「需求-應用-服務-更多服務-拉動更大需求」的良性循環。隨著企業「以用戶定產品」意識的提升、移動互聯網用戶黏性的增強和參與熱情的高漲,未來,移動互聯網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將持續火熱,加速推動各行各業進入全民創造時代。
六、關於發展移動互聯網的若干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移動寬頻基礎設施建設。國寬頻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普及率、網速、價格等方面與發展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成為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寬頻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亟待加強。要加快實施寬頻中國戰略,推進城鎮光纖到戶和行政村寬頻普及服務,尤其注意加快農村互聯網寬頻普及率。積極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建設與布局,提高移動4G普及率,加快5G研發和試商用。要擴大公共區域無線區域網覆蓋范圍,免費公用wifi和收費商用wifi相結合,提高寬頻接入服務質量。
二是加強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攻關。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推進移動智能終端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點支持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手錶等操作系統研發和核心處理晶元、電源管理晶元等晶元研發,支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產品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支持跨終端跨屏幕操作系統平台、開發與測試工具、搜索引擎、信息技術服務支撐工具等基礎軟體技術開發。
三是打造移動互聯網產業生態圈。加快制定並出台相關政策,圍繞移動智能終端產業關鍵環節核心技術突破和服務能力提升,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合作和產業分工引導,鼓勵終端製造商、軟體提供商、電信運營商與移動互聯網服務商之間在各個環節加強合作,充分利用本土企業創新優勢,推動我國移動智能終端產業整合發展,構建「終端+軟體+服務」整體產業格局,形成良性互動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生態圈。支持建設第三方內容服務平台,促進各類平台開放融合,在終端接入方式、接入內容、接入對象等方面實現開放與共享。積極引導建立產業聯盟或企業戰略聯盟,廣泛開展與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互換、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提高平台競爭力,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提升我國在利潤分配中的競爭地位,促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四是建立信息安全評測體系。為引導移動智能終端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要依據現有的安全問題根源,從智能終端安全、移動應用安全兩個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評測體系。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評測智能終端的硬體安全、系統安全、預置應用安全、介面安全;另一方面從移動應用軟體安全、移動應用軟體商店安全、移動應用第三方業務系統安全等三方面評測移動終端安全,從而從終端側、應用服務側聯合解決信息騷擾、隱私竊取、惡意吸費、木馬侵入等安全問題,並指導和敦促相關企業整改,保證移動終端信息安全。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