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乙太網中的最小幀長是根據什麼來設定的
乙太網中的最小幀長的設定:
1,假設公共匯流排媒體長度為S,幀在媒體上的傳播速度為0.7C(光速),網路的傳輸率為R(bps),幀長為L(bps),tPHY為某站的物理層時延;則有:
碰撞槽時間=2S/0.7C+2tPHY
因為Lmin/R=碰撞槽時間
所以Lmin =(2S/0.7C+2tPHY )×R ,Lmin 稱為最小幀長度。
碰撞槽時間在乙太網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參數,有如下特點:
(1)它是檢測一次碰撞所需的最長時間。
(2)要求幀長度有個下限(即最短幀長)
(3)產生碰撞,就會出現幀碎片。
(4)如發生碰撞,要等待一定的時間。t=rT。(T為碰撞槽時間)
2,下面我們來估計在最壞情況下,檢測到沖突所需的時間
(1)A和B是網上相距最遠的兩個主機,設信號在A和B之間傳播時延為τ,假定A在t時刻開始發送一幀,則這個幀在t+τ時刻到達B,若B在t+τ-ε時刻開始發送一幀,則B在t+τ時就會檢測到沖突,並發出阻塞信號。
(2)阻塞信號將在t+2τ時到達A。所以A必須在t+2τ時仍在發送才可以檢測到沖突,所以一幀的發送時間必須大於2τ。
(3)按照標准,10Mbps乙太網採用中繼器時,連接最大長度為2500米,最多經過4個中繼器,因此規定對於10Mbps乙太網規定一幀的最小發送時間必須為51.2μs。
(3)51.2μs也就是512位數據在10Mbps乙太網速率下的傳播時間,常稱為512位時。這個時間定義為乙太網時隙。512位時=64位元組,因此乙太網幀的最小長度為512位時=64位元組。
㈡ 採用CSMA/CD協議的基帶匯流排,其段長……則該網路上的最小幀長應為
CSMA/CD協議即載波監聽/碰撞檢測協議,碰撞檢測只能在兩個端點處進行,要保證發送時檢測到所有可能的碰撞,那麼發送一個幀的時間必須大於幀的往返時間。
發送前埠會檢測鏈路有無信號,且兩端都會檢測,在信號到達前,埠可能誤以為信道空閑,造成碰撞。而如果幀的到達時間設為往返時間2倍,則在這個時間段內兩端都完成信道狀態檢測,准確判定碰撞與否。
依題意,往返時間為1000/200=5us,故幀長度=2*5us*10M/s=100b。
㈢ 10M乙太網的最短幀長是多少
以下供參考:
1.乙太網幀的最短長度為64位元組,或者幀中的數據不得少於46個位元組,其中乙太網幀頭有18位元組(乙太網2的值為:MAC+2類型+4CRC,注意,如果是802.3的規范,它支持SNAP和802.3以太,其中的2個位元組的類型欄位就變為幀的長度),小於以上長度的幀或數據需要在幀中加入「填充數據(pad)」 。
2.乙太網幀的最長長度為1518位元組。我們所說的MTU 乙太網一般為1500,加上乙太網幀頭18位元組。(1500數據+18乙太網幀頭,注意,802.3規范已經把最大長度改為1536(0x0600)了)。
3.為什麼乙太網的最短長度為64位元組?萬一長度小於64位元組呢?
a.按乙太網的標准最大長度2.5km計算,802.3標准將長度達到最大值的乙太網兩倍往返時延取為51.2μs = (2500*4)/((1.9~2.4)*10**8)s.
b.5-4規則:電磁信號在銅介質上的傳播速率為1.9×10**8~2.4×10**8m/s).
c.保證在發送256bit(32位元組)所需的時間內使信號充滿整個碰撞域.
d.保證最短長度的幀在發送完畢之前,必須能夠監測到可能最晚來到的沖突信號。
e.為了"沖突檢測"機製成功,第幀必須至少持續發送2t時間(發送2t時間後一數據幀還沒有發送完)。t的大小是由網路協議標準定義,當t確定後,最短數據幀也被確定,反過來一個沖突域最大范圍也被確定,在乙太網中,2t被定義為51.2us,最短幀長為64byte,一個沖突域最多由4個中繼器組成,這樣的話,一個沖突域中的線纜最大長度也有一定的限制。
f.如果數據幀小於64位元組的話,就會看作"碎片".即數據包在網路傳輸中受損。
㈣ 乙太網MAC幀最小長度的計算方法是什麼
這個要從網路的性能說起,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不同幀長下信道利用率
E=tf/[2τ(1-A)A+tf+τ]=1/ [a(2A-1-1)+1]
當A=0.368時,上式為E=1/(4.44a+1)
2τ=51.2μs,R=10Mb/s,競爭時槽為64位元組
當幀長為1024位元組時,競爭時槽若接近e個,則網路的效率可達理想的值0.85,這個選擇最佳幀長的依據之一。
還有網路與發送站的站數圖我就不打出來了太復雜了不好打,不知道你明白了沒有啊,打了半天字了,回答完畢,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㈤ CSMA/CD 協議的乙太網,數據速率為1Gb/s,網段長1km,信號速率為200,000km/sec,則最小幀長是___比特。
最小幀長的公式為:
最小幀長=(2倍網路跨距/傳播速率 + 2倍處理延遲)*傳輸速率
上面問題中不算處理延遲,則代入上面的數字即為:
Lmin = 2 * 1Km / 200,000Km/s * 1Gb/s
= 2 * 1/2*10^5 * 10^9
= 10^4
即10000,選C。
㈥ 有一個電纜長度為1Km的CSMA/CD區域網,數據傳輸速率為1Gbps,信號傳播速度為2×105Km/s。試求出最小幀長度
根據公式L/S=2D/V
幀長度L=S*2D/V
-------分割線說明,居然那麼多人點踩。真看不明白
為了使兩個站點都能及時正確接受到沖突發生的信號,要滿足傳輸一幀的時間大於2倍的信道傳輸時延
所以:CSMA/CD匯流排網中最短幀長的計算公式為:
最短數據幀長(bit)/數據傳輸速率(Mbps)=2*(兩站點間的最大距離(m)/傳播速度)
也就是:L/S=2*(D/V)
移項後:L=S*(D/V)*2
原題:,S為1Gbps,D為1Km,V為2*10^5Km/s
代入公式:L=1Gbps*(1K/2*10^5K)*2
㈦ 長度為1公里、數據傳輸率為10Mbps的CSMA/CD乙太網,信號傳播速度為200m/微秒。求該網路正常運行的最小幀長
假設公共匯流排媒體長度為s,幀在媒體上的傳播速度為v(光速),網路的傳輸率為r(bps),
幀長為L(bps),DAY為某站的物理層時延;
則有:
碰撞槽時間=2s/v+2day
因為lmin/r=碰撞槽時間
所以:lmin =(2s/0.7c+2tphy )×r
lmin 稱為最小幀長度。
碰撞槽時間在乙太網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參數,有如下特點:
(1)它是檢測一次碰撞所需的最長時間。
(2)要求幀長度有個下限。(即最短幀長)
(3)產生碰撞,就會出現幀碎片。
(4)如發生碰撞,要等待一定的時間。t=rt。(t為碰撞槽時間)
㈧ 一個長度為2km,10mbps的乙太網,信號傳播速度為200m/us,求最小幀長。
設最小幀長為L,由公式:最小幀長/速率>=2*(傳播距離/傳播速度),可得L/(10*10^6bps)>=2*(2*10^3m)/(200*10^6m/s),L>=200bit,故最小幀長為200比特。
㈨ 802.3MAC幀最小是64位元組中的64位元組是怎麼算出來的
這是根據網路發送與接收特點決定的
最小幀長必須大於整個網路的最大時延位(最大時延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數據位)
如果幀長度太小,就可能出現網路上同時有兩個幀在傳播,就會產生沖突(碰撞)而造成網路無法發送數據。
根據實踐得知 六位(也就是64位元組)的幀是幀能順利發送和接收而不發生沖突的最小數據幀!